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是黯然失色、令人焦虑的一年。
不仅全国总票房只有425亿元,比去年少了124亿。
除了疫情3年外,更是一夜退回10年前。
对电影行业来说,观众和信心的增长可能是缓慢的,但观众的离开,行业的衰落,却可能摧枯拉朽。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空间:
首先,是供给层面,今年公映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滑。
数量上,和2019年公映572部电影相比,今年仅仅公映 501 部,大幅缩水。
一方面,很多已经拍完的电影,卡在某个地方,无法公映。
另一方面,基于这样的行业现状,很多优秀人才,自然选择了离开。
这虽然很可惜,但作为理性选择,也并非不能理解:
既然这也不让拍,那也不让拍,就算拍了,还可能不让公映。
那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个行业?
当一个行业,真诚、认真完成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
大量靠诈骗式营销骗票房的烂片,却大行其道。
那么这个行业,就已经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比烂”状态了。
在这样比烂的环境中,观众一定是最先闻到“臭味”的人。
你不尊重观众,骗了观众一次又一次,凭什么要观众坚持买票进电影院?
更雪上加霜的是,消费降级、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都让观影人数持续下降。
更不必说,年轻一代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短视频、短剧的兴起,都让走进电影院,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但一味唱衰,不是我们想做的事,虽然希望渺茫,我们仍然希望中国电影行业,能够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年我们依然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华语电影,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信心的来源。
下面进入正题,给出今年我心中的“十佳华语电影”。
片单既不全面,也不客观,纯属个人喜好,仅供参考。
华语电影十佳
第十名:《老枪》 | 导演:高朋
一朝改革,昔日鼎盛的工厂开始下岗,接连的盗窃,似乎是希望破之灭后的宣泄。
摇摇欲坠的社会里,只剩下沉默或者爆发…
电影通过退役射击运动员的最后一枪,向我们展示了: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个体是何其渺小,想要掌控自己命运,是多么天真。
而面对社会不公,个体想要抗争又是何其艰难。
但一味退让,苟且度日,又真能换来太平,安稳度日吗?
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被频繁地书写,让我们一次次回望,是以史为鉴,也是互相提醒:
剧烈变动的时代,谁都有可能成为被丢下的那个,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彼此相忘。
第九名:《狗阵》 | 导演:管虎
《狗阵》的主角是不怎么讲话的西北男人,和不会讲话的流浪狗。
而他们正是社会上的“失语者”,代表了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边缘群体,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社会排挤。
大多数人也和他们一样,为了生存,努力融入社会,隐藏起个性和锋芒。
比起努力适应的人,更刺眼的是片中随处可见的流浪狗,它们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也无法真正融入,于是在奔涌向前的推土机前,被驱逐、被流放、被追捕、被“文明进步”清理…
两位没有立身之地的角色,完成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水乳交融。
管虎纵横商业领域多年,重新回归艺术追求,大浪淘沙,初心未改。
第八名:《白日之下》| 导演:简君晋
现实主义电影,基于香港曾经发生的养老院和残疾院舍虐待事件改编。
施暴残疾人的院长,当然不可原谅,但取缔了这间残疾院舍,残疾人的处境会更好吗?
曝光一切的记者,报道了真相,但得到的却是更多院友的指责,因为从此他们将无处可归。
这就是社会现实,你很难为一个复杂的问题找到简单的答案。
可惜的是这片口碑不俗,但票房平平。
但这也是我们每年做十佳片单的初心,那就是打捞质量上乘,却没被市场重视的华语电影,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第七名:《年少日记》| 导演:卓亦谦
讲述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故事,但生病的,何止是孩子,更是典型的“东亚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里,你从小就被教育:
你只有好好学习,考过别人,才能找到好工作,赚更多钱,才能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才能让你的孩子上得起好学校,才能让你的孩子继续往上层爬…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好成绩的回报;
善良、温柔、同理心,也都是不是优点,它们只会妨碍你“赢”;
这样的家庭背后,是整体内卷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中,你从小被教育,你怎么想不重要,你要“赢”过别人,才重要。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描摹的其实是每一个被这样的价值观困住的我们。
第六名:《九龙城寨之围城》| 导演:郑保瑞
十佳华语片里,香港电影占了四部,这部是最怀旧,最深情的:
从九龙城寨这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地方,到热血动漫和港式功夫的结合,再到江湖道义,新老传承…
骨子里它是对曾经香港的怀念,对那个一切都还充满混沌,所有秩序都是自发生长出来的模样,人们还依靠原则来维系关系的时代的怀念。
我觉得香港电影最厉害的一点,是它们不止关心电影,更关心香港,关心历史。
时代列车呼啸而过,总有“不合时宜”的人在坚持着什么...
