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你好。
我是王立铭。2024年9月6日,第六十七期《巡山报告》又和你见面了。
本期报告的主题又回到了我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抗衰老。谁不想拥有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呢?现在,延缓衰老已经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幻想,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挑战。
本期报告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抗衰老研究的新进展,主角是著名的端粒酶。
端粒酶何以抗衰老?
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这一对概念你可能并不陌生,长久以来,当人们谈及衰老和寿命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它们。
简单来说,端粒是位于染色体DNA末端的特殊DNA结构,像帽子一样扣在染色体两端。以人类为例,人类每一个细胞中都携带了一套由23对染色体、大约30亿碱基对构成的基因组DNA,记录了属于人类个体独一无二的遗传信息。而在每一条染色体末端,都带有重复单元为TTAGGG的长片段重复序列,重复次数多达500-3000次。这种重复序列组成的帽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端粒。它不仅外观像帽子,其作用也如出一辙。早在1980年代,人们就发现,序列和结构都非常特殊的端粒,能够起到保护染色体DNA、防止它们在细胞中被破坏和降解的作用。这就像鞋带的两头往往会套上两个保护套,防止鞋带散开一样。
保护套虽能保护鞋带,但长时间的磨损难免会影响寿命,端粒也是如此。在DNA复制过程中,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序列很难被完整复制。因此,伴随着每一次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长度都会被动减少大约50-200个碱基,越来越短。而一旦端粒被过度消耗,染色体DNA就失去了保护,便很容易被破坏,细胞就无法继续生存和繁殖,会进入衰老静默状态(quiescense),或者启动细胞凋亡(apoptosis)。这种现象就导致了著名的Hayflick极限——人体细胞的极限为分裂40-60次,此后就会衰老和死亡[1]。很显然,细胞里端粒的长度就成了一个衡量细胞乃至组织、器官和人体衰老的定量指标,至今仍在被广泛地探索和尝试中[2]。
既然端粒长度和衰老如此相关,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要是能人为地延长端粒长度,岂不就可以抗衰老了么?
风险与收益并存
这个理想不仅丰满,而且有迹可循。在细胞中,确实有一种酶能够延长端粒长度,它就是端粒酶。它也是在1980年代被人们发现的。更具体而言,端粒酶是一个复合物,核心组成部分是两个:一个是RNA分子,用于生产端粒DNA的RNA模板(含有和端粒序列互补配对的CCCUAA序列);一个是逆转录酶分子,用于根据RNA模板制造端粒DNA序列[3]。两者相互配合,能够将特定的RNA序列(CCCUAA)逆转录成为DNA序列TTAGGG,并且添加到染色体DNA的末端。
因此,我们的问题其实就变成了——如果人为地激活端粒酶,是不是就可以抗衰老?
答案看起来一目了然,但现实比理想复杂得多。
一方面,我们设想的方案是可行的。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如果人为地破坏端粒酶的活性,那么生物确实更容易衰老[4],携带端粒酶基因变异的人也会出现早衰的症状[5][6]。而相反,提高端粒酶活性确实也能够延缓细胞的衰老[7]。
但另一方面,可行的方案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端粒酶本身在人体中是个很危险的东西。在正常人体中,端粒酶只在生殖细胞和干细胞中保持活跃,在绝大多数正常的身体细胞中都保持沉默;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绝大多数癌细胞中的端粒酶都非常活跃。这里面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绝大多数人体细胞都不需要再进行分裂和繁殖,没有主动管理端粒长度的需要。但癌细胞则不然,它们需要利用端粒酶来修复端粒长度,帮助自己突破Hayflick极限,来实现持续且不受控制的分裂和繁殖。这样一来,激活端粒酶反而会促进癌细胞的繁殖。作为佐证,我们还能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不光绝大多数癌症细胞都有活跃的端粒酶活动,而且在大约20%的癌症类型中,还发现了端粒酶基因的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端粒酶基因的活动异常升高[8]。
也就是说,端粒-端粒酶这套系统,在生物体内,存在善恶难辨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增加端粒长度确实有潜力逆转衰老;但另一方面,增加端粒长度又有可能直接促进癌症的发生。这也导致了不少自相矛盾的研究结果。比如说,如果在初生小鼠中就持续激活端粒酶则可能导致癌症[9],但如果在老年小鼠中用一个复杂的遗传学开关,重新人为打开端粒酶基因,又确实能够延缓衰老[10]。在人类世界中也是如此,端粒酶基因缺陷确实会导致早衰,这一点我们已经讨论过;但也有一类罕见遗传病患者的端粒长度很长,却导致了更高的癌症发生率 [11]。
寻找规避风险的机会窗口
即便风险重重,利用端粒酶来抗衰老的道路也并未完全堵死。
一个很好的思路,就是刚刚提到的:是否可以在成年和老年动物中短暂地激活端粒酶,在实现抗衰老的同时避免癌症的副作用?
