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哲史艺丛] 普通话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满语词汇,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通话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满语词汇,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

 孙毅 历史学堂君 2024年12月31日 21:54
作者:孙毅
编辑:莉莉丝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全国所有省市和自治区的民众上学时都要学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写规范汉字。

但鲜为人知的是,普通话中竟然有部分词汇来自于满族语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IMG_4523.JPG
上图_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 普通话中常见的满语词汇


一般来说,普通话中常见的满语词汇有以下几类:

1.      地名,这类词语常见于东北的地名

比如哈尔滨,这个词汇来满语中是“晒网场”的意思。

佳木斯,音译满语词汇“佳木斯葛珊”。佳木斯的含义是“驿站”,葛珊的含义是“村”,“佳木斯葛珊”的含义为“驿站村”。

东北城市齐齐哈尔,其地名在满语中的含义是“齐沁河边的哨卡”。

伊春,其满语含义是“生产皮料的地方”。吉林,其满语含义是“临江的地方”。

IMG_4524.JPG
上图_ 《还珠格格》剧照

2.      部分满语在清宫剧中出现,被后人所知

比如,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等人叫乾隆为“皇阿玛”,这个“皇阿玛”就是汉语“父皇”的意思。

《孝庄秘史》中“皇额娘”,其含义为“母亲”“妈妈”。格格的含义是“公主”。

3.      进入日常生活中的满语

比如沙琪玛,这是原先满族的特色小吃。

磕碜,满语的含义为“丢人丢脸”。

嘚瑟,来自于满语,在普通话中为“骄傲自满”的意思。

咋呼,其在满语中的含义是“泼妇”,在普通话中为瞎喊叫,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打扮,满语中含义是“过于奢侈”,普通话中为“修饰外观,让自己更好看”。

马马虎虎,来自于满语,在普通话中的含义是做事不认真。捅娄子,来自于满语,其在普通话中的含义是闯祸了。

以上举得这些词汇只是我们在普通话中遇到的满语词汇的冰山一角,那普通话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满语词汇呢?这就牵扯到中国官方语言的发展历史。

IMG_4525.JPG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中国官方语言的发展历史


早在商朝,所谓的“中原雅音”就已经出现。公元前770年,东周王朝迁都今天的河南洛阳,当时的洛阳话就成为官方使用的标准语言。根据《论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就用当时洛阳话为基础产生的“雅音”给学生讲课。

秦朝时期,官方用什么国语,至今不可考。汉朝的国语为“洛语”,汉朝的洛语沿袭先秦时期的雅言。隋朝的官方汉语以金陵雅言和洛阳雅言为标准读音,一直沿袭到唐朝。宋朝又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广韵。

元朝时期,由于帝国政府定都北京,近代普通话的雏形开始形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帝国以南京方言为基础,打造明帝国的官话。直至明朝迁都北京,南京官话都流行于明朝全国。

IMG_4526.JPG
IMG_4527.JPG
上图_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西元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

清帝国的建立者为满族,其当然把满语作为自己的国语。顺治皇帝进驻北京后,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逐渐分成了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由于大量满族进入北京,部分满族词汇音译过来后就出现在北京官话中。雍正八年,朝廷在北京设立“八音馆”机构,推广以北京语为基础产生的北京官话,确立了北京官话的官方国语地位,北京官话的地位快速提升。

19世纪后半期,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868年,日本当局“明治维新”。日本教育部门在全国推广官方统一语言,这件事对当时的清政府震动很大。

到了1903年,清政府把北京官话正式称为“国语”,1911年,清政府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标准音的语言为“国语”。由于“国语”的老底子是加入少量音译满语词汇的北京官话,清末民初老百姓讲国语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的讲到音译过来的少量满语词汇。

IMG_4528.JPG
上图_ 清末民初的北京城

民国成立后,“国语”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或许是民国首都刚开始定都南京的缘故,南京官话又被某些人利用起来。1913年2月,民国政府“中国读音统一会”召开会议,确定了“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加入南京官话个别发音,具有入声的国语发音系统。1919年,民国又根据新的国语发音系统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然而,加入南京官话个别发音的“新国语”系统让当时的人们有些不太习惯。这是为什么呢?清政府早在1903年就确定以北京官话为基础音的标准国语,而“中国读音统一会”却把南京官话个别发音融入国语。标准国语声音的变动影响生活中人们的日常交流,更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1920年,民国教育界爆发了“北京官话”和“新国语音调(京音为主,掺杂部分南京官话发音,南北兼顾)”的大讨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老师张士一发表文章《国语统一问题》,主张“国语发音要得到根本的改造”“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方言为国语标准音”。这一提法得到了当时语言学界和教育界多数人的认可。

IMG_4529.JPG
IMG_4530.JPG
上图_ 国音字典 (民国三十八年八月初版)

经过反复讨论,国内形成了认同:自明清时期几百年来,中国官方语言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国语。1903年,清政府又确定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标准语言为中国国语。因此,以北京官话为基础,融合少量满族音译词汇的国语词汇和发音是不能改变的。1924年,民国国语统一筹备会讨论《国音字典》的修编问题,参会学者一致认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932年,民国政府正式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语言为国语,全国各地的国语教学逐渐一致化。有了一致的国语,全国各地区的交流就更加方便。

IMG_4531.JPG
上图_ 建国初期的小学课本

1949年以后,国语有了新的称呼“普通话”,国家教育部门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和民国时期的国语,乃至明清时期的北京官话一脉相承,普通话的概念也提到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北京语音即为北京官话。这一概念将普通话和国语的一脉相承说的非常明确。

1955年10月,一篇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文章明确提出“这种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既然普通话和国语、北京官话的主体一脉相承,普通话就不可避免的吸收了沿袭自国语的少量满族语言词汇。诸如“嘚瑟”“咋呼”“打扮”等满语词汇。

总而言之,国语和普通话能融入满语词汇,并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标准语言,既和北京数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密切相关,又和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族语言融入汉语这个历史现象密切相关。

参考资料:

【1】《现代汉语》 邢福义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汉语方言学教程》 游汝杰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7:59 AM , Processed in 0.0300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