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哲史艺丛] 唯一定都重庆的皇帝,没打过朱元璋,却成了四万韩国人的祖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8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唯一定都重庆的皇帝,没打过朱元璋,却成了四万韩国人的祖先

 铁骑如风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06 23:36 


90.jpg


本 文 约 7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分 钟 


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织布厂进行厂房扩建,没想到工人们在厂区遇到了意外收获:他们发现了一个帝王陵墓。要知道重庆在这之前发现过等级最高的古代遗址,也就是诸如巴国王陵这种诸侯级别的。现在突然出现了一个皇帝级别的遗址,可是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


91.jpg


而更意外的是,韩国有一个商人在重庆洽谈商务,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奔赴现场,声称自己是这位中国皇帝的后裔,想要祭拜祖先。这位韩商的追根溯源确实是有理有据的,因为他姓“”。而这座陵墓的主人恰好也姓“明”,也就是元末大夏政权的君主明玉珍。可是这位元末诸侯的地盘在西南,并不和朝鲜半岛临近,两个“明”氏是如何发生关联的呢?


92.jpg

红巾军带头大哥

元朝末年,朝廷官府统治无道,吏治腐败,大江南北灾害频仍,民生凋敝,引爆了积攒多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元顺帝继位初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1351年,因官府征发徭役治理黄河的矛盾,“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以韩山童、刘福通为领袖的红巾军分别在河南、湖北两地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统治,掀起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

93.jpg


此时在湖北随州,二十岁出头的明玉珍已经身长八尺有余。一般像他这样的小伙子,已经是村里的劳作主力。但他家境殷实,不是贫农出身,对农事并不感兴趣,而是当上了官府的“巡司弓兵牌子头”,和汉高祖刘邦当亭长异曲同工。他的性格也和刘邦类似,喜欢呼朋引伴,在随州当地素有人望。而且史料记载他“生有异相”,一只眼睛是重瞳,在古代被当成可以称王称帝之人。因此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事。

命运似乎也在呼应他的样貌和性格。当红巾军队伍抵达随州附近时,原本的治安秩序已经崩溃,明玉珍不得不为自己以及家族的未来考虑。

于是咨询乡中的耆老道:

“统治无道,天下各地都在起兵造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耆老回答道:

“您平日勇略过人,大家都信服和畏惧您。因此当下最好的策略是将乡民作为兵士,在青山绿水间屯聚起来,审时度势,相机决断。进可进取天下,退可保护家乡。这个策略如何?”

明玉珍想了想,觉得这个策略很不错,将当地的豪绅和乡民分别布置在险要之地,建立屯寨,逐渐吸引了十余万人前来投奔,众人推举明玉珍为屯长。当年十一月,红巾军首领徐寿辉在汉阳(今湖北武汉)称帝,宣布重建宋朝,麾下部众号称百万,兵强马壮。占领了小半个湖北的徐寿辉见家门口的随州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武装力量,想把他们收入自己的队伍,派人告知明玉珍说:

“我如今起兵举大义,期望能够驱逐胡虏,拯救华夏。如果你愿意归顺,我们可以共图大事,何乐而不为?如果你不肯来,那我的兵马就会去找你的。”

面对这带着威胁语气的橄榄枝,明玉珍自知无法抵抗徐寿辉的大军,遂率领部众投奔。徐寿辉见明玉珍率众来投,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任命他为征虏大元帅,在沔(miǎn)(今湖北仙桃)驻守。有趣的是,当时沔阳也有一支义军投奔了徐宋政权,其首领名叫陈友谅。这两个日后雄踞一方的大头领在此时梦幻联动了。

