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丞相公孙贺摊上大事了。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春,一个叫朱安世的朝廷钦犯在狱中给汉武帝写了封举报信,揭发公孙贺与其子公孙敬声的罪行。
朱安世说,公孙父子的罪“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尤其是公孙敬声这个公子哥有三大罪状:一是与和汉武帝之女阳石公主私通;二是在祭祀时指使人诅咒汉武帝;三是在驰道上埋木偶,行“巫蛊”。
上述罪状,第一条是当时常事,只能算皇室丑闻,由于公孙贺夫人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公孙敬声这是和自己表妹乱搞。
后面这两条罪可就大了。巫蛊,是当时一种巫术形式,常见方法是用木头削制成仇人的形象,插刺铁针,埋入地下,用恶语诅咒。
汉武帝一向迷信鬼神,到了晚年更是多疑,这时听到有人诅咒他,不禁龙颜大怒。
于是,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公孙贺父子皆被逮捕,死于狱中,其家族也未能幸免,甚至连汉武帝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卫皇后的侄子长平侯卫伉都受牵连而死。
公孙贺之狱,揭开了“巫蛊之祸”的序幕。
这一年,是汉武帝在位的第50年,距离他归天也只剩下4个年头。
巫蛊,是当时相互仇视的贵族妇女用来发泄私愤的常见方式。
《史记索隐》记载,汉武帝年轻时,他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失宠,曾指使人用巫蛊诅咒正得宠的卫子夫,此案“相连诛者三百人”。
到了汉武帝晚年,巫蛊之风再度吹向宫廷,形成空前的大狱,又有嫔妃、宫女、大臣等数百人冤死。
丞相公孙贺死后,与他关系密切的卫氏家族大受打击,首当其冲的是汉武帝与卫皇后的儿子——太子刘据。
刘据已经当了三十年的太子,但他的储君地位并不稳固。
巫蛊之祸发生几年前,汉武帝巡狩河间,一个“望气者”告诉他,此地有奇女子。望气者类似现在的风水先生,专门给人观天象、占卜吉凶。
汉武帝果然在这次出行中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当地传言此女天生双拳紧握,自幼未能伸开。汉武帝召见她,命人一试,果然无人能掰开她的手,等到皇帝亲自将她的一双玉手轻轻一碰,却见她双手缓缓张开,仔细一看,“姿貌殊绝”。汉武帝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便将这名美女带回宫中,封为“拳夫人”,因居于钩弋宫,亦称“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与汉武帝的奇遇充满神话色彩,之后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人不禁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别有用心的导演者。
入宫后,钩弋夫人十分得宠,“怀孕十四月”,于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为汉武帝生下一子,取名刘弗陵(即汉昭帝)。
汉武帝大喜。因为传说中尧帝也是母亲怀孕十四月而生,汉武帝下诏将钩弋夫人的宫门改为“尧母门”。
从现代观点来看,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明显违背常识,这极有可能是有心人编排的谣言,当时也缺乏科学手段来证明她究竟是从何时开始怀孕。
有人根据刘弗陵出生的种种异象推测,晚年的汉武帝欲“易嗣”,想要换太子。
除了刘弗陵之外,汉武帝昔日宠妃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bó]也形成了一支政治力量。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与继公孙贺之后拜相的刘屈氂,都是昌邑王刘髆的支持者。
当时,卫皇后已年老色衰,卫氏家族的地位不复当年。而在汉武帝看来,培养多年的太子刘据“不类己”,也就是不像自己。
“不类己”,对于储君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秦始皇以为长子扶苏“不类己”,将他贬到边关,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死后,扶苏错过皇位之争,被一道来路不明的诏书勒令自杀。
汉高祖刘邦以为太子刘盈天性懦弱,“不类己”,差点儿要废掉太子,吓得吕后求助于张良,请出隐士商山四皓为太子站台,才让刘邦打消了念头。
▲戾太子刘据剧照。图源/影视剧截屏
不知66岁的汉武帝能否回想起37年前,他第一次喜得皇子时的心情。
那一年,深得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诞下了皇长子刘据。汉武帝欣喜异常,命东方朔等大臣写赋,又修建婚育神高禖之祠,一时举国欢庆。
母以子贵,子亦以母贵,刘据出生不久后,汉武帝册立卫子夫为皇后,大赦天下。
但是,相比固执己见、雷厉风行的汉武帝,太子刘据性情宽厚、温和谨慎,随着年龄增长,更是在治国理念上与父亲存在分歧。
史载,刘据曾“私问《谷梁》而善之”。他在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时,比较喜欢《谷梁春秋》的学问,形成了与汉武帝截然不同的“守文”思想,崇尚礼治仁德,主张韬光养晦。
汉武帝雄才大略,自即位以来,结束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兴兵征战四方,“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历史学者田余庆认为,到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年),汉武帝“已经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这一时期,汉武帝举行了封禅大典,宣布“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
但是,多年来开边、兴利、改制、用法和搜赋,导致大汉帝国海内虚耗,天下骚动,许多农民无法继续安于生产,关东一带竟出现了二百万流民。
大将军卫青在世时,汉武帝曾对他诉说自己的反思:“大汉草创之时,四夷侵凌华夏,朕如果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如此不得不劳民伤财,后世如果像朕这么做,就是‘亡秦之迹’啊!”
汉武帝还对卫青说过:“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让朕有所忧虑。天下若欲求守文之主,谁能比太子更贤能呢?”
卫青是太子刘据的舅舅,他去世于元封五年。至少在那时,汉武帝对太子并未感到不满。每次太子谏言汉武帝不要劳师动众,汉武帝都笑着说:“我来操劳这些事情,把轻松安逸的活留给你,难道不好吗?”
