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奥巴马访华将带来对华关系新概念--“战略再保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2009年10月30日                   
        来源: 顶帖09 于 09-11-01 15:37:06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 ... ry&MsgID=612915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2009年10月30日(2009-11-01 20:24:13)
标签:东方时事 时事解读 军事 政治 杂谈

奥巴马访华将带来对华关系新概念--“战略再保证”

    【综合消息】距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的首次访华仅有半个月,外界普遍认为,中美两国此刻就双方关注的经贸领域和军事领域进行高端对话和互访,是为下月两国元首的会晤预热和铺路。

    王岐山29日在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开幕式上致辞说,希望此次中美商贸联委会,继续本着坦诚务实、相互理解的精神,就彼此关切的议题加强沟通,努力达成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骆家辉此前也表示,他将与王岐山商讨解决两国的贸易问题,以确保奥巴马总统访华时,能够在推进两国贸易发展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

    与中美经贸合作的态势遥相呼应的是被称为中美关系“晴雨表”的两军关系。徐才厚与盖茨达成的7项共识,既有务实性,又有战略性。双方特别提到将“ 结合军舰互访,举行复杂条件下的海空联合搜救演习和减灾交流”。上海美国学会会长丁幸豪认为这已经有了危机管理机制的雏形。   另外,参观众多美国军事要地也在徐才厚的访问日程。作为美军“敏感地带”的战略司令部第一次向中国军方领导人敞开大门。

    分析人士认为,积极的两军交往和热络的经贸谈判并非偶然,体现出中美双方的诚意,既是为奥巴马访华做准备,也是落实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具体步骤。

    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中美关系平稳过渡,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6月,中美国防部举行第十次防务磋商,7月,两国举行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10月,中美举行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专门会议。另据《华盛顿时报》报道,奥巴马9月发布行政命令,将对华出口“导弹和航天技术及其产品”的核准权从白宫移交到商务部,被外界认为是华盛顿向北京释放的善意。

    本月23日,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奥巴马访华时将带来一个对华关系的新概念——“战略保证”。

    事实上,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9月24日在发表题为《本届美国政府关于美中关系的设想》时解释了这一概念: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的到来,而中国必须保证其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日益增长不以其他人的安全和福祉为代价。

    “这个提法抓住了中美关系的要害,即战略上的互不信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研究员牛新春说,根据“战略保证”的字面意思“消除疑虑和担心”,“战略保证”的根本是解决战略互信问题。

    中美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互信,而近期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恰好说明双方互信仍需加强。就在27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中国钢绞线产品和钢格栅板产品实施惩罚性关税。上个月,奥巴马总统决定对中国出口的轮胎征收35%的反倾销关税。此外,在对台军售、涉藏问题等一些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双方的分歧仍然存在。

    “中美双方都有加强战略互信的需要,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这需要双方的互动,而不是一方的努力,美国应该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中国美国问题专家傅梦孜说。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昨天,也就是29日上午,美国三位主管经贸事务的“重量级”人物—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和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通通来到了中国杭州、西子湖畔,出席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

  ●此次会议被双方“高调地”贴上了“特殊意义”的标签  

  就此次会议而言,我们注意到了这么几点:

  第一,此次会议被双方“高调地”贴上了“特殊意义”的标签;

  第二,此次中美商贸联委会大致设有十几个工作小组,涉及贸易、投资、能源、科技、运输、工业和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卫生医药、环保、旅游、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议题。  

  ●此次会议,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第三,此次会议,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几个  

  其一,双方签署了《促进两国间投资的意向备忘录》《中美扩大高技术与战略贸易合作行动计划》等11个经贸合作文件项协议。  

  其二,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双方一致承诺,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恪守G20峰会共识,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在这里,对这一共同承诺,我们可以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对此深表怀疑。)  

  其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猖獗的国际海盗活动,中美在此次会议上也明确表示要“在应对日益严重的海盗问题上开展合作”。  

  ●中美双方都在“说归说、做归做” 

