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0|回复: 0

[风味小吃] 道过泉州,值得专门去吃的宝藏“公路餐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9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过泉州,值得专门去吃的宝藏“公路餐厅”

 驳静 三联美食 2024-01-29 07:02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1.jpeg

『去往泉州的路上,我回想自贡之行,发现最遗憾的是没有第三次再去石沟大饭店,我和摄影师黄宇分别都想好了要点什么菜,竟没能找到时间,实在遗憾。尤其喜欢王师傅和他这家开了20年的乡野餐馆,不只是因为“食材好就是特色”的理念,还因为它的整体性和其中每一样元素的可贵。离开石沟村,换一个技艺更精良的大厨,将餐馆装修一新,改造厨房,甚至拿掉“石沟大饭店”里的“大”字,都将使它失去自我。』


作者 / 驳静


石沟大饭店称不上是未被发掘的乡野美食,因为它已经获得些许报道,甚至还有一个美食节目拍过他们,在自贡这样一个被广泛报道过的美食圣地,又不像类似“桥头三嫩”这样的馆子,名气大到本地人几乎退避三舍。王师傅从口碑中获益(在我看来,这是他应得的),但超出的部分,他心中有一杆秤。同时,被外地人认可,王师傅是非常高兴的,这只会鼓励他把菜的品质牢牢把住。


一家值得人们专门驱车前往的餐厅,一定是好餐厅。受石沟大饭店鼓舞,我决定到泉州后,除了市区的餐厅,一定要前往近远郊,寻找乡野美食。幸运的是,有所收获。


Image

张林远华饭店

Image


小饭馆,大体老板即厨师,开得大了,才会请师傅来掌勺。但凡开得大,总有几样拿手菜,慢慢将声名传出去,吃的人越来越多,店堂扩张,人手补足,菜式也要丰盛起来,但老板创业初始那几样拿手菜是不肯拿掉的。到最后,就算店开到五十上百张桌子那么大,菜式也有满满一墙,那几样口碑的支柱是不会倒的。社交媒体时代降临,这几样菜就会成为“必点菜”。一不留神,就成了“网红店”。



2.jpeg

▲张林远华饭店,张林是村子的名字,位于晋江市,它家的鹅肉非常有名(黄宇 摄


张林远华饭店里的鹅,就是这么一道“必点菜”。想到此处我突然意识到,当时竟未留神菜名。疏忽的原因也很简单,一进餐厅,目光立刻叫摆在门口的卤味明档吸引,七八个炉子,以小火分别煨一口锅,锅中是各色卤味。明档中心角色,是两口大号钢筋锅,食客来来往往围明档绕圈,但绕几圈都得回到中心,将头钻到大号钢筋锅里看——锅中赤酱汤汁稠稠浓浓,肉块切得很大,很瞩目,估计一块得有一斤。


鹅肉锅专门配备了服务员,拿着碗和夹子候在一旁等指令,年轻食客通常犹豫不决,每块肉都色泽饱满,要哪块呢?恐怕不好即刻作决定,此时服务员就举起夹子,指向鹅肉块:“要这块吗,还是这块?”二选一,问题就简单多了。挑好,服务员会拿去称重,这是一道以重量计算的菜。


鹅子本来就是很大的,有时在农户家里看到鸡鸭跟鹅子跑在一起,总要感慨,鹅真大,跑起来沉甸甸,更别提叫声惊人,带着点铜锣般的金属音。每次听鹅叫,总疑心这是它吹响什么战斗号角,下一秒就要抬脚,给旁边畏首畏尾的母鸡踢个跟头。所以,从肉质基础上来讲,鹅肉比鸡鸭肉的优势在于它体型大,脂肪含量高,吃起来总要肥美一些。你要问厨师:为什么鹅肉比鸭肉肥美?厨师会反问你:那你说,200斤的大肥猪,为什么比100多斤的更香?