从技术上看起来是可行的。例如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采取了基因治疗的策略来抗衰老。他们用腺相关病毒载体,把端粒酶基因投送到1岁和2岁的小鼠体内,提高它们体内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发现,这种操作同样能延长端粒长度,并且观察到了代谢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全方位的功能改善,同时还没有观察到癌症风险[12]。最吸引眼球的是,端粒酶基因治疗能显著延长寿命:在小鼠1岁时——大致相当于人40岁——使用能延长24%的寿命,在2岁时——大致相当于人80岁——使用也能延长13%的寿命。
那为什么在成年动物体内激活端粒酶就能抗衰老,而且还不会引起癌症风险呢?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当然是剂量,另一个解释则是,也许端粒酶除了控制端粒长度,还有别的可能的作用。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绕口,我稍微展开解释一下。刚刚我们提到过,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逆转录酶,利用RNA为模板制造和延长端粒DNA。但最近有不少研究发现,端粒酶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些功能也和衰老相关。一个证据是在那些已经停止分裂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中,提升端粒酶的表达量,能逆转这些细胞的衰老,改善神经元的活动,甚至改善阿尔茨海默症小鼠的症状[13]。神经元一旦形成就不会再发生分裂,因此它的端粒也不再有缩短和修复的场合。既然端粒酶能在神经元里起作用,那么这个作用应该就和端粒本身无关。
事实上也是如此。研究者们发现,在此过程中,端粒酶的作用不再是修复端粒,而是调节基因表达。它可以结合在特定基因的启动子DNA区域,调节这些基因的表达,改善神经元的活动。即便将端粒酶的逆转录活性破坏掉,也不影响其抗衰老作用。
也就是说,端粒酶和端粒虽然自成一对,但端粒酶的作用可以独立于端粒之外。
这样一来,想要利用端粒酶的活性来抗衰老,就存在这么一个机会窗口:如果有可能在老年动物体内短暂地激活端粒酶,它就有可能通过端粒之外的作用,逆转细胞的衰老,乃至延长动物的寿命。
药物的发现与临床实验
2024年7月,《细胞》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了这个思路的可行性[14]。
研究者们首先开发了一个定量筛选系统,寻找能提高端粒酶活动的小分子药物。他们在小鼠细胞中插入了人类端粒逆转录酶基因(hTERT),并在基因序列里插入了一个能够发荧光的荧光素酶基因。然后,他们系统筛选了65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看哪些化合物可以提高这些细胞的荧光信号。如果荧光信号被提高,就意味着它们可以提高人类端粒酶基因的表达量。通过多轮筛选,他们找到了1个能够显著提高端粒酶基因表达量的化合物,并命名为TAC(TERT-activating compound)。研究者们还详细分析了TAC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发现它能够激活一个名叫AP-1的转录因子,直接促进端粒酶基因的转录活动,从而提高端粒酶的表达量。
拥有了TAC这个分子作为抓手,研究者们就可以测试在老年小鼠里激活端粒酶的效果。实验得到的一个积极信号是——短暂注射TAC后,小鼠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基因表达情况已经开始发生改变,而且更靠近于年轻时的状态。特别是,在使用TAC后,不仅小鼠的端粒酶活性大大提高,还激活了一个名为DNMT的DNA甲基化酶,能够在基因组的某些位置定点增加甲基化修饰,抑制一部分和衰老相关的基因表达。而这,才可能是TAC延缓衰老的核心所在。
与积极信号相应的是,在连续注射TAC几周后,小鼠果然整体出现了衰老的逆转。它们的大脑中开始出现逆转衰老的变化:负责学习记忆的海马体区域中,负责神经元再生的基因活性明显提高,新生的神经元数量也大大提高。与此同时,TAC注射后,大脑中的慢性炎症水平被大大降低了,而慢性炎症已知和衰老是密切相关的。进一步持续使用TAC半年后,老年小鼠在各种认知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力量,都有明显的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和之前人们使用的复杂遗传学操作或者基因治疗不同,TAC是个小分子化学物质,使用它激活端粒酶活性是个临床应用中更为便捷和可行的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TAC这个分子本身不一定能直接成为药物。因为它需要注射使用,而且药物的半衰期只有半个小时,需要每天多次反复注射。不过,如果激活端粒酶真的能有效逆转衰老而又不引发额外的癌症风险,那小分子药物这条技术路线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这些研究,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利用干细胞因子来对抗衰老的案例。