  然而,与“上述重要成果”极不合拍的是,在会议“前后”,中国与美国近乎矛盾地、各自抛出了两条重要信息:  

  首先,在开会之“前”,也就是周二,美国商务部就公开表示,对中国进口的混凝土用钢绞线及钢格板征收初步关税以抵销政府补贴。  

  其次,在开会之“后”,也就是周四,中国商务部也公开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就美国对华汽车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  

  显然,在美国向中国承诺“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前,已经提前对“中国进口的混凝土用钢绞线及钢格板”进行了“保护措施”;至于中国,显然也对“这一共同承诺”表示怀疑,继而开始“准备”拿“美国对华汽车出口”说事儿。  

  非常清楚,在“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问题上,在“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承诺上,中美双方都在“说归说、做归做”,这样,此次会议的“真实内涵”才得以真正体现出来。有关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中美“全面交底”之前的“重要军事准备会议”与“重要经济准备会议”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正在进行访问,并于稍早的28日与美国防部长盖茨就加强军事交流达成了所谓的“7项共识”。  

  而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此次应邀“正式访美”,我们的观点是: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访问”,这是一系列“中美互看底牌”之“倒数的第几个回合”,也是奥巴马11月访华、中美在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层面“全面交底”之前的“重要军事准备会议”。  

  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就观察美国三位主管经贸事务的“重量级”人物之“齐聚杭州”,也就不难明白,这也不是一次“简单的经济派对”,这是一系列“中美互看底牌”之“倒数的第几个回合”,也是奥巴马11月访华、中美在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层面“全面交底”之前的“重要经济准备会议”。

●“重要军事准备会议”与“重要经济准备会议”一样,其所谓的“具体成果”都是“极其功利”的  

  显然,作为此次“重要军事准备会议”与“重要经济准备会议”的具体成果,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中美间达成的“军事7项共识”,还是在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取得的一系列共识,其意义都是“极其功利”的,都在于向紧盯中美“此轮战略互动”的“方方面面”摆出这样一种“排列组合”,既: 

  尽管中国对共管地球的G2(更侧重于政治与经济层面)没有兴趣,尽管美国正以G1(更侧重于经济层面)的身份,企图调动一切资源从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攻击中国,而中国也对美国一切霸权的基石-美元本位制展开了一系列的反击,但如果此时此刻“方方面面”的战略选择有误,那么,作为一种可能的战略反应,中美之间并非只有“全面对抗”这一条路可走,只要“中美”的一方、或者双方做出某种战略妥协,不排除中美“还可以考虑其它的非对抗关系”。  

  ●美国以G1的身份抛出的一种“非对抗关系” 

  讨论进行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人继“G2”之后新发明的又一个外交名词-“战略再保证”,也就不难明白,它正是美国以G1的身份抛出的一种“非对抗关系”。  

  ●几年之前,现任世行行长、时任美国助理国务聊的佐利克也曾有一项“外交发明”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在美国金融危机、甚至次贷危机都没有爆发之前,在美国相对实力与绝对实力都比现在要强许多的时候;在美国的伊拉克政策、阿富汗政策始终“胜而不利”,庞大的战略消耗不仅无法从“美国伊拉克、阿富汗战略”中得到补充,“华尔街金融永动机”也出现问题,从而“已逐渐按不住”内生的次贷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现任世行行长、时任美国助理国务聊的佐利克也曾经有一项“外交发明”,也就是所谓的“利益攸关方”。  

  ●“利益攸关方”的核心内涵  

  根据美国官方的解释(佐利克的讲话),“利益攸关方”的核心内涵在于:要求中国做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并以此为条件换取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势力中心的接纳与承认。  

  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所谓的“利益攸关方”,不过是个说辞,说白了,是专为布什时代“超级部长”-财长保尔森的那一套对华策略所“订制”的。

  ●美国前任财长保尔森的核心任务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前任财长保尔森不论是任前(担任高盛公司的总裁)还是正式上任财长之后,之所以一遍一遍地往中国跑,其核心任务就是想说服中国 “实质性”放开金融管制,放开汇率管理,放开资本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以说是他担任高盛总裁后期,担任美国财长整个任期内的最主要任务。  

  ●在华盛顿的眼里,什么样的中国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利益攸关方”?  

