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辈子几乎没有工作,整天处于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之中。他走遍大江南北的生活,足以让大家羡慕不已。
问题是,他一辈子基本没干啥正经工作,游玩的钱从何而来呢?一起来看看知乎答主的专业解答。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本回答可能会颠覆一些朋友对李白的想象。
青年李白挥金如土,中年李白一贫如洗,晚年李白流离失所。他曾蔑视权贵,傲然不群,也曾为理想低头,顺势逢迎。
历史上真正的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
虽然李白能追溯到士大夫出生,但一生却不得参加科举。终其一生,李白对自己的家世几乎只字不提,极其隐晦。甚至他父亲「李客」的名字,还是在李白死后,出现在他的碑文之上。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客是因罪窜谪的胡商,虽然郭沫若表示反对,但却认定李客是一位富商。
总的来说,现在通常认为李客是一位商人。也就是说,李白的原生家庭,不缺钱,这是李白挥金如土的基础。
《唐六典》规定:来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
也就是说,犯过法的和工商子弟都不能参加唐朝「高考」。
如果李白偷偷参加「高考」会怎么样?
只有一个结果:杀头!
正因为李白是商人出生,他的理想便被命运彻底掐住了咽喉。李白一辈子都想打通自己的命运,这便有了挥金如土的动机。
和李白相比,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
唐初的薛元超曾言道: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七宗五姓是连皇族都要拉拢的家族,至少在武则天打压豪族之前,每个家族的政治地位都能媲美当今的正国级。即便在武周打压豪族之后,几大家族在玄宗时期的地位,也不是现在的大家族所能比的。
李白是天才,而王维也是天才。
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而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
隐居在大匡山脚的大明寺中学习了几年,期间(十七八岁)写下了为今小年轻津津乐道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学习到 20 岁(虚岁,这一年公元 720 年),李白有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初写《大猎赋》(节选),希望被举荐于唐玄宗。
臣以为不能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平文论苑之小,窃为微臣之不取也。今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亦将曜威。
李白商人出身,无权势也无功名,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也只能打通关系。李白散千金,除了个人性情之外,也可能和社交,以及维护人脉有关。
在这个时期前后,唐朝宰相苏颋被罢相,迁任益州(成都),任大都督府长史(相当于二把手)。
无论是父辈的建议,还是李白自己的意愿,总之,李白去成都找到了苏颋。
苏颋称赞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虽然是赞扬,其实苏颋也并不是特别看好李白,而是鼓励他继续读书。要知道,这个时期的王维已经了中进士,任太乐丞。
随后李白游览峨眉,再到渝州。年轻的李白,意气风发,酷爱山水,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寻找出路。
于是在渝州的时候,他拜见了渝州太守(重庆一把手)李邕。李邕见这个年轻人高谈阔论、不拘礼俗,十分不满。于是让下属宇文少府接待。
对于宇文少府的热情,李白十分高兴,赠诗《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对于李邕的不待见,李白自然不甘心,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莫欺少年穷」虽然出自《儒林外史》,但当能溯源到此诗。
以上这么多的铺垫,主要在于说明李白的社交方式,以及追寻理想的方式——挥金。
他当是用挥金如土的方式维系关系。但上层的士大夫,绝大多数是看不上商贾背景的李白。在蜀内没有找到出路,李白发奋读书。
21 岁,在匡山读书。
22 岁,在匡山读书。
23 岁,在匡山读书。
这一年(公约 723 年),唐玄宗设置丽正书院,聚文学士修书、侍讲,对李白的人生选择,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公约 724 年,李白 24 岁了(23 周岁)。这个年龄,哪怕对于现代人来说,都已经大学毕业当了一年社畜。对于古代人来说,已经是「啃老族」了。
而不能走仕途的李白,只能居家读书,什么都做不了。李白终于按捺不住了,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决定出川了。
从成都到渝州(重庆,古时巴蜀同川),游历巴南、巴西,然后从三峡到达巴东,最后出川。
第二年,5 月已到达荆州。遇到道士司马承祯,并交好。
司马承祯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随后李白意气风发,写下《大鹏赋》、《古风·北溟有巨鱼》。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太白以鲲鹏自比,真可谓雄心壮志。但游玩到洞庭湖的时候,好友吴指南病故(蜀地故友),应该是李白青年时代最好的朋友,可能没有之一(按李白的伤心程度,不排出发小的可能性)。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到:
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
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
李白出川的路上,广交朋友,豪掷千金,同样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所交代: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带出来的三十馀万,在一年余散尽。由于身上没钱,甚至吴指南也不得不草草安葬,数年后才回来泣血迁坟: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李白安史之乱后,在《万愤词投魏郎中》中写道: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而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足以说明,虽然是商贾家庭,但李白的家族是很庞大的。