94.jpg

然而明玉珍和陈友谅因为性格和利益冲突,并不愿意做亲密的反元战友,而是互相明争暗斗,这样显然对于反元大业不利。于是徐寿辉安排明玉珍向西攻略襄阳和宜昌地区,陈友谅向南攻略岳阳和长沙地区。没想到这一安排刚做出不久,就有大批元军前来讨伐徐宋政权。徐寿辉不敌,被迫和另一个义军头领邹普胜跑到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游击作战,明玉珍和陈友谅也躲入洞庭湖一带。元军追击至此,明玉珍被逼墙角,亲自上阵与元将哈麻秃殊死一搏,终于击败元军,自己的眼睛却被对方射瞎了一支,颇有当年夏侯惇的胆气。

此时南方义军的处境还十分凶险,因为元顺帝将平叛之事交给了中书右丞相脱脱。脱脱是很有才能的元廷高官,让义军连番吃瘪,当时正在江苏高邮带着百万大军围困另一支义军头领张士诚。就在张士诚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脱脱遭遇朝中政敌弹劾,被迫下野,张士诚就这样戏剧性地反败为胜。随后脱脱被朝中奸臣杀害,各地义军少了这一劲敌后,声势复振。徐寿辉带领众人重新夺回了之前的根据地,明玉珍也完成了占领襄阳和宜昌一带的目标。

史上唯一在重庆登基的皇帝

1355年秋,徐宋政权虽然收复了失地,但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四面出击和大规模的招兵买马造成的钱粮吃紧,另一方面是沔阳等地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鉴于此,徐寿辉派明玉珍到巴蜀一带筹粮。明玉珍率领一万余人,乘坐斗船50艘沿巫峡逆流而上到夔( kuí)(今重庆奉节)府。在没有强制征收和扰民,也没有同元军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明玉珍通过贸易等手段完成了任务。

在这期间,一支在中原被元军击溃的红巾军余部转战到四川,占领了包括成都在内的川西地区,变成了“青巾军”。元朝在四川兵力空虚,只得下令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在重庆招募汉人组成团练军队。辰州(今湖南怀化)人杨汉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帮助元军驱逐青巾军。没想到完者都在重庆给杨汉设了一场鸿门宴,想要在席间杀掉他,兼并其部队。杨汉察觉到了对方意图,率领这支人马奋力冲杀出来,抢了一些船只顺流而下,抵达瞿塘关。

95.jpg

此时的明玉珍准备从巫峡回沔阳,抵达瞿塘关时正好遇到了杨汉一行人马。杨汉想要报复完者都,打开瞿塘关门放义军进来,并劝说明玉珍道:

“重庆城中兵力空虚,右丞完者都与左丞哈麻秃关系不好。如果我们利用二人的矛盾,带着船队回到重庆偷袭,取重庆是易如反掌啊。”

明玉珍很想干掉哈麻秃,报当年的一“眼”之仇,但是徐寿辉并未给他下达进军巴蜀的命令,自己还要带着粮食回去复命,怎么办呢?

在犹豫未决的时候,身旁的万户戴寿提出了方案:

“俗话说鸟困投林,人困投人。明公在沔阳整顿兵马,是为了安定百姓。在蜀地筹集粮草,也是为了安定百姓。不如采用折中之法,将船队一分为二,一半载粮食返回沔阳交差,另一半带着兵马攻打重庆,成功了就据守巴蜀,没成功也可以把财物抢回去,咱们也不亏。而且这次我们出兵是一举两得,又可以窥视陇、蜀之地,占据长江上游,保护荆襄之地,又可以保证粮道畅通。所以请您不要犹豫。”

明玉珍恍然大悟,马上决定奇袭重庆。元军猝不及防,被义军迅速破城。完者都趁夜逃到果州(今四川南充),哈麻秃则被明玉珍生擒活捉,押送给徐寿辉处置。

96.jpg

徐寿辉得知大喜,在1357年秋任命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完者都于1358年春在果州组织军队,会同平章朗革歹和参政赵资准备攻打重庆。明玉珍派手下猛将万胜出战,万胜率军直捣嘉定(今四川乐山)城,完者都再一次逃跑。赵资在大佛寨死守,与万胜相持半年无果。

