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股市是一个竞技场,耐克就是落后的那一方。不过,它不会落后太久。 2023年以来,耐克(NKE)股价下跌了8.2%,在标普 500指数所有成分股中位列最靠后的五分之一。耐克存在的问题很多:库存太多;需求不足;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以及来自On(昂跑)、Hoka等运动品新贵的竞争。耐克制定的目标也过高,这些目标看起来越来越遥不可及,此外,考虑到上述问题,股票估值也过高。不过,就像一名跑步者在终点时留出足够力气冲刺,耐克的股票或许已经准备好大幅上涨。耐克的大部分问题——疫情时期高昂的运输费用、原材料成本以及太多没人愿意购买的鞋子——正在消失,与此同时,该公司的关注焦点又回到了创新。随着美国降价清仓放缓、中国市场开始复苏,耐克的营收增长速度应该会逐渐加快,利润率也会提升。现在买入耐克的股票是明智之举,因为上述情况会发生——否则将错失良机。“我们的观点是,一旦市场感受到营收增长率和利润率的改善,股价就会开始走高。”瑞银(UBS)分析师杰伊·索尔(Jay Sole)写道:“当耐克在9月底公布财报时,这一情况可能会发生,甚至可能更早。”虽然耐克股票表现不佳,但并没有出局。例如,截至5月的12个月里,耐克乔丹品牌运动鞋和服装的营收约为66亿美元,是昂跑今年预期营收21亿美元的三倍多。有趣的是,人们仍然热爱和信任耐克品牌,在考虑购买新鞋时往往会想到它。“对我来说,最喜欢的鞋子和最信任的品牌是耐克,”39岁的花旗(C)私人银行高级副总裁帕伊姆·佩曼(Payum Payman)说,他从小就穿着耐克运动鞋打网球。虽然耗费了一段时间,但耐克的库存已经开始下降,降价压力有望减轻。2023年第二季度,耐克的库存金额从第一季度的89亿美元降至85亿美元。耐克CFO马修·弗兰德(Matthew Friend )在公司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下半年“降价幅度与去年相比有改善”。耐克的一大挑战是让 “直接面向消费者(DTC)”渠道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式运作,绕过Foot Locker(FL)等中间商,并通过其网站、应用程序和门店为消费者服务。绕过中间商可以让耐克获得更高利润。耐克在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长期内”DTC营收将占到总营收60%左右,最近一个季度这一比例约为45%。最近,耐克宣布将开始再次在梅西百货(M)销售商品,人们对其战略的担忧随之出现——这或许表明DTC模式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但耐克距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遥远。耐克的当前季度营收指引显示,营收将4%到6%的增长,这一预期纳入了程度适中的产品降价和美元走强的影响。Oppenheimer分析师布莱恩·内格尔(Brian Nagel)表示:“耐克DTC业务比其他多数公司发展得更好。”他为耐克给出的目标价为150美元,比近期107.51美元高出40%。内格尔说:“在所有‘噪音’背后,坦率地说,耐克的商业模式非常好。”如果像内格尔说的那样,耐克有望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也是耐克在2021年的预测,当时该公司预计,到2025年,息税前利润率将接近19%。然而,耐克2023财年的利润率为11.5%,预计本财年利润率为12.3%。不过,瑞银的索尔认为,耐克比表面看上去更接近其目标。剔除较高的运输成本、高昂的投入价格和库存影响,再加上在线业务增长,耐克利润率可能会提高6.5个百分点至18%左右。他写道:“虽然宏观经济变化影响了近期利润率,并且可能进一步推迟利润率上升的时间,但耐克仍然认为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中国市场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虽然中国消费者的支出情况仍有待观察,但中国央行最近下调了几项关键贷款利率,这将有助于提振经济。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从长远来看,到2025年,中国的中高收入家庭将增长11%,达到2.09亿户,这将推动更多高端品牌的消费增长,包括耐克。事实上,根据FactSet的数据,华尔街分析师预计,未来几年耐克在中国市场的年营收将增长13%,至99亿美元。到2026年,中国市场营收增长将推动耐克的总营收从今年的523亿美元(预估值)增至约657亿美元。总而言之,到2026年,耐克的每股收益可能达到5.5美元,高于2023年3.52美元的预估值,年增长率为16%。营收增长会推高股价,虽然耐克的股票可能不会变得更便宜,但也不会变得比现在贵很多。杰富瑞分析师兰戴尔·柯尼克(Randal Konik)预计,DTC业务将推动耐克增长。这将有助于让市场相信耐克的品牌仍然很强大,并推动股价上涨。柯尼克给出的目标价为140美元,反映出该股有30%的上涨空间。对于仍在犹豫是否应该买入耐克股票的投资者来说,答案很简单:Just Do It(耐克的标志性广告语)。文 | 雅各布·索南希恩(Jacob Sonenshine)编辑 | 曹妍版权声明:《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英文版见2023年8月3日报道“Nike Stock Has Had a Tough Run. The Case for Buying Now.”。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