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哲史艺丛] 只活了33岁,却影响千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5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活了33岁,却影响千年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4-05-02 23:01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夏末,天上下着小雨,一队皇家仪仗自平城(今山西大同)缓缓驶出。

领头人,是27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在他身后,皇子、皇后、王公大臣等或骑马或乘车,络绎不绝。给行进队伍压阵的,是数量庞大的北魏武士。即便阴雨泥泞,他们依旧目视前方,意志坚定。

然而,在这支不知是郊游还是打仗的队伍里,王公大臣们却发出一声声哀叹,很多人忍不住回头看看已远离视线的故都平城。

茫茫前路,大臣们普遍缺乏信心。

唯有孝文帝一人,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却对此行憧憬万分。

因为,他们要去的地方,正是北魏未来的都城,洛阳


1.png

孝文帝的迁都,对北魏王朝而言,意义是空前的、非凡的。但促使孝文帝完成这一载誉史册的重大变革,却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她是孝文帝的嫡祖母——冯太后。孝文帝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5岁登基,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

1a.jpg
▲年幼的孝文帝与冯太后。图源:影视剧截图

北魏有一条残忍的规矩,即子贵母死。只要后宫嫔妃诞下皇子,且日后被立为太子,作为其生母照例都要被处死,以免造成外戚干政的局面。

冯太后由于一生没有子嗣,故能存活下来,临两朝听政。这个女人并不简单,史载冯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拓跋宏)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冯太后临朝掌政多年,再加上献文帝拓跋弘的死不明不白,因此,当时的流言包括后世的学者均推测,献文帝是因为得罪了冯太后而死于非命。这种猜测的一个关键点,还在于冯太后似乎并不喜欢年幼聪慧的孝文帝。史载,“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

为了折磨年幼的孝文帝,冯太后故意在数九寒冬召见他,教授其“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道理——将小皇帝锁进小黑屋里饿三天。

在把孝文帝关进小黑屋里“增益其所不能”的同时,冯太后还特地找来了孝文帝的弟弟、咸阳王拓跋禧。只待小皇帝变成先帝,她就宣布改朝换代,另树旗帜。

冯太后的做法,到底是有些残忍了。因此,孝文帝被关进去后不久,朝廷大臣即发起联名抗议,群情激奋,逼得冯太后只能提前结束此次废帝阴谋。

可孝文帝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冯太后特地调拨了一群小官负责皇帝的起居监督。这群人每天都必须准时准点到太后那里,汇报皇帝的一言一行,只要发现小皇帝有任何违规逾矩的行为,冯太后必定请出家法,棍棒伺候。

眼见太后对小皇帝如此苛责,朝臣乃至宫中的太监也愈发放肆。见风使舵的太监们在进奉给孝文帝的膳食中,擅自加入了一些不洁之物,甚至在呈递热羹时,故意烫伤皇帝双手,以达到羞辱孝文帝的目的。

每每遇到这些,孝文帝皆一笑置之。他试图说服自己,这是太后在对自己实行“行拂乱其所为”的儒家传统教育。

就这样日复一日,孝文帝的耐心,最终打动了冯太后。

1b.jpg
冯太后。图源:影视剧截图

这个女人虽手段狠辣,却也并非没有格局之人。她或许不喜欢孝文帝,但为了北魏的将来,这些恩怨可以暂且放下。

为了让孝文帝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君主,冯太后决定以儒学经典为基础,亲自“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给孝文帝当启蒙教材。冯太后的知识面虽不及朝中的名门大儒,但她对孝文帝的震慑,却足以令后者听话并倾心投身学习当中。在她的调教下,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冯太后的这番操作,无形之中为孝文帝日后延续汉化政策,改良北魏朝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2.png

就在冯太后为一代圣君的教育呕心沥血之际,北魏朝廷却因财富分配问题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

