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驰骋职场] AI聊天机器人已进入工作场所,但尚未改变工作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1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聊天机器人已进入工作场所,但尚未改变工作方式

 Irina Ivanova 财富FORTUNE
 2025年05月21日 08:15
5.jpg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自OpenAI两年多前发布ChatGPT以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已成为历史上普及速度最快的技术,堪比三十年前的个人电脑。其流行催生并颠覆了整套职位描述,推高企业估值至巅峰后又回落凡间。


然而,首份结合就业数据研究人工智能使用情况的研究发现,该技术对时间和薪酬的影响微乎其微。


经济学家安德斯·胡姆勒姆(Anders Humlum)和艾米莉·维斯特加德(Emilie Vestergaard)在本周发布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论文中写道:“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对任何职业的收入或记录工时均无显著影响。”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胡姆勒姆和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博士生艾米莉·维斯特加德研究了7000个工作场所的2.5万名员工,重点关注被认为易受人工智能冲击的职业:会计师、客户支持专员、财务顾问、人力资源专员、信息技术支持专员、记者、法律专业者、营销人员、办公室文员、软件开发人员和教师。


他们提取了丹麦数据——该国的人工智能采用率及雇佣解雇模式与美国相似,但记录更为详尽,使研究能够将调查反馈与实际工时和薪资记录匿名匹配。


研究人员发现,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的用户平均节省了3%的时间。部分人节省时间更多,但薪酬并未提高,生产力提升中仅有3%-7%转化为薪资增长。


换言之,研究虽未发现大规模取代人类员工的现象,但也未观察到生产力的突破性增长或人工智能赋能型“超级员工”的薪酬跃升。


作者写道:“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普及速度很快,企业正加大投资以释放其技术潜力,但其对经济的影响依然有限。”


生产力遭遇阻碍


在企业加速部署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从多邻国(Duolingo)用人工智能取代其合同工,到Shopify宣布将人工智能作为优先雇佣选择、人类员工退居次位。与此同时,投资者一直在推高人工智能相关公司的股价。


但胡姆勒姆表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论文并非否定此前关于人工智能提升生产力的研究结论,只是说明其不够全面。


此前的大多数研究“恰恰聚焦于节省时间最多的职业上”,胡姆勒姆告诉《财富》杂志。


“软件开发、编写代码、撰写营销文案、为人力资源专员撰写招聘启事——这些是人工智能能加速完成的任务。但在更广泛的职业调查中,即便人工智能仍有辅助作用,时间节省幅度要小得多。”


人工智能技术总体影响平平还涉及其他因素,如雇主的支持度和员工自身的时间管理。


“我可能使用大型语言模型起草电子邮件节省了时间,但重要的问题是,我如何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他说,“员工将工作重心转向边缘任务时,这些任务是否富有成效?”


在这项研究中,员工将超80%的节省时间分配给其他工作任务(只有不足10%的人表示增加了休息或休闲时间),包括因使用人工智能而产生的新任务,比如编辑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案,或者就胡姆勒姆自己而言,调整考试题目以防范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作弊。


还有一个事实是,真实的工作场所比结构化实验复杂得多。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员工甚至在未获得老板认可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工具。有些人不清楚是否允许使用;有些人虽得到允许却未得到真正鼓励,”胡姆勒姆说,“在未明确鼓励使用人工智能的工作场所中,员工很难向老板提出‘我因人工智能提升了效率,想承担更多工作’,更遑论基于生产力提升协商加薪。”


当然,员工们可能并不愿意宣扬人工智能提升了自身效率,尤其是考虑到那句老生常谈:高效工作的回报就是更多的工作。


胡姆勒姆说,关于未使用人工智能的工作场所的工时和薪资的部分研究发现,“表明员工并不急于主动向老板要求更多工作”。


厚望之下,成效中等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论文发布之际,其他迹象也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虽然巨大,但在媒体和市场中被严重夸大。


支付处理商Klarna去年因披露停止雇佣人类、转而使用高生产力的人工智能而引起轩然大波,最近该公司已修正过于激进的表述。


IBM对2000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5%的人工智能项目达成预期投资回报率。研究显示,推动企业采用人工智能的主要因素似乎是“错失恐惧症”(FOMO),近三分之二的首席执行官认为“落后风险促使他们在尚未了解清楚某些技术能为组织带来何种价值之前就进行投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对自动化和劳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估计,人工智能在未来十年对生产力的提升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1%至1.6%,这对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是相当大的提升,但与部分技术专家预测的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相去甚远。 


他去年为《财富》杂志撰文称,人工智能的风险在于“这种炒作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且在此过程中造成的冲击远超专家预期”。事实上,“任何技术革命要实现生产力转化,都必须依托组织架构革新、系统性配套投资以及通过培训与在职学习来提高员工技能。” 


胡姆勒姆与维斯特加德的研究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发现,他们的论文显示,员工使用人工智能并接受相关培训时,生产力提升更为显著。


这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工业革命持续了一个世纪,在蒸汽机发明许久后才真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胡姆勒姆说:“我们花了数十年时间才意识到,可用电力驱动流水线,而非通过蒸汽机集中驱动一切。”(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23 03:09 PM , Processed in 0.0337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