但古代又是严格的宗法继承制,李白有大商贾家族作为依傍,但亲朋的钱财并不是李白的(他也可能有直系亲兄长,不是第一继承人)。
对于李白豪掷千金的性格,即便家族成员刚开始愿意帮助李白,但也很快不会再愿意填补这个无底洞。从李白以后的命运,也大致可以印证这个猜测。
随后李白游历了金陵(南京)、姑苏(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在扬州待了一年不到,李白便一贫如洗,乃至于穷困潦倒了。
你以为李白只是游山玩水,但他却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拜访官宦权贵,寻求出路。此间必然有所打点之类。(这里只是合理猜测,李白的钱主要还是接济他人散掉的)
只是李白的求访,都被人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所拒绝,最终不得不寄情山水,聊以自慰。
很多现代人,总是有上帝视角去看待后来的李白,认为他没有政治才能。但且不论,他是否真的具备过政治才能。但他从十七、八岁的少年时代开始,便励志建功立业。
他的整个人生,从来没有过真正历练的机会。而王维是 15 岁进入权贵的视野,20 岁便入了官场。
20 岁,正是现代人上大学的时候,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年龄。李白理想的不幸,在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政治成长的机会。即便诸如后来苏轼的耿直,至少也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在地方有所建树。但李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
这本质上是古代社会教育的垄断,虽然武则天为了打压门阀世家(关陇集团),让科举真正下放到了庶民,寒门大兴,但依旧不包括商贾。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李白为了功名,广交友、广散财。仅仅一两年的时间,便散金三十余万。恐怕任何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都想和李白做朋友。豪气仗义、身手敏捷、诗气凌云,还出手阔绰。但如果从此以后穷困潦倒了呢?排除后世人的上帝光环,还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
此时的李白已经 26 岁了。不说古代,一个 26 岁的现代人一事无成,也难免抑郁成疾。于是李白真的生病了。养病期间,留下《静夜思(宋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随后李白定居安陆(长达十年),期间多次远游,为了抱负,多次去长安。
27 岁是李白的黄金之年,这一年他遇到了孟浩然,他遇到了好友元丹丘,他还娶了娇妻许氏——前宰相许圉师孙女。
李白入赘许家,然而此时的许家并不算豪门大族。多年前,许圉师因儿子杀人,遭遇贬谪,家道早已中落。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商人出身的李白,依旧强了很多。
对于 20 岁成家(甚至更早)的古代男性来说,此时 27 岁的李白,已经算是「中年」。这个时候的李白,既然已经入赘了许家,其实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
中国文人自古有强烈的家国观念,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更是写绝了兄弟之间的友情。但李白的诗、写边塞、写游侠、写朋友,写妻儿、写理想。但对自己的家族以及兄弟,终其一生,也只有些许字句提及。
也难免有学者认为,李白虽然可能的确是李暠(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之后,但祖上可能犯过重罪。唐玄宗时期认定李暠之后皆为皇室,李白并没有认祖归宗。
但无论怎么样,依靠许家,李白渡过了相对安定的年月。但李白内心永远放不下的,依旧是政治抱负。
于是在 29 岁左右,写下了《上安州裴长史书》意图举荐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李白极尽所能地展现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写尽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谓是「剖心析肝」。从古至今《上安州裴长史书》都是研究李白生平,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之一。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李白也吹捧裴宽,甚至不惜把他比喻成周公……
这篇《上安州裴长史书》,实际相当于,近 30 岁的李白,真正放下身段的一封求职信。可以想象,李白对自己未来,在这一篇求职信上押注了多大的希望。
然而——因为被人谗诽,裴宽最后还是拒绝了李白。
有人觉得李白一生都很有钱,但实际从 26 岁开始之后,他便已经做不到挥金如土了,甚至有时候需要自己亲自耕作。
30 岁的时候,李白结识了宰相张说的儿子,然后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李白立即写了《玉真仙人词》等,想要献诗「曲线救国」,以达天听。恰遇暴雨,未能见到玉真公主。
悻悻而归的李白又拜见了一些王公大臣,依然遭到了拒绝。
抑郁苦闷,遂创作《幽涧泉》。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前前后后,长达多年,李白意图找人举荐,全部碰壁。我们后人常以为内心强大得无坚不摧,豪放不羁的李白,在而立之年,终于崩溃了。
留了一首《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
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
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
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
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他在长安,但却报国无门。
李白自甘堕落了。
他穷愁潦倒、饮酒赌博、颓废浪游、斗鸡走狗。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后人眼里,他失去了这些鲜活的细节。甚至对《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的解读,依旧是藐视权贵,精神傲然云云,但对「独酌陶永夕」却选择性失明。
平静的文字之下,流动着深深的孤独。
这是一种对李白故意的刻板化,一种对李白表面上的美化而实际对人格的偏见。为什么李白不能有自己血肉的真实?
