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9|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弟子品第三 须菩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8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经实证】弟子品第三 须菩提


2.jpg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又跟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请你去维摩诘那里慰问他的疾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

      须菩提跟佛陀说:「世尊啊!我没有办法胜任这个任务,为什么呢?我记得曾经到他家里去,跟他要饭吃。维摩诘居士拿着我的碗,盛满了饭,对我说:

      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喂!须菩提,如果你能够了解吃东西这个法和其他一切法的法相都是平等,同时知道其他的法跟吃东西这一法相也是平等的话,你就可以吃这个饭了。

      吃东西这一法跟其它诸法平等,为什么呢?大家思维一下,吃东西这一法跟走路这一法是不是平等?从哪个观点看它们是平等?它们都是功能差别,都是第八识的作用。所以,吃东西跟诸法平等,诸法跟吃东西也是平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如果你可以这样行乞的话你就可以吃了。其实这不是不打算让他吃,维摩诘居士知道声闻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难,以便让他发起追求大乘见道的心。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这里讲的「须菩提」是指第八识,第八识不用断掉贪嗔痴,也不会跟它们在一块。欲界的众生都有贪嗔痴,但是如来法身不用断掉贪嗔痴,甚至也没有什么断不断的问题。须菩提是阿罗汉,没有贪嗔痴,但是为什么说不断贪嗔痴呢?其实,我们也可以讲「诸佛不断贪嗔痴」,为什么?「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贪嗔痴也是有为法,既然它们是空,又何需断它。如果你想断掉它,岂不是认为有贪嗔痴的真实存在?如果你知道从来都没有贪嗔痴这些法,还去断个什么呢?从来没有,就无所谓断,这个道理大家要多体会。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要拿了义法的知见来检验,才能发起般若智。

      对于第八识来讲,根本没有贪嗔痴这些法,它们只是种子、功能差别,不是真实法。以实相来讲,贪嗔痴也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所以不用断掉它,也不会跟它在一块。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坏身,就是死。阿罗汉取证无余涅槃,一定要坏身,大乘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活着的时候就能证得,所以说「不坏于身」。「一相」就是一真法界、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没有特定相貌可言,所以一相也就是无相,这是菩萨所证。菩萨的五蕴随顺于一真法界,虽有起心动念和造作相,实际上仍安住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痴,指无明。爱,指三界爱。贪嗔痴号称三毒,嗔源自贪爱得不到满足,因此我们的修行可以简化成两个任务:一,灭无明;二,灭贪爱。这里讲的「不灭痴爱」,和不断贪嗔痴是一样的道理,根本没有痴,也没有爱,统统都是功能差别。所以,不需要灭掉这两个烦恼就可以起于明脱。「明」是无明的相反,「脱」是指心解脱,至少是离开欲界的贪嗔。「明」和「痴」相对,「爱」和「脱」相对。这是菩萨所修的法门。


      有的人原来已经用二乘的方法把欲界爱断掉,证得三果,这些人破参之后一定要改修菩萨法,不然在佛菩提道上会原地踏步。如果你在解脱道上还没有证三果,不要用二乘的方法断掉欲界爱。菩萨把欲界爱看成是功能差别,看成是空,不认为欲界爱是必须消灭的恶法,而是观察它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对于现行的烦恼不起嗔恨心,不认为它是真实有,也不认为烦恼的存在有多么地糟糕,心安住在诸法平等上面。刚刚开悟没多久的菩萨还是会经常取相分别,取相分别就是这里的「痴」。贪习就是这里的「爱」,对人间美好的事物产生贪爱。但贪爱仍然是从取相分别而来,认为诸法是真实的存在。比如,如果你认为某个东西很好吃,你一定要觉得有自身的存在、有好吃的滋味存在,你才会起贪爱。开悟不久的人只是「不认为」诸法真实存在,但是他还是会「觉得」诸法真实存在,这时候就有「痴」和「爱」。对治的方法还是一样,继续把这些法统统都看成「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这个见地要一路用到底。既然什么都不是,你还需要灭掉无明和贪爱吗?根本就没有无明、贪爱可说,因为都是功能差别。这就是用平等心去发起明和解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五逆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像提婆达多破和合僧,你觉得怎么样?真的有「人」能够破和合僧吗?真的有「破和合僧」这回事吗?统统都是梦幻泡影!所以你对这些东西要有很清楚的认知,习种性菩萨「觉得」法相真实没关系,但是你不能「认为」法相真实。不但五逆相不可得,也没有凡夫相、破法相可得……只要你「认为」任何一法有真实相貌可得,那就是你渗漏的地方。要是你在五逆相上都可以得解脱,以后就没有东西可以系缚你了。像真观被人诬谤为「破和合僧」,这是一口棺材,把很多人困死在里面,不敢读真观的书,更不敢来参访真观。有智慧的人能够「依法不依人」,这口棺材便困不住他。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四谛是苦、集、灭、道。苦包括苦苦、行苦和坏苦,一切有为法的存在皆是苦,包括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也不离行苦和坏苦。集谛是造成苦的原因──贪爱与取相分别。灭谛是没有烦恼的状态,跟苦相对的涅槃。道谛就是能够趋近于涅槃的方法。四谛可以说是有为法也可以说成是无为法,要看你怎么解释。比如有人说:「你讲的都是空话!」从某种角度讲也对啊,我一直都在讲空话,甚至也没有一个人在说法。所以你看般若经常常两面俱陈,说这边也可以,说那边也可以。这里说不见四谛,为什么?因为从胜义谛来讲四谛统统都是功能差别,没什么见、不见。六祖惠能讲「我不会佛法」,他真的不会还是假的不会?是真的不会!但如果随顺世俗谛的话就要说他会佛法。所以这里以世俗谛来讲是见四谛,这就是「非不见谛」的角度。经文中像这种两句放在一块的大部分都可以用这种方式理解,一句是依胜义谛而说,一句是依世俗谛而说。