明玉珍听闻前方战况,决定亲自前往攻打。他率军行至泸州,宣使刘泽民向他推荐了一位高人——刘桢。明玉珍说:“你可以把他带来见我。”刘泽民拒绝:“这人只能主动去找他,不能召他来的。”明玉珍遂亲自去拜访刘桢,和他交谈天下大势,十分高兴:“我得到了一个‘诸葛孔明’啊!”之后将刘桢招至军中,以高级顾问的身份对待。这样的故事,或许也给同时代的罗贯中提供了写三顾茅庐情节的素材吧。

97.jpg


1359年,明玉珍率军到嘉定围攻大佛寨,同时派万胜直奔成都。当时成都守军听闻明玉珍率军到此,一哄而散。万胜生擒元将朗革歹和赵资的妻子,顺流而回。途中朗革歹的妻子选择殉国投江,万胜只能带着赵资的妻子回来见明玉珍。没想到赵资执意为元朝尽忠,还用箭将妻子射死。明玉珍见劝降无效,立马挥军进攻。赵资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结果一个照面就被宋军打趴下了,只能再度逃命,大佛寨落入宋军之手。赵资与完者都、朗革歹汇合后想要反攻,结果被生擒。明玉珍想要劝降他们,没想到三人都说:“国破家亡,只求速死!”明玉珍只能遂其愿望,以礼葬之。

明玉珍消灭四川盆地的元军后,又将青巾军打跑。首领傅友德归降明玉珍,结果明玉珍没有发现傅友德的才能,没有予以重用,导致傅友德最终跑到了朱元璋阵营。与此同时,陈友谅基本占领了江西地区,与明玉珍的矛盾公开化。陈友谅派遣刺客想要刺杀明玉珍,恰逢明玉珍出征在外,其留守重庆的几个亲信被杀。随后野心膨胀的陈友谅刺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大义皇帝,准备封明玉珍为蜀王。

徐寿辉在徐宋政权内颇有人望,明玉珍对他十分服气。见老上级被老冤家害死,明玉珍悲愤不已,大骂陈友谅:“这个逆贼竟然敢谋害主上,我要讨伐他!”并下令将陈友谅的使臣斩首,自封陇蜀王,为徐寿辉立庙祭祀。

随后明玉珍南下攻克播州(今贵州遵义)、贵阳、黔南等地,将巴蜀地区的元军扫荡一空。

1362年,正当陈友谅和朱元璋两大势力打得火热之时,刘桢带着群臣向明玉珍劝进称帝。之后明玉珍在重庆登基,建立大夏国,建元天统,立妻彭氏为皇后,儿子明升为太子,在太庙追尊四代先祖为皇帝和皇后。以弥勒教为国教,仿效周制大封百官,设置六卿,以戴寿为冢宰(六卿之首,掌管皇室内务),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掌管宗室礼仪)

98.jpg


明玉珍稳定国内后,继续进行反元大业,派万胜向北攻下汉中,随后北伐关中,却被张良弼、李思齐这些关中军阀击败。1364年,明玉珍又开启南征计划,派万胜沿着宜宾-昭通一线南下,邹兴沿雅安-西昌南下,芝麻李沿播州-贵阳南下,一路打到中庆(今云南昆明)。元梁王逃到楚雄,联合大理段氏反攻夏军。万胜孤军深入,在没有其他援军的帮助下被击败,只得退出云南。

1365年,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势力,准备同张士诚决战。为了防止夏国背后捅刀,朱元璋派遣使者与明玉珍通好,强调了双方反元的共同立场,愿意同心协力推翻元朝,还将他比作入蜀的刘备。明玉珍对朱元璋的示好积极回应,形成同盟。