当时,北魏统治阶层以游牧的鲜卑族为主。王朝建立日久,官员们的工资来源却还是依赖部落最原始的财富积累方式——放牧、掠夺、贪污和头领赏赐。自太武帝拓跋焘时代开始,北魏朝廷就尝试偃武修文,打算在内部发起改革,整顿吏治。可惜,在统一北方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太武帝最终并没有坚持从内部找寻问题根源,解决积压已久的财富分配矛盾。

2a.jpg
太武帝拓跋焘。图源:影视剧截图

北魏官员长期打没工资的工,为了养家糊口,只能重操旧业,对外掠夺。但,随着政权的稳定,北魏的儿郎们通过战争掠夺外部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各级官吏为了满足私欲,便只能将矛头指向治下的百姓,盘剥搜刮他们,以致北魏内部官民冲突频发。

在严峻的态势面前,冯太后意识到,北魏朝廷亟需一场汉化改革来扭转局面。

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冯太后下令,让北魏效仿汉人朝廷实行“班禄制”。所谓班禄制,就是给各级官吏制定对应的等级工资表,规定每位官员根据新的工资制度领取薪资和绩效奖金。如果有官员仍顶风作案,受禄后敢再贪一匹布,即行处死。

是改革就会有反对的声音。班禄制一出,牵动了以世袭领地、部落为基础的旧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以淮南王拓跋他为首的一群大臣纷纷给太后和孝文帝上书,称祖制不可违。如果汉官们抢不到粮食无法过冬,那是他们没本事活该饿死。

淮南王拓跋他是太武帝时代的宗室元老,他的话,基本代表了一众的旧官僚贵族。无奈,冯太后和孝文帝只能下令让群臣讨论新法的实施。

对朝廷实施班禄制,汉官元老高闾第一个赞同。他认为:“天之大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车服有等差,爵命有分秩。君班其俸,臣受其禄,自尧舜以来斯道未改。”如今,冯太后和孝文帝遵循旧制行班禄俸,就是为了保障天下公平,减少官场贪污腐败。这么简单的道理,淮南王这群国之大老,居然不支持,简直荒谬至极!

高闾的话,显然是冯太后希望听到的。

不过,对于矛盾重重的北魏内部而言,单纯以限制工资发放的方式来遏制官员贪污,仍嫌治标不治本。于是,在班禄制的基础上,冯太后又结合“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尘”的土地私有现状,吸纳了汉臣、大地主李安世的建议,在北魏境内颁布“均田令”。所谓“均田令,即“均给天下民田”,说白了就是把部分豪强地主、百姓自耕田和部分国有土地重新整合,再由官方进行统一分配,“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冯太后认为,百姓之所以跟贵族之间矛盾频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耕者无其田”。而均田令所分的民田,除了不能进行土地转卖外,经过官方认证为“永业田”后,自耕农不仅可以拥有耕作权,更是可以世代相传。均田令的出现,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的过程,使他们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

均田令颁布后,冯太后紧接着又将“三长制”引入到北魏的户籍制度管理中。“三长制”规定,天下每五户家庭设置为一邻,五邻设为一里,五里设为一党,各置长官,管理本地人口、土地、增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如此,便可以使因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返回原籍,从事农耕作业,富强国家。

做完这些,冯太后的个人声威在朝中如日中天。可站在她的角度,她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在给孙子立威。因为,天下百姓都知道,无论三长制、均田令还是班禄制,圣旨均明确以孝文帝的名义发出。


3.png

太和十四年(490)九月,深深影响了北魏两代帝王的冯太后病逝。那一年,她49岁,孝文帝23岁,早已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了。

从此刻开始,属于孝文帝自由自在的时代,似乎即将到来了。可事实上,面对冯太后的薨逝,孝文帝却难掩悲伤。

尽管这位嫡祖母在过往的生活中,对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至亲都不怀好意,但对刚刚摆脱困境、步入中兴的北魏王朝而言,太后的去世,就像王朝断了一根擎天柱。而放下个人恩怨,没有冯太后,孝文帝的皇位也根本坐不稳。作为北魏当下至高无上的皇帝,孝文帝难免悲从中来。

