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0

中印边防哨所间已开通热线电话避免误解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5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董国政 王卫东 宋 轩

  九月时节,西藏的天气正是秋高气爽。

  湛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洁白的云朵低垂宛如锦缎,闪亮着白色光芒的雪山在天边若隐若现,一望无垠的草原与山峦静静地躺在河流与湖泊旁边,行走其间,就像是走近了一幅刚刚画好的山水幕布。就在这幅广袤而壮美的“天幕”之中,一条时而蜿蜒时而笔直的柏油公路穿越其间,黝黑的路面好像是一条受到某种感召的巨龙,延伸,延伸,不断向前!远方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它身下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歇。

  当这样的感召与脚步将记者一行带到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素有“西藏小江南”美誉的边境县亚东县时,眼前的情景又让我们恍如隔世:没有了巍峨的雪山,没有了无尽的草原,这里山清水秀,这里绿树成荫……当我们再次出发,驱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向位于亚东县城附近海拔4400多米的乃堆拉山口继续前行时,著名的“一日经历四季”也如期而至了:山下,日光明媚,草木芳菲,碧绿清澈的亚东河水奔流不息;山上,寒风拂面,霜露凝结,口鼻间呼出的气息已泛起了雾气。

  见证友谊的山口

  亚东,藏语的意思为“险峻的山谷”,而乃堆拉,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不仅是中印两国之间最大的陆上商埠,而且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中印边民自由进行着“以物易物”的贸易往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于1950年建交,乃堆拉山口往来的人流与货物记载了两国交往的深化。然而10年之后,中印两国关系的骤然降温,亚东口岸被迫关闭。乃堆拉山口成了军事禁区,茶马古道再也听不到驼铃声声。

  历史的长河总是奔腾向前,互为邻里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热情好客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无法被阻断。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甘地访华,两国签署《关于恢复边境贸易议定书》,标志着一度中断的中印边贸开始解冻。1992年,两国签署《关于海关规则、银行协议等边境贸易事宜议定书》和《关于边境贸易出入境手续议定书》。至此,中断了30年的中印边贸终于得以恢复。2003年6月23日,两国签署《关于扩大边境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通过乃堆拉山口开展边境贸易。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双方经济贸易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在“中印友好年”的2006年7 月6日,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终于重新开放了,它不仅重新成为连接两个国家的纽带,更成为两个国家发展友谊、携手前进的一个缩影、一扇窗口。

  在乃堆拉山口仁青岗边贸市场里,一位印度女商人正在与中国客人商讨商品价格。当记者问起她的生意时,她从忙碌中露出笑颜:“很好!欢迎你们再来!”

  记者这时不禁回想起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来华访问时,邓小平同志与他会谈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认为,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中国、印度和其它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如今,乃堆拉山口郁郁葱葱的山峰、掩映在一派绿意中的仁青岗边贸市场和商贸人员足以证明,这些话语中所包含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地实现着。

  日益繁荣的口岸

  从前,中印贸易90%以上要通过海运,距离达6000公里。而乃堆拉山口开放之后,货物在一天之内就可到达,极大降低了成本。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为构建中国通向印度及南亚陆路大通道、扩大中印边境贸易,造福两国人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乃堆拉口岸的边贸市场交易额逐年上升、人流量逐步增大。仅在2006年乃堆拉仁青岗边贸市场正式交易的第51天,出入境边民就达 3954人次,进出口总额达149.12万元。到了2007年,参与互市贸易的边民与商户越来越多,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交易商品品种繁多,呈现出一片红火的局面。2008年,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乃堆拉仁青岗边贸市场的交易额仍有较大增长,从5月19日开关至11月27日闭关,112个交易日里实现进出口额703.22万元,同比增长57.63%。

  乃堆拉山口的再次开通,带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印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边贸的发展带动了亚东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边贸市场繁荣起来了,边民的生活也大大地改善了。在仁青岗边贸市场边贸交易的带动下,亚东县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7年全县边境互市贸易额达6477.83万元,边贸也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在乃堆拉山口的仁青岗边贸市场上,中国和印度列出了双方可以交易的商品名单:印度可以出售29种商品,其中包括纺织品、毛毯、农具、酒、香烟、茶叶、大麦、大米、植物油和当地草药等;中国则可以出售15种商品,其中包括马、山羊、绵羊、牦牛尾、山羊皮、羊毛和生丝等。