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证明在已经完成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中,只要人为表达四个基因,细胞的发育程序就会被逆转,变成具备各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状态。这里,人为表达的四个基因分别是Oct4, Sox2,Klf4和c-Myc,简称OSKM,或者干脆叫“山中因子”。而这个方法,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人工诱导干细胞[15]。
发展到这里,很快就有人提出,也许可以用这个办法逆转衰老细胞的状态!但顺着思路去具体研究,却发现,这样操作也会引起癌症的发生。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将动物体细胞重新诱导进入干细胞状态,这些细胞就难以避免会出现持续且不受控制的分裂和复制,与癌细胞无异。
为此,人们又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缩短启动山中因子的时间。从结果来看,这个方法效果不错,而且很安全。2016年,美国索尔克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尝试了这个思路。他们发现,短暂地启动四个山中因子几天到十几天时间,不仅不会导致肿瘤发生,而且会逆转小鼠身体细胞和多个器官的衰老,大大延长早衰症小鼠的寿命(从大约18周延长到了24周)[16]。
在上面讨论的两条研究路线上,持续启动端粒酶和山中因子虽然看起来像是“青春永驻”的好办法,但问题是,它们会带来很大的癌症风险。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逆转衰老的大门,却让癌症偷偷从后门溜了进来。不过,科学家们很快发现,如果只是短暂地激活这些工具,反而能给衰老踩下“急刹车”。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生物学奥秘。比如,干细胞和癌细胞的相似性,以及衰老细胞本身的生物学价值。甚至有人认为,细胞的衰老可能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于避免细胞分裂过多,进而减少癌变的风险。换句话说,衰老不仅仅是坏事,它可能是在帮我们防止更糟的事情发生。同时,研究的结果也提示我们:要找到既安全又有效的抗衰老方法,关键在于掌握药物的“分寸感”,就像调味一样,剂量和时机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样,我们既可以变得更年轻,也能规避癌症这个大麻烦。
我是王立铭,下个月6号,我继续为你巡山。
参考资料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59450/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82-8
[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496004/
[5]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66157
[6]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42980
[7]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279.5349.349
[8]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immunology/articles/10.3389/fimmu.2020.589929/full
[9]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112515399
[1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9603
[11]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0503
[12]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02/emmm.201200245
[1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1-00146-z
[14]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4)00592-0
[15]https://www.cell.com/fulltext/S0092-8674(06)00976-7
[16]https://www.cell.com/fulltext/S0092-8674(16)316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