据史料记载,听闻太后去世的噩耗,孝文帝连续绝食五天,以表哀思。在太后丧仪结束后,他又特别晓谕群臣,称要为太后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进荤腥,禁绝酒色。

守孝三载从来只是汉人儒家的习俗,在孝文帝之前,所有的鲜卑拓跋氏皇帝们一生只敬天地。孝文帝的提议,明显违反了祖制。于是,孝文帝的姑丈、司空穆亮代表群臣站出来反对。

3a.jpg

北魏群臣劝阻皇帝。图源:纪录片截图


穆亮称:“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儿子悲哀过甚,父母必定不悦,今年冬天极寒,想必是陛下过哀所致,愿陛下穿平常的衣服,吃平常的食物,以使天人和谐。”

但这种“好心”的规劝,却难以让孝文帝改变主意。孝文帝坚称:“孝悌至行,无所不通。今飘风旱气,是由诚慕未深,不能格天。所言咎本过哀,殊为未解。”

最终,在群臣的再三阻挠下,孝文帝的守丧活动仅持续了半年时间。但在这短短的六个月里,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全力遵循冯太后的教诲,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带动北魏中兴。

一结束服丧期,孝文帝就当着群臣的面做了个天大的决定——迁都。之所以如此突然,除了有冯太后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叫王肃的诗人在推波助澜。

王肃出身琅琊王氏,原来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手下。因父兄无故被杀,投奔北魏。到了北魏,他发现这个政权虽然军事强大,都城的格局与南朝相比却是天壤之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追随孝文帝北巡。歇息期间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这首诗,字里行间处处透着北魏都城平城的悲凉。在孝文帝看来,这不仅仅是平城当下的风物写照,更反映出鲜卑拓跋氏历经百年,却一如过往的愚昧落后。

3b.jpg

▲山西大同旧称平城。图源:摄图网


孝文帝决心要带领北魏走出野蛮泥潭,去创造更大的伟业。当然,他最开始还没有迁都的想法。

鉴于平城格局太小,太和十五年(491),孝文帝决定“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在平城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城郭,翻修宗庙。他的目的是希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参照汉人传统,重新议定祖宗范围,精简朝廷各项开支。不料,此举在北魏内部阻力颇大。

鲜卑拓跋氏先前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追封了28位部落先驱为皇帝。如此,便繁衍出大量的异姓宗室。在道武帝到孝文帝的百十年间里,这群人倚仗着宗室的身份,既可以插手政务,又可以享受贵族特权。在他们看来,孝文帝重新议定祖宗范围,分明就是想将他们从宗室降为臣籍,方便把控。平城说到底,始终是这群贵族与鲜卑拓跋皇族的根据地。要想在这里推行改革,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孝文帝这才有了迁都的打算。他把目光放到了北方的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邺城自汉代开始就是北方名城,以商业著称。在南北朝时代,邺城的GDP甚至比同时期的洛阳高。而且相较于洛阳,邺城的地理形势更为重要。清初学者顾祖禹曾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说:“夫相州(邺城)唇齿泽、潞,臂指邢、洛,联络河阳,襟带澶魏,其为险塞,自关以东,当为弁冕。”可邺城与平城,有个共同点,离北方草原太近。北魏的北方,是他们的世仇柔然部落以及契丹人的腹地。所以,迁都邺城的想法,很快被否定了。

3c.jpg

▲齐、魏对峙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洛阳,于是成了孝文帝最后的选择。


4.png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古迁都就是大事,况且鲜卑的“根”在北方,现在要他们通通去中原的洛阳定居,谈何容易?既然要迁都,那方案是什么?什么时候实施?

种种的疑问,孝文帝一时半会也回答不出来。而鲜卑贵族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不配合:“蛋糕”动不得,哪怕是皇帝!

