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1

华人都到海外了,为何还“只坑华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6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人都到海外了,为何还“只坑华人”?

来源:观察者  魔王  旅居新西兰自由撰稿人
2023-06-26 08:12:28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魔王】真是“坏事传千里”,我前些日子人在中国,却听到了发生在新西兰的“大”新闻。

6月19日,有7名华人在奥克兰的中餐馆遇袭受伤。21日,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还向奥克兰市政府表达关切,要求新方“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中国侨民安全”。

a20.png

出去吃个饭都能遇袭,国内的朋友不禁纷纷问我新西兰的治安是否很差。我难以否认,也颇感羞愧。

我在以往看过太多关于新西兰治安的新闻,一开始并不感到意外,仔细阅读后才发现,这次不仅遇袭的是华人,袭击者也是华人。

搞了半天原来“又”是海外华人内部相残,这让我更加羞愧——“新西兰现在不仅是白人杀白人,毛利人杀毛利人,华人也开始杀华人了。”

网上还流传一个更狗血的剧本,称这位砍人的华人是被华人黑中介骗了,心中愤懑,遂选中一家中餐馆,对着那些无辜的同胞泄愤。

这则黑中介传闻还要等待新西兰司法调查的证实,但黑中介故事在新西兰确实层出不穷。比如2022年就有一件事闹得挺大:数十位华人建筑工被华人黑中介骗得血本无归,而且这个黑中介还喜欢给自己搞一些宏大叙事型的头衔忽悠人——这种宏大叙事型的头衔在新西兰华人社会(下文简称“华社”)司空见惯,大部分就是用来骗人的。

a21.png

一些人看到这起悲剧后,可能会好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经常看到海外华人之间互相骗、斗、杀,却少见华人对外团结和勇敢的故事呢?

对于华人内斗话题,我本人也有过痛苦的经历,毕竟假如新西兰华社能团结一些,我现在可能就站在新西兰的议会上为华社发声去了。所以我确实很想聊聊海外华社的这一问题。

华社的封闭

此次“华人专砍华人”事件很值得推敲:无论这人之前遭受了何种不公,在他决定在新西兰报复社会和泄愤时,他没有把斧子挥向街上人数更多的白人,而是特意走进了一家中餐馆去专砍华人同胞。

我们喊“融入主流社会”的口号,结果现在看来,不仅生活不能融入主流,连随机砍人都没“融入主流”。这显然不能用“语言文化不通”来解释,毕竟随机砍人时并不需要语言交流。

这种奇怪的砍人选择,可能更多来自更深层的心理活动。

我个人认为,我们看到的“华人内斗”现象其实是华社封闭的表现。骗、斗、杀其实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而海外华人往往在当地主流社会连人都不认识几个,语言都不通,自然就不会跟他们产生什么爱恨情仇或利益冲突,也就很难触发骗、斗、杀的故事。

新西兰的华人大多都是本世纪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如今占新西兰人口的5%左右,比例与澳大利亚华社相近。总数看起来不多,但聚在一起仍能形成一股力量。

新西兰的华人大多聚居在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日常主要依赖微信、小红书和当地中文媒体交换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让当地华人们找工作、找对象、买卖货物以及获得各种服务和娱乐。可以说在新西兰就算是英文零基础,在华人社区中也绝对可以小康地生存下去。

a24.png

新西兰华人生活远离当地主流社会,但乐在其中(图/新媒)

某种程度上,华人社区更像是一个无形的“泡泡”,内外对彼此都不是那么感兴趣,这个“泡泡”中的信息很难流入主流社会,同时主流社会的信息大多也进不来。

这个“泡泡”由于接驳着中国市场,也运行着半独立的经济圈,相对主流社会来说,华人社区的工资更低,但同时物价消费也更低,总体来说生活收支还算平衡。

最终,新西兰华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再或是相爱相杀相卷,大多都是在这个“泡泡”之内演绎,而“泡泡”之外的主流社会则几乎被华人们当成了“外国”,虽近在咫尺,但与己关联不大。

所以,持斧砍人者对满大街数量更多的白人餐馆咖啡店视而不见,直奔华人餐馆,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一种“排外”和“社交泡泡”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3-6-26 08:37 AM 编辑

“外面的走不进来”

在我接触过的各种非华裔朋友,包括白人、毛利人和印度裔的眼中,“封闭”是他们对新西兰华人社区的常见评价。

这并不难理解,现实中的新西兰华人是与白人混居的,尤其在奥克兰这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白人们与华人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大街上也常见中文的招牌广告,学校和单位常见华人师生和同事,人们自然会对这个神秘的民族感到好奇,很多人也希望能与华人深交作朋友。

但长期接触下来,白人们会发现华人往往表面十分友善客气,实际上普遍有些“怪怪的”——他们很难走进华人的内心,很难跟华人打成一片,仿佛有一层结界一般,哪怕是那些英语讲得很好的华人。