99.jpg

可是正当明玉珍准备继续和援军对垒时,天命却不再眷顾他了。1366年3月,明玉珍突发重疾,去世时年仅38岁。他生前崇尚节俭,殓葬品中最有价值的只有当年徐寿辉赏赐的一只金杯和两只小银锭。明朝学者方孝孺曾经称赞明玉珍道:

“夏主方有意于据蜀,群臣遭青巾之虐,百无一二。夏主躬行俭约,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赋敛,一方咸赖小康焉。惜不能谨之于始,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不能展其疆界。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然不能以文词尽其贤也。”

可见明玉珍的统治得到了当时文人们的赞誉。而他身上发生的诸多故事,也成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灵感来源。

开启高丽新生活

明玉珍死后,年仅十岁的太子明升继位,母彭氏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年幼的明升无法稳固局势,参政蔡哲在出使夏国后,向朱元璋汇报明夏内部不稳的情况,并呈上西川地图。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随后大举北伐和南征,一方面攻入元大都和上都,将元顺帝赶出塞外,结束了元朝统治。另一方面消灭方国珍、陈友定等势力,兵临明夏政权家门口。

99a.jpg


朱元璋派使者劝降明升,被明确拒绝。此时明军还在北方同元军以及关中各军阀鏖战,无暇顾及明升,朱元璋回复说:

“朕看古代那些割据蜀地的君主,比如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等辈,都可以向外进取,而没有听说能够一直固守的。如今你(明升)肯定是觉得蜀地便于防守所以才这样表态。朕连年出师,所向披靡,都是因为将士用命,才能成功。”

表面礼貌,实则嘲讽明升偏安一隅,没有自知之明。

本来朱元璋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攻打明夏,没想到明夏给了他一个良好的出兵借口。1370年,明军已经基本搞定中原和关中地区。明升却派吴友仁攻打已经被明军攻克的兴元(今陕西南郑),镇守西安的徐达赶忙派傅友德前去支援,击退夏军。夏国的瞿塘守将平章莫仁寿想要找回场子,结果被明将陈闻击败。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向近臣感叹道:“明升实在是个竖子!”从此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99b.jpg


1371年,朱元璋借口征伐云南,派人向明升借道让明军过境,夏国左丞戴寿直接拒绝。又派蔡哲招谕,还是被拒绝。这下讨伐的时机成熟,朱元璋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攻打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为左副将军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攻打成都。

而夏国这边曾经担任丞相的“当世孔明”刘桢去世,继任的丞相戴寿掌管国事。汤和、周德兴一路人马打到瞿塘峡,被夏军的“铁索连山”方略阻挡了战船前进之路。而在北线战场,夏军镇守阳平关到剑门关一线,准备来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没想到傅友德学习当年邓艾偷渡阴平,跋山涉水抵达阶州(今甘肃武都),随后南下翻山越岭,连克数个关口,一举攻克绵竹。汤和也强攻瞿塘关,向上抵达重庆。明升自知不敌,开城投降,立国仅九年的明夏政权正式灭亡。

朱元璋十分大气,并未像北宋皇帝对待孟昶那样对待明升,而是封其为归义侯,与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一样妥善安置,这里应该也有其曾与明玉珍惺惺相惜的原因。1372年,陈理和明升满腹牢骚,朱元璋知道后也并未怪罪:

“这两个都是小孩子,言语上有些小过失没必要追究。但是恐怕被小人蛊惑搞事,不能保持忠诚,最好还是让他们到边远地区生活,搞不了事就可以一直保全性命。”

想了想,朱元璋决定将他们送到隔壁的高丽生活。同为反元义军首领后代,没必要斩草除根,送到高丽去也可以保全他们。

当时高丽眼见明朝国势日盛,便转为亲明政策。明廷派遣宦官前元院使延达麻失里护送明升母子到高丽,并赐高丽恭愍王纱罗文绮四十八匹,嘱咐其要善待二人。

高丽恭愍王把本国的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现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作为明升一家的宅院,提供奴婢侍奉。明升在高丽生活得还算幸福,与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结婚,生下了四个儿子,都担任了大夫级别的王室要职。明升还和高丽大将李成桂关系匪浅,在1392年的政变当中支持李成桂成为国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时献上一套“龙袍”,李成桂便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彭氏去世后被安葬在朝鲜松都万寿山的肃陵。

