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里搭长棚,
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谁能守着谁一辈子?
不过三年五载,
各人干各人的去了。”
——作家·曹雪芹
「逝于1763年2月12日」
代表作品:《红楼梦》
……
1987年6月,连续4天,《中国电影报》、《中外电视》等四家单位开了个会。38个代表坐在一起,要评一部电视剧。对男女主角,他们有很大意见。男主虽不失纯真,但太呆,不够神采飘逸。女主,更要不得,除了尖酸、刻薄,就是小家子气,与原著中的复杂、深刻,相去甚远,完全没抓住人物。
这部剧,是同年播出的《红楼梦》。
会上,陈凯歌他爹,戏曲电影导演陈怀皑指出,《红》剧的人物总谱铺排失当,凤姐戏份都盖过宝黛了,邓婕的表演压倒了一切。
同时期,民间红学爱好者纷纷写信、打电话,给央视指出了剧中礼仪、场景的诸多错误。更严重的是有人问,你们剧组算什么?高鹗续得不咋样,好歹经过时间检验,后40回你们居然不照着书拍,自己说改就改了?
而红学家们的一致意见是:
虽有“脂批”提示,红学研究做依据,续补的剧情,远不及高鹗的水平。
被骂,导演王扶林早有预料。所以开会那天,他干脆就没去。
「87版《红楼》宝玉、黛玉」
其实立项之初,为了规避风险,87版《红楼梦》准备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把后40回改掉,一个是照着原著拍。但这剧前后拍了4年,改编版还没拍完,剧组人员都散了。而且花了670万,破了中国电视剧拍摄记录。就这,为省钱,像“太虚幻境”这种只出现一次的情节,根本没敢拍。
面对资金困难,央视副台长戴临风拍板说:
“就播改编版,出了事,我担着!”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正式播出。收视率高达75%。新华书店的《红楼梦》一度卖脱销。民间虽然看得津津有味,但由于《红》的文化地位实在太高,整部剧还是遭受了文艺界几乎一面倒的批评。
然而,研讨会怕得不敢去的王扶林没想到,20多年后,这部被批得千疮百孔的电视剧,却被中国老百姓视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
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和主创,后来数十年间,都在一次又一次赞叹、追怀中反复确认:
“不会再有第二部87版《红楼梦》了。”
02.
1979年,王扶林随团出国访问,看国外拍名著剧,深受启发。回台里后,就说咱们也可以搞啊。彼时,文艺百废待兴,搞是该搞,就是条件很差。
王扶林跟领导说,《三国》要拍打仗,《西游》需要特效,拍起来都不容易,《红楼梦》全都是文戏,相对简单一点,可以先拍它。
又到各大高校打听,很多大学生都没读过《红》。更坚定了拍摄想法。1982年,红学会在恭王府开会,王导和戴临风去了。听说要改编成电视剧,大家觉得是好事。但也有人不客气,说别把《红楼梦》毁了。
王、戴二人回央视继续开会,正反意见也是各半。有个文学家劝戴临风:
“那可是《红楼梦》啊,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的,你一辈子政治上没犯过错,小心栽在这上头!”
当时没台长,戴是第一副台长,等于就是台长。是他一声令下:拍!