  在华盛顿看来,只有中国“实质性”放开金融管制,放开汇率管理,放开资本项目(这些才是),让美国资本可以利用“国际金融游戏制定者”的优势,以运动员外加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金融“欲取予夺”,令“华尔街金融永动机”更加高效地运转,将当时美国即将爆发的次贷危机、甚至金融危机一一化解于无形;  

  期间,具体计划在于:通过先极力推高、再猛然刺破中国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向中国的金融系统转嫁危机,并准备好在“美元向人民币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以极低价格收购中国资产,特别是中国的银行,直到实现让中国、特别是中国经济永远成为美国、特别是美国经济的一个“低端零配件”,将中国金融体系彻底纳入美国资本的控制之下的战略目的。

显然,在华盛顿决策者的眼里,也只有“上述模样的中国”,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利益攸关方”。然而,这个模样的中国,自然像极了一只温顺的大熊猫。  

●自毛泽东时代开始、历经60年的建设,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的“唯一”

在毛泽东时代开始、历经60年的建设,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独立于“美国金融体系”之外的,既有独立政治资源可以运用、又有强大军事实力足以自卫,还有极其全面的产业结构(尽管诸多行业都相对落后)、庞大的内在市场(13亿人口)足以支撑的金融系统。一场源于美国、爆发于欧美、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甚至让方方面面看到除了“华盛顿共识”这条孕育了金融危机的道路之外、原来还可以有“北京共识”的道路可走!  

  在我们看来,真正能描述“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核心内涵的,在于这样一种认识,既:“华盛顿共识”必然导致全球走上“资本控制国家”的道路,而“北京共识”却是建立在“国家控制资本”的基础上的。  

  显然,一旦“中国金融”这个“唯一”被纳入美国资本的控制之下,对美国资本而言,也就意味着“华盛顿共识”将不战而胜,在美国资本眼里,有着这样或者那样“致命缺陷”的欧盟(包括俄罗斯、日本、印度等)金融体系,将因“各自的致命缺陷”而不再成为问题。尽管目前阶段欧元对美元的威胁较人民币更大、更直接;日本制造对美国制造的威胁较中国制造更大、更直接;俄军对美国的核摧毁能力较中国的更加庞大、更加直接;至于印度,在美国资本的眼里,它甚至还需要扶持、哪谈得上威胁! 

  而一旦“北京共识”不在,“美国资本”就将以G1的身份,“提前”行使“资本控制国家”之道路的“唯一领导者”角色,将全球迅速导向“美国资本控制世界各国”的“美国既定战略”。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隐隐地感觉到”资本运作的鼻祖--英国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率先“国有化问题银行”的“高度敏感性”;而通过这一“高度敏感性”,我们又不难“隐隐地感觉到”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很早前发明的一个词汇--“第三条道路(它应该有所修正)”在今天仍然具有的“高度敏感性”。相关问题我们将在其它部分、结合相关新闻进行展开,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利益攸关方”的目的性相当功利  

  不难看出,本质上讲,美国抛出“利益攸关方”的目的性相当功利,它不过是用来“忽悠中国、欺骗其它”的战略“炒作概念”。 

  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当年“跑到四川卧龙,怀抱熊猫拍照”的佐利克(现任世界银行行长),之所以“鼓励”中国做个“利益攸关方”,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美国金融霸权的绝对优势地位,一方面将潜在的金融危机消除于无形,一方面则实现其“大中东计划”所没能实现的、“美国资本”既定的、支配全球战略要素(特别是金融要素)的全球战略;

  ●中国拒绝以美国标准去做“利益攸关方” 

  真实的情况就是,在大的趋势下(全球化),在某种前提下,中国也愿意担任一个“利益攸关方”、也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但对双方都要有好处、而不只有利于美国一方的“金融努力”。因此,在保尔森任内,也就有了中国“试水”美国“黑石集团”的这一步;  

