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0

[哲史艺丛] 明明意思相近,为啥还要有这么多近义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9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明意思相近,为啥还要有这么多近义词?

 王思懿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2-18 23:08 


1.png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很多人在初学语文时或许都有过这样一个疑惑:忽然、突然、猛然、骤然、陡然、猝然……这些词语不仅结构相同,意思也没有什么区别,该怎么区分呢?

而且,既然结构相似,意义相近,为什么要发明这么多不同的词语呢?在引起混淆之外,它们到底有着什么作用?

近义词,指的是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现代汉语中常用近义词多达1500多组,它们凭借语义特征、组合限制、句法分布、使用模板之间的细微差异,为汉语创造了生动且丰富的语言表达效果。在同一个句子中,近义词的交替使用可以使文句更加生动活泼。


如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描写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中,“斗折”与“蛇行”便是一对近义词,两者都可以用来形容溪流蜿蜒曲折,合在一起使用,既得对偶之趣,又能使文辞富于变化。如今,“斗折蛇行”已然演化为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成语还有“风平浪静”“零敲碎打”“心满意足”等,行文时使用不仅能够加重语气,还能突出形象,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2.jpeg

“斗折”“蛇行”都可以用来形容蜿蜒曲折的溪流。来源/pixabay


近义词,古代也有吗?


事实上,近义词并非现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在以单音节词为主体的先秦古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丰富的近义词。它们看似表达相同的意思,但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细微的差别,不能轻易换用。

3.jpeg

《许氏说文叙》册,篆书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来源/故宫博物院


譬如“言”“语”都涉及“口”,有说话、谈论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的“言”和“语”并不同义,不能互相替换。早在东汉《说文解字》中就出现了“言”和“语”的辨析:“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以此为基础,补充了更多意义与用法上的差异:

“大雅毛传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正义作苔。郑注大司乐曰:发端曰言,难曰语。注杂记曰:言,言己事;为人说为语。按三注大略相同。”

大致意思即:直说称“言”,论辩称“语”,且“言”用于说自己的事情,而“语”主要用来替他人说事。由此可见,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古代文字学从很早开始就重视起了对近义词的辨析。

直至现代,随着对古文材料更加全面、科学的研究,古文近义词的辨析也更上一层楼——在意义的辨别之外,还加入了语法、组合等实用形式的考察。

仍以“言”“语”为例,我国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在意义上,“言”是指主动跟人说话,“语”则多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鞌之战时,描写了一段作战中的对话: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张侯为了不动摇军心,隐瞒了自己受伤的情况。句中“岂敢言病”是主动地说出自己受伤,“言”就不能换成“语”。同样,在一些情况下,“语”也不能用“言”来替换。《论语·八佾》记载: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嗷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里的“语”是告诉、谈论的意思,是“言”所不具备的含义,其读音也由阳平(yū)变为去声(yù)

4.jpeg
“言”。来源/《说文解字》[汉]许愼撰 [宋]徐铉等校定

5.jpeg
“语”。来源/《说文解字》[汉]许愼撰 [宋]徐铉等校定

除了从意义和读音的角度切入“言”和“语”的辨别之外,二者还可以从语用搭配的角度进行区别。用作及物动词时,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例如“书叔姬,言非女也”(《左传·文公十二年》),意为“写作‘叔姬’,说明她不是未出嫁的女子”。而“语”之后既可以带指事物的宾语,也可以在带指人的宾语时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中孔子直接对子路说“居!吾语女”,即“坐下!我告诉你”的意思。此外,“语”之后还可以带双宾语,如“公语之故”(《左传·隐公元年》),“吾语女至道”(《庄子·在宥》)等,“言”之后则很少有双宾语出现。

古汉语中,还有一词与“语”意义相近——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用法上:对上只能用“告”,而不能用“语”。如《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秦穆公的夫人劝秦穆公的行为只能用“且告曰”来记载,而不能用“且语曰”。对下则既可以用“告”,也可以用“语”,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这里“告”与“语”便同时用在了郑国国君对颍考叔说话的场合。可见古文用词不仅要考虑意义和搭配,还要考虑到词语背后“潜台词”的不同。

6.jpeg

《满蒙汉字书》,不分卷,又名《御制满蒙文鉴》,清佚名辑。该辞典约收7205条词语,包括词语、短语、语句等,共262类。来源/故宫博物院


近义词,如何发展的?


随着汉语词汇的多音节化和文学的世俗化,从唐代变文开始,大量的多音节口语词汇也能见于汉语文学之中。口语的登场不仅没有挤占书面语的空间,反而促进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一些词语也出现了可以同义替换的现象。这些词语意义相同,但语体色彩不同。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多表现为书面语与口头语、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之间的区别。例如“脑袋”和“头”,“胳膊”和“臂”。

7.png

“头”和“脑袋”对比示例。来源/ 电视剧《如懿传》截图

这两组词在下面句子中就不宜换用:

“那个孩子可真坚强,铁蒺藜刺破了他的脸,疼得他小脑袋汗珠直掉,但是他两只胳膊还是紧紧地抱住那个坏家伙的腿。”

句中的“脑袋”不能换成“头”,“两只胳膊”虽然可以换成“两臂”,但风格就不够协调。然而,如果在体育教材里把“头部不动,两臂平伸”写成“脑袋不动,两只胳膊平伸”,也不符合教材简洁明确的用语特征。可见不同的场合要选用语体色彩不同的词。

