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招季,
也进入公务员和事业编“上岸”的高峰期。
2025年度国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341.6万考生通过资格审查,
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86:1。
考公考编的热潮之下,
去年12月的一则新闻曾掀起讨论——
日本茨城县宣布自2025年3月起,
取消当地县厅事务职员报名考试的国籍限制,
许多网友调侃考公的风终于是吹到了海外,
“从全国巡考开拓到全球巡考”。
在国外“上岸”,一定比国内更容易吗?
入职海外政府是同样拥有体面的待遇,
还是也面临诸多困扰?
一条对话了5位在海外政府部门工作的年轻人,
他们谈到,成功“上岸”,
并不一定意味着安心享受躺平的快乐,
但一些新的可能性的确蕴藏其中。
留学毕业后,Astro已在加拿大工作近2年(小红书@加拿大公务~员)Astro,26岁男生
加拿大政府部门工作1年,现居温哥华
很多人以为在海外“考公”相对轻松,但完全不是。
我现在所在的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下简称BC省)省政府的一个行政岗位。在加拿大应聘政府部门没有国考这样的统一考试,流程和应聘普通企业基本一样——投简历、参加岗位对应的笔面试,热门岗位的竞争也同样激烈。我的这个岗位简历筛选后,进入笔试的人有70多个,笔试通过进入面试的有二三十个,最后录取一个人。
和国内公务员是“铁饭碗”类似,BC省政府工作签的也是终身合同,只要是持有合法工作签证的人,都可以申请政府工作,但能工作多久就取决于工签的时长。
作为外国人,从应聘到现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没有感受到任何歧视。
我们提交的简历上不允许呈现照片、性别和年龄信息,如果写上去反而是违规的。所以直到面试环节,招聘方都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是什么容貌,有多大年龄,是什么人种,他们也不会通过这些标准来筛选我,面试时我也没被问到过这些问题。
现在经济大形势不好,加上这里移民政策的宽松和留学生增多,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在加拿大找一份entry level(基础级别)的工作基本也是“地狱级难度”。在这份工作之前,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BC省一家中小型华人公司,当时我参与过公司一个前台岗位的招聘,收到了二三十份简历,其中甚至有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生。
相对学历,加拿大用人单位可能更看重经验。最终拿到现在这个offer,大概也是因为我在前司积累了比较多大型活动组织的经验,和目前的岗位需求对口。
我是北方人,在国外当上“公务员”上岸了,我家人还觉得挺骄傲的。但其实在加拿大,选择在政府工作和追求体面没什么关系,他们本国人大多也是奔着稳定去的。我申请这份工作的初衷,其实也是为了养身体。
在那家华人公司工作的近一年里,虽然加班不多,但老板对员工的态度给人很大的压力,那段时间我的心理和身体状况都不太好,引发了颈椎病,疼得每天都睡不着觉。
现在新工作入职一年多,明显能感受到在政府工作有更平等和谐的氛围。这背后其实是工会的作用,级别比较低的职员是受到工会保护的。在加拿大并不是每个单位都有工会,一些规模不大的公司就不会组织,所以这是在政府工作的好处之一。
有一次我的工作内容有一些调整,领导提前告知我要开会讨论,还主动鼓励我去找一个工会代表来和我一起参会,这样可以保护我的权益,如果这个调整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当场提出。
一般这种双方会谈的会议上,雇员方的人数都会大于或至少等于雇主方,不可能存在多个领导对一个小员工PUA的情况。
那次会议上,看到工会的人坐在我旁边,真的能感受到“这是我的人”,不会让我独自去面临变化,面临被人操控的局面。
Astro还是部门内“工作场所与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委员会每月开会讨论工作场所的环境与安全等问题,会上领导提出的意见,普通职员也有权利驳回。图为一次会议上的场景。我们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周末放假的安排是这一周休两天,下一周休三天,这样循环。我之前在社交媒体分享,大家都调侃说这是“大周”和“超大周”,这也是这份政府工作的特别福利。
这些细节都蛮让我感动的,这样的工作氛围对我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很立竿见影——刚换到这份工作没多久,我的颈椎病就好多了。
Astro介绍,BC省政府的“日常福利”其实并不算优渥。左图为一次职员大会的工作餐,因经费有限只能提供最简单的三明治。右图为每周发的小吃福利。但你问我,现在的工作是不是很理想,其实并不是的,因为我想赚更多的钱,也希望能在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实现人生意义。
BC省公务员的工资每个月到手4000-5000加币(约合人民币2.1-2.6万)左右,只能算中等偏上,在加拿大的物价水平下,基本很难攒下太多钱,也没有所谓的公积金。不过加拿大政府会给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补贴,这是面向所有人的福利,税后收入4000加币左右一般能拿到一定补贴。
从长远规划看,我不是个追求稳定的人,现阶段主要是想调整一下身体状态,之后可能会再换一份薪资更理想、也更符合我人生预期的工作。但对于想要稳定的人来说,我觉得加拿大公务员工作真的是天花板级别的了。
JiuJiu,33岁女生
日本政府部门工作3年,现居东京
我是山东人,过去三年间在东京当公务员,是研究所里的一份研究职,做疾病检测工作。
我也经常调侃自己到国外“上岸”了,我家人对我做这份工作也很满意。但其实真无关什么“考公基因”,只是对刻板印象的一句玩笑话而已。我并不是一个那么在意家人看法的人,做这个决定还是出于我自己的综合考量。
JiuJiu在日本参加的学会活动(左图);随现单位参与在非洲的支援工作,拍摄到中国援建医院(右图)我读的是医学专业,2018年研究生毕业,我决定来日本读博,我们学校在日本国内能排到TOP3。