「多亏了戴临风,才有了87版《红楼梦》」
此前,王扶林就拍过一个《敌营十八年》,害怕经验不足,于是央视找来“北影四大导”的成荫做导演。没想到还没上任呢,成导心肌梗塞去了。王只好自己顶上。搭团队,要了亲命了,一听说是《红楼梦》,这也请不来,那也不敢去。就先搭了个美工组,化妆、布景、道具都在里面。
好在开拍时,央视得到了红学会的鼎力支持。1983年,顾问委员会成立。《红》剧组建了一个如今看上去堪称“学界天团”的顾问团:
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溍、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棐、邓云乡等等……这些大师,给演员讲课、给化妆找参照、给场景做设计、为剧组挑错,没有报酬,只有偶尔一顿工作餐。
剧本,一开始让蒋和森主笔。蒋精耕细作,央视实在等不及,劝其做文学顾问。又找来周雷、刘耕路、周岭三人,写了一年,完成剧本。
央视这边正在筹备,突然北影厂要找谢铁骊导《红楼梦》,投资2200万。压力一下子全给了王导。台里就劝,要不我们跟他们合作?王扶林说,合作个屁,一合作,我们都成跑腿的了。扭头去台里要钱,预算500万。
计财司的人一听,都傻了。当时很多电视剧,拍下来也就一万多。
「剧组的开学典礼」
钱,好不容易磨下来。剧本,也出了。王扶林在演员上犯了难。通读两遍《红楼梦》后,王觉得,这剧首先不能找名演员。成熟演员,演宝黛,年纪大,不够纯情,只能找二十岁左右的。这又涉及演技问题。
最后方案是:全国选演员,搞培训。
报纸上一登出消息,很快,上万封信件涌入剧组。那边,剧组的人也时刻绷着一根弦。负责选演员的潘欣欣和周岭出去吃饭,看见一姑娘排队,问了句“鸳鸯可否”,就给拉进培训班,让她试演玉钏。
潘偶遇一战友,见她身边站的姬培杰,也给拉进组,日后演妙玉。还在路上遇到去给北影送剧本的高亮,也拉进去,日后演贾琏。
「培训班的年轻人」
1984年春,剧组在圆明园办第一期培训班。60多名演员进组,学古典文化知识,学身段、礼仪,研读《红楼梦》。给他们授课的,是一水儿的红学大师。王扶林呢,偷偷观察他们的个性,看他们排小品。今天演这个,明天演那个。到底谁演谁,在两期培训班结束后,公布结果。
就在这期间,黛玉、宝玉、宝钗、熙凤、四春、公子、丫鬟…纷纷浮出水面。
03.
招募信息公布后,成千上万的自荐信涌入央视。选角儿队伍,又带着一箱子《红楼梦》绣像,从北向南,跑遍全国十多个省,一个剧团一个剧团地挑演员。凡是觉得有气质、有潜力的,录完像,就带回北京。
这意味着剧中每个角色,都会有好多人竞争。要演上,可不容易。
最幸运的人,是陈晓旭。
那年,她还在鞍山话剧团打下手、演配角。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写了信,还附上诗作。小诗《柳絮》引起剧组注意。陈晓旭瞒着剧团去了北京。这女孩的气质、眼神,弱风扶柳的姿态,太像林黛玉了。
不久,剧组派专人跟她剧团签合同,把她带进了圆明园。
「来自鞍山话剧团的陈晓旭」
要知道,当时上万封信里,最终被选中的,就她一个人。还有什么威胁剧组不让演就自杀的,跑到电视台堵人的,一个个都被劝走了。不过,到了培训班,一心想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对手都很强。
她们是张蕾、张静林、胡泽红。三人背景,非同小可。
张蕾是高干子弟,演过电影《越女哀歌》;张静林免试进中国戏曲学院,演过电视剧《四世同堂》。这两人,都是被文艺部老导演推荐进组的。胡泽红,来头更大。好多红学顾问,就是她爹的朋友,她是文化部直属的红旗越剧团演员,跟甜歌皇后李玲玉同期入团。这仨人,都想演林黛玉。
可当时拍《红楼》,看的不是谁来头大,谁背景硬,看的是谁合适。
「东方闻樱(探春)和张蕾(秦可卿)」
进培训班后,王导一边让四人排小品,一边私下观察她们。张静林太闹腾,很快就被排除。张蕾呢,虽然美若天仙,面相大了点,年纪不太适合。胡泽红有个朋友,叫朱碧云,此女是王导夫人推荐进组的,早定下要演宝钗。她对胡说,王导觉得你有潜力,就是你太活泼,你得装得安静点。
为演黛玉,胡泽红装了很久。不料一日,她在水榭边歇脚,一老头过来搭讪。两人聊起来,胡泽红聊嗨了,本性暴露无遗。后来才知道,老头就是王扶林。王导见她这么外向,跟林黛玉性格差太远了,实在可惜。
多年后,胡泽红还很不服气,笑道:
“其实陈晓旭也很调皮,她就是装得比我好!”
