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没听过福建宁德,但有城市的地方,就有这里产的电池。当你真正来到宁德,便会发现,这里吃海鲜、避暑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宁德屏南白水洋。
三伏天的避暑圣地。
摄影/王茜
八月初东海开海,宁德迎来了最美好的季节。宁德的渔民们,开着配备桁杆拖虾、笼壶类、灯光围网等十八般武艺的渔船出海捕鱼。宁德的普通人也盘算好了当季的螃蟹肉满不满,该清蒸还是煲粥,准备品味夏季头一网的鲜。
宁德霞浦,
渔民晒网。
宁德人不但善捕海鲜,会吃海鲜,更善于养殖海鲜。大黄鱼是江南饭桌的明珠,试想咸齑大汤黄鱼、糖醋大黄鱼消失,江浙的菜品得减少几分鲜甜与雅致?如今,中国人餐桌上的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
宁德,福建最低调的宝藏城市:这里的鳗鱼,游进了日本的料亭;东南黄金海岸线中点,有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霞浦有“中国最美海滩”;福鼎白茶冲出福建,走向世界。这座城市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奔流的黄河,厚重的黄土孕育了中华文明,也为中华文明留下抹不去的大陆文明底色。然而,在中国东南的一隅的福建省是中国海洋文明的窗口,而宁德,正位于这扇窗口的最北端。
宁德300余个海岛的一部分。
宁德位于浙江省与福建省的交界处,夹在温州与福州两强的中间。如果说福建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那么宁德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
制图/孙璐
在外界看来,宁德异常逼仄,缺少发展农业、聚集人口的条件,但是对于宁德人来说这里却天地宽广,因为宁德人耕耘的是海洋。
缺少陆地的宁德注定与海洋产生解不开的联系。舳舻千里的三都岛、怪石嶙峋的斗帽岛、茂密的草甸与碧海蓝天相接的大嵛山岛……宁德的岛屿不但数量多,而且风光各有千秋。
嵛山岛东角村。
摄影/爱趴趴走的七逃囝仔
305个岛屿包围了这里的178个港湾,形成半封闭的结构,让宁德本身成为一个宁静的大港湾。其中又以在岛屿、半岛环抱下的三都澳最为优越,这里水深浪静、不冻不淤,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是世界罕见的深水良港。
自古以来,无数代渔民从这片宁静的港湾启航,捕捞东海与南海的精华。“正月虾蛄刚赤梁,二月沙蛤满沙场……八月潭条会跳舞……十二月鲍鱼肥嘟嘟。”宁德海鲜可以从年初吃到年尾。
宁德海洋渔业养殖风光。
比宁德渔民更会捕鱼的人不少,但是比宁德渔民更会养鱼的不多。
海鲜之乡霞浦分布着中国面积最大的滩涂,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滩涂。火到当地渔民增收的副业。只要二十块钱,他们就会摆出架势,满足摄影师的人文大片梦,而这些农民的主业,成就了中国的“海带之乡”、“紫菜之乡”。
霞浦海滩日景。
三都澳是漂浮在海上的另一面宁德。渔民们在一方方鱼排中养殖鱼、虾、蟹、贝、紫菜,构筑起“街坊”、“道路”。正是渔民们“海耕不辍”才让海洋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让海鲜不至于成为大众望而却步的奢侈品。
渔民用养殖区编织了海洋。
摄影/李乾浩
大黄鱼(黄瓜鱼)鱼肉鲜嫩紧实,鱼油鲜美丰润,自古以来就是老饕心中海鲜的代名词。就像张家口的“口蘑”其实多来自内蒙古高原一样,其实山东只是大黄鱼在北方的集散地,“山东特产”大黄鱼八成来自宁德。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是大黄鱼的“老家”。
三都澳渔排,
无边的海上之城。
摄影/陈宁
无数文人为它留下过诗句。宋代一句朴实的“黄鱼出海门,餍饫及僮仆。”描绘出了大黄鱼盛产,连僮仆都会吃腻的盛况。然而因为过渡捕捞,野生大黄鱼几乎在80年代绝迹。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美味,可能要在古书中才能寻得踪迹了。
大黄鱼的起死回生,正从宁德开始。当地科研人员在鱼排中“种”起了娇贵的大黄鱼。此后,大黄鱼价格不断下探,终于再次成为了比猪肉贵点不多的大众美食,红烧大黄鱼也得以成为宁德外地游子一口唤起五味杂陈的家乡味。
不同的海鲜有不同的养殖技术。
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摄影/陈亚诺
开海的时候渔船遍及两海,而禁渔的时候鱼排还能“种”出海鲜,四季供应的海鲜对于宁德人来说只是寻常食物。这种对待海鲜返璞归真的态度,让海鲜在宁德菜中不再是需要小心烹饪的珍馐,而是包揽了从凉菜到主食的家常味道。
血蛤、泥螺稍加汆烫,便加入葱、姜、酱油、蒜头醋;洗净的沙虫煮熟静置,就做好了让游客看得心惊肉跳,却鲜美异常的凉菜。切开的螃蟹垫着芋头,撒入调料水蒸煮,一道有菜有肉的芋头螃蟹既是主食,也是“硬菜”。宁德的海鲜就是这么生猛、朴实但尊重海鲜本味。
宁德的鱼丸眼花缭乱。
摄影/陈亚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