刚到新西兰不久时,我加入过一个基督教会。它在美国的总部长期招募和培训精通各种语言的传教士,并在各个族裔的社区发展教徒,所以经常有不少精通中文的白人传教士出现在新西兰华人聚居的街区。

由于该教会推崇家庭和社区文化,因此这些精通中文的传教士不仅要用中文传教,同时还肩负着沟通和照顾华人教友的任务,比如谁家里闹矛盾了帮助调解一下、失业了帮找个工作等等。

传教士们一直非常期望能融入华人教友圈子,与大家推心置腹。虽然华人教友们都会对这些精通中文的白人不吝赞叹和友善,但这些白人想要再往华人心里走近一步就很难了,他们努力了多年,最终结果仍然是华人教友扎堆在一起。

o72.png

我年轻时加入的教会,虽然主流教区敞开双臂,但华人仍然扎堆聚会,较难融入主流教区

新西兰的政府和政党爱讲平等主义,由于华社在各个部门中参政很少,曾有一度大力鼓励、推动华人参政议政。然而,能够吸引华人参政的往往只有议员的工资和名誉,那些没多少油水、纯靠理想主义支撑的政党干部或义工岗位,就没有什么华人参与了。

并且,由于政党留给华人的议员坑位有限,同党华人议员的种子人选之间也常发生内斗,互相攻讦,使得华人党团根本无法在各党内形成,即使艰难形成,也会很快分崩离析。

这些失败案例使得当初积极推动华人参政的白人政客十分心寒,觉得华社根本扶不上墙,根本融入不了主流政坛。

同时,可能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华人在发表政见方面偏谨慎胆小,在议会里和社会舆论战场上难以成为战友,因此仅有的几个入坑的华人议员也总被白人政客们看不起或架空,甚至私下里形成了“华人只适合中国体制”的论调。

“里面的出不去”

“融入主流社会”,可以说是所有新西兰华人嘴上的政治正确,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华人在行动上真正努力。

“融入主流社会”在很多华人眼中可能就是“喝红酒吃牛肉”、“有一口地道的英语腔”或者“交一些白人酒肉朋友”之类,这些表面功夫其实并不难达成。而更进一步的要求,就要困难许多。

大多数喊着“融入主流社会”的华人很难抛弃中文电视剧、新闻或综艺,转而天天看西方的节目甚至那些边缘文化,也很难去了解那些与自己生活遥远的主流社会新闻八卦。

然而,事实上,那些西方的末流肥皂剧的角色故事、坊间流言八卦或者历史轶事,往往才是白人密友们消磨时间的谈资,对这些八卦知识的三观共鸣,可以帮双方迅速建立起互信和互知。而对这些八卦知识(Trivia)的无知,常会让英文流利而自以为很融入的华人,瞬间怀疑自己的归属,或是瞬间被排挤出白人的交际圈和信任名单,就像对不出“宫廷玉液酒”的下一句而被识破为“间谍”那般。

中国有句形容交情铁的话:“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在新西兰也是同理,华人要融入主流社会或者与当地人有深刻的交情,还需要在很多有风险的或者人生大事上有相近的经历和记忆,这种经历当然不是请客吃几顿饭、照几张相就能搞出来的。而这种交情,近小几十年才移民到新西兰的华人们,大多是没时间去建立的。

我见过的即使最“崇洋”、最希望融入的华人,也受不了天天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事和人——能做到这点的,可能得是二代以上的本土华人。然而真正融入了的华人又不会“崇洋”,他们反权威的自由主义意识比华人新移民强,他们往往是新西兰社会和政治的最尖锐批评者。

也就是说,华人中最想融入主流社会的“崇洋派”,意识上却搭不上边,而那些不是“崇洋派”的华人又对融入没兴趣、偏安于华社“泡泡”之内,最终出现谁都无法融入的局面。

而且,华人希望“融入主流社会”,往往是出于“主流社会收入更高”的现实动机,然而这种动机根基不牢,现在由于两方收入差距减小,“融入主流”的口号已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就像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华社这么舒服,为何要融入主流社会呢?”

所以现在新西兰华社和主流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围城》里形容的那样“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而是“大家自己玩自己的吧”。外面的人走不进来,里面的人不愿出去,于是华社封闭已经成为了非常稳固的特征,在可见的将来也难见改变的希望。

在这一情况下,约20万人口的新西兰华社,就很容易出现“庙小妖风大”的现象。中国老乡希望了解新西兰,信息权就掌握在这只有中国一个十八线镇子人口的手中,同时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对接新西兰时也多靠华社联动,市场利益很大但信息差也很大,华人老移民对初来乍到的新华人有碾压式的信息优势,这使得老人欺负新人或者老人之间内斗内卷就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也很难调和。

所以,持斧袭击者“专挑华人砍”,与华人黑中介“专挑华人坑”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华社与当地主流社会之间脱节的背景下产生的悲剧。而日后,这类悲剧还会发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0 05:07 AM , Processed in 0.0371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