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哲史艺丛] 文史知识丨瀛洲海客:各司其职:季汉“五虎上将”的历史定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1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丨瀛洲海客:各司其职:季汉“五虎上将”的历史定位

 瀛洲海客 文史知识 2023-11-20 18:40 
   

0.png


不同于正史记载中的曹魏五子良将、江表十二虎臣,季汉“五虎上将”之名始见于小说《三国演义》。这个组合虽然出道很晚,在后世的名气却直逼曹操、刘备等一众主角。
小说中,“五虎上将”经典的战斗名场面,固然令人心向神往;但在历史上,武将的单挑能力却并非是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撕掉这层在小说中不断被深化的“勇武”标签,“五虎上将”在历史中的定位,或许另有不同。
关羽:独当一面的统帅
关羽、张飞,是刘备最为倚重的两员大将。历史上,他们虽未“桃园三结义”,但彼此之间构建的君臣关系却十分牢固,远非其他武将能比。
东汉以降,累世为官、历世著名的世家大族更习惯利用“门生故吏”这层关系。反观以公孙瓒、刘备、孙策、臧霸为代表的一些军阀、豪帅,因为出身较低,缺少政治资本与人脉资源的积累,故他们与臣属缔结关系时,往往倾向于一种更亲密的方式,以致君与臣的结合,往往是一种自愿式的双向选择。如公孙瓒不喜与世家大族往来,却愿意与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结拜。这三人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个个身家巨亿,能为大哥公孙瓒提供充足的军费。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以侠气相闻,在当时,这是人们缔结关系的第一步。古老的侠客传说还未远去,年少热血的青年对这种“任侠尚意气”的风范仍有憧憬与渴慕。于是,便有了三人后来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通过这种形式,关羽、张飞被纳入了刘备的亲属范畴之内,彼此之间“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系不可动摇。
刘备年少时,虽也有宗室帮扶,但自从创业以来,他能够倚重与信赖的“宗室”将领,就只有关羽与张飞。对于二人的任用,刘备倒有一番计较。关羽好读《春秋》,腹藏韬略,自是镇守一方的不二之选。是以在刘备的创业史中,总能见到关羽独立领兵在外。
建安五年(200),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自屯小沛,“以羽领徐州”,守下邳。赤壁之战后,刘备得荆南四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令他全权负责江北沿线的防务。刘备入蜀后,诸葛亮董督三郡,调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赋税,以充军资。而人口稠密的南郡等地,仍为关羽掌控,为其输送兵员与粮草。待到诸葛亮也入蜀后,关羽就顺理成章地董督荆州诸军事,成了刘备集团在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关羽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他的态度,就连刘备、诸葛亮也得慎重对待。故刘备打算将关羽与黄忠一同列为四方将军时,会专门派出使者费诗对其进行安抚。而费诗后来所说的“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也再次证明了关羽的分量。刘备称帝后,擢升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位次更高的大将军,则被他永远留给了已经殒命的关羽。
对此,诸葛亮也十分遗憾。正如他在《隆中对》中所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个配合刘备两线作战,率军自荆州北上的统帅,舍关羽其谁?甚至在曹魏群臣看来,蜀国唯有关羽可称“名将”。于东吴而言,关羽也是阻碍其“全据长江”的绊脚石。随着关羽败亡与荆州失落,诸葛亮的战略构想终究是无法实现了。
张飞:镇守王畿的国士
从正史到小说,张飞的形象发生了明显改变。虽说早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但他们多从张飞的家世入手,认为他善书画、家境优越,并非小说中描绘的莽汉。诚然,“草莽”的确是《三国演义》对张飞这个人物的脸谱化设定,但后世提到的“张飞善书画”这一结论,却从未见于正史,当是以讹传讹。
廓清张飞的本来面目,还应从正史入手。
作为与刘备同出涿县的老乡,张飞总是在关羽外出征战之际,替刘备镇守着最为关键的咽喉要道或重镇。刘备在蜀地站稳脚跟后,张飞在季汉政权中的定位,也更加明确了。蜀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于成都,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帝有诏曰:


