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
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 ... 11533a600.png");">
在上海诞生了。
▲
上博东馆旨在打造世界顶级的
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
馆内共设20 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
其中正在展出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
是古蜀文明史在四川以外的
最大规模、最成体系的展览,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展厅
整体建筑历时7年打造,
占地4.6万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113000㎡。
建筑形体像一个藏宝盒,
东南西北四个外立面各不相同,
呈现“海洋和陆地的交汇”的特征。
一条对谈主创建筑师李立,
他形容这是“航母级别”的博物馆,
东立面处螺旋坡道长度近百米,层高7米5,宽度1米8过去中国的博物馆往往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堡垒式建筑物。距离96年建成的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本馆已经过去了近30年,上海新一代的博物馆要怎么设计?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从2016年初到现在,设计建造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了。我的设计草图是长长的一卷,工地来了几百次,有时候晚饭吃完了,我就来转一圈看看施工进度。
上博东馆是“航母级别”的一个博物馆,没有太多的先例可循。占4.6公顷用地,建筑面积一共11300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2层。
建筑形体像一个藏宝盒,里面放满了琳琅满目的展品。从各个角度看,上博东馆长得都不一样,东南西北四个面的开放度也不一样。
东西南北四个立面开放度不同,东边最通透,要跟城市主轴线发生关系,南边因为是商业区,开放度最低
外立面上波浪形和平正面相互交错,象征海洋和陆地的交汇。材料上选用了来自巴西的维纳斯白麻,每一块石头的肌理都不相同,但色调是高度统一的。
外立面大量的反曲元素运用,形如波浪,和上海冲积平原的地理特征相关联 摄|徐浩然我们是在一个方盒子里面向内做减法。
通过下沉广场进入到B1层,头顶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天窗,是一个“上博之眼”的景。把地下空间引进建筑,跟上面的螺旋坡道,用张弦杆的天窗形式在垂直空间融在一起。
用张弦杆的天窗形式把“上博之眼”和“螺旋坡道”在垂直空间融在一起透过“上博之眼”可以看到螺旋坡道,每一层坡道的长度近百米,挂在南北两个核心筒上。坡道有7~8根的拉索把它固定住,实现凌空飞架。
屋顶还设计了两处江南园林,西边是偏江南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东边的是兼有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的庭院。主入口进来有一个公共大厅,在长180米的轴线上,还有一些阶梯式的休息空间。地下有学术报告厅、餐厅、下沉广场,形成多中心的公共空间模式。
大厅的跨度达到了43米5,东北角悬挑也达到了25米左右,主展区大概是有3.3万平米。展览空间非常规整,通过大跨度的钢结构实现了大面积的无柱的展厅。
这就好像一个人跨了很大一步,头顶上顶着一个江南园林,手里拎着大的悬挑,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挂百米的钢结构坡道,这对建筑结构是极大的挑战。下沉广场 摄|徐浩然
博物馆内部有相当多的开放空间,每一层的展览空间与螺旋坡道结合,看展看累了可以随时走出去。
内部空间里选用黑、白、灰的石材,黑色的花岗岩限定了主展区,白色的基调则是由外立面延展进来,灰色用在地面上,三种颜色对应了中国的传统绘画基调。
东馆内动线分离,北边为公众的观展流线 摄|樊哗亲
上博东馆日均要接纳近万人次,所以动线分流也是重中之重。
北边为公众的观展流线,观众进入后,通过中央大厅,可以快速地通过扶梯到达2-4层的主展区。
西南角是文物物流路线,通道门洞高达7米5,以前人民广场有重要展览经常要拆大门,今后这种事情在东馆不会再发生了。
最开始我们在青年建筑师竞赛上的一等奖方案是一个铺得很开的“五色珍宝”,每个展馆是分散的、立体的聚落式。到上博东馆工程设计国际招标的时候,南北两块地的划分确定了,保利跟上博基本上1:1,用地没有原来那么大,那么舒展了。
我们决定做一个180度的改变——做一个“集中型”的建筑。
但是它不同于上博本馆的中轴对称,东馆的建筑形态上是不对称且开放的,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而不是说教的场所。
超大玻璃的应用,朝西通高是12米5,朝北还有拉索式的玻璃幕墙,让它与城市环境是紧密衔接的。
个别的展厅也是大胆地引入了自然光,你好像在一个自然的空间里来感受历史,跟过去黑盒子式的展览是完全不一样的。
东馆外立面的每一个转角都是经过严密设计,每一个单元石头的划分都是小、中、大多种模数的组合。
石材的选用经过了很多轮“拉锯战”。起初大家的争议非常大,认为这个石头太花了,但是我们比较坚持,因为如果用一个高度均匀的材料,在大体量上那是很可怕的。
我自己就去了5次石材加工基地,每切出一面的石材都会在工厂的地面上铺开,两个人架着我到吊机上面,来看石材的排版、拼图。
“L”型城市街道处的文创区域
我们还提出了一个24小时博物馆的理念。一层大厅有一个“L”型的城市街道,在参观展览之外,还可以来这儿休息、休闲,把东馆作为一个城市会客厅。
上博东馆不仅仅是给人观赏、打卡,它得满足大众对文化空间的需求。让博物馆从过去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拥抱人的场所。上博东馆是要打造世界顶级的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它在馆藏方面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青铜器、书画藏品。其它博物馆往往是按编年史、历史通史的方式展示,上博则是以艺术门类来展示的,你可以看到它有青铜、书画、印章、钱币等等的展览。
2月初对公众开放之后,它已经成为上海非常热门的一个打卡地。每天中午12点开放预约,5分钟之内,8000个预约名额就被观众一抢而空。
整个东馆共有20个展厅和互动空间,将在2024年内陆续开放。现在主要开放的有三个展览,分别是:中国古代青铜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邂逅三星堆——12K数字微距看国宝。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是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地区以外的最大规模、最成体系的一个展览,呈现了363件/套文物,约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必看文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出土时颈部碎裂、下端残缺,表面被大量象牙附着,金面罩被挤压变形,修复后首次展出。
金面具笄发青铜人头像
夔龙冠纵目青铜面具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面具横断面呈“U”字形,眼、耳采用嵌铸法铸造。
青铜猪鼻龙形器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整体呈圆柱形。吻部前端较扁平,向前突出,横截面呈圆角长方形,周围饰一圈带孔牙璋图案及阴刻弦纹。
青铜馆占地大概是有1400个平方,展出了500多件的器物,可以说是海内外最完整的青铜的陈列。展柜都是采用低反射玻璃制作,让器物能有一个好的观赏条件。
青铜馆的布局,是按照青铜工艺的发展时序来布局的: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把青铜器3600年的历史流变完整地展示给观众。
青铜馆 摄|樊哗亲
中国古代青铜馆必看文物: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作为鼎中重器,迄今仍与大盂鼎同为有铭文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至为尊贵。
商鞅方升
战国(公元前344年),旧名商鞅量,是商鞅为秦变法统一度量衡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升呈长方形,一侧有中空柄,其余三侧及底面皆刻有铭文。以三星堆文化为主题,展示12K超高清文物数字影像、三星堆考古发掘历程以及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三星堆文化主题当代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鸣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