所以鹅肉当然有资格切得更大块,巴掌大。远华的老板娘华婶,对自己家的鹅肉是十分自豪的,“鹅就是越大越肥越好吃。我们家的鹅肉很好卖,有时你晚饭来,都不一定吃得到,姜母鸭也是,都做成真空包装卖到东南亚”。煮鹅肉的汤汁,还用来煮猪血猪肠和其他卤味。老的汤底也要剩一些下来留给第二天。可以说,这家店有一半的灵魂是大鹅给的。


远华餐厅一天大概卖30只鹅,每天早上3、4点,从10公里外的养殖场运到这里。处置它们也不算容易,鹅肉要先焯过,再煮,煮到七八分熟,将它们分拣,通常会把腿肉单独成锅,因为这个部位相对更耐煮一点,剩余部分一锅。我们到的时候是正中午,所剩已经不多,脚和翅膀更是早就卖光了,它们从来都更受欢迎,一早就被客人打电话订光的场景也时有发生。


煮鹅30年,声名远播,鹅肉放在钢筋锅里,有专人伺候。整个明档还有十数盆卤味,怎么鹅肉就要专人看管?老板的儿子告诉我说,因为让客人自己夹肉,总是忍不住翻翻拣拣,他们家的鹅肉本身就在小火上焖煮两三个小时,翻来翻去肉块会散架。


华婶现在穿貂、戴串颗颗粗大的珍珠项链,一股华贵妇人的派头,辛苦30年,这一身倒也穿得起。但每天采买食材,和那20多头鹅的焖煮,她还是不放心别人去做。远华餐厅还有一道说是也卖得好的姜母鸭,跟焖煮三小时的鹅肉一比,是没有鹅肉香浓鲜美的。



3.png

图 / 视觉中国


华婶跟她丈夫张远竹1991年开店的时候,才结婚没多久。现在店址门口,是G15国道,国道中间是狭小绿化带,原来店址就在这绿化带里。道路扩建后饭馆往后退,退到现在的位置。从一开始,他们做的就是过客生意,起初连招牌都没有,后来夫妻二人名字里各取一个字给小餐馆起名“远华”。张林则是他们村子的名字,属于晋江市(与泉州市相邻,由泉州市代管),轻工制造业发达,城市的工业气氛为餐馆的人流量提供了基础。国道挨着村子过,“远华”就成了常跑这条路的过客最爱的餐厅之一。


张远竹原来开拖拉机,张林村所在的磁灶镇历来就有制造瓷砖的传统,拖拉机运输瓷砖算是瓷砖产业周边,辛苦但所获不多。劳动人民的朴素观念是,不管到了什么时代,人都要吃饭,张远竹跟妻子二人就在自家的地里用竹子搭了间屋棚,为那些出门在外(包括张远竹那些开拖拉机的运输师傅同行)提供简单的果腹餐食。名气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几年后,附近工厂老板逐渐将他们的店当作午餐晚餐的据点,做鹅肉也是应客人的要求开始做,后来列入常驻菜单的一道菜。


华婶家里,爸爸卖过牛肉羹,有个姑妈炸油条卖,说起来家里有搞餐饮的经验。问她店是怎么能做到30年这么久,而且越开越大,她也说不出道理,就说“食材要好”。


扩张后的远华餐厅,墙面上张贴四五十种菜式的照片,其中不乏鲍鱼龙虾这样的昂贵海鲜。除了焖煮鹅肉,我们还点了一碟卤味拼盘,内容很有趣:一样是卤猪尾巴,短短一截,比猪脚更有嚼劲,卤到很入味,皮肉仍然耐力十足;一样是“套肠”,一问才知,是大肠套小肠,层层叠叠,紧密厚实,大肠本就耐嚼,如此一套,更是对牙齿形成一定挑战。想起两年前在广州郊区的番禺,吃到一个东西叫“柚皮火楠”,就是将废弃的柚子皮回收,反复烹煮到去涩,这番功夫费力,真的做到菜里也未见得令人满足。乡野美食大约就有这样一个共同点,未必是上好食材,可处理起来绝对不辞辛苦,不怕费功夫。另又点了炣鱿鱼和卤面,这些菜只占菜单上不到十分之一,已经叫我们相当满足。


Image

多星饭店

Image


多星饭店的停车场先声夺人,已经停了四五十辆车,仍有大量空位,抵达饭店前,先穿行这片停车场,其中真有不少昂贵的车。这几乎是一个开在停车场里的饭店了,完全当得起“公路饭店”这样的称号。



4.jpeg

▲多星饭店属于公路餐厅那一类,为赶路的人提供一顿较为美味的工作餐(黄宇 摄


饭店里也颇有一股食堂氛围,二三百平方米的地方,又高又透,都是圆桌,带我们来的朋友说,最早它也有菜肴放在店堂里,看着菜点,指什么就舀一勺给你,热气腾腾中端回桌一盘子菜,来往过路客一看这种阵仗就走不了了。那个气氛是很让人怀念的,那时的食物比今天珍贵。朋友多年没来,没见着明档,不免有点失望。但我们是第一次来,这么空阔又无任何阻隔,可以一览无余的餐厅,倒是少见。


