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4|回复: 0

[影乐之声] 知乎万赞:怎样欣赏古典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1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乎万赞:怎样欣赏古典音乐?

知乎高赞  2022-08-05 07:00 Posted on 吉林


听古典音乐之前要先学知识?需要很高的门槛?


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很感兴趣,但是又担心自己听不懂,因此对之「望而生畏」。


其实古典音乐并不一定晦涩难懂,可能你只是缺少一点点简单的引导。


今天知乎答主分享一份超详细的「古典乐攻略」,希望你能找到享受生活的新方式。



 怎样欣赏古典音乐? 


答主:Devymex Wang2.7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


欣赏古典音乐无需专业知识,无需艺术细胞,没有人是天生的音乐家,只要静下心来听就好。
 
千万不要试图去理解或「听懂」它,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着耐心多听几遍,觉得悦耳动听就足够了。
 
用美感带给人们愉悦才是音乐艺术的真谛!绝大多数古典作品都是为讨好耳朵而作,历史上大部分古典作曲家的主要收入均来自于给贵族/宫廷当乐师、开音乐会以及出版乐谱。
 
所以精神正常的作曲家绝不会故意让人「闻尔生畏」,否则就是砸自己的饭碗。
 
反对那些「听古典音乐前应先学习知识」的观点。人类对新事物的正确认识过程永远是从感性到理性,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是如此。你们还能不能让没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开心地听听古典音乐啦?
 
套用一句俗话:不知道怎么入门?踹门进去就行了!
 
IMG_5280.PNG
罗斯特洛波维奇指挥,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
 
下面推荐一个入门的列表,都是些容易喜欢上的作品。
 
先从管弦乐入门: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共 4 部「春」「夏」「秋」「冬」,每部 3 个乐章)
巴赫《第 2 号「勃兰登堡」协奏曲》(共 3 个乐章)
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共 6 个乐章,有时 5、6 合为一章)
莫扎特《第 13 号小夜曲》(共 4 个乐章)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共 4 个乐章)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共 4 个乐章,有时第 4 章拆为两段)
埃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独一首)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组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选辑)
 
管弦乐听到这里算入门了。然后钢琴曲入门:
 
李斯特《「钟」》(独一首)
肖邦《「小狗」圆舞曲》(独一首)
肖邦《「革命」、「大海」、「冬风」练习曲》(共3首)
肖邦《「英雄」波罗乃兹》(独一首)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共 3 个乐章)
贝多芬《「华尔斯坦」(「黎明」)钢琴奏鸣曲》(共 3 个乐章)
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共 3 个乐章)
莫扎特《 A 大调钢琴奏鸣曲》(共 3 个乐章)
巴赫《「哥德堡」变奏组曲》(主题,尾声和 30 个变奏)
 
到这里钢琴曲就算是入门了。接下来就可以多接触一些其它形式: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或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或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或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
巴赫《「幻想曲与赋格」管风琴曲》
贝多芬《「春天」奏鸣曲》(或《「克鲁采」奏鸣曲》,难度稍大)
亨德尔《「弥赛亚」清唱剧》(或莫扎特《安魂曲》)
 
以上作品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作品,并且按难度大致排了序,听的过程中还可以去网上搜相应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和作品结构,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接受不了就硬听它十几遍,这个过程很重要,很多作品我也是听了十几遍才听熟的,但熟了就再也离不开了,百听不厌。如果实在不行就跳过去,相信总会遇到你喜欢听的。
 
也许你会认为:流行乐又简单又好听,而古典音乐晦涩难懂,就是那些人矫情装逼、无病呻吟罢了。
 
那么恳请你看完下面这些解释,可能你会稍稍改观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
 
人们对于各种音乐是存在先天审美的,即便是婴儿也会对一些音乐产生兴趣,比如儿歌和摇篮曲。可是为什么当我们长大了就不太喜欢去听这些音乐了呢?是因为它们难听吗?肯定不是。
 
但我相信你心中是有正确答案的——那就是因为它们过于简单乏味了。这类歌曲天生容易听熟,但多听几遍就会觉得枯燥无趣。
 
显然,人天生喜欢有曲折起伏,有低潮高潮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往往会被铭记传唱;而那些简单重复,毫无新意的歌曲,则会被人们迅速遗忘,比如小苹果。
 
后者这类歌曲可能需要听个一两遍就可以接受,但我知道你不会把它们存手机里的。
 
当你开始单曲循环一首歌,你可能会认为是「听懂了」,其实就是听熟了。
 
这是因为你熟悉了歌曲的结构,记住了主歌、副歌的旋律,熟悉了不断重复的主题、节奏以及美妙的乐器、音响效果等,并在心中形成了回响。
 
再听一遍时,传入耳中的音乐与脑海中的旋律相契合,自然就会感到舒畅愉快。
 
为了迅速抓住听众,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创作方法就是将简单而优美的两三段小旋律拼接起来,配以新颖悦耳的电子混音,再辅以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歌词。
 
