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6|回复: 0

[哲史艺丛] 杜甫的老爸杜闲:都说“杜甫很忙”,他到底在忙些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6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甫的老爸杜闲:都说“杜甫很忙”,他到底在忙些啥?

 周思雁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26 01:50 


40.jpg


本 文 约 4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又是一年毕业季,如果再翻开学生时代的课本,恐怕不少人都会看到自己当年在课上“神游”时的涂鸦大作。在各位笔下,无论是李白、苏轼,还是荷马、牛顿,都有机会“体验”另一种生活,而杜甫更是这一活动的常驻“受害者”,“杜甫很忙”甚至一度成为网络热梗。实际上,在杜甫的诗作里,“闲”确实是极少出现的字眼。那么,在不到六十年的人生里,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41.jpg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公元712年,在河南巩县的一户官宦人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就唐代政治而言,这是极为戏剧化的一年,单只年号就先后出现了景云、太极、延和、先天四个,缔造了开天盛世的唐玄宗也在这一年即位。不过,这些大人物的刀光剑影距离一个并不显赫的官僚家庭还是太远了。对这个小家庭而言,这仍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因为年过三十的父亲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长子。

杜甫自称出身京兆杜氏,是魏晋时期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世孙。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唐初的政治风波里几经起落,诗名要远好过官声。他少年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在文学史上与沈佺期、宋之问一样是五言律诗的奠基者。杜甫对自己这位祖父的诗歌极为认可,称“吾祖诗冠古”,作诗也自然成了杜甫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诗是吾家事”是他对儿子的教诲,或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励。杜甫的父亲杜闲是杜审言的长子,在开元年间做过一些中下层官职,官至奉天县令。但这位名字中带“闲”的父亲或许是杜甫后世诗文中很少得“闲”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奉儒守官”的家庭中长大,忙着读书是他的日常。和名列史传的许多人一样,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九岁能写大字,十四五岁的年纪已经在笔墨诗书砌成的文学世界里崭露头角。彼时的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等,都十分欣赏杜甫的文采,赞其为班固、扬雄再世。他后来回忆自己年少时也颇为自信,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2.jpg

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位读书人常常在青年时期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经历,杜甫也不例外。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里,杜甫曾有过两次长期的“旅行”,目的地分别是吴越和齐赵。此时正值唐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杜甫的回忆里,这时百姓安居,仓廪丰实,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是真正的“开元全盛日”。开元十九年(731),杜甫沿着大运河南下,到达了秀丽宜人的江南。在这里,他拜访吴王阖闾的陵墓,探寻谢灵运宿过的剡(shàn)溪,欣赏瓦棺寺里顾恺之的壁画,触摸鉴湖五月的水波。他的足迹遍及今天江浙的南京、苏州、杭州、绍兴、萧山等地。江南的烟雨滋养过这颗年轻的心灵,成为此后数十年萦绕其间的一场幻梦,尽管他余生再未踏上过这片土地。

开元二十三年(735),他回到故乡巩县,成为“乡贡”,次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不幸落第。唐代进士录取率很低,这次落榜并没有给年仅二十五岁的杜甫造成什么打击,很快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长途旅行。这次旅行目的地是齐赵之地,也就是今天山东、山西等地。也是在此次漫游期间,杜甫见到了巍峨雄壮的泰山,写下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他最早的诗作之一——《望岳》。这时的杜甫仍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他仍对自己和这个时代有着无比的信心,期待着有一天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3-compressed.jpg

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回到洛阳,在首阳山下置办了房产,这里邻近他的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坟墓。也是在洛阳,唐代诗歌史上两大“顶流”终于相遇。天宝四载(745),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相约同游。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去王屋山寻仙访道,又相约去梁宋一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采折瑶草。这个秋天,他们与高适相遇。三位有时把酒畅饮,谈诗论文;有时登台远望,感慨万千;有时呼鹰逐兔,策马游猎。

