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哥是一家提供自律监督服务的店铺的店长。“自律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因为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并且不再感到痛苦。”航哥说得云淡风轻。
他的主业是建筑设计,整天忙着画图。航哥自称是一个爱拖延的人,他正是为了改掉自己的毛病才选择了做自律监督师的兼职。因为做得足够好,他被提拔为店长。“我是一个励志型的监督员,有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对别人的真诚。”
招聘也是店长的工作。航哥介绍,他们的大部分监督师都是在校生,这样他们的时间更加可控。
监督师的收费很低,通常一天只需要几块钱。对监督师来说,这只是一份挣些零花钱的小小兼职。木子偷偷告诉我,比起我付的钱,她拿到的少很多。她之所以继续干这份兼职,是因为她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
比起观察应聘的人是否自律,航哥更看重的是“责任心”和“利他心”。只有能从监督别人、帮助别人这件事情上获得成就感的那些人,才可能做得足够久。
至于监督师本人自律与否,可以从好评率、续单率看出来。每一个做得好的监督师,都是自律的人。
尽管这项服务已经存在了六七年,在航哥看来,它现在还是主要流行在学生之间的一种小众需求。
从业两年,他接待了上千用户,把他们分配给监督师。外界想象里,监督师会身处各种闹钟里,每隔几分钟就要监督不同人做不同事。航哥解释,事实并非如此。监督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一个监督师同时能监督的人上限也不过十人。
他最忙的日子,并不是在闹钟里辗转,而是负责对接顾客。自律监督服务始终是在店铺里明码标价的一件商品,是由他和监督师们提供的“服务”。
这也是这份工作的难点所在,监督员需要照顾客户的感受,但同时又不能完全顺应他们的感受。
航哥接到不少类似的投诉。一个需要减肥的客户特别想吃油炸食品,但监督员告诉他,不能吃。无论这句否定多么苦口婆心,这位被监督的客户依然因为被拒绝而感到愤怒,选择了投诉。
这些时候,监督师更像一个知心长辈的存在,监督则成了一种陪伴。
航哥讲起他遇上的各种棘手情况。他曾监督过一个非常努力的女生,她正在准备考研,每天6点起床,夜里12点睡觉,但某一天,她突然失联,学不下去了。
航哥知道这个姑娘失恋了,她无法处理自己的痛苦,更无心学习了。他只能尽力劝慰,希望她能看得长远,考完试再来解决情绪问题。但理性的说教也仅此而已,这个女孩没有再回复,航哥也不知道她有没有考上研究生。谈及她,他只感到深深的遗憾。
多付出一些感情是他作为监督师的习惯,这能帮助他更理解对方的感受。他可以酌情变得强硬,甚至有时会叫自己想要减肥的客户“小胖子”。这个称呼让对方在生气与发笑之间徘徊,恰好能倒逼自己放弃一顿大餐。
航哥也遇上不少真正棘手的人,他知道对方买服务也是无奈之举,并不真的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减肥。
“你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航哥说。我感觉到他在讽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