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2

年代剧的风又吹起,我们为什么爱在剧里“重回八九十年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2 07: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代剧的风又吹起,我们为什么爱在剧里“重回八九十年代”?

来源:观察者网 严珊珊
2024-12-12 16:26:31


a1.jpg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剧集年末混战中,古偶、悬疑、刑侦齐上,当网友讨论谁更扛剧、谁能上桌、IP红利能吃多久之际,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苏州棉纺厂职工家庭变迁为背景的《小巷人家》不声不响杀出重围,网播量保持前三,卫视收视登顶。

影视寒冬中,年代剧能有这成绩,既难得,又是意料之中。毕竟,去理解六零后上中专和进厂是铁饭碗,比理解架空背景的逆天改命、打打杀杀、悬疑烧脑要容易一些。

高考恢复、知青回城、工厂改制、停薪留职、搞个体经济、毕业分配,是部分观众铭记在心的亲身经历,对于更年轻的观众来说,则是并不遥远的长辈回忆。

a1.jpg

几代人的记忆被凝结成了一些可供回忆寄托的符号——粮票、肉票、不隔音的职工房、街道里第一台电视机、自行车、评先进、落户。同是现实主义,年代剧避开了以往传统主旋律剧集的宏大叙事,关注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既有亲历者的体验与回味,又有后来者和旁观者的洞察与想象。

a1.jpg

从《山海情》和《大江大河》系列开启的现实主义题材浪潮,到《人世间》《乔家的儿女》《繁花》《风吹半夏》《漫长的季节》《南来北往》《父辈的荣耀》《人生之路》《我的阿勒泰》等年代剧的热播,再到早些年的《父母爱情》《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被翻出来回味。这几年,观众似乎越来越青睐年代剧,尤其是背景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在滤镜加持下,这些剧似乎把观众带回了那个“我们触不可及的纯真年代”。

a1.jpg


2023年央视黄金时段收官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TOP20中,有《我们的日子》《人生之路》《情满九道湾》等7部作品为年代剧。《郝静静 刘玥玥:互文、重塑与还原——作为文化记忆的年代剧》

大时代中的个体,共鸣是关键

作为典型的公共记忆载体,年代剧往往兼具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个体记忆的自我性,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在其中找到对照和似曾相识的场景。老一辈看剧仿佛照镜子,年轻的观众则在年代剧中怀念物质生活不那么丰富、信息不那么繁杂的简单年代,原来父母口中无忧无虑的童年和苦乐交织的青春岁月长这样。

这也给年代剧带来了发行优势,由于此类题材的国民度较广,可谓“老少通吃”,相关剧集往往不仅取得了网络播放许可,还容易卖给各大卫视,在电视端上星播出。

当六零七零后渐渐退出观剧主力军、转向短视频时,年代剧抓住了他们看电视的尾巴。逐渐迈入六十大关的六零后,开始与见证自己童年和青年的父母一辈告别,于是更加怀念那个记忆中的黄金年代,他们的父母还年轻的年代。

在今天不少年轻人眼中,六零后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本就自带光环,甚至有点“乘风而起,逆天改命”的味道:避开了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等到开始接受教育或初入社会时,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已结束,高考恢复,通过中考或高考完成大分流,迎来改革开放的巨变,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见证城镇化的变迁和阶层的流动……

a1.jpg


无论如何,就像旧版《新华词典》里示范冒号用法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那个年代质朴的心态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令当代的年轻人艳羡。

a1.jpg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上面的例句现在听起来像段子,阶层越来越固化,大城市越来越难留下,年代剧中个人乘着时代东风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当代越来越难书写,这也让年代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爽剧”受众的需求。

《鸡毛飞上天》中,陈江河(张译 饰)和妻子骆玉珠(殷桃 饰)走南闯北,将传统零售业做到极致时又投入互联网电商的浪潮,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生意铺向世界,堪称年代剧中的“爽剧”。

a1.jpg

当然,年代剧的叙事中,不仅有部分观众怀念和向往的青春,也有部分人不愿回忆的伤痛。

《漫长的季节》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离不开该剧对所谓“失败者”的关怀,个体在时代转型初期的不适与焦虑,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受人尊敬的桦钢厂火车司机、工厂劳模王响( 范伟 饰)骄傲了前半辈子,结果工厂效益不好改革,他原以为的“铁饭碗”悬了,一边担心下岗名单,一边忍不住“多管闲事”、打抱不平。丧子丧妻的他,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住了正直,但抛不掉悲凉的命运底色。