44.jpg

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后,杜甫即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两人在城东石门分手。李白仍不改潇洒之态,劝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只是这一次,石门路上的金樽不再有重开之日,两人终其一生没能再相会。而杜甫忙着读书和旅行的少年岁月也随之结束,进入了他更加忙碌的“求职季”。

45.jpg


大唐求职者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诏天下士人“通一艺者”来长安应试,杜甫参加的就是这一场科举考试。然而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担心这些“草野之士”批评朝政,使得民间疾苦可以上达天听,对他不利。于是他虽令这场考试照常举行,但让应征的举子全部落第,还上表称贺,说这足以证明“野无遗贤”。

伴随着这场闹剧,降临在杜甫身上的还有另一个噩耗:他的父亲杜闲在奉天县令任上不久便去世了。科举无门又失去经济来源的他只好转投权贵之门,以维持自己在长安的生计。这段时间里,杜甫“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辗转于朱门显贵之间,陪他们诗酒宴游,为他们写诗作歌。这些“友朋”中主要有汝阳王李琎( jìn)和驸马郑潜曜。


46.jpg

科举无路,又看不到被引荐的希望,杜甫只好转向了另一条求职路。天宝九载(750)冬,杜甫献“三大礼赋”,为次年正月唐玄宗将要举行的祭太清宫、太庙、南郊三大盛典做预贺。正是这三篇赋文让杜甫受到了玄宗皇帝的赏识,这一年杜甫已经三十九岁了。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考试后等待分配,这一等便再没了后文。

天宝十(751),唐玄宗举行了盛大的祭典,但他或许不知道的是,这一年那个他曾经欣赏的读书人已然到了朝不保夕的窘境。这年秋天,长安阴雨连绵,四处屋倒墙塌,杜甫染上了严重的疟疾,病了整整一秋,一度命悬一线。这年冬天的长安苦寒难耐,而杜甫与诸多故旧来往已经断绝,无衣无食,家徒四壁,只能于一片暮色之中无声垂泪。

幸运的是,上天并没有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带走这位困苦的诗人。在接下来数年,杜甫依旧在长安四处奔波,投诗赠赋,希求引荐。有时他也与好友高适、岑参和郑虔一同出游,在慈恩塔上怀念太宗朝的治世,担忧如今耽于享乐的皇帝。有时他也会怀念起李白,怀念那种年轻时和朋友悠游四方的自由与浪漫。但更多时候,他不得不为了一家老小明天的口粮发愁。天宝十三(754)秋天,长安霖雨成灾,关中大饥,米价腾贵,杜甫不得不将家眷先送往奉先安置,自己仍回长安。次年,杜甫终于得授河西县尉,但他不愿任此官职,去过好友高适曾经“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生活,于是改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掌管仓库钥匙的末流小官,此时他四十四岁。

47.jpg

在获得这个工作之后,杜甫暂时结束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这年十一月初,杜甫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几乎同一时间,十一月初九日,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是时海内承平日久,战乱乍起,各处州县大都丝毫没有抵抗之力,叛军很快渡过黄河,攻陷陈留、荥阳。十二月,唐朝名将封常清兵败,叛军攻占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随后出兵进逼潼关,威胁长安。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随即率皇室近臣逃亡四川。马嵬坡之变后,玄宗继续向西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支持下逃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与此同时,京城长安也就陷入了叛军之手。