  但是,中国拒绝以美国标准去做“利益攸关方”,中国决心按自己的步调去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从而拒绝“立刻、实质性地”开放金融管制,结果也就被美国资本所“拒绝接纳”。  

  对此,中国的回应态度就是:在目前阶段,“黑石”之类的案例只能是“试点”,而无意扩大。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件很典型的事件,就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的过程中,曾被美国金融管理当局以种种借口拖延甚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令三家中资银行在当地迟迟拿不到营业牌照。

●中国借此摆开了同时推进“南下与北上两条战线”的经济结构调整姿态  

  值得强调的是,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在欧盟、及其它南方经济体的投资,既投资于金融资产,更投资于各种技术。显然,在欧美经济均处于欧美金融危机的内生压力下,对中国资本而言,美国资本并非唯一合作对象。中国借此摆开了同时推进“南下与北上两条战线”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开始为“中国资本(人民币)” 夺取国际金融决策权做最后的准备。  

  ●2007年8月,世界经济几乎在同一时间出了两件大事  

  (下面部分,我们仅限于经济层面进行讨论)之后,我们知道,由于“利益攸关方”的相关炒作终究没能得手,一方面出于对中国经济进行公开威胁、为中国既定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设置障碍的必要;一方面出于华尔街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贪婪,更出于华尔街对于美元霸权、对石油美元结算体制出神入化运用的自信,以及出于对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经济结构各自缺点的相对了解,控制国际金融、能源定价权的美国资本决心将石油价格一路上推。

  因此,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8月,世界经济几乎在同一时间出了两件大事: 

  其一,2007年8月9日,美国决策层(包括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内)原打算用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的胜利果实去“悄悄烫平的”美国次贷危机、在捂了几年之捂,终于捂不住了,并开始浮出水面:美国房地美、房利美的所谓“两房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次贷问题,在美国主流媒体开始有所报道。  

  之后没几天,是国际石油价格迅速突破80美元一桶关口,之后,石油价格就有如“布勃卡撑杆跳高”一样,开启了“迭创新纪录”的“无悬念之旅”,直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石油价格就在当时的历史高价70多美元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从而达到了147美元、也就是近乎 150美元一桶。  

  ●迭创历史记录的高油价对中俄经济的影响刚好相反  

  事实上,在美国资本从2007年年初至2008年7月期间、一路上推石油价格(从50多美元一桶至147美元一桶)的过程中,迭创历史记录的高油价对 “三边撕裂(欧美日)”之欧盟、日本的经济运行成本并不太大,受之影响最大的是南方经济中的中国与俄罗斯(为了简单化,这里暂不考虑其它经济体),但影响的方向却是恰好相反。  

  ●俄罗斯曾经“痛并快乐着”    

  以俄罗斯为例,在石油价格从50至70美元/桶的“高价区域”一步步迈向140至150美元/桶“天价区域”的过程中,俄罗斯决策层可谓是享受着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首先,让俄罗斯“快乐”的是,由于上述的“翻番过程”,高度依赖能源收入(大约60%)的俄罗斯经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经济规模似乎扩张了近 30%,这也就是当时普京一面提前偿还西方债务、一面还高声疾呼要全面提升俄罗斯国防力量、甚至放言要打造六艘航空母舰的底气之所在;  

  其次,则是让俄罗斯心生痛楚的则是,所有这些“能源收入”也好、“经济扩张”也罢,既要由美元担任“会计”、还要看华尔街的脸色。  

  然而,帮助俄罗斯赚钱,绝不是美国资本将石油推升至140至150美元天价区域的本意,美国资本的本意在于公开威胁中国、干扰中国的经济运行、从而为中国既定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设置障碍,直到迫使中国愿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为止。

●“不愿意就此入座”的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其二,与此同时,是“不愿意就此入座”的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矛头直指被国内、外热钱一再推升的房地产与股市:至07年11月份,A股股指开始从6000多点的历史高位一路下滑,而此前一路高涨的中国房地产价格也在同年12月出现了回调势头。  