a1.jpg


《小巷人家》里,厂花宋莹(蒋欣 饰)为了分房舍弃面子,带孩子大闹厂领导家,有了“刺头”的外号;评上棉纺厂先进生产者可以得到一张电视机票,结果领导的儿媳妇要电视机,兢兢业业的宋莹没评上先进,这次她没有再闹。

a1.jpg

宋莹的丈夫,棉纺厂职工家属里唯一的大学生林武峰(李光洁 饰)因对文革心有余悸,对高考恢复的前景持怀疑态度,不愿督促有天分的儿子学习,怕儿子步自己同学的后尘——考上大学结果遇到文革,被分到偏远山区终老,无法返城。

不同代际观众独具个人色彩的成长记忆和父辈口述史被放置在年代剧的叙事中,童年和青年时代被加上了一层滤镜,或是暖黄色的温情色调,或是冷灰色的悲凉色调,有感怀有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07: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4-12-12 07:41 AM 编辑

没有绝对的正面和反面人物,群像戏鲜活

不同于主打英雄叙事的剧集,年代剧的主角往往不完美,配角则各有各的高光,“正派”“反派”不会一杆子打死,每个人的成长线都交代得比较清楚。

《人世间》主角周秉昆(雷佳音 饰)脚踏实地,对家庭有担当,对老婆孩子负责,但也胆小怕事,既没有哥哥那样的抱负,也没有姐姐那样的洒脱。



《父母爱情》配角江德华(刘琳 饰)目不识丁,泼辣蛮横,一开始很不讨喜,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都发现了德华的好。“德华们”后来甚至成为网络用语,引申为对家庭负责、对亲情维系努力的人。

a1.jpg

《小巷人家》里,黄玲一家好不容易买到了肉,结果公婆一听就要带着小儿子过来吃饭,黄玲很不高兴,故意少放肉,多放萝卜丝;隔壁的张阿妹是重组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提议过年互相发红包,黄玲心想张阿妹把他们都当傻子,孩子多就想占别人便宜,自己不想给她钱,于是塞了张公债在红包里,结果错给了宋莹;吴姗姗(周洁琼 饰)被不愿供高中的后妈亲爸逼着上中专后,逐渐“黑化”,不断向对她好的人索取;知青子女李佳(卢昱晓 饰)为进入规划局拿户口而与初恋庄图南(范丞丞 饰)疏远,因为后者是她的竞争对手……

除了堵心的剧情,也少不了解气和暖心的时刻。

黄玲和宋莹两家为了省钱在院子里种起了蛇瓜,产量太高,两家人吃到吐,但攒下了不少钱,用来买电视机和自行车。



街道的高中生天天去找庄超英(郭晓冬 饰)问题目,不管白天黑夜,严重打扰了黄玲和孩子们的休息,“老好人”庄超英不推辞,黄玲也不好出面,宋莹不惯着,大早上被吵醒后直接一顿输出,换来了邻居们的安宁。

a1.jpg

热心的邻居、包打听的同事、心态复杂的亲戚,个个鲜活。

对创作者来说,群像戏是考验年代剧质量的重要指标,虽对编剧的戏剧功底提出了挑战,但相对于历史剧和近代剧,聚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代剧降低了笔力门槛。

一方面年代剧的台词语言风格更易把握,戏剧冲突多取材自现实生活,创作者有机会根据自身经验和观察来还原细节,辅以适度的艺术想象及合理的表达;另一方面,年代剧把握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准确性的难度较小,涉及的历史事件多有全面报道,相对好查阅。演员贾玲参与编剧的《你好,李焕英》便是试水成功的代表。

a1.jpg

《你好,李焕英》剧照


不同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这样改编自高质量文学作品的年代剧,如今的原创剧本很难撑得起全景式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史诗式的恩怨纷争,选择聚焦八九十年代,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的故事,同时插入时代背景,对创作者来说,更容易操作。