此时的李白已经 31 岁,距离他第一次想要建功立业,也就是王维考中进士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 11 年。虽然他豁达,总是能很好的发泄负面情绪,总是能安慰调整好自己,但终有那么一刻,他失望到了极点。
在《白鼻騧》李白写到: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通常的解读,是李白的豪放、惬意。但如果,带入失望、放纵的心境呢?一个人是立体的,对于功名心切的李白更是立体的。
当然,好任侠的李白,堕落的状态更像是一个沧桑的游侠,又作《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随后,李白与人斗殴,入狱。是放纵,是发泄,是鸣不平?不得而知。这一件事情直接惊动了长安司法机关,李白被老友捞了出来。
这一件事情,应该对李白有一些刺激,他没有再结交那些狐朋狗友,随后离开了长安,开始继续游山访道。
李白的乐观豁达,寄情山水,何尝不是排遣内心愁闷的一种方式。
在很多答主的回答里,提到李白有钱,有朋友接济的原因。李白的朋友必然有两种:
第一种,靠千金挥洒而来的酒肉朋友。
第二种,趣味相投,灵魂相交的朋友。
第一种,酒肉朋友,自然在李白穷困潦倒的时候,一哄而散。
第二种,李白此类好友有那些?元丹丘,道士;汪伦,小官或农人,身份地位卑微。还有孟浩然、杜甫等著名的诗人,但他们和李白大多是「神交」关系。
至于同龄的王维和李白,文史记录没有过直接交集,不排除王维的出身令他和李白不可能有真的交际圈。再加上两个人都是骄傲的,宗教信仰和诗观差异也是天南地北,两人即便互相都是久闻大名,但做不了朋友也是有可能的。(虽然曾同在长安,且有共同认识的朋友玉真公主,有可能见过面,但可能是看到都不打招呼的那种)
总的来说,无论李白境遇如何,我们只会看到他与朋友酬唱与送别,从来看不到李白有求于朋友。在古代信息落后的时代,李白遭遇不幸时,也很难被好友第一时间知道。
杜甫对李白曾多番思念,最后知道李白的遭遇却是安史之乱后的浔阳入狱。但此时杜家也已经家道中落,最后李白还是依靠后来的老婆宗氏奔走,后判为流放。
即便李白有一个最忠实的粉丝魏颢,但此人在三十年后才中科举。如果不是魏颢和李阳冰(李白族叔,但年龄小于李白),恐怕我们能见到的李白诗,不知道又会少了多少。
总的来说,李白生前,能直接对他进行经济支持的朋友,几乎没有。
长安期间,李白留下《行路难三首》(节选)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后又作《梁甫吟》(节选)。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
李白心有壮志,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长久在外,对妻子多有思念。留给妻子许氏情诗二首:
《寄远十二首》
其十一(一本无此首)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时馀空床。
床中锈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馀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其十二(一本作十一)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
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
乱愁心,涕如雪。
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
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
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回到安陆之后,生活拮据的李白,过着农耕读书的生活。此时许氏父亲去世,李氏夫妇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窘迫。
33 岁,女儿平阳出生。34 岁,按捺不住的李白再次举荐自己,依旧失败。
某夜,李白喝得伶仃大醉,留下《襄阳歌》(节选)。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写诗依旧不能发泄情绪,没过多久又写了一篇文章《暮春于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节选):
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而金骨未变,玉颜已缁,何常不扪松伤心、抚鹤叹息?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禁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
怀着失望的心情,李白不得不再次回到安陆。35 岁,心有不甘的李白再次去了长安,然而留给李白的,依旧是失望。
留下《王昭君二首》。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36 岁,唐玄宗赦免了本该杀头的安禄山。而这一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37 岁,生子伯禽,小名明月奴。
李白不久功名不成,岁月蹉跎,寄情于山河之间。很快两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