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国海鲜第一大省山东开海,山东人“过节了”!
且不说在“海鲜产量第一城”威海、“海鲜养殖第一城”青岛,市民们拎着水桶,上演去码头买海鲜的保留节目。并不临海的济南人也在凌晨抢购第一网海鲜,一夜之间,第一批归航的上万斤海鲜被“瓜分完毕”。
山东人凭借比脸大的馒头,一张就能吃饱的煎饼,被世人当成了食俗粗犷的碳水超人。其实山东人做起海鲜来也会变得像江南人那样精细。抢购的煮夫主妇们,大概已经盘算好了,是该顺便带两颗葱烧海参,还是买条鲅鱼包几个比巴掌还大的饺子。鲁菜大厨们也规划好了如何烹制独家的高汤,赋予鲁菜在家做不出来的味道。
离开山东,正宗的胶东海鲜饺子就变成了山东人的乡愁,因为它竟然是山东省级非遗技艺。是的,山东人吃海鲜,甚至吃出了非遗!
非遗背后,是鲁菜悠久的传承史
制图 / 吴玖洋
山东物产丰富,太多标签层层叠加,掩盖了海山东的那一面。其实,山东年产海鲜700万吨,平均每个山东人每年能分到70公斤。看到山东开海后,节日气氛不输春节,我们才想起她的另一个身份——中国海鲜第一省。
与福建、广东等东南海鲜大省相比,山东海鲜确实独具特色。广东、福建的海鲜有青蟹、龙虾、鳗鱼、午鱼、大黄鱼,而山东海鲜则以海参、鲍鱼、鲅鱼、鲆鱼、鱿鱼见长。风物差别的背后,首先便是东海、南海与黄海、渤海的自然环境差异。
烟台长山尾,
黄海与渤海在此交汇。
从地理上看,山东在中国海鲜版图上的地位非常独特。只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1.63%的山东拥有中国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7万平方千米,比山东的陆地面积更大。山东半岛狭长的地形,分隔了北部的渤海和南部的黄海,放大了两海在盐度、营养盐等指标上的差异。
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从三面围成了一个近封闭的内海,而且水深较浅,相较于总被台风光顾的其他海域显得“岁月静好”。同时,作为中国最北的海,这里的海水温度较低,海鲜生长缓慢,积累更丰富的多糖、氨基酸等风物物质,带来更浓郁的鲜。所以提到扇贝、海参等以鲜著称的海鲜,我们联想到的总是大连、烟台等渤海周边的城市。
辽河,滦河,海河,黄河等带来大量泥沙,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形成了漫长的泥质海岸。它固然没有洁白的沙滩漂亮,却“很好吃”,是贝类、海肠等海鲜的绝佳生长环境。每到夏季,大量洄游性鱼虾到渤海产卵,让渤海成为了海鲜的“孵化箱”、“幼儿园”。
19世纪黄河改道后在东营入海,为海洋带来更多有机物,而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产生了季节性盐度变化,让黄河口所在的东营成为重要的海鲜产区。
更靠南的黄海面积更加广大,海底地形多样,洋流复杂。复杂的环境,容纳了多样的海鲜,从“虾中之王”对虾,到比常见毛蚶大4-5倍的魁蚶,再到以肥美著称的乳山大生蚝,这里土生土长的虾蟹螺贝总是很大。黄海还是海鲜南来北往的十字路口,每年两次渔汛都能收获东南海域的洄游性鱼虾。
享受了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山东人靠海吃海,自古便享受渔盐之利,兴起了开放、包容的齐国文化。海鲜丰富的蛋白质,也塑造了山东人的强壮体格,《诗经·卫风》中就用“硕人”来形容齐女庄姜的美貌,今天山东大汉、大嫚儿依旧延续了这种体格优势。
山、海、田汇聚在青岛崂山 。
摄影/宋林继
除了网捕两海,随着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衰退,远洋捕捞技术日建成熟,山东成为中国远洋捕捞大省,威海荣成沙窝岛更是中国北方唯一的远洋渔业基地,每年捕捞量40万吨左右。我们吃到的鱿鱼和金枪鱼,很可能就出自某艘山东远洋捕捞船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