北方有胡同,南方有小巷,地域特色明显

年代剧中,地域特色形成了文化符号,让不同地区的观众都能找到归属感,也是这一类型剧不断吸引新鲜受众的原因之一。

北京地区年代剧主要以胡同和四合院为载体,以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和创业者的视角,展示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代表作品有《正阳门下小女人》《正阳门下》《胡同》。

a1.jpg

《正阳门下小女人》剧照

长三角年代剧则更多聚焦传统工商业的改革与转型、新兴产业的起步与探索,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为切入点,展现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的探索和浮沉,同时也关注高考恢复、知青返城的阶层和人口流动。代表作品有《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小巷人家》。

a1.jpg

《大江大河》剧照


掀起“东北文艺复兴”浪潮的东三省年代剧则关注国企改制浪潮中的个体悲喜,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线建设、下岗的“阵痛”以及“下海”的挑战都是关键词,代表作有《漫长的季节》《人世间》。

a1.jpg

《漫长的季节》剧照

陕甘宁地区年代剧以其贫瘠却厚重的叙事为主,讲述各地精英人才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让风沙走石的地方焕然一新的故事,代表作有《山海情》。

a1.gif

《山海情》剧照


这些典型的地域叙事给年代剧奠定了环境基调和历史事件的框架,取景地的人们看着亲切,非取景地的人们也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家庭戏和工作场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07: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4-12-12 07:46 AM 编辑

批量制造的年代剧,还能热多久?

以正午阳光、山影为代表的出品方近年来向市场输送了不少年代剧佳作,各大平台和影视公司也在持续立项,目前待播的年代剧就有《六姊妹》(西嘻影业出品,梅婷、陆毅主演)、《艰难的制造》(正午阳光出品,张新成、宋祖儿主演)、《樱桃琥珀》(正午阳光出品,赵今麦、张凌赫主演)和《北上》(中央电视台、爱奇艺等出品,白鹿、欧豪主演)等。

a1.jpg

不过,看着年代剧热,不仅流量演员上赶着想靠出演正剧“抬咖”,制作公司也出现了“换汤不换药”的创作懈怠,观众已经开始产生审美疲劳。一些年代剧高开低走的市场反应,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年代剧离不开家长里短,但剧情不该为了“冲突”而制造“冲突”。在一个家庭中放大并集中刻画亲子矛盾、婆媳矛盾、兄弟姐妹矛盾、夫妻矛盾等,这样的剧集极容易劝退观众。上学上班已经够累了,不想再看这种内容添堵。

在这方面,《小巷人家》开播后的宣发方向一度用错力,频繁用庄家公婆不给黄玲上桌那一段来渲染黄玲的苦难、庄超英的愚孝窝囊和庄家公婆的颐指气使,这样的短视频切片十分赶客。再看两集,观众们才发现这部剧的温馨和鲜活,差点因为反向宣发错过了一部好剧。

a1.jpg

其次,由于年代剧的时代背景距离现在不远,如果不够还原,与观众记忆中不符,容易看起来不伦不类,或被质疑滤镜太厚,过度美化了那个年代。这对剧集质感、剧本严谨度、演员台词、美术置景、服化道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小巷人家》背景设在苏州,主角团几乎全员北方人,除了蒋欣,其他人的台词里听不到隐藏北方口音的努力,台词还经常出现“咱爸”“咱妈”这样的北方语言习惯,引发了不少苏州观众的不满。表演细节也大量照搬北方年代剧,比如人物冬天一进门就脱外套,江南地区长大的观众吐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供暖没空调但湿冷的冬天,进门脱外套怎么敢的。

a1.jpg

再次,青年戏剧情如果不够精彩或者选角不恰当,越长大越没意思,也会在播出后期流失观众。《小巷人家》里,儿女辈演员分为三代或四代,童年和少年衔接自然,换成青年演员后,观众的吐槽开始变多,尤其是对范丞丞饰演的庄图南提出了不符人设、表情夸张的质疑。

a1.gif

观众爱看无忧无虑的童年、苦乐交织的中年,却不爱看现实残酷且有点乏味的青年,这对创作者和演员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一点,早年年代剧《金婚》《激情燃烧的岁月》处理得比较好,儿女辈成年后的剧情没有盖过父母辈的主线叙事,各自散开,叙事自然。

对年轻演员来说,年代剧在资源上看是块“好饼”,是拓宽作品厚度、转向正剧的重要台阶,但如果没有把握住机会,也会成为演技“照妖镜”,因暴露缺点和市场排斥局限了后期的发展。

年代剧的风还能刮多久?就看创作者有没有用心回应观众的呼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4:15 AM , Processed in 0.0523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