      「非得果,非不得果」。依胜义谛的角度,说「须菩提得了阿罗汉果」,很显然是错的,《金刚经》中佛陀讲:「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但是从世俗谛来讲,说他不得果又不对。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须菩提在世俗谛上不是凡夫,但以胜义谛的角度看,他并不是离开凡夫法,因为本无凡夫法可言,都是功能差别。

      「非圣人,非不圣人」。非圣人是站在胜义谛去讲,非不圣人是站在世俗谛去讲。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什么东西成就一切法而又离开各种法相?很显然是第八识。闻思成熟的人就会知道这一点。《维摩诘经》字数不多,我以前带着它,常常拿出来翻,那时我完全不知道这是在讲什么,但是读起来很欢喜。现在看「成就一切法」,马上知道这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体性。流注种子现起功能差别,种子没有法相可得。「乃可取食」,你能够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吃这钵食物了。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乃可取食」。不只是须菩提,我们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不见佛、不闻法」。大家不要误会,以为真观在轻慢本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华严经》讲「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果这个「须菩提」是在讲第八识,那换成「佛」不是一样吗?有人听到这种说法会受不了,所以要看情况才能跟人家宣说。须菩提为什么不见佛、不闻法?因为整个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说有「见佛」「闻法」,就有能取跟所取。第八识、一真法界的体性就是不见佛、不闻法。

      「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这六个最有名的外道是你的老师。须菩提的老师应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虽然如此,如果他到外道老师那里,没办法把他当成佛,那么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他的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他看不到外道身上的如来体性。如果一个人看不到外道身上的如来体性,他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他不是,最多只能称为声闻弟子,因为他落入五蕴相,看不到真佛,没有资格吃维摩诘居士供养的饭菜。