然而,到了晚年,汉武帝的步伐依然雄壮豪迈,他下令追击匈奴,征伐大宛,帝国犹如疾行的车马,谁也拦不住。
晚年的汉武帝似乎陷入了一种矛盾心理,他担忧“亡秦之迹”再现,又不满太子“仁恕温谨”;他知道天下需要一位“守文”之君,又特别喜爱性情与自己相似的幼子刘弗陵(“上常言类我……甚奇爱之,心欲立焉。”)
到了汉武帝生命的倒数第四年,这一矛盾随着巫蛊之祸而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父子相残的悲剧。
公孙贺父子一案疑点重重,且不说巫蛊犯了汉武帝的忌讳,在路上埋木偶本身也是容易做手脚、栽赃陷害他人的手段。
眼见巫蛊之祸蔓延开来,太子惶惶不可终日,不曾想,脏水真的向他泼过来了。
汉武帝身边的酷吏,赵国人江充,奉行严刑峻法,素来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在赵国的时候,江充曾向汉武帝告发赵国太子刘丹与其同胞姐姐及父王嫔妃有奸情,汉武帝听闻后大怒,下令包围赵王宫,并收捕刘丹。在父亲赵王刘彭祖的求情下,刘丹捡回一条命,但王国太子地位被废。
可见,江充入朝前就已经扳倒过一个太子,他到长安后,与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也多有龃龉。
有一次江充随汉武帝到甘泉宫去,路上遇到太子刘据的家人正在驰道上超速行驶。在等级森严的汉朝,这种行为有违礼制,于是江充扣押了太子家的车马。太子得知此事后,私下请江充宽恕此事,不要让他父亲汉武帝知道,但江充不肯答应,还是将此事报告了汉武帝。
这梁子就这么结下了。假如太子刘据即位,江充恐怕凶多吉少。
眼下皇帝身体欠佳,担心巫蛊对他的诅咒,且深居甘泉宫中,与太子日渐疏远。江充乘机告诉汉武帝,说宫中有蛊气,并率领一个联合小组展开调查,先是搜查后妃居住的宫殿,随后闯进了太子刘据居住的东宫,声称要搜“蛊”。
于是,大汉天下刮起一股“寻找木偶”之风。百姓之间相互诬陷对方巫蛊害人,官吏之间则趁机以巫蛊之事相互弹劾。
满城风雨之际,江充果然在太子的寝宫,挖出了许多木偶(“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些木头人究竟是谁埋的。
难道说,太子真的有谋害汉武帝的野心吗?
太子刘据百口莫辩,眼见巫蛊案发,问他的老师石德,“为之奈何”。
石德对太子讲了很多道理,最后提醒他说:“皇帝如今在甘泉宫养病,皇后及家吏前去请安都得不到回复。皇帝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步步紧逼,太子难道忘记秦朝扶苏的事了吗?”
太子心急如焚,只好同意石德的观点。
巫蛊之风席卷长安半年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初九,太子刘据假传圣旨,派门客冒充皇帝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将那些喜欢鼓捣木头人的胡人巫师烧死在上林苑中,并亲自监斩江充。
监斩时,太子大骂江充:“你这赵国的奴才,先前扰乱赵王父子还不够,现在又要害我们父子吗?”
至此,长安大乱,流言纷纷,都说“太子反了”。
有人跑到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报告长安发生的事。
老人家起初是清醒的,说太子一定是因为心里害怕,又与江充不合,才发生这样的事。便派人再去长安了解情况。然而,汉武帝派去之人向来不讨太子喜欢,没敢进城便回来向汉武帝谎报:“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汉武帝听闻勃然大怒,急令坐镇京师的丞相刘屈氂[máo]领兵征讨太子,而太子在长安将自己的近卫军、宾客以及长安的囚徒武装起来,组织一支军队与朝廷军对抗。
前文说到,丞相刘屈氂是昌邑王刘髆的支持者,但这个人很菜。太子部下打到丞相府邸时,刘屈氂惊慌失措,“挺身逃,亡其印绶”。
不过,刘屈氂镇压太子兵变不利,可能是因为他未能弄清汉武帝的真实意图,不敢轻易发兵。汉武帝听说刘屈氂的行为后,愤怒地说,丞相完全没有周公的作风,周公当年不也讨伐了作乱的宗室管叔与蔡叔吗?
关键时刻,还得看汉武帝。他下令:积极捕斩造反者有赏,不力者罚;用牛车临时构建工事,不与太子军短兵相接,同时紧闭城门,切断太子与外界的联系。
太子的军队与朝廷的军队交战,打了五天,死者数万,长安城中血流成河。由于许多人听闻是“太子谋反”,也不敢依附太子。太子最终兵败,一个人逃出了长安,寄居在一户农家,这户人家虽然贫穷,但忠于太子,靠卖鞋子供养太子。
八月初八,太子行迹暴露,遭到围捕,绝望中自缢身亡,他的两个儿子也旋即被杀。而当年备受宠爱的皇后卫子夫,早已在宫中自杀。
《汉书·外戚传》说,经此一劫,“卫氏悉灭”。
事后,刘据的门客尽被斩杀;凡是跟随太子造反的,一律灭族;被胁迫参与谋反的军民,一律发配敦煌。
一场木头人引发的祸乱,随着太子刘据之死落下帷幕,但其余波仍将在汉武帝生命的最后三年中震荡。
▲与汉武帝相伴多年的皇后卫子夫也因巫蛊之祸自杀而死。图源/影视剧截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