战乱既起,杜甫苦心孤诣求得的官职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但他依旧心系朝廷,希望能够再为新君效力。洛阳沦陷的这年五月,杜甫带着一家人来到白水,寄居在任白水县尉的舅舅崔顼(xū)家中。潼关失守后,白水也很快沦陷,杜甫一家踏上了流亡之路。疲劳、饥饿、恐惧、分离,杜甫经历了所有逃难者都在面临的苦难,终于逃到了鄜州(今陕西延安富县)暂避战乱。七月,肃宗即位,杜甫听闻后孤身自鄜州赴灵武,却在途中被叛军俘虏,送至已经沦陷的长安。八月中秋,身陷长安的他思念在鄜州的妻儿,遂作《月夜》一诗,幻想妻子是如何带着泪眼看着天上明月,孩子又是怎样年幼天真,不知他们的家与国正在经受怎样的磨难。次年春天,依然身陷敌营的杜甫看着满目疮痍的旧都,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道是,福祸相依。因为杜甫实在官职太低,又声名不显,敌人并没有对这位年老体衰的诗人严加看管。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冒险逃出长安,奔至凤翔寻肃宗。五月,杜甫“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成为皇帝身边的谏臣。但很快他就因上疏为房琯求情而触怒龙颜,受到三司审问,幸赖宰相张镐营救,方获免。然而肃宗还是不喜欢这位白头拾遗,在八月让他回鄜州省亲去了。

这年冬天,唐军收复了西京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自鄜州回到了长安,仍担任左拾遗。次年六月,房琯被贬,被视为同党的杜甫也随即左迁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华州的官吏考课、选举、祭祀、学校、医药等诸多事务。这年夏天,杜甫从一年前逃出长安走过的金光门又一次离开了这座京城,这次他再也没有回来了。

48.jpg

乾元二年(759)春天,关内大旱,灾荒严重,围攻安庆绪的官军因大旱饥馑溃于相州。到了夏天,旱灾更加严重,秋天时关辅诸地饿殍遍野,生活不下去的杜甫在立秋之后也弃官西去,开始了他“万里饥驱”的生活。自此,杜甫长别两京,不再忙于求官,这一年他四十八岁。

可他爱着这个世界

尽管杜甫本人仕途不顺,但他并没有仅仅把眼光局限于自己眼前的困窘,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饥寒看到百姓的疾苦,在忙于生计的同时更将天下万民诉诸笔端,藏于心田。

天宝年间,在困守长安之时,他依然想到“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安史之乱后,杜甫又亲眼见证、亲身体会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他关切国家命运,为唐军在陈陶和青坂的惨败痛心疾首,又在诗作中提出自己的军事见解。他关切战争中和他一样受苦的人民,他记得潼关战死的数万将士,记得秦地被残杀的普通百姓。

49.jpg

弃官西行之后,杜甫再次融入了战乱流亡,饥寒交迫的百姓之中,自己“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经历让他更能体会百姓疾苦。乾元二年(759),杜甫终于来到了成都。次年暮春,他依靠亲友的帮助,在西郊浣花溪旁建造了一座草堂,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但他依然心系远方的战事和身边的普通人。上元二年(761)的秋天,一场狂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夜来屋外大雨,屋内小雨,难以栖身。杜甫却因一身而思万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仁者之语。在这里,杜甫还看到蜀地盛产的棕榈,其皮被大量割剥,几近枯死的情景联想到战乱以来蜀地人民遭到了严酷盘剥,“一物官尽取”的情状,为民请命。广德元年(763)春,流寓梓州的杜甫听闻唐军收复河南、河北诸州的消息,欣喜若狂,写下自己“生平第一首快诗”,期盼着国家安定,只身返归洛阳。

49a.jpg

大历五年(770)秋冬,在谭岳之间的一艘小船上,五十九岁的杜甫溘然长逝。他的文字穿越千年而不朽,带着“恻隐之心为仁”的情怀,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镌刻于我们心中。

杜甫的一生总在奔波忙碌,忙于读万卷书,忙于行万里路,忙于奉儒守官,更忙于以天下为己任,用一生的热情去爱着他的国家和人民。请像杜甫一样尽力去爱这个世界,拥抱每一个明天吧,无论那是吹过茅屋的秋风,还是莺啼蝶舞的春光。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唐】杜甫著,张忠纲解读:《杜甫集: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
[5]【唐】杜甫著,梁鉴江译注:《杜甫诗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6]冯至:《杜甫传》,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jpg
END
作者 | 周思雁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韩其娟(实习)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6:24 PM , Processed in 0.1454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