      「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你就是跟着外道出家的,你的老师掉到什么地方,你也跟着掉到什么地方。比如说我跟着释迦牟尼佛出家,那也就相当于我跟着外道出家,因为没有差别对待相。外道掉到三界法里面,我们也要掉到三界法里面,才有办法度众生。不然,一直待在无余涅槃就好了,无余涅槃不和三界相应。如果你在无余涅槃里面,还吃什么饭?一定是在三界度众生,你才需要吃饭。外道就是落在三界里面,我们也是落在三界里面。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凡夫外道受三界法的系缚」这种说法并非真实,只是方便说,「没有众生受三界法的系缚,统统都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才是真实说。所以外道六师其实仍在涅槃,我们也跟着他住在涅槃。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这个世界上的邪见可多了,有些看起来很不错的思想,像现代的「人本主义」,也是这里讲的邪见。还有,佛教的异端如唐朝的三阶教、清朝的白莲教等等,这些见解偏离了正法,所以说它是邪见。入诸邪见,和众生作同样的思维,才能度他。比如「人本主义」要我们自我实现。还有人主张「筑梦踏实」,都已经是梦了还踏什么实?真的是典型的邪见。但是没办法,众生听到这种话,本来很消极,用邪见让他振奋也好。他暂时没有办法接受出世间的佛法,只好用世间法来救他。甚至连大家以为的恶法,都可以拿来度众生,譬如某些毒药可以用来治病。众生入诸邪见,其实仍在一真法界,菩萨有这个见地,不但不受邪见影响,还可以拿邪见来度众生。「不到彼岸」,涅槃是彼岸。为什么不到彼岸?本来就在那里了还要去哪?如果我说「你去不去地球啊?」你本来就在地球,还去什么地球?在一真法界当中,「此岸」就是「彼岸」,没有什么到不到的。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比如有一个众生,他有世智聪辩(八难之一),不想学佛法,实际上他一向「不得无难」。以功能差别来讲,根本没有人住于八难,第八识还是本来解脱的,没有什么难不难的。「无难」就是把困难断掉,相当于灭掉烦恼。本来就没有烦恼,还要去灭什么烦恼?《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和这个道理差不多。住在八难也等同住于涅槃。已经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也可以示现八难相,只要度众生需要这样,他就这么示现。这里是要破坏大家的自性见。大家不要以为有什么人不可度,那都是跟「小孩子」(新学菩萨)讲的话,而不是跟「大人」(久学菩萨)讲的话。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清净法和烦恼法有差别相可得吗?没有。为什么要离开清净法?「同于烦恼」和「离清净法」意思是一样的,一真法界不垢不净,根本就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如果你得到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也一样得到无诤三昧。有无诤三昧的人,如果说他站着,别人不欢喜,他就会坐着;如果他往左边走,人家不喜欢,他就往右。他尽量不去触犯别人的嗔心,能够随顺他人。你想想看,须菩提真的能够跟别人完全无诤吗?有时候也很困难,比如现在有两个人,一个人不喜欢他站着,另一个不喜欢他坐着,你说他怎么办?第八识才是真正的无诤,因为它恒顺一切众生。如果你得到无诤三昧,也就是第八识得到无诤三昧,你有第八识,一切众生也有第八识,不需要拿无诤三昧去炫耀,不要觉得这个有什么了不起,反正大家都有。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有人布施你不叫种福田,为什么没有种福田?因为没有「种福田」这件事,也没有「布施」这回事。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供养你的人堕三恶道,因为三恶道等同涅槃。供养第八识的人很快证得各种胜妙的功德,不久之后就可以广度众生,即使在三恶道,也跟涅槃没有两样。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第一种情况是已经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示现成魔王相,作了各种魔业。另一种情况是他不是什么菩萨,去做了很多破坏佛法的事情。在我们来看都一样,他所做这些破坏佛法的事情或者做一切烦恼的事情和佛世尊所造的清净业没有差别相可得。为什么没有差别相?统统都是功能差别。差别相都是依于业力与妄想而产生的,把业力与妄想拿开以后它们什么都不是,既然什么都不是,不就是等无有异吗?统统都是种子,都是功能差别。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表面上看起来有做这些事情,其实是本无动摇,统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   



      「不入众数」,众是指僧众而言。佛法僧三宝,其中的「僧」是指僧团,中文的名词没有单数复数,但是梵文有单数、双数、多数,多数是三个以上,「僧」的梵文是多数。所以,「破和合僧」,或者「破羯摩转法轮僧」一定是指破坏一个三人以上的僧众(按照戒法应该要四人以上)。正觉同修会认为毁谤一个执事可以构成「破羯摩转法轮僧」,这是极大的误会。在这里鸠摩罗什把它翻译成「众」,是僧众的意思,因为梵文原意是指多数,而不是一个或两个。「不入众数」,就是不能算是僧宝。因为第八识什么都不是。「终不得灭度」,第八识能灭度吗?第八识一向都是寂灭的,如果一定要让它灭度要怎么办?只好先让它有烦恼,再让它灭度,这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令狐冲的朋友桃谷六仙和黄河老祖(老头子和祖千秋)有过结,令狐冲出来调解,希望两边「化敌为友」。桃实仙却说:「不向他们寻仇生事,那是可以的;说到化敌为友,却是不行,杀了我头也不行。」他解释道:「桃谷六仙和他们黄河老祖本来无怨无仇,根本不是敌人,既非敌人,这『化敌』便如何化起?所以啊,要结成朋友,倒也不妨,要化敌为友,可无论如何化不来了。」

      「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当时我听了这些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没有办法作答。只好放下饭碗,准备转身走人。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这个时候维摩诘又跟我讲:「喂,须菩提,饭碗照样拿着怕什么嘛!我问你,如果佛世尊变出一个幻化的人,用这些事情来诘问你,你会不会害怕?」须菩提说:「不会啊!反正是假的。」维摩诘说:「一切的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地示现出来,现在我跟你讲的这些,还不就是幻化么,你又有什么好怕的?因为一切言说都不离幻化相。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执着在文字上面,那就不用怕了啊!并没有语言文字真实存在,你知道这个道理,就能够解脱于语言文字相的系缚。这样就是解脱,你不用去追求其他的解脱相,因为解脱相也就是一切的诸法。」为什么呢?《法华经》讲:「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法虽然存在,却跟从来不存在没两样,这是本来解脱。

      维摩诘在讲这个法的时候,当场有两百个天人得到法眼净。《阿含经》讲「法眼净」一般是指证声闻初果,这里我认为是指大乘见道,因为这个是大乘法,一旦听得懂,就变成大乘见道者。须菩提接着讲:「他辩才这么好,我去到那边听人家训话就好了,还往来酬答什么?所以我没有资格代表佛世尊去慰问他的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22-8-18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5 02:17 PM , Processed in 0.0402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