博士快毕业的时候,我择业的优先选项其实是找国内高校的工作。但面了两三所学校,都没有成功,主要的原因是我发的论文不够好。我还面过一家儿童妇幼保健院,他们甚至说我的论文成果和国内硕士差不多,还挺伤人的。
国内招聘标准确实和我读博的培养方向不太一致。读博期间,我参加了很多田野调查,例如研究数据收集和大量现场工作,这都属于我们工作中的脏活累活,繁琐费时。虽然不直接和文章之类的“业绩”相关,但非常能锻炼技能、积累经验,不过这些经历国内招聘单位好像都不太在意。
offer邮件中,JiuJiu还收到一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教本》,其中规定了日本公务员的行为规范
几次碰壁之后,我只好开始关注日本的岗位。现在这家单位是我在日本投的唯一一家,9月投递简历,年底参加面试。因为是研究员岗位,所以流程相对简单,也没有国内考公需要的笔试环节。次年2月,我收到一封邮件,厚厚的一沓,是正式offer。
这份工作给我提供了留日的研究签证(针对高学历人才从事研究的工作签证),我签的任期是5年,到期再重新申请。这5年内的固定年薪就是税前30万人民币左右,不会有涨薪。
工资确实比不上企业,但用这份薪资在东京生活,我完全不会觉得不够。我在距离单位地铁20分钟的地方附近租了间40多平米的房子,租金5500元人民币左右。衣服不怎么需要买新的,吃饭也是自己做,出门都是公交。每个月算下来也能攒下钱,我还能保持我一些户外的爱好。
JiuJiu在家里阳台上拍摄的花火大会
开始这份工作时,我已经30岁了,但我完全不会有年龄上的困扰。
一个原因是基于我的博士身份,在日本可以申请一笔研究启动基金,是在博士毕业后5年内,不管什么年纪都可以申请,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如果生了孩子,还可以再延长三年。作为研究者,这笔钱能给我继续学术事业一些底气。
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工作环境。日本公务员一般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我有一位69岁的同事,是之前在企业里工作到退休,重新找新工作,进了我们单位。当然这可能也是日本老龄化社会的表现吧。
工作了三年,我也是最近慢慢进入了状态,能独当一面了。随着我工作年限增加,经验越来越丰富,我越能做到更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一点都不为年龄焦虑,反而很期待未来更大的舞台。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叫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哈尔施塔特湖湖畔,号称“世界最美小镇”,常住人口800人左右。
第一次来这里时我还在留学读书,来这旅行给自己过生日。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如画”,依山傍水,是我一直向往的欧洲小镇生活。
毕业后,我最初求职的方向其实是进出口相关的公司,这样能有更多机会回国。但偶然间我在求职网站上看到现在这份旅游局的工作,竟然是在我那么喜欢的哈尔施塔特,工作内容对口,也具备我看重的稳定性,政府职员听起来也很体面,所以就坚决地想来这里。
奥地利没有像国内公务员那样统一考试的流程,我投递简历后就收到了单独的面试通知。面试通过后,我还等待了6周劳动局的审核,主要内容是针对外国人在奥地利就职的正当性,比如我本人和岗位的匹配度、企业应聘我的需求是否成立。
在这期间我还拿到了德国一家贸易公司的offer,竞争其实更激烈,但出于对这份工作和小镇生活的喜爱,我还是优先等待审核结果,最后拒绝了德国公司的offer。
我学的专业是地理信息,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服务世界各地来到哈尔施塔特的游客和本镇居民,提供小镇的旅游信息。
单位职员整体还是以本国人为主,我和另一位南非同事是仅有的两个外国人。我能被录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来小镇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了。
这里的工作氛围本身是完全不卷。一个很魔幻的例子,是我好几次因为比上班时间早到办公室十来分钟被骂了。
我其实是为了避开早高峰,早点到还能安稳吃个早餐,但因为我们的合同规定工时是每周40小时,如果打卡时间显示我每天早到,超出了规定工时,被查到就是违法行为,单位要承担责任。所以人事专门打电话来,把我教育了一顿。
工作环境也非常舒适,周围群山环绕,上着上着班就跑进来几只猫,办公室门口有时候会蹲着几只天鹅。
南瓜的办公桌
大环境是轻松的,但并不是说我就躺平了。相反,来这里的第一年我其实压力蛮大的。最大的挑战是和当地人的相处,他们不会明面上“排外”,但把我当成外国人的“界限”是很分明的。
比如我碰到过一个老太太,她看我不太会当地的方言,直接和我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但你肯定不知道。”这种上来就被质疑的感觉特别难受。包括很多当地人来我们办公室咨询,他们总会先去问我的南非同事——他是个白人,完全不理会我。
一方面我很希望向当地人和我的领导证明自己,我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另一方面咱们中国人确实普遍比较勤劳吧,总归是眼里有活的,压力也大多是自己给的。所以第一年里我就去学了当地的方言,也把小镇周边骑行、徒步、攀岩的路线都走了一遍,再去和当地人、游客们交流,能感受到他们越来越信任我了。
去年我的领导从团队的十几人中选中我,晋升为区域经理,之后我要负责更多后台的工作。其他的竞争者都是本地人,我能被选中,我想是因为我这两年的工作经验被看见了吧。领导还主动问我想不想继续深造,帮我报了一个西班牙语课程,能更好地服务说西语的游客。
最初找这份工作是喜欢它的舒适稳定,能提供终身合同,但薪资确实不高,也没存下什么钱,一个人在国外还是不免会焦虑。现在工作了2年,更困扰我的问题是我越来越觉得这里确实太小了,整体太安逸了,比较适合50岁以后来养老。
作为年轻人,我还是会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成长,也很想多回国陪陪家人。所以未来我会计划再找找跨国企业的工作,能回到国内的分部工作,这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