99c.jpg

韩国人在重庆的寻根之旅

之后的几百年,明升的后代在朝鲜半岛开枝散叶,其长子后代分布在朝鲜半岛的延安、康泽、开城、长湍、昌源、大同、江西、载宁等地,次子后代主要分布在大兴、洪州、青阳、庇仁、泰安、长城、锦山、完州、潭阳、迎日、海南、瑞山、高兴、京城、珍岛、务安、灵光、熊川、海美等地,三子后代主要分布在宁边、朔州、云山、熙川、中和、大同、荣州、平山等地,四子后代主要分布在高兴、延安等地。

99d.jpg

日本占领朝鲜半岛时,将明氏家族分成“西蜀明氏”和“延安明氏”。前者主要是指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后者“延安明氏”主要是指以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也就是生长在韩国的群体。在他们之中也涌现了一批半岛历史上的名人,比如反抗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的明济世,他组织“不变团”和日军打游击,在韩国成立后担任审计院长。著名孝子明右镇曾任“延安郡守”,得到了善政爱民的好名声。如今在政府官员、教授、企业家、律师群体当中也有明氏子孙的影子。根据韩国政府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韩国的明玉珍后裔已有2.6万人,加上朝鲜的那一部分,总数可能已达4万余人。

1973年,在韩明氏家族在汉城(今韩国首尔)成立了“明氏大宗会”中央宗亲会,试图寻根祭祖。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编辑成一本《明氏大同谱》,并在“明氏大宗会”的统管之下。1999年“明氏大宗会”出版的《明氏始祖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史迹》一书中写道:“明玉珍皇帝史迹,是我们始祖的贵重资料,作为家宝,要子子孙孙传下去。”在韩明氏后裔对于认祖归宗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明氏大宗会”的成员虽有很多已不会说汉语,但仍能够认识和书写汉字。

99e.jpg

1993年,当那位韩国商人得知明玉珍之墓在重庆被发现时,赶紧向“明氏大宗会”报告了这一重磅消息。正值中韩两国正式建交,“明氏大宗会”于1995年在会长明完植的带领下,组成参拜团前往重庆,举行了隆重的祭拜明玉珍的仪式。2001年,“明氏大宗会”还将明玉珍驾崩的农历二月六日定为祭祖日。

中韩明氏后裔之间也有联动,这无形间也推动了重庆这座城市和韩国的经贸文化交流。从2007年开始,重庆以及下辖区与韩国仁川广域市、全罗南道、全罗北道扶安郡等地建立友好关系,重庆与韩国间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如2008年重庆市大型友好代表团赴韩国仁川出席第7届仁川中国节活动,2010年重庆市举办了“重庆-韩国美食节”。在经济方面,2020年韩国成为重庆第二大贸易对象,将近300家韩国企业在重庆落户投资,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这些都少不了中韩明氏后裔的推动之功。“明氏大宗会”自己也曾向重庆市江北区人民医院捐赠了急救车、B超机等医疗器械。

虽然明夏政权国祚极短,但看到自己在异国他乡有如此多的后裔,还为发展重庆和韩国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许多贡献,明玉珍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呢?

参考文献: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黄标:《平夏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黎邦正:《明玉珍与大夏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石源华:《中韩文化协会研究》,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国本末》,重庆: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
甘露:《重庆与韩国的历史文化交流》,重庆: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年
明氏网:https://ming.zupu.cn/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jpg
END
作者 | 铁骑如风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张斌 古月 苗祎琦 彦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8 05:29 AM , Processed in 0.0427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