朕承天序……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从小就“不甚乐读书”的刘备,这时竟引经据典,颇值得深思。他引用的这两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江汉》中的第三、四章。这首诗歌,讲述的是周宣王命大臣召虎征伐淮夷,后者不辱使命,得胜而归,受到了周王的嘉奖与赏赐。这里提到的召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召穆公。
据《史记》卷四《周本纪》载,周厉王在位时,荒淫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在周厉王逃离镐京后,愤怒的国人将矛头指向了太子静。关键时刻,召虎将太子藏匿起来,派自己的儿子应对众人,最终保住太子。之后,召虎与周定公(周公旦之后,周国国君,非周天子)共同主持朝政,史称“共和新政”。天子周厉王薨后,召虎迎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在召虎、方叔等人的辅佐下,周朝国力与日俱增,史称“宣王中兴”。自此,召虎就成了中兴名臣的标杆式人物,两汉文人就常以今人比附召公,以示尊崇。如扬雄就曾将西汉名将赵充国比作召虎。
在汉代人看来,召虎是能文善武的国士。这恰好符合《江汉》第三、四章周宣王对召虎的定位:“王命召虎:式辟四方”“王命召虎:来旬来宣”。召虎既能开疆拓土,划定边境;也可巡视南方,宣读王命。更何况,在召虎的人生经历中,还有主持“共和新政”“扶持太子登基”“辅佐宣王中兴”等一系列光辉事迹。
在下达给张飞的诏书中,刘备所说“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即表明他希望张飞日后能成为季汉政权的“召虎”。须知,正史中的张飞,的确是难得一见的猛将,且得到了同时代之人的一致认可。魏程昱、刘晔称关、张“万人敌”“勇冠三军”,吴周瑜亦称关、张为“熊虎之将”。故赵翼《廿二史札记》云:“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张飞不仅作战勇猛,也通几分谋略。尽管他性情急躁,好鞭挞士卒,却也能义释严颜,屈身向刘巴请教,足见其做事颇有分寸。刘备诏书所引“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一句,《毛诗正义》郑玄笺曰:“王于江汉之水上命召公,使以王法征伐开辟四方,治我疆界于天下,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躁切之也。使来于王国,受政教之中正而已。”召虎受命征伐淮夷,并未对其斩尽杀绝,而是先以兵威安抚,然后再对其进行教化。观张飞义释严颜,颇见其味;当然,这未尝不是在告诫张飞要戒骄戒躁。刘备想象中的张飞,还有更大作用。
时值刘备践祚,即将东征孙权,他对张飞的安排便大有深意。细究其人事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为外朝公卿之首;刘巴为尚书令,其主导的尚书台系统,负责诏书的上传与下达,堪称皇帝与百官沟通的桥梁;而刘备十分信任的张飞,则担任司隶校尉、车骑将军,不仅拥有监察百官、拱卫王畿的职能,也能单独领兵作战。
荆襄士人势大、东州士人初投,刘备当然要把张飞留下,以备不时之需。刘备对张飞如此信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君不见,刘禅初娶张飞大女儿为妻,大张皇后病逝后,他又以张飞小女为妻。可见,刘、张两族早已“深度绑定”,一如曹氏与夏侯氏。故刘备在即将外出征伐之际,会令张飞坐镇成都。张飞既能替刘备坐镇后方,也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军事帮助。倘若刘备一去不返,张飞还将肩负起辅佐刘禅的重任,并以召虎为目标,实现刘备中兴汉室的夙愿。
张飞举足轻重的地位,得到了季汉内部的一致认同。作为蜀汉旧臣的陈寿,就评价关羽、张飞“并有国士之风”。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也说:“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
只可惜,随着张飞的遇刺,刘备的苦心孤诣终究是“空付”了。
马超:恩抚西南的羌帅
张飞虽然遇刺,马超还在,不过碍于其过往“背父叛君”的骂名,他很难成为刘备的肱骨之臣。“强而无义”“勇而不仁”,同时代人对马超的评价或许有夸张之嫌,但马超自始至终未能跻身蜀汉权力中心,也是事实。
章武元年(221),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单以官职而论,马超的位次甚至在车骑将军张飞之上。只是马超名位虽高,却只是个“吉祥物”。刘备在诏书中说:

