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百家杂谈] 文史知识丨李湘林: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读唐诗《终南望余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7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丨李湘林:含蓄隽永 意在言外——读唐诗《终南望余雪》

 李湘林 文史知识 2023-12-06 22:04    

0.png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唐代诗人祖咏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祖咏的这首短诗,是为应试而作,乃命题作文。
在唐代,应试诗要限五言六韵共十二句。但祖咏仅此四句,就交了卷。主考官问他为什么不写足十二句?祖咏答道:“意尽。”
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
山高岭峻,远望岭上积雪,好像浮在云端。诗句不仅瑰丽,而且很有气势。正因为岭峻山高,又是阴面,所以雪花融化缓慢。十分切题。
这前两句把终南山雪后的秀丽景色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出来。
第三句写林梢上的阳光。进一步从正面渲染“余雪”景致。林表,即林上。“霁色”,指雪后出现的阳光。因为是雪后的傍晚,太阳的微光只能抹在林梢,所以说“林表明霁色”。十分准确形象。
以上三句是实写。诗中有画,画面逼真,色彩鲜明,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句是虚写。从终南想到它对京城里气候的影响。天虽然放晴了,但俗语说:“风后暖,雪后寒。”特别是雪后的傍晚,城里会因而更加寒冷,千家万户的平民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诗人对之寄以深切同情。终南山雪景虽“秀”,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生活并不“秀”。这点睛的一笔,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整首诗虚实相兼,情景交融,创造了深邃的意境。意境既出,作品便戛然而止。
常言说:“画龙点睛。”龙既已点出眼睛,腾空飞舞了起来,那么,即使再添一笔,也是多余的了。祖咏不因写应试诗,而去做画蛇添足的蠢事,这样就使作品获得了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同时,也从侧面衬出了诗人那种为遵循艺术规律,不为名利所屈的刚正性格。
真正好诗,讲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意在言外。读着这样的好诗,犹如品尝松子榛仁,清香满口,而且有反复咀嚼回味的余地。
唐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殷璠,在谈到祖咏的诗歌特色时指出:“咏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唐诗纪事》)这的确是有见地的评论。仅以我们面前的这一首为例。你看,他只写了十二句应试诗的三分之一,堪称“剪刻省净”,但写景状物却是那样细腻逼真而又富于特色,韵味又是那样隽永。于此可以悟出祖咏的“用思”是何其“苦”也。《终南望余雪》流传千年而不衰,生动地证明了历代的广大读者的欣赏水平,比起当时的那位主考官来,不知要高出多少!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06:22 AM , Processed in 0.0272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