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人世间] 我,从古墓里爬出的历史老师,在抖音讲《红楼梦》,想为林黛玉正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4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从古墓里爬出的历史老师,在抖音讲《红楼梦》,想为林黛玉正名

 自PAI 自PAI 2024年10月24日 23:47

这是《自拍》第460个口述故事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唤醒人们对文学的记忆,我们重新谈论名著,探讨新的命题,思考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文学该是什么样子,也反思自我,和每个个体的现实处境。

我们在抖音上发现了一群读书博主,有的人沉醉悬疑和科幻,拆解伟大作家的想法和脑洞;有的人迷恋名著的魅力,将大部头经典讲得通俗易懂,找到古典作品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他们带领普通人一起在文学中看见痛苦、感受孤独,也找寻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就像文学之旅上的一个个“搭子”。

今天,是“文学搭子”@张志浩在剥柚 的故事。

张志浩的人生经历过三次重大决定。

第一次发生在本科毕业,他曾经看过一部关于夏商周断代的纪录片,关于历史的想象很早就埋进了他的心里。当他看到一个叫做“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冷门专业时,他义无反顾地决定换专业,追寻心中热爱。

第二次是工作以后,他原本在省文物局实习,即将按部就班地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站上了新东方的讲台,成为了一名历史老师,他在表达和输出中收获了许多正向反馈,至今已在一线教学14年。

第三次,是决定做抖音博主。当他把长达二三十分钟的视频发到抖音时,他没有想过,自己的抖音账号@张志浩在剥柚 会收获52万粉丝,他在视频创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新天地,也和万千观看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每一个决定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他的人生,但他相信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而此刻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会勇敢做决定。

以下是张志浩的讲述。

纪录片点亮了我对历史的想象

我叫张志浩,1988年出生在山西太原。我们家最早的一张照片应该是在民国初年,我爷爷的大哥结婚,找摄影师在祖宅里拍了一张照。爷爷当时还是个婴儿,曾祖父坐在最中间,有点《白鹿原》的感觉。爷爷当年上的小学,离我后来上的小学特别近,只隔了两条马路,也就是说,我们家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里。

我爸爸是一个机械工程师,小时候我家有各种各样的图纸。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候,考上的大学,我奶奶总是和我讲,要向你爸爸学习,他当年是全县第一名。我妈妈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因为看《飘》的时候太专注了,把我姥姥的热水壶烧干过七次。她很愿意跟我聊文学、聊电视剧,我对文学的兴趣多半也是从她那里延续下来的。

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当然希望我好好学习,但如果我想看电视剧,想看像福尔摩斯之类的各种小说,他们也都会给我买。

IMG_3522.PNG

我小时候和父母在家里的合照。

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看了一个讲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纪录片,它给了我特别大的震撼。它用非常简单浅显的话语,讲了一个特别深的专业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历史上各种事件的具体时间节点。里面涉及很多考古、天文和地理知识,比如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去算史料里某个天象出现的几率,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两个地层之间有多少年。

它完全点亮了一个小孩子对历史考古的兴趣。那个时候我也看不懂什么,也不会从中学到什么知识,但它开启了我对一个全新世界的想象力。我本科学的汉语言文学,考研选专业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叫做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没有任何犹豫就选了。

IMG_3523.PNG

读研时期,我常常要去野外做田野调查。

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一个很新兴,但也很实用的专业,各地教的内容都不太一样。我读研的时候,赶上了我们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挖地铁、修高铁,山西又是文物大省,经常会发现一些墓葬,我就跟着导师下考古工地,我们管这叫抢救性发掘。

在北方城市,很多风景区、古城遗址都位于城市边缘风水很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肯定都是有古墓的。所以当地做任何景区建设前,都会让考古队先去勘探。当时我导师带了六七个研究生,男生不多,我就经常冲在下墓的第一线。

IMG_3524.PNG

读研时期,我在考古现场。

我见过最震撼的考古现场是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那是一个大冬天,我导师说,张志浩,明天咱们去工地。我导师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但他一路上就在感慨,这个墓葬的规格太高了,壁画太宏伟了,上面全是《山海经》的神兽。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山海经》神兽都是明清时候人的想象,但北朝的人是怎么画这些神兽的?没有人知道,一路上我们都特别激动。

到了地方以后,那是一个野外搭的铁棚子,冬天有一个暖气管通进去,考古队在里面作业。我就开始往下走,那个坡道很陡,越走越深,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漫天的壁画就一点点在你眼前展开。这个墓给我的冲击力特别大,我第一反应就是想掏出手机拍照,我导师说不用拍,当时科技也发达了,可以把它在完全不变形、不变色的情况下,切出来放在博物馆,让大家看到。