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


众所周知,马超崛起于凉州。其父马腾,曾在凉州叛乱,后与韩遂把持本州,威名远播,就连执政的董卓、李傕、曹操等人,都对其予以拉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一统北方,马腾携全族入邺城为质,其子马超则留守本地,“统其众”。
马氏父子麾下,并非都是汉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当时,凉州为汉、胡、羌、氐杂居之地,马腾之母就是一位羌女。所以,马超不仅有“信、布之勇”,还有羌人血统,这让崇尚武力的少数民族对他十分敬畏。即便马超后来败于曹操之手,又狼狈逃窜到汉中,再转入蜀地,在此期间仍有羌、氐部族愿意跟随。
刘备看重的,正是马超在凉州、陇右一带的威慑力。“以君信著北土”说的是马超与曹操对抗的事迹,可谓闻名天下;而“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则是指马超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这份名气,不仅能让马超快速迫降刘璋,更让他得以在《汉中王劝进表》位列榜首。
只是,刘备入蜀后,并不需要马超为他征战四方。于此时的季汉政权而言,马超身上最有价值的,不是其过人的军事能力,而是其往日威名。
马超遥领凉州牧,既是一种激励,也是季汉威慑曹魏雍凉防线的一种手段。同时,因为西南地区有马超这个“吉祥物”坐镇,即便他没有什么大动作,附近的少数民族非但不敢进行大规模的作乱,反而会率众投诚。至于骠骑将军、斄乡侯,只是用来笼络马超的手段罢了,含金量无法与张飞的车骑将军相比。
黄忠:常为先登的忠勇
陈寿在评价“五虎上将”时,称黄忠与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在《三国志》的语境中,“爪牙”并非是贬义词,而是一种肯定和夸奖,非主公得力战将不能得此殊荣。所谓“灌、滕之徒”,即西汉开国名将灌婴与夏侯婴(滕公)等人。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五记载的四位大将,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个个能征善战,忠勇无二。在陈寿看来,黄忠与赵云在季汉政权也应当是这样的定位。
刘备称汉中王后,后来居上的黄忠能一跃升任为后将军,靠的就是“忠勇”二字。《三国志·黄忠传》说他“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足见黄忠在战斗中常为先锋,一骑当先,勇不可当。最为关键的是,黄忠还十分忠诚,早在入蜀之初,他就“委质”于刘备。这是一种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仪,又称“策名委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怀公继位后,下令让狐突召回他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可狐突认为儿子既然已向公子重耳策名纳质,便需牢牢恪守忠义,不得背叛,所以拒绝晋怀公的要求,最终为后者所杀。
臣子向君奉上名册,并奉上能证明自己诚信的“质”,即“策名委质”。先秦时,“质”不一定要人来充任,还可以是珍贵物品,但无论有多珍贵,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都远不如名节重要。张仪委质于楚、乐毅委质于燕,便是以自身名义为依托,向君王表达忠诚。
黄忠通过这种古老礼仪与刘备缔结君臣关系,自然能更受器重。可惜他也未能看到刘备称帝,仅次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的卫将军未有人任,当是为黄忠保留。
赵云:破格荣升的元勋
刘备与赵云初相识于幽州公孙瓒麾下,关系也十分亲密。若赵云后来没有回乡为兄守孝,他或许可以与关、张并列,成为刘备最为信赖与倚重的“宗室”将领。但赵云最大的魅力恰恰就在于:他有自己的道德操守。
赵云为故交夏侯兰求情,是为“仁”。天下大乱,他率“义从吏兵”自保;后投刘备,再无二心,是为“义”。赤壁之战后,赵云领桂阳郡,前太守赵范因嫂子有“国色”,欲献之,赵云“固辞不许”,是为“礼”。汉中之战,赵云巧设“空营计”,大破曹军,是为“智”。因当年对刘备的一句承诺,赵云不辞辛苦前来投效,是为“信”。刘备创业,赵云为主骑,虽缺少外出征战的机会,却与陈到一同守卫中军,确保刘备的人身安全;当阳一役,他又匡扶幼主,可称忠勇无双。
一个完美符合儒家五常,又作战勇猛、忠心耿耿的儒将,在后世收获无数“粉丝”,却未在生前享受应有的荣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赵云缺席了刘备创业早期的一段关键时期。刘备从幽州发迹到“争盟淮隅”失败,退出徐州,再次辗转于豫州、冀州之际,赵云才前来赴约。在这七八年中,他未能如关、张这般“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自然无法获得与关、张一样的待遇。其次,赵云为人正直,数次谏言引刘备不快。直至刘备去世,赵云都没什么机会外出征战获得军功,官职自然就不会太高了。
好在,蜀汉并没有忘记赵云的功勋。景耀四年(261),后主刘禅诏曰:

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季汉政权认定的元勋中,“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若论武将,刘备进汉中王时加封的四方将军: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与后将军黄忠当榜上有名。那么赵云呢?
后主刘禅与大将军姜维等一众将领商议后,认为他“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又在当阳之战救护后主,“义贯金石”,故破格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如此一来,陈寿在为关、张、马、黄这四位元勋大将作传时,会把赵云与他们并列,称“关张马黄赵”。
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以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这个时候,赵云的名次已从最末升到了第三位,仅次于关、张。

——本文选自《月读》2023年第1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09:46 PM , Processed in 0.0298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