「胡泽红(惜春)差点演了林黛玉」
没演成林黛玉,胡泽红还想演紫鹃、晴雯。王导觉得她俏丽,说你演惜春吧,她是正册,还上挂历呢。胡泽红一翻剧本,说戏太少,还是要演紫鹃。王导说,那你自己去原著里翻,我给你加戏!这才哄了下来。
张静林演不成黛玉,也没意思,要走。王扶林又劝住,说你演晴雯吧,以你的性格,这角色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事实证明,王导眼睛雪亮。后来“晴雯撕扇、补裘”两场戏,果然极其出彩。至于张蕾,因电影事业不顺,早就办下了出国的签证。剧组让她演戏少的秦可卿,她就答应了。
就这么着,黛玉这个角色,最终落到了陈晓旭这个话剧团小配角的头上。
04.
黛玉的选角,并不意外。当初最意外的,是演王熙凤的邓婕。
在选上来的一大堆美女演员里,邓婕又黑、又矮,眼角有条疤,最不起眼。
邓婕的父亲是川剧名家,梅兰芳的好友。可惜走得早。邓婕进省川剧院时,正值大师黄金时代。她这种小演员,只能演丫鬟,跑龙套。连三四流的小姐都没她的份。有次文化局领导视察,老师直接让她下台,说她有碍观瞻。
邓婕气得差点改行。
结果红楼剧组在江浙沪三地选美人,效果不佳,知道成都美女多,就到成都走了一圈。这一去,带了两个人的录像回京。一个川剧院的邓婕,一个军区文工团的张莉。带邓婕的录像时,大家意见很不统一。
邓婕虽黑,化完妆后很上相。可有人质疑说,就她这条件,能演啥呢?
“怕是连个丫鬟都演不上。”
「邓婕的试妆照」
不久,邓婕接到邀请,飞往北京。她的对手,也很厉害。乐韵、周月,这俩都是高挑的大美人,戏院的台柱子。对手厉害还没啥,关键全剧组的人,没一个看好她。一听说她要试戏王熙凤,眼神都不对了。化妆师给她化妆时,惊得大叫,什么!你居然试凤姐?只有王导觉得不错。
排小品,王导让她排五个王熙凤的。这时,摄影师过来说:
“人啊,贵有自知之明,剧组上下都知道,你就是来给乐韵、周月做陪衬的,我觉得你不如把平儿的小品排好,这样还能留下。”
不说也就算了,一说,邓婕反而发了狠,每天研读原著。没人搭戏,就对着石头演。一口气把五个小品全排了,外加一个平儿。结果她一演,那泼辣、犀利的眼神,周月看了说,算了,我演不过她,我退出。
剩下的竞争,在她和乐韵之间。乐韵是个大美人,剧组上下都支持。没想到乐韵妈讨厌王熙凤,不让她演。这一闹,乐韵去香港发展,却不幸殒命。此乃后话,下文再说。说回邓婕演的王熙凤,服了不少人。但乐韵刚走,又来了一个哈尔滨的于兰,一米六九,鹤立鸡群,正适合凤辣子。
定角色那天,王扶林给邓婕两张电影票,打发她去看电影。邓婕三心二意看完回剧组,见有人使眼色,知道定了。在全组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王导一句话拍板,邓婕矮,可以穿增高,或用镜头弥补,就她了!
事实再次证明,王导眼睛雪亮。后来邓婕靠凤姐,拿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
她是全剧组里唯一拿奖的人。
「《红楼梦》里极为经典的一幕」
至于周月,本来想走。王导让她演了性格刚烈的尤三姐。尤三姐戏不多,但角色鲜明,胜在出彩。周月也就答应了。
相比邓婕杀出重围,另一位成都姑娘张莉运气太好。张莉是文艺兵,话不多,总是含笑,人家问她什么,她就呆呆的,说话慢条斯理,气量大。她本是陪朋友参加选拔,没想到自己被选中。进京后,试戏紫鹃。
结果被王导夫人推荐到剧组的朱碧云,早早被定下最适合演宝钗的美人,突然要出国。这一走,全剧组慌了,要重选宝钗。一天开会,编剧周岭突然提议,不如让张莉来演宝钗吧。在座的听了,纷纷反对:
“她这么瘦小,怎么能演宝钗呢?”
周岭说,你们看她做事周全、得体,不与人争,看着深藏不露,怎么不像?
王导听了,一拍桌子说:好!
「宝姐姐美如画」
录像当天,摄像对张莉说,你眼睛好像有点斜。本来只能演个小丫鬟的张莉,突然来劲了,专门跑了一趟医院开证明给他:
“医生说了,我眼睛不斜!”
