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中阴身是如何产生的: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七识就是七转识,有生有灭。因为“无明”,所以有生灭。阿赖耶识的如来藏没有生灭。八识中之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识。略称七转、转识或转心。第七末那识,名为意根。《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云:“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
要明确一下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间的关系,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阿赖耶识本体清净,从空性一面讲是如来藏;而含藏杂染种子,从假有妙有一面讲,从作用讲,含藏一切法的善、恶、无记的种子。
在阿罗汉位和八地菩萨位,因断一念无明烦恼障现行,灭阿赖耶识执藏性破掉我执,名异熟识,八地之前都叫阿赖耶识,八地之后改名异名叫异熟识,二者不同的是八地菩萨进一步灭了种子习气阿罗汉种子习气未断,只是潜伏不发,不再现行。所以八地以后就不退转,而阿罗汉还可能退转。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一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善恶无记种子。 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为前七识熏习的杂染法所覆藏,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由此我们知道导致众生在六道当中流转的根源是第七末那识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实体自我,因此要想让众生跳出三界,其必须要断除与第七识相应的俱生的我执的现行,让我爱执藏之作用止息,然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要达到阿罗汉果位或八地以上的菩萨。此时阿赖耶识之名舍去名只为异熟识。
佛地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随眠,种子究竟圆满清净,灭异熟性,名无垢识(庵摩罗识,真如识,清净识)。八地到佛地之间成为异熟识,佛地成为无垢识。注意这三个识都是一体所化,就像并蒂莲,看着是两朵莲花,却从同一根茎所出,所以整个如来藏就是真如佛性,是体性(真空),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他的作用(妙有)一面在不同的阶段体现为阿赖耶识、异熟识、 无垢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称第一阶段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没有任何问题,正如经中所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
《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宗镜录》中云:“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关于阿赖耶识本体清净而含藏有杂染种子一体两面的特性诸经论中云:
《大乘密严经》:“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大乘起信论》:“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成唯识论》云:“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触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又即此阿赖耶识。能持一切法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亦是未来苦谛生因。又是现在集谛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间故。能生器世间故。是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二.明确“杂染”一词:
《辩中边论》卷上载,杂染有三杂染、二杂染、七杂染。皆由虚妄分别所生。以三杂染为例:杂染有三︰(1)惑杂染,(2)业杂染,(3)生杂染。惑杂染──惑是烦恼︰是杂染、不干净,如布在染缸中染上了各种颜色,不再清净洁白了。业杂染──由烦恼而起的造作──行为名为业,善业、恶业,一切有漏的业,都叫业杂染,业是要感生死果报的。生杂染──由业感到生死果报,或是人,或入地狱,或升天,种种业报,是生杂染。
明确了阿赖耶识再来看七转识,这七个识都是要依附第八识才能存在的。末那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如果死了末那识也同时灭了,那就入无余涅盘了,此为阿罗汉以上的圣者才能证入。
末那识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第六识依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根之识,两者间有差别。第六识是在意识活动中与外境相联系而构成一个随外境的迁流而时断时起的自我中心,术语叫做“分别我执”(即“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之意)。不过,这个自我中心还不是持续的,他本身以外境为对象而具有间断性。
第七识乃是一个内在的、深藏的、连续无间断的自我中心. 正因为连续无间断所有才有“中阴身”这种特殊生命状态的出现。意根为俱生相续我执。意识为分别、俱生断续我见我执。
“遍计执性”与末那相应者名为俱生相续我执法执,与意识相应者名为俱生断续我执法执。
“遍计所执性”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恒常不断而普遍地错执一切法为实有,故名遍计执性。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时主观分别的产物,它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圆成实性)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总是依主观的构想,不由自主的周遍计度、妄想分别,从而产生种种名称、概念,并加以执着为真实的存在,产生了我执和法执。
这就是说,一切名言、概念都是遍计所执的产物,概念本身并不等于真正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心识的经验和分别,是遍计所执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迷情而显现,但有假名,无有实体,就像是在黑暗的房间里,错把绳子认为是蛇一般。或者更直接地说,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人为地强加在事物之上的,所以它根本没有自性。正如《唯识三十颂》所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甚至可以说,我们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幻觉和想象之中。人们所认识和领略的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真实的状况,而只不过是其幻相和虚名而已,如果我们精进修行,证果之后,便可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实相,在唯识宗里称其为“圆成实性”,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因为意识的遍计所执特性为俱生断续我执法执。所以有了分段生死。六转识在正死位是断灭的,眠熟、闷绝、无想定、灭尽定这五位中前六识是断灭的,此世的六转识一般来说是不能去到未来世的,未来世的六转识是新的,因此不能记得住前世的事情。正死位是意识灭了开始舍报但是还没有舍完的时候。
但是末那识(第七识—意根)是贯通三世的,如果末那识灭了的话如来藏是不会自己想要去入胎出生的,因为他是无为法。意根末那识又叫做“相续识”,连续的现起新的生命,不间断。只有阿罗汉等圣人可以灭掉末那识,诸大菩萨能灭而不灭,为了求佛地的无住处涅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
如果如来藏所执的色身已坏,因为意根的遍计执性特性是,“俱生相续我执法执”会促使如来藏立刻运作大种性自性(《楞严经》中七大种地水火风空根识)再去造作一个有见闻觉知功能,能攀缘的色身,即为中阴身。如来藏无形无色,不能说存在哪里,只能说他放弃了原先所执的身根,开始执持新造的中阴身,中阴身的存在时间根据《大毗婆娑论》所说的,人死之后七七日间为中阴,意识还是此世的意识,待中阴身入胎后,此世意识永断,只有如来藏和意根入于胎中。
一个人在临死时八识会相继离开:前五识先断灭,接着是第六识、第七识,最后离开的是阿赖耶识(如来藏)。
按照阿赖耶识离开尸体的时间历程来论,当阿赖耶识舍了肉身一分,就在尸体附近产生一分的中阴身。《瑜伽师地论卷一》“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这边时间上舍了一分尸体,那边就产生了一分中阴身,在尸体这边就只剩下九分时间;当尸体这边阿赖耶识剩下五分时间的时候,这时中阴身就有五分半成形了;当尸体中的阿赖耶识走得只剩下一分时间的时候,中阴身的形成已经有九分了;当阿赖耶识舍尽尸体时,中阴身就圆满具足完全形成了。这个时候你就死透了,失去阿赖耶识、暖、寿三法。杂阿含经卷二十一: “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荟间,无心如木石。”俱舍论卷五:“寿暖及与识,三法舍身时,所舍身僵仆,如木无思觉。”成唯识论卷三:“又契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