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0

[影乐之声] 我,69岁勇闯央视春晚,教张雨霏、李子柒跳英歌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3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69岁勇闯央视春晚,教张雨霏、李子柒跳英歌舞

 自PAI 自PAI 2025年02月13日 22:22

这是《自拍》第472个口述故事

凌晨四点的普宁街头,寒潮未散,鼓声已起。年近七旬的陈来发披着夜色,带着几十个年轻人,敲锣打鼓,踏着马蹄般的步伐,在石板路上卷起一阵英雄气——这是潮汕英歌舞的魂,是三百年来未曾褪色的“中华战舞”,也是一位非遗守护人用半个世纪书写的倔强史诗。

陈来发说,“要做又有时代感,又有责任感的非遗传承人。”

他带领潮汕英歌舞,从田间地头走到了伦敦特拉法加广场,赢得万人喝彩。他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宗族祖训,让五岁的孩童“小时迁”舞蛇领队,给女孩描上孙二娘的脸谱,带领来自村庄的英歌队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去年春节期间,抖音上关于英歌舞的话题播放量超过45亿,今年,“潮汕英歌舞年味太浓了”“中华战舞潮汕英歌已就位”等多个相关话题再度登上抖音热榜。英歌舞的火热,离不开包括陈来发在内的非遗守护人的传承与创新,而这或许也是英歌舞长燃不熄的答案:所谓传承,从不是将火种捧在手心,而是教它借风势燎原,以新柴续旧焰。

以下是陈来发的讲述。

我在潮汕给神仙开路

我是陈来发,今年69岁,做英歌舞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是普宁南山英歌队的队长。我们潮汕地区有游神的习俗,每年春节要请各位神仙老爷出来游行,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英歌舞就是在最前面打头阵的队伍。

今年春晚有一档叫《潮起英歌舞》的节目,身穿传统英歌服的年轻人们,在舞台上表演潮汕普宁英歌舞,最显眼的是一个脸上画着蛇的八岁小孩,扮演小时迁,音乐一响,第一个出场,穿梭、跳跃,台下一阵叫好。我是这些年轻人的教练,上台前,我给他们打气,“你们上过一次春晚,回家就都变成老师傅了。”

0.jpg

2024年,我们普宁南山英歌队在英国伦敦演出,一步步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我第一次接触英歌舞,是在11岁的时候,当时我参加学校的文艺团,英歌舞表演有前棚和后棚,我在后棚唱地方小戏,前棚是舞英歌的演员们。我17岁的时候,没有继续读书,在果林场做帮工,很多老英歌队员喊我去学英歌,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争着教我,英歌舞有四套舞蹈动作,我学得很快,几天下来就可以出去演出了。

老一辈的英歌舞队员,除了教我们基本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教我们队员之间要平等、团结,要善良,要拼搏,有饭大家吃,有苦大家担,这是英歌舞队可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核心。

IMG_2321.PNG

2024年,我们在海南表演英歌舞的照片。

1992年,我36岁,当了英歌队的头槌、教练和队长,打头槌的人要熟悉整套英歌舞的流程,在最前面带队形,引导队员们表演。那之后的每年春节,年夜饭一吃,我就不见人影,出去舞英歌了。每次表演前,我都会带着队员们去拜戏剧的保护神,田师爷,保佑演出顺顺利利,演出结束,要再拜一次田师爷,然后大家脱下戏服,各奔东西,潮汕人每年的春节都是这么过来的。

2.jpg

早年间,我们在村里祠堂前表演英歌舞的照片。

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说法是,潮汕的英歌舞是为了凸显普通人的勤劳勇敢,所以英歌舞里,有很多跟大家日常相关的舞蹈动作,比如农民在田间插秧的动作,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还有南拳的武术拳法,能够凸显出勇敢的品质。

IMG_2323.PNG

我们现在有专门的普宁南山英歌舞传承基地,很多人会来参观。

很多人在网上看英歌舞,只是觉得热闹,但并不知道它的故事情节。我们普宁南山英歌队的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里“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舞台编排分为八个小段,第一段“下山打探”,鼓槌敲响,舞蛇的时迁出场,在舞台四角穿梭、跳跃,打探消息,得知要斩卢俊义,引出“英雄出山”“化妆进城”,梁山好汉们不能以本来的面目示人,于是化成农民、生意人混进城里,紧接着一段舞蹈,好汉们蹲下身子,有人藏在茶馆,有人混在人群,等待“趁机窜府”。