就这么着,宝钗落到了张莉头上。
当时张莉连一部戏都没演过,可见这个决定有多大胆。
05.
《宝黛话红楼》这本书里,曾提到一个细节。当年定完角色,有人哭有人闹,有人伤心地去散步,有人一个劲儿地抽烟。这也难怪,当年那么多人培训,不是人人都能留下。有人留在剧组,也没演上心仪的角色。
譬如被潘欣欣一眼相中的姬培杰。她在皮鞋厂上班,文化馆的业余演员,当过群演。进组后,特别想演晴雯,排过“晴雯补裘”。但审度完她的气质,王导最后让她演妙玉。为了说服她,红学家还跟她分析,妙玉是十二钗里的第六位,戏虽少,但高洁、清高,是个很重要的角色。
而妙玉最早的人选,是来自扬州剧团的沈琳。沈琳长得那叫一个水嫩。整体看起来也高冷,平时在剧组,特别宅。她一直以为自己会演妙玉,结果最后演的是俏平儿。不过她还好,只要有角色,就满意了。
当时争的最多的,自然是黛玉。
不光陈晓旭、张静林、张蕾、胡泽红想演。来自安徽黄梅戏校的袁玫,也想演。
袁玫是戏校的台柱子。当时央视去招人,选中两人,一个袁玫,一个马兰。马兰大家不熟悉,但她老公余秋雨,想必大家都知道。央视开口,戏校不好不放,但只给一个。领导拍板,让袁玫去。进组前,特想演宝钗。培训班结束,又觉得自己不合适。排过凤姐、鸳鸯。临到开机前,突然被定为袭人。
袁玫心说,虽是个丫鬟,戏份却很多,喜滋滋收下了。
「宝玉三大丫鬟:晴雯、袭人、麝月」
袭人,最早定过西影的演员陈剑月。她本是去《西游》剧组试戏,试到一半,被隔壁潘欣欣逮住,拉去了《红楼》。结果她领导不同意。
陈剑月哭着去找西影厂老大吴天明,吴天明一听,说你们没文化的,人家拍《红楼梦》干嘛不让去?连夜送陈剑月北上。到了剧组,陈剑月性格内向,被定为袭人。她觉得袭人心机太重,不喜欢。培训结束,又让演迎春。她说这戏少,戏路不对,要走。就在她要回西安时,被定成香菱。
一看香菱是个有头有尾的人物,形象丰满,陈剑月就留下了。
「陈剑月饰演被拐走的香菱」
起初竞争林黛玉的张蕾、张静林,最后演了秦可卿、晴雯,留下的理由和陈剑月一样。因为这是《红楼梦》。为这个理由,一开始被定为宝琴,最后却演了刁妇夏金桂的杨晓玲,也“委屈”了自己。
本来宝琴一角都定了。中途,杨给人搭戏,客串夏金桂,演得太好。第二天角色就变了。气得杨一脚踹了王扶林的房门。她说夏金桂这个角色不光彩,演出去,太损害自身形象。最终让她动摇的一句话还是:
“这可是《红楼梦》啊。”
女演员里有这样感到“委屈”的,男演员那边,也有。
戏里除了宝玉,贾琏算男二号。很多男演员抢着演。演话剧出身的吴晓东,当年是话剧团的台柱子,演过不少电影、电视剧,剧组特邀而来。他一进组,就开始熟悉人物,研读原著,琢磨贾琏。结果到培训班结束,贾琏还没定。他一着急,失眠、长痘。想了各种办法,就是消不掉。
演员名单公布后,让他演贾芸。
吴晓东万般沮丧,但还是选择留下。
「吴晓东演了贾芸」
谁演贾琏呢?万万没想到,当初去给北影送剧本,临时被潘欣欣拉进组里培训,本来想演柳湘莲这个配角混过去的高亮,被定了贾琏。高亮一听,人都傻了,我形象这么正,怎么演放浪的贾琏?可王导说:
“你身上有一种王贵气,贾琏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我们相信你。”