  显然,石油价格从70多美元至147美元的“翻番过程”,其实就是个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深化,倍感巨大风险的华尔街金融资本开始推升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并将引起涨价的主要因素推在“中国需要”的身上,而中国又全力打压房地产、控制房地产、股市泡沫、给中国经济强行降温的过程。  

  当然了,前面说了,这个过程还是个让俄罗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一路飙升的油价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远不如“某些人”事前“期望”与“威胁”地那样大。  

  根据我们的观察,由于中国政府“提前调控”,在石油被从50至70美元历史高位区间,又被一路推到近140至150美元一桶天价区域的过程中,一路飙升的油价对中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远不如“某些人”事前“期望”与“威胁”地那样大。  

  ●“高处不胜寒”的俄罗斯率先打响“打倒美元本位制,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第一枪  

  不仅如此,被美国资本公开威胁,但“提前调控”的中国经济“显得”并不害怕140至150美元一桶、甚至更高的高油价,反倒是之前一直“快乐着的”俄罗斯经济,于快乐之外“更加”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痛楚”。  

  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俄罗斯经济从“石油美元结算制”与“美元本位制”的桎梏中走出来,避免虚高的石油价格日后一旦暴跌将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的重大冲击,也立刻就成了俄罗斯经济的第一要务。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仅从经济层面看问题,这也正是2008年6月份、国际石油价格首次触及140美元价位时,俄罗斯瞄着美国次贷危机这只脓胞,率先打响“打倒美元本位制,改革国际金融体制”的第一枪,并公开向美国资本开价(要求美国同意在俄罗斯建立一个石油期货交易所)的原因。值得强调的是,在那段时间里,美国甚至还一度放风说“准备帮助俄罗斯建一个石油期货交易所”,从而摆出一副“美国愿意考虑”俄罗斯要求的姿态。  

但是,我们也知道,真实的情况是,在俄罗斯于痛楚之余打响第一枪之后不久,并没有兑现“放风”的华盛顿,最终选择了反击,并将反击点选在了格鲁吉亚,计划是用一场格鲁吉亚战争测试俄罗斯死守“红线(不得让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战略决心与能力,显然,美国的筹码在于手中掌握的、足以“决定”俄罗斯财政预算、甚至军费开支的石油价格。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或许是对自己手中筹码的自信,结果,之前“愿意帮助俄罗斯建石油期货交易所”的说法不仅再无下文,国际石油价格在2008年7月份中旬创下147美元的记录也开始了下跌,至2008年8月7日(北京时间)之前已下跌至120美元水平。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石油价格从147美元下落至120美元,可以算得上是美国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的公开警告。 

  然而,普京与布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分别会晤胡锦涛主席时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俄罗斯不接受美国的警告!  

  之后,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为标志,也就是以格鲁吉亚战争爆发当天为标志,美俄之间的角力迅速白热化,国际石油价格也立刻开始了“加速、暴跌进程”。

  从2008年8月8日起,只用了半年多一点儿的时间,石油就跌到了33美元一桶的水平,不要说147美元的历史峰值了,就是较2007年8月时的起点值(70美元,这是国际石油价格对中俄经济产生不同影响的平衡点),还跌去了50%还要多。  

  显然,在这个石油价格“自由落体”的过程中,原先被美国资本攻击的中国经济、一时似乎又成了低油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并趁机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既:由于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核心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早就相互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军事实力又大体平衡、几个核大国间能形成有效核威慑,因此,美国资本也好,美国政府也好,由于其致力维护的核心利益--“美元本位制”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公敌,因此,它是很难找到一个“既能主动、全力攻击一点(比如中国、或者欧盟、俄罗斯),还能有效避免自己被它人(比如欧盟、俄罗斯、中国)身后攻击,或者利用”的办法来的。  