4a.jpg

▲北魏孝文帝。图源:影视剧照


为了尽可能减少阻力,初期帝都营建、物资转运、百姓迁移等事项,孝文帝只分派给张彝、郭祚、崔光等少数几位亲信办理。在初步准备就绪后,孝文帝向群臣宣布了不日将南征伐齐的旨意,将迁都与南征捆绑在一起。

其实,孝文帝这个理由很牵强,毕竟北魏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南方的政权上了。南齐自始至终也没有发起过北伐。双方维持着各自发展的局面。此时贸然宣称要南征,北魏的群臣也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天子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为了增加公信力,孝文帝授意安排了一场占卜,令群臣相信南征及迁都一事,乃上天旨意,遵照执行即可。他还找到了自己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一起唱双簧。拓跋澄文武双全,在宗室里声望极高,曾出使南朝,因文采出众而得齐武帝称赞。

揪着占卜的结果,任城王在朝堂议政时突然出班,痛陈不可迁都,以此来试探群臣的底线。之后,孝文帝假意在朝堂上与之发生争吵,表明皇帝的决心,震慑群臣。随后,在退朝时,再单独将任城王留下谈心,令众臣认认为任城王要么死,要么支持迁都。

这出大戏唱得十分成功,至少在任城王的“反面示范”下,孝文帝之后在朝堂上很少听到反对南征的声音了。

迁都之前,孝文帝还得说服家人。

对于孝文帝的决定,他的皇后冯氏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冯氏是冯太后的庶侄女。当年,冯太后为了巩固家族势力,将庶出的冯氏及其妹妹许配给了孝文帝。或许是因为庶出的关系,幼年的冯氏在家族中备受冷落,长大后嫁给孝文帝却意外得病,被遣送出宫。后来上天见怜,冯氏的病不治痊愈。恰逢冯太后薨逝,六宫无主,冯氏便被孝文帝立为皇后,正位中宫。

尽管冯氏入宫前有这样的小插曲,但她天生丽质,以至于孝文帝一眼便相中了她,念念不忘。

有了冯氏的支持,以南征为旗号的迁都就好办多了。



5.png

太和十七年(493)八月,一切准备就绪。孝文帝诏令太傅拓跋丕留守平城,自己则带领一众朝臣、宗亲、大军等往南开拔。

为了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事,孝文帝故意走得很慢,并且为了营造征伐的景象,还规定所有人均需骑马前行。

夏季多雨,道路泥泞,这一路并不好走。还没到洛阳,很多大臣就坚持不下去了。有一小撮人甚至还想恭请孝文帝班师回朝。眼见时机成熟,孝文帝终于说出了心中所想。

他给了群臣两条路,要么奏凯班师,要么迁都洛阳。

鲜卑人向来只有打胜仗才班师回朝的传统。如今咱们这走到半路上就想回家,简直丢尽了鲜卑人的脸。诸位丢得起,我拓跋宏乃天子,实在丢不起这脸,你们看怎么办吧?在孝文帝的连哄带骗下,群臣最终接受了迁都洛阳的事实。

可等这群鲜卑贵族在洛阳住下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以农耕为主业,更重要的是,中原人以诗书传家,魏晋以来所建立的门阀制度深入人心。鲜卑贵族贸然进入洛阳,对长久在这里生活的门阀世家多少都是打扰。一方以武力为荣,一方以门阀为傲,两个利益集团的纠葛始终影响着朝局。在这种背景下,孝文帝果断下令,要求禁胡服、易汉俗。

易汉俗,首先就得把名字改了。

参照汉人的五行学说,孝文帝率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元宏。因为,“魏”这个国号,始源于黄帝,以土德王。“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所以,一众拓跋皇族全部成了鲜卑元氏皇族。

在孝文帝的诏令下,千里跋涉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们不得不将自己的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如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等通通改姓贺;穆亮的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等等。