有人愁,自然有人乐。譬如薛蟠,当时有十个候选,结果周岭的发小陈洪海去,设计了一段剧本上没有但原著里有的戏,把那十个都淘汰了。
他还不是最幸运的。运气最好的,是演迎春的金莉莉。她是接线员,热爱文艺。被文化馆老师推去参选。录完像,没抱期望。结果王导站在楼上往下看了一眼,把她叫了回去。剧组说,她试戏的样子有点木讷,放不开。王导说,木讷也没关系,正好可以演二木头。就这么进了组。
这还没完,拍戏时,金莉莉为了做专业演员,去报考中戏,还考上了。但中戏不允许读书期间拍戏。只能二选一。她哭着去找王导,王导知道,她上了中戏,就能拿到城市户口,忍着怒气,让她读书去。
金莉莉这一去,成了跟巩俐、伍宇娟等人并列的“中戏五朵金花”。
演迎春的人没了,剧组老师接到死命令,三天内,找到迎春。剧组就跑到成都大街上,找到了在汽车公司劳资科上班的牟一,让她接戏。
一个普通科员,就这么突然当了演员。
「惜、探、迎,三春」
想想当初多少没演上角色的人,都是抱憾回家。80年代中期,内地根本没什么戏,长篇少得可怜,更别提《红楼梦》这样的大制作。那时,市场还没起来,公家铁饭碗才是保证。面对这个机会,有人连铁饭碗都不要了。
演鸳鸯的郑铮,本是话务兵。回京复员后,已经得到工作安排,去石景山检察院做检察官。结果这期间,被文化馆老师拉去试戏。她带着一把剪刀,准备极其充分地演了“鸳鸯抗婚”,差点把头发剪了。剧组通知她培训时,领导允诺她可以去政法大学深造。郑铮一咬牙,愣是辞职,去了剧组。
要知道,当时剧组能给的,只有三年演员合同,其他啥承诺也没有。
没想到,郑铮不但出色完成鸳鸯,去别处串戏,还拿了“飞天奖”。给她打电话通知领奖的,不是别人,是当时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的马未都。
「贾母(李婷)和贴身丫鬟鸳鸯(郑铮)」
除了鸳鸯,演史湘云的郭霄珍,也付出了很多。
她在黄梅戏校,算是台柱子,为电视台录过很多戏剧节目。接到剧组邀请后,需要签三年合同,离开舞台整整三年。一开始她被定为演袭人。郭霄珍不高兴,要回去。王导就说,你心直口快,干脆演史湘云吧。心结在于,如果为了这个戏不多的角色,在北京待三年,回剧团还有我的位置吗?
红学家邓云乡对她说:
“虽然要拍三年,但我保证,经过这三年,你会得到一个很大的升华。而且,经过我们全体的努力,会留下一部不朽的作品。”
不知多少演员冲这个理由,选择了留下。
「郭霄珍饰演的史湘云」
当年就是如此。大家想演的、试演的,和最终拿到手上的,完全不是一个角色。但正是在一次次试戏中,对《红楼梦》的人物、剧情,吃得越来越透。整个培训过程中,每个人的性格,谁适合演谁,王扶林心里早有了数。唯一一个问题,一直困扰全剧组:直到第二期培训班开班,贾宝玉还没找到。
当年红学家吴祖光就说:
“《红楼梦》拍不了,贾宝玉还没生出来呢!”
到各地挑了好几次演员,报纸上也登出消息,但选上来的人,均不满意。王扶林压力巨大,心说妈的找不到算逑,大不了不拍了。
偏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06.
众所周知,宝玉是全书的灵魂。这个人要是没选对,那整部戏就毁了。剧组去江浙沪选人时,听说扬剧团人才济济,去搂了一眼。带回了演平儿的沈琳,还有清俊无比的侯长荣。王扶林一看侯长荣的录像,说:
“这不就是我的宝玉嘛!”