IMG_3525.PNG

我在博物馆里观看自己当年在考古现场看到的壁画。

这个墓葬的壁画现在在太原的博物馆展出,陈丹青老师还来看过一次,他原话是,“这壁画太他妈屌了!”带着一口北京腔。

我后来在抖音解读很多文学作品的时候,都忍不住提到其中的壁画、文物,我亲身感受过其中的魅力,也想让更多人感受到。

IMG_3526.PNG

后来我讲《红楼梦》的一期视频,提到了一幅很有名的壁画。

当了14年历史老师,表达是我最重要的武器

我最早是在省文物局实习,做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包括给文物分类定名,输入电脑系统等。当时有一个同学在新东方当老师,他就问我要不要来新东方试一下讲历史课?他觉得我可以。我就骑着自行车去试课了。

IMG_3527.PNG

2011年,我在新东方上课。

新东方的教室很大,底下坐着两百多号人,学生和家长可以先报名,要交费,但如果在前15分钟,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可以当场走,当场退钱。

当时我特别害怕我一边讲课,他们一边走,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脑子都是空的,就把我准备好的课程非常高密度地喷射出来,讲着讲着我恨不得站在桌子上。那是课外班非常野蛮生长的年代,只要你讲得好,就可以讲第二节课,讲得不好,你就没有机会再排课了。而且学生们即便都不走,上完课以后还要给你打分,保洁阿姨会发来一个1-5分的打分表,最后根据这个给你结算课时费。

也是那个时候,我发现我擅长这件事,我的打分表从来没有比别人低过。我非常享受给别人讲课,收获被反馈的感觉,从那之后我就开始当老师了,最初我在新东方当老师,后面去过一些私立、公立的学校,再后来做一些线上课程,双减政策以后,我的职业重心就从补习班变成了出一些历史视频课程。但我一直在教学一线,至今已经教了14年书。

IMG_3528.PNG

我到中学做讲座,学生们来找我签名。

我当的一直是中学老师,但中学历史教育还是比较专注于考试,不能有太多延伸。很多时候,我为了备课读完一本书,但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只有10%,还有90%的内容怎么办呢?我就做了一档播客节目,叫“历史剥壳”,跟大家聊聊文学和历史。

我的播客节目不是给大家讲一个信息差,说一些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我不太想做这样的内容。而是更愿意把我的一些思考和观点,甚至是困惑分享给大家。最初听我播客的那些观众,不是因为某个历史事件、某个历史人物来听我的,而是我们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交流场域,现在回想,那大概就是我做网络自媒体的新手村,让我对公众表达这事有了兴趣。

IMG_3529.PNG

后来,我在抖音讲文学,也讲历史。

戏不重要,人生也不重要,人最重要

我录过一些综艺,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视频博主,当时他们给了我启发,让我觉得可以把播客的内容录成视频,放到更大的平台上。因为我的每一期视频都有二三十分钟,最早我很不确定,抖音的用户们会喜欢看这么长的视频吗,但没想到大家还挺爱看,而且互动也特别多。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讲《红楼梦》的博主,这事的开始源自一个微小的反驳。

当时网上有个视频特别火,一个男的在车里录他女朋友,他女朋友说刚刚吃的面不好吃,男朋友就说,不好吃你就走嘛,为什么要说人家的面不好吃?那个女孩就哭得很厉害,歇斯底里地大喊,然后她男朋友一直在那录,还把视频发到了网上。当时就有一个评论说,你找对象一定要找情绪稳定的,不能找像林黛玉那样作的,我当时看到了就很生气,特别不赞同这个观点。

IMG_3530.PNG

很多人说林黛玉小性儿,我觉得这是个误会。

我说,很多人把情绪稳定妖魔化了。人家情侣俩在车里,关起门来发泄一些情绪,又没有在面店这样喊,亲密关系不就应该承载一些真性情吗?网上很多人说林黛玉作、小性儿,但其实她只跟贾宝玉这样,这是发生在亲密关系里的,只不过读者站在上帝视角看到了。

我觉得林黛玉其实是个内核很稳,情绪特别健康的人。比如周瑞家来送花,原本按照礼数,就是应该先给林黛玉送,因为她是客人,但他们把最后两支挑剩下的花给了林黛玉,那林黛玉明确表示,你这样是不对的,这不叫耍小性儿,而是很正常的反应。再比如薛宝钗派来贴身嬷嬷送燕窝人参,林黛玉知道这事耽误人家打牌了,就给人拿点钱,给点甜头,她很懂人情世故。

这期视频火了以后,就有很多观众开始点播,希望你今天讲这个人,明天讲那个人。我发现我对很多人物的理解,和大家好像还真不一样,那就有必要聊聊。

IMG_3531.PNG

视频底下经常有人让我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大家也会收获不同理解。

而这也开启了一个我很喜欢的领域,就是从当代人的视角聊《红楼梦》。我从小听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还有很多大师专家讲《红楼梦》,他们的逻辑是我是红学专家,我可以给你讲讲你不知道的,比如《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国学典籍,这个视角很好,我们也都需要它。