紧接着,参照汉人的门阀制度,孝文帝又把鲜卑六大部族的八大姓氏列为国定的一等世家大族,鼓励他们与汉人的门阀世家联姻。

为了不厚此薄彼,在订立鲜卑新门阀制度的同时,孝文帝又大力提拔了一批汉族旧门阀,即后来的“五姓七望”。他还把“五姓七望”列为皇族的通婚世家,自己先在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中纳了一批嫔妃,以表示他在两族同化进程中的决心和努力。

5a.jpg

▲出自清河崔氏的北魏名相崔浩


孝文帝的这项改革,尽管仍有弊端,但至少从后来的记载来看,它是成功的。《洛阳珈蓝记》便追述了这一时期洛阳的繁华景象,让我们知道居住在洛阳城的贵族们,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


6.png

中国人向来有强烈的统一意识,见北魏贵族们终于打破传统在洛阳安居下来,孝文帝的心又开始躁动起来了。

此前是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事,如今,迁都已经成功,何不顺水推舟,借力打力,真的完成一次大一统?于是,南征计划又被孝文帝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打仗和迁都到底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上次迁都的说辞是为了发展北魏落后的经济,那么,这次的南征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目标,根本说不动贵族们放弃安逸的生活,去刀尖舔血。

运气好,打瞌睡都有人送枕头。不久,南齐传出一则消息,齐明帝萧鸾病重。此人性情多疑,因是篡位登基,现在即便病重,也要保持高频率的屠杀宗室,以保障皇位的安全。如此,孝文帝便抓住时机,打出解救南齐百姓的旗号,发兵先后拿下了新野、南阳、义阳等地。

然而,就在孝文帝想扩大战果的时候,一场重病猛然袭来,使这位年仅32岁的皇帝,差点一病不起。

恰在此时,他的妹妹彭城公主却从洛阳疾驰军中,控诉皇后冯氏在宫中乱搞男女关系。彭城公主称,“诸中官,凡阉人给事于中者”皆有与之发生过关系。

6a.jpg

▲北魏幽皇后冯氏。图源:影视剧照


之所以导致公主与皇后姑嫂关系破裂,据说是因皇后冯氏想逼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所以,对公主所言,孝文帝深受打击,却没有当即暴跳如雷。他特地交待众将,未经查实之事不得外传,违者诛灭九族。

孰料,皇帝未起杀心,皇后却硬要作死。当她得知彭城公主告密后,便惶惶不可终日,秘密诏令一群巫师入宫行巫蛊之术,诅咒孝文帝。而且,为了达成像姑母冯太后临朝听政一样的成就,在实行厌胜时,还顺带命人物色新帝人选,并阻止宫人往军中传递消息。

冯氏以为纸包得住火,但她的阴谋还没得逞,孝文帝便知悉了一切。太和二十二年(498),孝文帝下令班师回朝,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冯皇后和她的男宠。孝文帝并没有废黜处死冯皇后,仅对与之狼狈为奸的太监们下了死手。

但这次打击,对身处病中的孝文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处理完冯皇后的破事,翌年,憋着一肚子气的孝文帝又踏上了南征的旅途。天气恶劣加上急火攻心,还没走出多远,孝文帝便宣告驾崩,时年33岁。

临终前,他特地向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和侍卫白整等交待了遗愿:“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至死,他都在尽力维护那个既帮了他又害了他的冯氏家族。

而这一切,随着孝文帝的离去,仅化作历史的花边而已。

真正重要的是,这位推进全盘汉化改革的北魏高祖皇帝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一个游牧与农耕交融的二元帝国,尽管此后不出四十年便骤然灭亡,但其政治遗产却一路传承到了隋唐大一统时代。

有的人一死便化为青烟,有的人已死却影响深远,这就是历史需要铭记北魏孝文帝的原因。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赞、点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2000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2000
李凭:《襄助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三位关键人物》,《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高二旺:《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继刚:《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中州学刊》,2018年第10期
王永平:《略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个人因素》,《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覃主元:《论北魏冯太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6:48 AM , Processed in 0.0339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