随后是整场舞蹈最高潮的部分,“打劫法场”。梁山好汉们排成两队,舞蹈动作三进三退,最后跳一下,走了,代表出了城门,“救卢出府”。出府之后,两队人马背靠背,做出摇船一样的动作,这一段叫“汲水渡泊”,最后取得胜利“凯旋归山”。

IMG_2324.PNG

这是英歌舞的灵魂人物之一,公孙胜,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比较大开大合。

1992年,我领队北上,到天津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比赛,拿到了优秀表演、优秀组织、优秀编导的证书,这也是潮汕英歌舞拿到的第一份国家颁发的证书。

5.jpg

2008年,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表演英歌舞。

2008年,我带着队员们到天安门广场表演,很难想象我们一个农村的民间舞蹈队,能一步步走到祖国的首都去表演,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表演,到今天我都觉得很自豪。

几百年的祖训,被我打破了

在我们潮汕,英歌队其实都是村民自发组成的队伍,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队,算起来,我们整个普宁有200多支英歌队,每个队都有自己的祖训和特色。我们村英歌队的祖训之一就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

这是几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后来被我打破了。

6.jpg

2024年,我们在海南海口万绿园表演时的盛况。

我们英歌队的成员都不是全职演员,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像我最早在果林场做了四年帮工,后来自己出来做水果生意,到了36岁回村里当保安队长,业余做英歌表演。有一句话用来形容我们很恰当,大家穿上戏服是英歌队员,衣服一脱就是老板。因为我们这很多人是做生意的,家里开厂,大家全凭热爱做英歌舞,觉得有责任去传承祖先传下来的东西。

过去我们英歌队每年会招新的队员,招人的方式也很朴素,在村里用高音喇叭广播:英歌队要吸收新的队员,喜爱英歌舞的青少年可以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学习。但到2017年,我们突然招不到人了,我猜想是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过去大家都是初中毕业就回村的,现在大家一毕业,都想去打工、做生意,没什么人回村,我们自然也招不到人了。

7.jpg

过去的女角色也是男演员来扮演的。

那会儿我再看我们的祖训,“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觉得是时候变化了。几百年来,我们按照老祖宗的说法,不教村外人,也不教女人,有很多来普宁南山想学英歌舞的人,但因为是村外人,队员们教得也不认真,随便应付过去。我觉得这是不好的,想把英歌舞发扬光大,必须把招人的渠道放开。

当时我把这个想法讲给村里的乡贤,英歌队的老人,他们都不敢拿主意。最后我顶着很大的压力,去三山国王庙里拜了老爷,才把这件事情定了下来。

IMG_2328.PNG

我会教许多小朋友英歌舞。

打破祖训以后,我策划了一个英歌舞进校园的活动,和南山小学的校长一拍即合,小学生可以报名来参加我们的校园英歌队。我没想到英歌舞在小学生群体里也这么受欢迎,第一年就有380个小学生报名参加我们英歌队。因为英歌舞又要打锣,又要打鼓,动静很大,所以我们一般在周末两天培训。去年六一儿童节,我们校园英歌队的小队员们还去央视晚会表演了节目。

创新是我这几年一直在琢磨的事情,想把英歌舞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必须给它注入新鲜的生命力。我们现在在做一个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最近在不断细化角色脸谱,英歌舞讲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过去的脸谱可能比较糙,现在我们就会尽可能打造每个脸谱的特色,比如公孙胜是道士,我们就在他的脸谱上设计了一个八卦盘,林冲的绰号是豹子头,他的脸谱就会突出豹子的图案。

9.jpg

公孙胜的额头上有画了一个八卦的图案。

前年,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想在舞台编排上搞一个“小时迁”出来,出场就是一条“小蛇”来刺探消息。当时我们找了一个5岁的小朋友,扮演小时迁,他是他家第四代做英歌舞的人,最早我在学校文艺团演出,在后棚唱地方小戏,他的祖爷爷就在前棚舞英歌。后来我进了村里的英歌队,和他的爷爷同台演出过。当时,他爸爸在我们英歌队里打二槌,这个小朋友经常来现场看,说很喜欢我们的表演。

10.jpg

我们队里的小时迁跟着大家一起训练。

于是我们也让他加入了英歌队,在舞台编排上设计了两个时迁,以老带新,也算是一种传承。他第一次登台化妆的时候,我就跟队员们说,你相不相信,今年我们搞这条小蛇出来,明年大家就都开始学了。