  这两年来,随着中印两国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双方边贸的发展,原来制定的贸易清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际贸易的需要了。针对这一情况,亚东县商贸局局长李萍充满希望地对记者说:“我相信有一天,我们贸易清单上的商品数目会越来越多,边贸市场上的成交额会越来越大,我们双方边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守望和平的战士

  在仁青岗边贸市场的两边,是乃堆拉山口绵延高耸的山脊,就在这山脊之上的哨所里,驻守着一批年轻的边防官兵。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默默守卫着乃堆拉山口,为祖国守望着和平与繁荣。

  记者一行从山口再向上攀去。通往乃堆拉哨所的唯一道路是由600多个台阶组成的一条阶梯,可是还没走到一半,我们就要停下来喘口气。只见此时的阶梯基本已是悬在空中,两边没有任何依托,只是靠钢筋牢牢地扎入下面的山石中固定住,而抬眼望去,四周已经是云雾缭绕,高处不胜寒。望着这条“云端阶梯”,乃堆拉边防连连长谭强笑着说:“这是今年刚修好的,要是以前啊,都要走那边!”顺着谭连长的手指方向看去,才发现我们的身边还有一条“路”,虽然近在咫尺,我们竟然没有发现。只见这条“路”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十分陡峭。原来,在以前没有脚下这条钢制阶梯的时候,哨所的官兵上山都要抓住从山上放下的绳子,手脚并用一路爬上去。

  走进哨所营房,一杯热水和暖融融的室温将我们爬山时身上沾满的露水全部带走。今天的乃堆拉哨所已是今非昔比,战士们的营房干净整洁,厨房里瓜果蔬菜也一应俱全。谭强连长向我们介绍说,在多年之前,乃堆拉哨所的官兵生活条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好,吃水要靠夏天接雨水、冬天化雪水解决;在冬天取暖是 “老大难”,“烟熏火烤热不透,取暖仅靠忍耐熬”,山口刮的大风吹得房间里冷得就像冰窖;用电就更不用说了,一赶上雨雪天气,哨所里就停电……

  正在我们感叹不已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哨所附近,每个人的手机可以同时收到来自中印两国的通讯信号,所以不时就会询问是否要修改新的时间,如果选择修改,手机的时间会调回3个小时,变成印度时间——原来小小手机也在提醒我们,此刻已经站在了国界线上!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边防哨所建设的一步步完善,边防官兵们的通信方式也大为改观,原来只能写信和家里联系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爬上乃堆拉哨所,站在哨所里面远眺,只见山的另一侧就是站岗执勤的印度士兵。在山脊的有些地方,中方士兵与印方士兵只有一条铁丝网相隔,可谓是一步之遥。多年来,双方的官兵每天驻守在这里,距离很近,隔“网”相望,彼此交流也比较频繁。据介绍,我们的一些官兵有时早上会用英语和印地语向对方打招呼,对方也会用“你好”、“欢迎”、“再见”等简单的中文回复。双方官兵有时还会互赠一些礼物,以表示友好。比如印度官兵就曾送来产自印度的巧克力、咖喱、干果等食品;我边防官兵则回赠给他们一些香烟和糖果。

  “不仅是英语,我们的官兵还都可以说上几句地道的印地语呐!”语气中略带一些自豪,某边防团政委吴文全向我们介绍说,为了方便与印方官兵和来往边民沟通交流,乃堆拉边防连队开展了一些实用性强的英语和印地语教学,在边防一线统一集训,官兵们的学习兴趣甚浓,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了。

  近年来,中印双方边防哨所开通了热线电话,如果一方哨所的执勤士兵发现情况,可以与对方及时沟通联系,传递信息。这样一来,双方再也不是“你想你的,我干我的”,因天气变化、人员活动、边贸纠纷等可能产生的误解就大大地减少了。

  在这高耸入云的乃堆拉哨所里,虽然营房里的电视机可以接收到几十个频道,但由于长时间没有人员变化与交流,战士们的生活还不免有些单调乏味,平时最大的消遣就是看看书、听听音乐。正要辞别下山时,我们遇见哨所里一位小个子的年轻藏族排长多吉次仁,他的家乡在拉萨,虽然脸上的稚气还未完全脱去,但他坚毅的目光却告诉我们坚守在这高山之巅的决心和勇气。当记者问起家里的亲人怎样看待他在这遥远边防哨所的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家里人都很支持我,让我安心站岗,保家卫国!”深受震动的我们似乎感到,这句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正在这茫茫边关的崇山峻岭里回荡起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1 01:52 AM , Processed in 0.0283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