第五名:《老狐狸》 | 导演:萧雅全
一部切面很小,却寓意很深的台湾电影:
是不是想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说:他人的死活“关我屁事”?
是不是在乎他人感受的人,就注定失败?
正如海报上的一左一右,一暗一明,再加上标题的若隐若现,传递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念。
电影的结局,给了观众些许安慰:
在健康的社会,一个人可以既照顾他人感受,又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既是在守护善良,也是在守护理想。
你信仰什么样的原则,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四名:《周处除三害》| 导演:黄精甫
今年大陆公映的尺度最大的华语电影,甚至某些地方还弥漫着邪典风格。
很多观众都发出了不敢置信的怀疑:
这是我们能在电影院能看到的吗?
之后有关部门就不自信了,紧急替换了“纯净版”。
比起黄精甫以往的电影,《周处除三害》其实已经算是保守的。
但底子里,还是隐藏着一些冒犯性,比如礼堂那场“判决戏”,其实也是向观众提出一个问题:
不愿看清真相,甘愿被蒙蔽、被洗脑的人,到底有没有罪?该不该死?
联想到现实,一切竟然那么的熟悉...
第三名:《破·地狱》| 导演:陈茂贤
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香港本土电影。
这挺让人意外的,因为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更不必说,其中还有很多直接呈现“尸体”的镜头。
它能够突破禁忌打动观众,想必是精准击中了当下的社会情绪。
而最能代表本片主旨的,正是黄子华饰演的主角所说的:
“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
不管这里的“死”指的是一个人,还是指的是一个地方...更何况,“地狱”也存在多重含义...
在安全的框架内,表达出社会大多数想说的话,正是这两年,黄子华连续夺得香港本土票房冠军的秘诀。
正如,在《毒舌律师》中的那句:
“今天不是Something is wrong,今天在这里Everything is wrong。”
第二名:《好东西》 | 导演:邵艺辉
无法忽视的一部电影,真正的Herstory。
几年前,邵艺辉的首部长片《爱情神话》让我们见识了女性导演的细腻与轻盈。到了《好东西》中,邵艺辉更加挥洒自如。
对于“性别红利”、“物化”、“有毒的男性气质”、“月经羞耻”,可谓信手拈来。
特别巧妙的是邵艺辉通过举重若轻的方式,把严肃议题杂糅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
拿捏好其中的尺度,真是身手不凡。
可惜的是电影之外,邵艺辉却因为一条微博的点赞,被舆论围剿,被贴上“背刺女权”的标签。
在开口说话越发艰难的时候,大家还乐于掐住彼此的咽喉,这是特别悲哀的:好像我们从来没有进步。
第一名:空缺
今年华语电影第一名和去年一样,仍然空缺。
但我们知道,它原本可能属于谁。
可惜这部电影无法在大陆公映,我们甚至连名字都不能打出来。
关于零星岁月的大胆尝试,迎接它的命运却是全网404。
2024年我们仍然有许多原本应该看到,但没有看到的电影。
包括娄公子,还包括很多拍了,但不能公映的片子,更包括很多拍都不能拍出来的电影。
尽管外表看起来风平浪静,每年举办的电影节不计其数,得奖的作品也堂而皇之,但其实行业早就沉疴宿疾。
这些作品真的担得起它们获得的荣誉吗?真的对得起历史吗?
它们是观众期待的好电影吗?它们承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吗?
电影市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或许,现在还不能大声说出答案。
但2025年我们仍然不会停止追问,直到我们看到应该看的电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