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哲史艺丛] “格林快炮” 火力强劲,清军为何还在平壤战役败给日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林快炮” 火力强劲,清军为何还在平壤战役败给日军

 计白当黑 历史学堂君 2025年01月10日 23:30
作者:计白当黑
编辑:莉莉丝

在众多枪械中,M134“米尼冈”转管机枪火力强劲,辨识度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把机枪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加特林机枪。设计它的工程师,居然还是一名医生。

1861年4月15日,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残酷的战争造成大量士兵伤亡,医学博士理查·乔登·加特林对此大受刺激。他天真的认为只要设计出一款少数人操纵的枪械,就能缩小战争规模,减少士兵伤亡。

当年夏天,加特林根据左轮枪的发射原理,设计出一款转膛机关枪。机枪利用曲柄转动转枪膛,实现多枪管自动装填,枪管到达预定位置后,撞针击发弹药,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的一系列动作,实现了机枪的连续射击。经过改进,机枪由最初四管,增加到十管,射速最高可达每分钟1200发。

IMG_6558.JPG
上图_ 加特林和他的发明“转管机枪”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提出“以备游击需要”,采购了数十挺加特林机枪。这款机枪重约120公斤,清军因地制宜,将底座由两轮改装成独轮,以此适应当时的交通条件。由于翻译关系,清军将这款中西结合的机枪叫做“格林快炮”

光绪十年(1884年),金陵机器局开始仿造十管格林快炮,口径11毫米,射速350发,射程两千米。仿制的格林快炮分为重力供弹和转轮供弹两种。根据当时的制造清册记载,格林快炮的年产量在十几挺。

随着众多先进枪炮的列装,清军的装备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火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甲午战争爆发时,美国将清军列为世界第三大陆军,军队的装备好于日军。清廷内部也对清军寄予厚望,认为:“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IMG_6559.JPG
上图_ 平壤之战中的日本陆军

与清军枪炮的豪华阵容相比,日军的装备显得有点寒酸。日军以村田式单发和连发步枪为主,后者的装备数量并不多,火炮以日产青铜炮为主。枪炮在性能上,全面落后于清军装备的新式连发步枪以及后膛钢炮,更何况清军还有性能爆表的格林快炮。

IMG_6560.JPG
上图_ 村田式单发步枪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东学党起义席卷朝鲜半岛,声势浩大。无奈之下,朝鲜只得向清朝求援。五月底,李鸿章派叶志超入朝,镇压东学党。叶志超怯战,李鸿章斥道:“亦未必便战,何怯!”6月23日,日军陆军由汉城出发,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突袭。太原镇总兵聂士成认为日军势大,牙山地形不利,建议叶志超退守公州、成欢,利用当地有利地形实施阻击,痛击日军。

IMG_6561.JPG
上图_ 开战前夕,被军舰运往朝鲜的清军战士

叶志超表面上同意聂士成在成欢设伏,背地里他置其于不顾,弃公州,经汉阳,入平壤。6月26日,日军进入伏击圈。聂士成一声令下,日军受阻。清军原定了公州、成欢相互救援的计划,因叶志超的怯战而告吹,后因弹药告罄,被迫撤至平壤。

战后,叶志欢谎报军情:“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清政府闻讯大喜,当即赏银两万,擢升叶志超为驻朝诸军总统。当时,清军集结了1.5万人,日军有1.6万人。不过,日军起初在平壤外围,仅有一个混成旅。光绪帝、北洋行营翼长盛宣怀催其速战决胜。叶志超既不主动出击,也不筑垒固守,错失歼敌良机。

IMG_6562.JPG
上图_ 叶志超(1838年—1901年),淮军将领,字曙青

8月16日,日军完成集结,四面围攻平壤。清军拼死抵抗,稍占优势。叶志超继续消极防守,他下令收兵回城。日军稳定军心,再次攻城。玄武门守将左宝贵向叶志超求援,后者拒不发兵,还打算弃城出逃。左宝贵怒不可遏,一面监视叶志超,一面指挥战斗。不久,左宝贵中炮身亡,玄武门沦陷。

IMG_6563.JPG
上图_ 平壤之战中日军攻入玄武门

城门失陷,叶志超大惧,假意乞降,暗自出逃。日军迅速行动,在清军逃亡的必经要隘设伏,清军相互践踏,伤亡两千余人,被俘数百人。清军折损人数远超守城造成的伤亡。叶志超率领败兵,“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IMG_6564.JPG
上图_ 日军对平壤的包围形势图

中日朝鲜对垒,清军强劲的火力,日军心有余悸。1969年,司马辽太郎出版了描写日俄战争的书籍《阪上之云》,其中写道:“我们的步兵进攻时,清军炮兵就开始炮击,步兵穿过硝烟前进,有的被炮火炸得粉身碎骨同时开始,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人跑到了铁丝网前,又遭到敌人机关枪交叉射击的密集火网,我军像小虫子一样被杀死。”

入朝作战之前,清军为每门炮准备了50颗炮弹,每枝枪备弹150发,国内又补充了2400颗炮弹,格林快炮子弹5万发,子弹50万发,可以说清军有备而来。在平壤之战,清军的表现差强人意,火炮“炮准甚疏”,每枪耗弹三四百发,击毙日军仅180人。而日军人均耗弹仅为8发,可见中日两军战斗力差异巨大。

日军在平壤“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毛瑟枪万数十杆,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军资、器具、公文、密电,尽委之而去。”随清军入朝作战的格林快炮,大多在日军缴获之列。至此,清朝失去了朝鲜半岛作为战略屏障,为今后日本染指东北,埋下了伏笔。

IMG_6565.JPG
上图_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之战中的的淮军

中日平壤之战,清军虽有格林快炮助阵,依然一败涂地,其原因值得研究。

首先,清军主将叶志超临阵畏敌是主因。清军首战成欢,叶志超怯懦软弱,又因谎报军情,晋升受赏,“各将领均不受节制”,清军士气受损。

IMG_6566.JPG
上图_ 被亲日朝鲜武装抓住的清军俘虏

其次,清军射术欠佳。由于清朝工匠偷工减料,导致自制火铳经常炸膛。清军士兵持铳朝前射击时,眼睛却看着另一边。换装新式后膛枪后,清军依然保持了“开枪不瞄准”的习惯。一名参与过甲午战争日本军官回忆:中日两军相遇,日军立即卧倒,“这时候,中国士兵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放枪,一枪接着一枪,直到子弹打光。等到枪声渐渐稀少,日本军队就开始冲锋。”

IMG_6567.JPG
上图_ 平壤战后被日军俘虏的清兵

最后,格林快炮自身的故障。在战争中,随着敌人的逼近,射手在操作格林快炮时,受紧张情绪的影响,摇动手柄的速度加快,导致枪管过热变形造成卡壳,甚至出现炸膛现象,影响格林快炮的使用效率。

格林快炮设计独特,性能优良,是中国最早装备的速射武器。然而,格林快炮在平壤的遭遇,突现了人对武器的决定作用。清军官兵的糟糕表现,恰好印证了清朝行将就木的命运。先进的武器拯救不了落后的思想,腐败的官僚改变不了覆没的命运。

参考资料:《阪上之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5:25 AM , Processed in 0.0315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