8.jpeg

第一套广播体操中的“头部不动,两臂平伸”,如写成“脑袋不动,两只胳膊平伸”,也不符合教材简洁明确的用语特征来源/ 央视纪录片《行走的广播体操》截图


现代汉语近义词的另一种生产途径来自汉语中的异形词。

异形词,是指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如“笔画——笔划”等。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一些词语的书写形式并不统一,但它们的声、韵、调以及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很容易在使用中造成负担。因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基于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的原则对异形词进行规范化整理,并给出推荐词形。然而,有少部分异形词的两种形态传播得都很广泛,在社会上的使用均得到了认同,这种影响力使它们分化出了相近但不同的意义,或其中一种形态派生出其他含义,产生了从同义词转变为近义词的有趣现象。

例如“摹仿”与“模仿”,前者更常用在对具体的近景的仿照,如眼前的实物和动作;而后者还可用在比较抽象的行为的模拟上,范围更大。在具体的使用中,“摹仿”大多可以用“模仿”代替,但“模仿”有时不能用“摹仿”代替。

9.jpeg

《清文补汇》,全书约收8300条词语,词汇量不及早期刊行的大型音序辞典,但所收词语均是经过乾隆朝规范后的新增词语,并收录了每个词语的词义及形态变化等。来源/故宫博物院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更多地呈现为形如“忽然、突然、猛然”这一类双音节词语,它们不仅意义相近甚至相同,结构也相似。这些词从古代沿用至今,从单音节词的不稳定组合演变成现代常用的固定短语。

“忽然”见于《墨子·天志上》:

“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于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

这里,忽然的意思取中心词“忽”不重视、忽略的本义,指漫不经心的样子。在《庄子·知北游》中,“忽然”由“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生出了“迅速”的引申义。

10.jpeg
庄子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突然”,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最适合解释其本义:“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突然”形容犬迅捷的样子,也引申出了迅速的意思。


“猛”的本义是健犬,与“突”相似。《西厢记》中有“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猛然”也即形容动作反应快。


在古代汉语中,“然”意为“……的样子”,表示状态,不具有实意,这些词的意义实际上都来源于“然”所修饰的中心词,即“忽”“突”“猛”等。但没有“然”,这些单音节词也难以产生引申义。因此,这些近义词是单音节词组合相辅相成的结果。


近义词,怎么辨析?


知晓“忽然、突然、猛然”的形成史并不意味着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作为实用“工具”,近义词重在辨析,这样才能精准地表达思想感情。辨析近义词的基础是理解近义词都有哪些差别,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义、色彩、词性。

表意是汉语的重要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人们对近义词之间意义的差别也更为敏感。一组近义词的意义还有轻重之分、范围之分等。例如“轻视”和“蔑视”虽然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蔑视”的程度显然比“轻视”重。“边疆”和“边境”虽然都指靠近国境的地区,但两者所指范围不完全相同。“边疆”指的是靠近边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边境”指的是靠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

11.png

“轻视”与“蔑视”示例。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近义词可以依靠搭配对象意义的不同来区分,比如“发挥”和“发扬”:“发挥”和“发扬”都有发展光大的意思,但“发挥”搭配的对象主要是主体本身具有的、内在的东西,如“威力”“力量”“作用”;“发扬”搭配的对象主要是约定俗成的,更加宏观的东西,如“精神”“作风”“传统”“民主”等。


近义词色彩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词语的感情色彩即褒义、中性、贬义,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的意思,但它们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语体色彩的区别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例如“父亲”和“爸爸”,尽管在一些描写生活化场景的文学作品中也会使用“爸爸”,但显然“父亲”更庄重。

汉语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将词语分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些分类统称为“词类”,而词类的语法特征就是“词性”。词性的不同本质就是语法特征的不同。比如我们可以依据词性的不同来区分“突然”和“猛然”:

“突然”和“猛然”都有动作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都可以作状语,如“他突然转过身来”“他猛然转过身来”。但“突然”还可以作谓语、定语、宾语,如“情况很突然”“突然事变”“感到突然”,“猛然”则只能作状语。因此,一般认为“突然”是形容词,“猛然”是副词。

12.jpeg

“突然”使用示例。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理解近义词的差别后,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我们可以凭借语义和语感,适当地使用释义法和替换法来辨析不同的近义词。然而,形如“忽然、猛然、骤然、猝然”这样的近义词,在语义和语法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它们的区分似乎更需要文学语言的积累,比如由“骤然”联想到“狂风骤雨”,由“猝然”联想到“猝不及防”……它们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也离不开语言本身具有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

近义词,未来还会有吗?


汉语中有大量的近义词,表示同种事物、同类概念的近义词往往有很多,表达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词语甚至也可以多达十几个。那么,这些近义词的存在有必要吗?

事实上,近义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还能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丰富。很难想象,当我们写游记时,只能用“看到”来说明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是多么无趣。而如果加入了“遥望”“俯瞰”等词,不仅阐明了人的姿态,还能表现出人与景的空间关系的变化,使文章更加形象、自然。近义词的使用避免了单调、重复的写作,近义词连用还能加强语势,使句意更加完善。近义词发挥作用的场所不仅有书面语;在口语中,近义词的使用可以使语气委婉。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我们可以选用不同色彩的同义词。比如用“去世”代替“死”,会使语句显得没那么直白。

可见,丰富的近义词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灌溉出的硕果,同样也反映出中国人含蓄谦逊的品格与丰富的智慧。

13.jpeg

2022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截图

在当代,随着网络社区与互联网平台的活跃,近义词也在飞速更新。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近义词诞生于我们的奇思妙想。近义词,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参考资料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
李娟:《汉语近义词辨析知识库构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1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王思懿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火炬 古月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8:13 AM , Processed in 0.0394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