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力强、可复制性强、再加上几分搞笑和荒诞,“回答我”系列迅速完成了从小众参与者,到大博主,到主流媒体的典型互联网热梗三级跳,动漫人物、地方文旅、警察叔叔都成了视频主角。
让人更意外的是,随着以苏州博物馆为首的视频账号下场玩梗,让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等艺术大师纷纷复活,用现代语言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观众发出“灵魂拷问”,“回答我”挑战迎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国人迷人的老祖宗。
李白、杜甫、扁鹊、乾隆皇帝等等上下五千年的“全明星阵容”加入,以情绪化、咆哮式的方式、充满网感的语言与现代网友互动,形成强烈的反差感和娱乐效果。
这些被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老祖宗回答我”视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澄清误解型
针对后世对古人的刻板印象或“误解”,以咆哮方式说出某种观点下的“历史真相”,其实有的也是某派学者看法。比如:
宋徽宗:“当皇帝是我自己愿意的吗?不是向太后选的吗?我瘦金体不好看吗?我青绿山水不好看吗?”
李清照:“有人说我写词是伤春悲秋无病呻吟,你试试金兵南下卷着包袱逃难三千里,金石字画全被抢光,WiFi信号断在淮河以北!”
2.行业吐槽型
针对古人职业或身份的“无奈”进行咆哮式吐槽。比如:
王羲之:“我不写大字是因为身体素质不行吗?没力气吗?握不住笔吗?我条件允许吗?你问蔡伦,我有八尺丈二的纸吗?”
秦始皇 & 唐太宗:互争“千古一帝”称号,互相咆哮“你配吗?”
3.身世诉苦型
以现代人的视角调侃古人的艰难处境,增强共情。比如:
杜甫:“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换你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难不难受?”
唐伯虎:“说我疯癫,那我问你,父母妻儿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换你你不emo啊?”
4.怒现代人不争型
这一类型大多是古人中的行业大牛和祖师爷们站出来“教训”当今的子孙们,比如:
孟郊:“我考了三次科举才中举,你们现在考个研就喊‘卷不动了’?回答我!”
扁鹊:“你们现在熬夜到三点,喝冰水、吃外卖,然后问我‘为什么掉头发’?你问我?回答我!”
李时珍:“保温杯里泡枸杞还加冰美式,白天喝生椰拿铁续命,晚上吃褪黑素关机,搁这儿玩人体重启呢?回答我!”
张仲景:“抖音上那帮大聪明,拿艾柱当加特林,足三里烤成炭烧五花肉。”
孔子:“论语就是当时网红作品,传播的是智慧,你跟我说背不下来,回答我!玩手机,刷视频,几句古文都背不下来。”
当然,也有一些没什么营养,纯粹吐槽、吸引眼球的,比如:
蒙娜丽莎为自己发声:“我喜欢被你们人类围观吗?我自己跑去挂在墙上了是不是?说话!那我问你,你长得倒是好看,那你挂在那里能出名吗?”
虽然这些以历史人物的口吻进行“诉苦式科普”“怼人式澄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而更多的是从今天年轻人的视角所关注的历史和人物的魅力一面;虽然有人觉得这削弱了历史的严肃性,视频的“夸张”和“粗暴”让人感到不适。但历史人物群像在“回答我”梗圈的火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
在今天的流行文化圈,今人和古人正在利用最新技术完成一场大型的“双向奔赴”。对于新一代的互联网青年来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和历史离他们很近,很亲切,那些历史上灿若星辰的名人不是干巴巴躺在课本里的插图,而是像网红明星那样接地气、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存在。
中国青年与祖先的“神交”是贯穿互联网流行文化发展始终的:从网络小说兴起的那一刻起,穿越文就已经成为了“显学”。和其他国家的读者与作者相比,中国青年有着无可比拟的热情和创作力,希望和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时而穿越回古代,用今天的视野实现人生价值,和历史名人成为朋友或者恋人,亦或是带着21世纪的经验去弥补历史上的诸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