  ●由于“美元本位制”树敌过多,美国在施展手段时有着极大局限性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在石油价格穿越70美元一线时的“角色转换”,美国目睹俄罗斯将格鲁吉亚武力肢解,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被147美元的高油价怎么样,反而可以在33至50美元时大量向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等现象毫无办法,所有这些,已经证明:由于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的双双下降,且“美元本位制”又树敌过多,因此,美国在施展手段或进行战略攻击,或进行战略腾挪时、哪怕是施展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手段(比如金融手段),开始出现极大的局限性,不仅很难达成“一蓝子目的”,反而容易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下场。

●在俄罗斯受到重大冲击的同时,美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这里,我们再补充一点,格鲁吉亚战争爆发之后,在俄罗斯不得不忍受经济因石油价格大幅跳水、而受到重大冲击的同时,美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美国无力阻止俄罗斯武力肢解格鲁吉亚,令乌克兰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让俄罗斯与欧盟“拿”格鲁吉亚这个话题、扯出了“俄欧新关系柜架”这个进程。  

  而“俄欧新关系框架”还是个被当时的欧盟领导人公开宣示为“未来有可能与欧盟、北约一道”,成为欧洲安全框架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东东,因此,“俄欧新关系框架”其实是个“有可能”为地中海计划、甚至整个欧洲提供安全支撑的“安全框架”,也就是说,在欧盟眼里,它完全可以“挤掉”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位置。一如我们在之前点评中所说,格鲁吉亚战争是北约(美国与欧盟)公开走向分裂的转折点。  

  事实上,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后,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美元”出现了向有“俄欧新关系框架”提供支撑的、且已正式打出“地中海计划”之欧洲流动的现象,美国次贷危机也终于捂不住了,随着美国财长保尔森正式宣布向“两房”提供资金救助,“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演化成“美国金融危机”。

  然而,进入金融危机的美国金融管理层,仍然要拖人下水、并转嫁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向外国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雷曼兄弟,也就“注定”会破产,不然,美国金融危机何以顺势冲击欧洲经济、亚洲经济、以及其它非美经济体?又何以减少损失、转嫁损失?  

  然而,美国资本“一定要”向有“九条命”之称的雷曼亲兄弟破产、向外转嫁危机的做法,换来的是欧洲继俄罗斯之后,也公开打出了“打倒美元本位制、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旗帜。

  至于最后中国也开始攻击“美元本位制”,坚持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不过是这一系列过程的逻辑发展。  

  上面的讨论,主要说的是美国因炒作“利益攸关方”不成、而最终所付出的代价。  

  ●这些区域合作计划的一个最大特点  

  至于美国后来又炒作什么“中美共管地球的G2”概念,其所付出的代价,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也已经详细讨论过,那就是:由于中国坚决拒绝了“共管地球” 的说法,被“G2”定性为“被共管对象”的欧盟、俄罗斯、日本等经济体也开始四处活动、拉帮结派,因此,以中国、日本为主要合伙方的“东亚共同体”,以中俄为主要合作方的“中俄远东经济合作计划”也一一出现在报端,而以俄欧为主要合作方的“俄欧新关系框架”仍在继续推进,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意大利总理不惜跑到莫斯科为普京“过生日”、为的是尽快让为意大利、巴尔干国家等南欧国家供气的“南流”早些动工。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区域合作计划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准备”将“一定要管理地球”的美国排除在相关区域之外。

●“战略再保证” 将成为中美关系话题上又一焦点词汇  

  显然,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所谓的“战略再保证”。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官方对“战略再保证”的具体解释。  

  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在一次讲话中明确了这么几点:  

  第一,他说:“正如我们和我们的盟友必须表明的,我们已经准备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和成功的大国的到来,中国也必须向世界和其他国家再保证它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全球角色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幸福为代价”;  

  第二,他说:“战略再保证是一个核心的条件。”  

  第三,他还暗示: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的时候也要提出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三点,我们不难看出:

  首先,继什么“利益攸关方”、“G2”之后,“G4(欧美日、加上中国)”之后,“战略再保证” 必将成为中美关系话题上又一焦点词汇。  

  其次,结合“利益攸关方”与“G2”的美国官方解释,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由“高调要求”中国担当“利益攸关方”、再到“力拉”中国以“G2”共管地球、以及今天的只须中国给出一份“战略再保证”,显然,在美国决策者的一系列对华政策中,中国的地位真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国的盟友中有一大批似乎是“被代表”了  