但相比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红楼梦》通俗化演绎的内容好像没有那么多。像大家都喜欢聊孙悟空、聊哪吒、聊刘备、诸葛亮,它们有很多鬼畜文化,前段时间的《喜人奇妙夜》还有以沙僧为主角的喜剧改编。但《红楼梦》好像都是专家给你讲历史。 

我就很想做一些通俗化的内容,拿《红楼梦》聊聊情绪稳定,聊聊婚恋关系,聊聊男性出轨,聊聊性骚扰。比如贾瑞骚扰王熙凤,竟然还有人觉得王熙凤是个坏人,那我们就聊聊这个事情,如果贾瑞成功了,王熙凤是不是万劫不复,她在这个家里该怎么活?这些话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我们聊西游记、聊三国,不也聊的是这些内容嘛。

IMG_3533.PNG

我出过一期视频,分析贾瑞欺负王熙凤。

我觉得文学和历史,本质上是相通的,内在都是和人性紧密相关的。有一期视频,我讲了《红楼梦》里的一个情节,黛玉担心贾宝玉被打狠了,但又不好意思去看望,就站在潇湘馆外面,看谁去怡红院了。她心里着急的时候,突然有一只鹦鹉飞了过来,崩了她一头灰,她就骂了鹦鹉一句,没想到那鹦鹉突然说了一句“给小姐开门”之类的丫鬟说的话。她就很怜惜这只鹦鹉,觉得它很可怜,不该骂人家,于是她开始教鹦鹉《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后来鹦鹉就学会了。

讲这个情节的时候,我忍不住提起一个壁画上的故事。有一个贵族将军的小儿子,十几岁的时候夭折了,在他的墓葬里,就画了一个杨贵妃教鹦鹉诵经图。这是一个典故,那只鹦鹉通身雪白,它就叫“雪衣娘”,它跟杨贵妃说,我特别害怕死亡,害怕老鹰来抓我,杨贵妃就教鹦鹉读唐玄奘从西天取回来的波罗蜜多心经,觉得鹦鹉会安心的,于是就留下这么一个典故,“不向人前出反语,声声皆是念经音。”

这个墓葬的主人是个契丹人,但他没有给儿子的墓葬里画任何铁马金刀,而是画了这样一个中原的故事,意思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安稳地走,别害怕。

所以我经常觉得,无论讲文学,还是讲历史,本质上都是讲人的故事。

有一次我和白先勇先生对话,聊戏剧的问题,我就问他说,中国人特别喜欢把日子过成戏,到底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他有一个观点是说,戏不重要,人生也不重要,人最重要。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对,《红楼梦》也好,戏曲也好,都是杜撰的故事,但这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如果我们在历史中,在文学中看不到人,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IMG_3534.PNG

我曾问过白先勇先生,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他说都不重要,人最重要。

我常常很在意文学和现实中的人的连接。有次我去一个高中做讲座,学生们提的问题让我印象很深。一个小男孩问我说,老师,我爸爸想让我学机械或者土木,但我不想,我想学萨克斯,我觉得我的处境就像贾宝玉一样,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啊?我回答不了他这个问题,但我愿意和大家聊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事应该被拿到台面上说,被提出来。还有一个女孩问我,老师,贾宝玉不是喜欢林黛玉吗,那他为什么要跟其他女生嘻嘻哈哈的?这个问题也特别好。

IMG_3535.PNG

我在一所高中做关于《红楼梦》的讲座。 

我经常会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18世纪的人的困惑,但这些困惑在今天依然存在着。现在依然会有人觉得太敏感不好,大家依然会聊,女性应该怎么样,男性应该怎么样?大家依然困惑,父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只要这依然是我们生活里的问题,《红楼梦》就值得被一直聊下去。

IMG_3536.PNG

我做过一期关于《红楼梦》里的父子关系的视频,灵感来源是我和我儿子。

我最近在抖音上直播了三四次,有一个年轻妈妈让我印象很深。

她的困惑是,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正是淘气的年纪,她每次读到贾宝玉的爸爸打他了,心里头都会很不舒服。她不想打孩子,可又担心不打,以后孩子出去没样子,被别人教训。她的担心是我要不要严厉管教孩子?

我也没有完全的答案,只是想和她分享一点自己的想法。我当时说,古人为什么爱打孩子,是因为古代是一个特别封闭的社会,人的一生都很稳定,接触的人都差不多,因此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一点,对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的社会有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勇敢做决定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学会勇敢做决定了,他可能在未来有无数多机会的时代,会活得更好,而孩子勇敢做决定的能力,可能来自内心的强大与自信,也来自父母的爱与保护。

我很难说,我的看法一定对或不对,但我们能通过文学作品,深入地聊聊生活里很细腻的、难以被察觉的问题,这挺好的。

*本文由张志浩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张志浩 | 口述

咩  叽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60个口述故事

IMG_353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5 02:48 PM , Processed in 0.0868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