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2|回复: 0

[哲史艺丛] “无为”究竟是什么?老子: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顺其自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0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为”究竟是什么?老子: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顺其自然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4-05-09 18:31 
0.jpg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派学术思想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要说哪家学说最为高深玄妙,那肯定非道家莫属了。然而道德五千言,微言大义,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争议颇多。今天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点一家之言。


一、“有”和“无”


首先,要弄明白道家思想,建议大家最好去阅读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因为通行版本的《道德经》被儒家学者篡改的地方高达700多处,而这部书又是典型的微言大义,一字之差往往是天壤之别。研究通行版《道德经》,大概是无法理解老子所说的大道的。


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解释一下老子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在书中,老子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天地间并没有什么鬼神存在,只有一个叫“道”的东西在主宰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只知道他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吾不知孰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现代人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种观念。但那是在2500年前普遍崇尚鬼神的时代啊,这绝对是颠覆三观的理论,如果那时候有教会,老子一定会被拉到鲜花广场活活烧死。


1.jpg


在开宗明义抛出“道”这个概念之后,老子又在对“道”的观察上提炼出了两个重要规律,分别是: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天地万物都是无法逃脱这个“从无到有”的生灭规律的。


只要弄明白“有”和“无”这两个东西,我们就能窥探那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提出“有”和“无”以及“无中生有”的概念之后,又非常抽象地给我们描述了无中生有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jpg


此外,老子还告诉我们,由“道”衍生出来的“万物”属于“有”的范畴,它们是同时具有阴阳两面,也是阴阳作用后的产物。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人们通常把这句话理解为:万物讨厌阴的而喜欢阳的。


其实这是不对的,负阴抱阳,可以理解为“背负”和“怀抱”,这都是母亲抚育婴儿时的状态,母亲(万物)之于阴阳这两个孩子,并不存在喜欢谁讨厌谁的说法。老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的,阴阳是平等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所以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进一步延伸开来就是,天地万物只要属于“有”的范畴,那它就一定会有正负两面。表现在人类社会即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乱,有忠臣。


从道德五千言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子喜欢虚无,因为虚无的事物没有对立面。


而对于那些属于“有”这个范畴的事物,比如礼乐、仁义、智慧、技巧、法令、圣贤和忠臣,老子表现得异常厌恶,因为这些美好事物的出现,意味着它们那些丑恶的对立面也一定会存在。有君子就一定会有伪君子,有智慧就一定会有伪诈,有了利益就一定会有争夺,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一定会勾起人们犯罪的欲望,推崇所谓的圣贤就一定会有人努力包装自己,进而把其他人打成“不贤”来衬托自身!


3.jpg


所以老子才会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二、物极必反,唯有无为


此外,老子还发现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发展到了极致就回归到其对立面。


(反也者,道之动也。)


那么,“有”的对立面不就是“无”吗?


推而论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万物之后呢?又是什么?只能是“无”!


再推而论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也会遵循这个规律?从没有文明的蛮荒时代,到初级文明的小国寡民,再到更高一级的封建社会,再这样一步步发展下去,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那最后的归宿也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这个悲观的未来,老子给我们开出了“无为”的药方。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顺其自然,而是“向无而为”。


4.jpg


比如人,从没有生命的状态到有生命细胞,再到婴儿,到少年、中年、老年、最后没有生命的死亡状态。这就是从无到有再回归虚无。


那你要如何避免毁灭的命运?当然是想方设法逆流而上把自己变回一岁,最好回归到细胞状态,这不就是向无而为吗?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我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然后倒退回到人类文明的婴儿期,也就是小国寡民时代的原因。虽然代价是倒退,但总比毁灭好吧?在老子看来,初生的事物如婴儿这般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至于那些发展成熟的东西则是“物壮即老,谓之不道”。


注意,向无而为只是个发展方向,并不是真的要你回归到虚无状态,只是回归到离虚无最近、离灭亡最远的初生状态。如果真要回归虚无,那毁灭之后不也是虚无吗?所以小国寡民不是“无”,是那个“一”,它仍旧属于“有”的范畴。


5.jpg


既然大道规律的发展方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虚无”,那貌似我们只能逆天而行,对冲掉其力量才能避免滑向深渊了。


可这终究只是一厢情愿,人无再少年,人类历史也是如此,就算知道“无为”唯一的解法,可人性如此,没有人真的能回到小国寡民时代,我们终究无法逃脱狂飙至死的命运,这也许就是文明的悲哀吧?