然而,由于这类歌曲中的旋律素材很少,甚至大同小异,而且多是简单重复,缺少变化,听上几十遍也就没什么新意了。想了解更多请看
 
在音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古典音乐作曲家们总结出了非常繁复的规则来写出动听的音乐,并且会在一部作品中融入大量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复杂的加工、变化和处理,结果导致普通听众刚刚开始接触一部作品时,根本听不出任何结构性的东西。
 
甚至听了好几遍之后依然觉得「这么长的作品,旋律乱七八糟,前后毫无联系」,自然难以接受。
 
此外,古典音乐中所使用的和弦(由同时奏响的多个音构成)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也是流行音乐望尘莫及的,但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于和弦的接受程度,或者说对于什么样的和弦觉得悦耳,是取决于常听什么样的音乐。
 
大多数流行音乐所使用的和弦走向都集中在有限的一些组合上,你听熟了几首就容易听熟其他的,但是古典音乐中的大量和弦你可能都没听过,尤其是近现代作品,这就直接导致你觉得「不好听」。
 
所以你需要的就是耐心,先慢慢接受古典音乐中大量的陌生和弦和音程,再坚持继续听下去,直到某一瞬间你忽然发现:原来某一段就是整部作品的大主题啊!
 
那一刻无论你在做什么,肯定都会被艺术美感击中,并陶醉其中。继续听下去,这部作品里更多的素材和变化就会逐渐被你挖掘出来,慢慢地你就理解了整部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思路。
 
对于一些大型作品,当你听到这个程度就会中毒而无法自拔,一天不听就像耳朵里钻入了一只小虫。
 
当然啦,不同的古典作品结构的复杂程度也是大相径庭的,刚入门的同学可以按照我前面提供的歌单由浅入深地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乐感也会提升,对更复杂结构的洞察力也会越来越强。
 
当你走过一年聆听者的过程后,你基本可以具有这样的能力:听到陌生的器乐作品时,很快可以抓住它的主干和结构,并判断出是否古典作品,甚至是大致的创作时期。
 
如果你觉得古典音乐作品优美动听,那也一定会对作曲家的身世以及创作背景产生兴趣。伟大的作曲家们都有传奇的一生,网上可以查到丰富的史料、轶闻,非常有趣。
 
除了音乐本身,演奏家和唱片也有大量的故事等待你去挖掘。相信走完入门的过程,你就再也离不开古典音乐,艺术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带来一生的享受和幸福。
 
IMG_5281.PNG
三星带花,名扬四海之《奶妈碟》
 
下面进入实操环节,具体来说,欣赏古典音乐最佳的途径就是听现场。
 
古典音乐的演绎就是作品的二次创作,而且目前最顶级的录音和回放设备所达到的音质也与现场效果相差甚远。
 
很多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偶尔去听了一次音乐会后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所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一次高品质(好乐团、好剧院)的管弦现场,绝对不会后悔。
 
遗憾的是国内这样的音乐会太少了,有的话也比较贵,比如:祖宾梅塔上海音乐会
 
另外,各大城市的音乐学院会经常组织学生演出音乐会,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门票价格也低,甚至只有 10 元到 20 元。
 
迎新季、毕业季、逢年过节都会举办音乐会,一些大音乐家们不定期前来访问也会举办专场,去校园里转转就能看到演出海报,学校官网也会有通知。
 
如果认识学生的话还能买到内部票甚至免费赠票,还有一些音乐会根本不用票,你去听就好了。
 
有一点需要注意,对音乐会曲目不熟悉的,务必做足功课再去,否则你很有可能中途退场。要做的功课包括:
 
了解作曲家的身世背景以及作品的命名、创作时期、题材和风格;了解每部作品的形式和乐章组成,做到乐章间不会乱鼓掌;了解演出团体的信息,包括指挥和著名的演奏家的身份;最好用一周的时间,用单曲循环的方式听熟所有的曲目。
 
对于歌剧还要额外了解作品的故事时代背景、内容梗概、所传达的思想理念,最好能提前在网上把以往经典的演出视频看一遍,如果没有时间,至少要听熟每一幕的序曲和里面所有的著名唱段。
 
如果您只有条件听录音,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发行
 
古典音乐专辑在历史上存在多过种发行方式。今天,黑胶唱片已经住进了象牙塔,DVD 音乐唱片并没流行开来,所以现在的古典音乐唱片绝大多数仍是 CD 介质的专辑。一套古典音乐 CD 专辑主要有如下的几种形式:
 
一部大作品;作曲家系列作品辑;作曲家选辑;演奏家选辑;演奏家全辑;作曲家全辑。这几种形式的排序代表它们常见的程度。
 
除了最后一种形式,其他形式的几乎所有专辑都是由同一个乐团/演奏家演奏,这也算是一个发行惯例。
 
IMG_5282.PNG
三星带花,安塞美之传奇录音,《皇家芭蕾》
 
二、版本
 
同一部作品会有很多版本的演绎,甚至同一班乐团/演奏家在不同年代留下多套录音。
 
因此大多数正规专辑都会详细标明每一部作品的这些信息,包括:作曲家(生逝年代)、作品编号、作品名称、调性、指挥、演奏家、歌唱家、合唱团、乐团、录音师、录音年代、录音地点、制作人、首发年代、发行公司等。
 