那一年,小时迁一出场,我们普宁南山的英歌舞直接在抖音上爆红了。

我在春晚后台,教张雨霏、李子柒跳英歌舞

前两年,我看到大家都在玩抖音,也让人帮我申请了一个抖音号。我不会剪辑,也不会录音,就把平时带队演出时录的视频放了上去,我们时不时会接到演出,我也会把演出预告发到抖音上,相当于吆喝一下,大家想看可以来看。

IMG_2331.PNG

我们会把平时演出的视频,发到抖音账号。

结果收到的反馈还挺不错,很多人说要来我们的基地参观,还有好多大学生说要来找我们了解英歌舞的历史,说要写论文。去年山东武校的几个老师来我们这里学习,还有省体育学院的老师来学英歌舞,来自四川、贵州、甘肃的网友,还想请我去当地教他们英歌舞,不过我没什么时间。

IMG_2332.PNG

我教过的武校师生今年也登上菏泽春晚表演英歌舞。

抖音像是一个桥梁,大家一划手机就能看到,原来潮汕普宁还有这种习俗。现在,我每条抖音都能收到成千上万的点赞,几百个人在我下面评论,有人说:“最喜欢看南山英歌舞,不止小蛇可爱,整个团队也都跳得很好。”全国各地的观众会在评论区留言,“正月十五在哪里表演,几点开始结束?”自媒体把我们从农村推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眼前,我们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大的舞台。

去年春节,我们接到了去英国伦敦的演出邀请。刚开始我也有一点担忧,外国人能接纳我们中国民间的文化吗?但到了演出现场,我彻底放下心来,第一天我们在英国的地标建筑伯灵顿拱廊亮相,第二天我们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巡游,我们一出场,整条街上的观众就举起手机,围上来录像照相,据说那天来了70多万观众,表演一谢幕,台下的外交官、总统,还有许多群众都站起来为我们鼓掌,特别震撼。

13.jpg

去年,我们在英国特拉法加广场表演,周围人都会好奇地举起手机拍。

去年11月,我接到了202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邀请,带着队员们拜了田师爷,很快就去北京排练。春晚总共要经历四轮审核,审不过节目就被毙掉了,过程中我们还是面对了很多挑战。我们潮汕的英歌舞本来是用鼓点伴奏的,听鼓点、做动作,但春晚是用音乐伴奏的,我们的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学过专业音乐,配合起来就有点困难。

这次的表演音乐是春晚的老师们专门来潮汕地区调研过,为英歌舞写的音乐,但也改了三四版,慢版、快版,反复调整。后来有一次,春晚导演和我商量,怎么把舞台编排得好看,怕做不好人家讲闲话。我给的建议是,一定要有原汁原味的东西,后来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表演服装,都用的是最传统的潮汕英歌舞的内容。

IMG_2334.PNG

2025年,我们登上了央视春晚。

这次我们英歌队的表演也有创新的内容,一是加入了小时迁的角色,那个小演员现在已经8岁了。另一个是,台上的孙二娘是由女演员来扮演的,过去我们遵从祖训“传男不传女”,英歌舞里的女角色也都男扮女装,彻底打破祖训以后,我们也开始招收女孩。扮演孙二娘的女孩,她两个哥哥都是我们英歌队的队员,从小耳濡目染,后来进了英歌队,学得也很快。

我们在北京待了大概50天,每天都在排练,找不到场地,就在酒店走廊、停车场练习、磨合,最终登台的表演有整整40秒原汁原味的英歌舞,我们终于顺利登上了国内最高规格的舞台,春晚。

录制春晚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当时春晚导演安排我去教张雨霏、李子柒跳英歌舞,我教了一些简单的基本动作,还给她们讲了一些英歌舞的历史,她们学得都还挺快。她们的身份是春晚推荐官,我想更年轻一代的人,可以帮我们把英歌舞传向更远的地方。

15.jpg

我在春晚后台教张雨霏跳英歌舞,她说比看起来累很多。

我已经快70岁了,不会用电脑,不会打字,连拼音都不会,但我有很多年轻队员们,开始拥抱新的媒介,他们有人拍短视频,有人用抖音做直播,我总是和他们说,我们把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东西接了过来,就有责任把英歌舞的故事写好,从我这里写下去,以后再靠你们继续写下去,要做又有时代感,又有责任感的非遗传承人,带着英歌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由陈来发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陈来发 | 口述

咩  叽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72个口述故事

IMG_233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4 02:53 PM , Processed in 0.0463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