人类的存亡是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左右不了,但我们却可以用“无为”的思路来救赎一下自己。我们身上除了“有和无”之外,还存在很多对立的属性,如祸福、荣辱、富贵、贫贱、轻重。它们同样也遵守物极必反的规律在运行着。人们害怕物极必反,谁都想长久保留荣耀、福气和富贵,谁都不想滑向对立面。可以做到吗?


老子说:可以的。针对“反也者,道之动”这条物极必反的规律,老人家提出了“弱也者,道之用”的应对办法。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是强者,为了避免被物极必反的规律反噬,那该怎么做?主动削弱自己,不要让自己变成“极”。这种主动削弱自己的开倒车行为,不就是跟“无为”一个思路嘛?!


6.jpg


但你要注意,老子提倡“守弱”,提倡“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是说给那些强者听的,弱者可千万别乱学啊。


对此,老子进一步提出损和益的概念。损,减损也!益,增益也。


你们要学会减损哪同志们!有钱就减损钱财,有权就要功成身退,有名就谦逊自抑。不然是要遭报应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别以为老人家在害你们,这是为你好啊,减损你是为了更好地增益你(物或损之而益),一味增益你反而会害了你(或益之而损)。


说到这里,老子还非常腹黑地出了一个点子:想要祸害谁,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增益他,把他往物极必反的方向上赶。(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将欲败之,必固兴之。)


阐明了损益观念后,老子还提出了大道之学跟其他学说最大的区别。其他学派的思想无非就是帮人如何增益自己,但学道的人却懂得用无为之道去减损自己。(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但他老人家也知道,这种反人性的思想能听进去的没几个。所以他在书中也自嘲道:


只有那些资质上乘的人啊,听到了我的道理才会小心翼翼地去减损。(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那资质中等的人呢,听说我要让他们去减损自己,实行起来肯定会患得患失的。(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至于那些愚夫愚妇们,听了我的大道之后,肯定会哈哈大笑。不过你们这些愚人哪,嘲笑我就对了,你们要是不笑,就说明你们根本没有理解我的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7.jpg


三、物极必反真的管用吗?


想必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疑惑,物极就一定会反吗?我们生活中似乎可以举出很多反例啊!我想大家对“物极必反”大概是有那么一点误解了。就好比说你爬楼梯爬到楼顶了,最后只有下楼一个选项。物极必反,不是说你一定会下楼,而是说你下一个运动方向就只能往下走。事物到达了极限,下一个运动方向只能是对立面。可我们上去之后就一定要“立刻”下楼吗?我不能在楼顶走走停停看一辈子风景吗?


再比如说,如果变成天下最贫困的人,是不是马上就可以物极必反了,然后就变成一个富人了呢?不行!因为触发“物极必反”这条定律,必需要有特定的条件,你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去集齐那些条件。这个时间也许是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一千年,谁也说不准的。比如说,只要你在楼顶待上一百年,期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因素,比如地震、火灾、拆迁、疾病等等,逼着你下来,前提是你要有命等到这些能够触发“物极必反”的条件出现才行。万一你待楼顶上三天就死了,那不就实现了一辈子不下楼的愿望了吗?


对于国家、王朝、家族和政党这些拥有漫长生命的存在而言,可以肯定,它们一定有机会集齐物极必反所需的条件的,所以这条规律用在它们身上几乎是百试百灵。但对于我们这些只拥有短暂生命的个体而言,也许在触发“物极必反”所需的条件成熟之前,我们就已经挂了。


所以,富贵而骄的人未必会遭报应,金玉满堂的人也不见得就会在有生之年变得穷困潦倒。大概率这些报应会落到子孙身上呢!


道德五千言的思想包罗万象,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载的,但只要掌握有无相生,物极必反和无为损益这三条总纲,朋友们读起道德经,也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8.jpg


文史君说


相比于先秦诸子著作等身,道家创始人的《道德经》为什么只有区区五千言?我想这是因为老子一向喜好虚无,推崇“不言之教”所致。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传播靠的是“有言之教”,为何老子推崇“不言之教”呢?因为只要进入“有”这个范畴,就会触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一种思想最后必将搞出成千上万种解读。所以墨子死后,墨门三分。孔子死后,儒脉八裂。笔者猜想,如果不是尹喜强留,老子可能连一字一句都不愿意留给世人。结果也不出老子所料,哪怕仅仅五千言,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争议。哎,吾是以知不言之教,无为之有益啊!


参考文献


(春秋)李耳:《帛书版·老子》。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5:12 AM , Processed in 0.0340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