  但不论怎么样,美国都是在提条件,提“美国及它的盟友将来承认中国作为一个繁荣和成功的大国”的“前提条件”。

  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美国提条件就自己提好了,为什么要扯上什么盟友呢?它所谓盟友不会说话吗?美国为什么要代表盟友说话呢?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说过一个观点--“G2走了,G1回来了,很好,很好”,显然,从美国的两个铁杆盟友(英国、日本)近来对美国的所做所为来看,美国的盟友中有一大批是“被代表”了,甚至包括这两个铁杆盟友在内。由此可证:美国的“G1”面目那是相当地清晰!

●继“利益攸关方”威逼不成,“G2”与“G4”挑拨不力之后的又一个挑拨动作  

  就如我们之前所说,在“G2”无奈地走了之后,美国以G1的面目回来,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西方经济的代表、世界经济的老大的身份(G1),决心调动一切资源,从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全面攻击中国。

  在这个层面上、结合“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本质差异,再去观察“战略再保证”,也就不难明白,所谓的“战略再保证”,所谓的“......我们已经准备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和成功的大国的到来,中国也必须向世界和其他国家再保证它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全球角色不会以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幸福为代价 ”,经过一番翻译,其实是这么一层意思,既:  

  西方资本(美国及其盟友的统治层)....已经准备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和成功的大国的到来......而中国资本(中国国家控制的资本)也必须向其它国家(西方资本)再保证.....保证‘中国国家资本’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全球角色不会以‘西方资本’的安全和幸福为代价”。  

  通过上面的翻译,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谓“战略再保证”,本质而言,是继“利益攸关方”威逼不成,“G2”与“G4”挑拨不力之后的又一个挑拨动作。  

  ●如果中国应对失误,它造成的破坏性却要大得多  

  东方评论员想强调的是,尽管“战略再保证”的说法较美国之前的诸多“外交新发明”要温柔、礼貌得多,但如果中国应对失误,它造成的破坏性却要大得多。  

其“原理”在于凸现“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矛盾性,强调“美国资本”与欧盟资本、日本资本、甚至新加坡这类“非中国资本”的“非国家资本的共同属性”。

●破解“战略再保证”的思路在于三点

  由于时间原因,在结束今天的“焦点点评”的时候,我们简单地强调一下,破解“战略再保证”的思路在于三点:

  第一,“非国家资本”是没有祖国的,打个比方说,“美国资本”是可以变成“德国资本”、或者“欧盟资本”的;

  第二,在“华盛顿共识”里,资本利益与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对立将迅速激化; 

  第三,所谓的“某种条件”,虽然有许多,但有一条却是最重要的,既:在社会矛盾全面激化的情况下。而引起全面激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全面恶化;

  就目前而言,较之欧盟而言,“更加虚拟的”美国经济未来全面恶化的可能性是相当地大。而较中国而言,“更加虚拟的”欧盟经济全面恶化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这几个主要经济体之间一定要打贸易战、甚至金融战的话。 

  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如果美国因害怕欧盟、或者俄罗斯等经济体在关键时刻致命一击而渔翁得利,最终选择放弃与中国打贸易战、甚至金融战,那么,“战略再保证”的“原理”也就没有意义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中国在应对“战略再保证”的时候,关键是“决心”将一场有可能导致全球、特别是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萧条的贸易战、甚至金融战打到底,绝不退让半步。如果欧盟、特别是美国,包括那些“被代表的盟友”一定要跟中国打这种贸易战、金融战的话。  

  ●我们只能说一句:这并不令人意外  

  其实,在前面的讨论中,针对“(中美)双方一致承诺,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恪守G20峰会共识,不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已经提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既:我们深表怀疑! 

  事实上,就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从中国、欧盟、美国政府那里,已经陆续传来一些“限制对方产品”的、最新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只能说一句:这并不令人意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02:01 PM , Processed in 0.0304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