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1

美国富豪:一旦中美开战,中国应讲道义,不杀伤美军不攻击美本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8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4-10-18 08:50 AM 编辑

美国富豪:一旦中美开战,中国应讲道义,不杀伤美军不攻击美本土

观察者网风闻 PINK小白
9小时前

人在国际关系中,常常是重要一角。

16世纪末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了大英帝国扩张的工具。

19世纪的美国商人们,一边倡导门户开放政策,一边积极参与对华贸易。

2022年,一则来自美国金融巨擘的言论引发深思。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

这位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谈及中美关系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中国两国真的开战,中国应该遵守道义不对美国本土,不杀伤美军。”

a1.jpg

达利欧建议,中国在可能的冲突中“遵守道义”、避免伤及美军或本土的言论。

表面看来是爱好和平。

然而,这种看似理性的建议背后,却暴露出典型的美国式思维定式。

这让人想起1853年,佩里将军“开放”日本时的逻辑:

要求对方遵守规则,但规则却往往是由强者制定的。

这就是典型的“双标”。

这种态度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从门罗主义,到杜鲁门主义。

美国常常在主张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求他国遵守其设定的规则。

a1.jpg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

这位从1975年白手起家,最终打造出美国顶级对冲基金的金融大亨,是当代美国商业精英的典范。

能做到这个水平,商业嗅觉自然是顶级的。

为什么会突然“呼吁和平”的呢?

难道他“闻出了什么味?”

01

和平不是道德选择,而是利益计算




从1949年,到1972年的全面对抗,到尼克松访华后的战略合作。
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经贸往来。

中美关系,始终在对抗与合作之间摇摆。

a1.jpg

19世纪,美国商人们在华经商时的心态是矛盾的:

既渴望,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商机,又对中国崛起心存戒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成为“世界工厂”,正在改变全球力量的平衡。

这种变化,让美国精英阶层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情绪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更是将这种战略焦虑推向了高潮。

然而,与19世纪的坚船利炮不同。

今天的“遏制”手段,更多体现在高科技封锁、金融制裁等领域。

在这个背景下,达利欧看似“和平”的言论。

其实是,美国商界对中美关系的深层忧虑。

作为一个精于计算的金融家。

他深知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对抗,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a1.jpg

达利欧曾说:

“中美两国之间应当对战争存有敬畏之心,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寻找方式消弭冲突。”

这种表态,从表面看颇具理想主义色彩。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

他关于中国应该“不伤及美军,不攻击美国本土”的建议时。

一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跃然纸上。

二战时期的美国商界。

他们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依然在与轴心国做生意,直到战火真正威胁到本土利益。

a1.jpg

历史上,商人对战争的态度往往充满矛盾。

1907年,美国银行家小摩根通过调停避免了一场欧洲战争,被誉为“和平使者”。

然而到了一战期间。

同样的摩根财团。

却在向协约国,提供巨额贷款中获取丰厚利润。

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质,在达利欧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战争可以发生在远方,但决不能威胁到美国本土。

美国建国初期,得益于两洋的天然屏障。

美国在历史上,很少经历本土战争的创伤。

a1.jpg

珍珠港事件和“9·11”袭击,之所以在美国历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

正是因为,它打破了这种安全幻觉。

从达利欧的角度看,和平不是道德选择,而是利益计算。

他所担心的,不是战争本身的残酷,而是战火可能会烧毁其精心构建的商业帝国。

这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代美国商业精英的普遍心态:

他们希望在全球化中获取利益,却不愿承担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然而,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02

历史上教训



二战前的英国,曾是世界资本主义灯塔。

19世纪的伦敦,不仅是大英帝国的心脏,更是全球金融、贸易和工业的中枢。

泰晤士河畔的金融城里。

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银行家和企业家。

然而,1940年的“伦敦大轰炸”,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纳粹德国的轰炸机,日夜不停地投下炸弹。

曾经繁华的街区化为废墟,许多工厂、码头和仓库付之一炬。

在长达57个夜晚的轰炸中,不仅摧毁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更动摇了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这场浩劫中,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独善其身。

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美国本土远离战火。

众多欧洲资本家带着技术、资金和人脉,纷纷迁往这片安全的地方。

他们在美国重建工厂,发展产业。

这,为美国在战后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战争结束后,美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充足的资金积累和大量人才的汇聚,迅速填补了英国留下的空缺。

成为新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心。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之都。

华尔街的影响力,远超泰晤士河畔的金融城。

a1.jpg

这些逃难而来的资本家与其后代。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早已将美国,视为自己的家。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企业家们,都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03

中国应该“遵守道义”?

还有一个,为什么达利欧要求:中国应该“遵守道义”?
要理解这背后的深意。

我们需要回溯到19世纪中期,那时西方对华认知的形成期。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华利益的扩张与中国传统文明的碰撞。

在西方世界,种下了某种偏见的种子。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审视中国。

将不符合西方标准的行为方式,轻易贴上了“不讲规则”的标签。

这种认知偏差,随着殖民扩张的浪潮不断加深。

a1.jpg


进入20世纪,好莱坞电影产业兴起。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中国人物往往被塑造成神秘、狡黠、甚至不守信用的形象。

比如,著名的傅满洲系列电影。

就在西方观众心中,种下了对中国文化的深深误解。

这种刻板印象,经过几代人的累积,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中。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更是强化了这种偏见。

社会制度的差异被扩大化解读,不同的价值观念被简单化对立。

即便是在全球化时代。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仍未完全消退。

达利欧作为Wall Street的金融大师,其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种文化烙印。

a1.jpg

当他以“道义”来要求中国时。

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精英阶层根深蒂固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使他们习惯性地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和要求他者。

然而,历史早已证明。

真正的国际秩序,不应建立在某一方的文化优越感之上。

而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04

骨子里的和平基因


中国五千年文明。

从“协和万邦”到“天下大同”,从“远者来服”到“亲仁善邻”。

纵观五千年历史,即便在国力鼎盛时期,中华文明也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胸襟。

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丝绸瓷器,而非刀剑戈矛;

汉唐盛世时期,长安城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往来,共享太平盛世。

这种以德服人、以文化感召天下的传统,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

然而,和平绝非软弱,止戈为武方显大义。

真正的和平,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

我们不主动挑衅,但也不退缩;

我们渴望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

任何试图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遭遇坚决的反击。

来源: 清沐执笔
发表于 2024-10-18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k,这是什么屁话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5 01:22 AM , Processed in 0.0801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