缺失这些信息的录音价值很低。
 
对于你喜欢的作品,不妨听听不同的版本。比如古琴版和名琴版的《四季》,古尔德和图蕾克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卡拉扬和小克莱伯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等等。

还有很多经典的历史录音是从黑胶唱片( LP )转录为 CD 的,比如下面这张:
 
IMG_5283.PNG
卡拉扬指挥,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三、音质
 
古典音乐作品的音质直接依赖于唱片的录音和制作,不同唱片的录音品质差别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录音年代、录音师的水准以及制作公司的技术实力。
 
可以先听听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的传奇录音,包括 Decca 出品的《奶妈碟》、Szell 《水上音乐》,索尔蒂《贝九》还有 RCA 出品的安塞美《皇家芭蕾》等,再与一般的唱片对比就会对录音水平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IMG_5284.PNG
三星带花,24K 金盘面,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
 
四、设备
 
一定不要用太烂的设备听录音。笔记本/手机的外放以及地摊耳机会迅速令你对古典音乐失去兴趣,以致终生无感。
 
「听古典只能用音箱而不能用耳机」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要知道千元以下的音箱和同价位耳机/耳塞的音质基本上是没有可比性的。
 
所以入门的话只要用 200 元以上的入耳式耳塞基本不会漏掉什么乐器了,降噪也好一些。一般的手机电脑作播放设备都行,最好就在手机里放几部短作品,只要在户外就戴上耳机,好作品都很容易听熟的。
 
具体来讲,入门同学可以选用森海 MX360 、或索尼 EX450 ,这些都是性价比很高的耳塞。对音质有一定追求的同学可用铁三角 ATH-IM70 或森海 IE60 。
 
不差钱的同学推荐在电脑上连接 Sony PHA-2 耳放,加森海 IE80( IE80 听古典只能用 C 套,双节套会让声场变得非常窄),这是非常适合听古典音乐的金牌组合,如果买到是正品,那你一定会感受到震撼。
 
此外很多人还有个误区,就是高音好的设备听古典,低音好的设备听流行。其实古典比流行更需要低音!
 
如果用低音差的设备听管弦乐,低音提琴、大号、巴松这些乐器都将被自动过滤,听《莱茵的黄金》第一幕的 Vorspiel(序曲)开始一分钟内你不会听到任何声音。
 
如果是在电脑上听古典,那么推荐使用 Foobar2000 播放器,音质最佳,功能最强。
 
但要注意两点:
 
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声音开得太大。保护你的听力比什么都重要!许多古典音乐动态范围极大,最小声时如蚊子叫,最大声时却如电闪雷鸣,千万注意调整到合适的音量才行。
 
不要开均衡器和自动音量控制器。均衡器就是调节高音、低音平衡的装置/插件,而古典音乐追求的就是最真实的还原,拒绝任何音染。
 
自动音量控制就更糟糕了,弱奏和强奏的对比是古典音乐主要的表现手法,自动音量控制(音量规格化)会让强弱对比完全消失,古典音乐的韵味便会消失得一干二净。
 
IMG_5285.PNG
三星带花,加迪纳指挥,贝多芬《庄严弥撒
 
古典音乐圈子里的玩法很多,有人烧器材,有人烧唱片,还有人烧乐器。本人也是从烧器材这条路玩出来的,整个一血泪史。
 
斗胆借用摄影圈的一句话「功放穷三代,音箱毁一生」,万望各位同学不要重蹈覆辙,只有音乐本身才是古典音乐的究极意义所在啊!
 
五、获得
 
大多数著名的古典音乐出版商并没有在国内专营的业务,要在国内出版也必须经过国内的出版公司作代理。
 
由于古典音乐毕竟还是小众爱好,人们的欣赏水平也有待提高,所以高价引进的优秀专辑却卖不出去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样一来国内出版商也不愿意代理引进了,导致在国内市场上很难买到好专辑,无论是线上线下都一样。
 
而某些平台上的个体商户卖的所谓正版,其实大多都是盗版假货,朋友们千万当心!
 
如果您想要收藏到正版专辑,建议还是去 eBay、Amazon 等网站上用双币信用卡直接购买。
 
觉得这些唱片太贵?也没关系,现在很多音乐平台都提供了大量的古典专辑,其中也不乏精品,基本上常见的作品的许多版本都找得到(务必使用英文名搜索)。
 
IMG_5286.PNG
三星带花,李希特指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集》
 
六、进阶
 
当您真的已经爱上了古典音乐,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每部重要作品的结构和创作思路。
 
首先了解一些西方音乐史是必要的,推荐《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还要学一点乐理知识,可看教科书学习,推荐《乐理自学指南 》。
 
如果将「变奏」、「复调」、「交响性」、「奏鸣曲式」、「赋格」、「织体」等相关概念烂熟于心后,再去听古典作品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决定深入探索古典音乐世界的朋友,我再推荐一本书:《聆听音乐》,克雷格·莱特著,是带你入门的绝佳教科书。


题图: 《爱乐之城》

编辑: 鑫鑫向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0 08:00 AM , Processed in 0.0333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