怀着新奇心坐下,又听闻有道菜叫“空空如也”,更是来了兴致。端上来一瞧,果然是盆清汤,除了表面漂着零星一点葱花,空空如也。味道真是不赖,有滋有味,在座五人,一人一碗,复又各自添一勺,汤盆也空空如也了。


味道是很熟悉的,像是小时候吃的蒸肉饼,光用那汤汁浇饭,我都能吃两大碗。这道“空空如也”,香味与猪肉饼的汤很像,或许比我小时家里吃惯的要略淡一些,浇饭会嫌不足,可餐前喝就恰到好处。一问,果然就是。它来源于猪里脊肉,切成小片,焯过一遍水后下清水煮就是,汤水中只放基本调料,这样煮4个小时出来,肉中精华已尽数在汤中,肉弃之不食。这个汤要好喝,大约只有一个秘诀——不惜工本。


多星一天卖这味汤有60余份,来源于每天早上买回来的150斤猪里脊肉,切成小块,大小不拘,按多星老板黄求龙的说法是,炖4个小时,“营养物质怎么都做得出来”。对饭店气氛略显失望的朋友,对这道空空如也表示了赞许,还是当年味道。


我们又点了些别的菜,现在回想,印象不深,最记得“空空如也”,一桌菜吃到最后,尤不过瘾,忍不住要了第二份,片刻间就上桌了。后来在郑珺如的“蚂蚁庭院”餐厅里,也喝到一碗“虫草花瘦肉汤”,呈琥珀色,与“空空如也”其实是一个道理,蚂蚁的这份汤中倒能看到整块的肉饼,只不过对它的最佳方法也是“弃之不食”。


多星的其他菜,大都跟备好的这锅溢汤相似,几乎可以3分钟内为食客端上桌。上菜快是多星饭店最显著的特点。黄求龙告诉我说,这是他们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将菜做到八分熟备起,客人点菜后,大锅分小锅再做最后加热与加工,这样能最大限度保存风味,也能确保赶路的、饥肠辘辘的客人,能立刻吃到那一口热的。在大城市,饭点去往开在商场商圈的餐馆,最叫人不耐的就是吃到最后,还有一个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桌上的菜实在吃完了再去问,说那就不要这个菜了,服务员会立刻告诉你,厨房已经做上了。在多星吃饭,眨眼间四五个菜都上齐了。



5.jpeg

▲多星饭店的大部分菜都是头天在厨房先做到半(黄宇 摄)


一家饭店,90年代初开店,一道菜还保持初衷,这并不简单。多星所在的村子叫“四黄村”,属于安南县,距离泉州市区30公里,车程近一个小时,听黄求龙说,偶尔也有食客不远从泉州过来特地吃一顿,比如像我们这样特地驱车前来,但跟4S店和工厂主顾一比,倒的确不多。


比起远华饭店,多星饭店有一点更了不得:它已经开出4家分店。黄求龙是家里第五个孩子,前面有4个姐姐,他自己也是20岁出头早早结婚,生了两个女儿,是典型的福建家庭。他父亲把主店交给儿子打理,厨房掌勺是黄求龙的表哥,在店里25年;黄家这些年在各处开了4家饭店,有的交给姐姐,有的交给姐夫。本质上,这是个家庭企业,闽南人以发挥宗族的团结力量闻名,小小一间餐馆企业,在本地,能开到第五家店,掌管者都是家庭成员,可见这一套方法的确行之有效。


四黄村村里人基本都姓黄,所在霞美镇有两大支柱产业,其中之一是对讲机,镇上居民多能说得上来,“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对讲机都在我们这里生产”。多星饭店开了近30年,许多厂子都在这里“签单”,整条南湾路还有四五十家4S店,其中不少豪车品牌,销售带客户来“多星”吃饭,几乎是这些车行的惯例。这些都是黄老板告诉我的,他的意思是,“多星”不愁客源。我说,那你们这家店很会选址,30多岁的黄老板说:“不,是我们出生在好地方。”

作者档案


驳静

三联记者

喜欢听故事

个人公众号:王有有家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5期)


END
本文作:驳静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1:28 PM , Processed in 0.0385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