可见了真人才知道,侯长荣太高了,一米七八。他演宝玉,会很难搭戏。后来,侯长荣演了北静王和柳湘莲,是剧中唯一一个分饰两角儿的演员。侯长荣之后,王导又看见一个叫黄大年的,中国戏曲学院的尖子生,生得极为粉嫩。王导很喜欢。也是窜个子,一下子长高,没法儿演了。
还有个马广儒,一心想演宝玉。结果长青春痘,中途治脸去了。试戏,不合适。给邓婕搭戏时,被安排演了起淫心的贾瑞,倒合适。这也为日后马广儒的酗酒早逝埋下伏笔。此乃后话,下文再说。
先说第二期学员班开班后,剧组急得烟熏火燎。这时,侯的格局出来了。他自己没演上宝玉,跟导演说,我记得电影《虹》里面,演张玉屏弟弟那个人不错,他很像宝玉。张玉屏,最早史湘云的候选,后来出国,退出了。
听侯这么一说,王觉得是很像。恰好当时要去峨眉山找片头那块石头,就带上邓婕一起住进了锦江宾馆。邓去欧阳奋强家,留了字条。
「北静王和柳湘莲」
彼时,欧阳奋强也不过是个小演员。长一张娃娃脸,也不高,在峨影剧团,一直坐冷板凳。他拍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个叫韩三平的导演拍的。韩三爷当时腕儿也不大。团里出名的,是潘虹、张丰毅。欧阳奋强只有羡慕。
碍于自己条件,他已经准备不做演员,改往导演这条路发展了。
万万没想到,天上掉这么大个馅儿饼。
谁演贾宝玉,全国上下都很关注。听说剧组找演员,他也动过心,可一看自身条件,没敢想。结果去锦江宾馆,王导看了说,行,你坐飞机到北京来试戏吧。1984年7月,欧阳奋强到剧组,跟另外筛选出来的24个宝玉PK,跟张玉屏试了一段“宝黛读西厢”,演完后,说:
“要是我今天不行,其他人估计也不行。”
回峨眉不久,欧阳还没得到通知,报社先通过剧团拿到选定的内幕消息,给曝出来了。欧阳正兴奋呢,周围却发出了一致的声音:
“让他演贾宝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误会。”
那时候,根本就没人看好他。
「粉粉嫩嫩的贾宝玉」
他去北京培训时,黛玉乘船的戏都开拍了。如此一来,压力更大。离他的戏,还有两个月。只好疯狂研读原著,接受形体训练。他拍的第一场戏是去见秦可卿。这场戏,秦可卿病了,宝玉要哭。他演得很顺,遇到哭戏,拿提前准备好的风油精戳眼睛,哭得稀里哗啦。王导挺满意。
至此,主要演员到位,全体剧组进入了紧张的拍摄。
真正的考验,这才正式到来…
07.
87版《红楼》从头到尾,困难颇多。培训期间,大家生活条件差,男女演员共用两个厕所。伙食水平极低。吃得最差的时候,顿顿菜叶子,制片主任不干了,拉黛玉、惜春等人假装肚子疼,等调查组的人来,“骗”涨伙食费。
就这,还有演员晚上饿得不行,跑到后厨偷菜吃。
全剧组甚至闹过一次食物中毒。
拍摄期间,也艰苦。每个人每集片酬,七十元。没有专业的卸妆水,很多女演员只好拿很粗的卫生纸卸妆,擦到脸生疼。预算的钱,也不是一口气拨下来的。经常拍着拍着没钱了,眼看要断伙食。有次断粮,制片主任求爷爷告奶奶借了两万块。相关领导跑去视察,说钱的事,再考虑。
拍片时,王扶林仅拿工资。顶多有点房补、饭补,省下来多个几块钱。他每天就骑个破自行车到片场,完全不像个导演。
「王扶林给陈晓旭说戏」
在他的点拨下,许多演员,有了飞速的长进。这跟演员自身努力也有关。彼时在剧组,几乎每个演员,都在完成一生中最难超越的角色。
譬如说欧阳奋强。刚跟陈晓旭搭戏时,被批评没有眼神交流,而且一直在装嫩,不自然。搞得他压力巨大,怕自己演不好,跟家里人倾诉,找表演老师请教。还把《一个角色的诞生》翻来覆去地读。
跟宝钗搭戏,问金锁上的字时,他又很僵,像个盘问户口的警察。为了让他找感觉,王扶林下令,全剧组的人都把他当宝玉宠,而且他有特权,可以恶作剧。为此,欧阳跟陈晓旭没少整蛊剧组的人。最后,经王导一番调教,他总算把宝玉的痴傻、纯真,演活了许多。
最大的付出,是因为脸圆,下巴短,欧阳奋强在下巴里植了假体,至今没拆。
陈晓旭也下功夫。拍“黛玉抚琴”那场戏,对古琴一窍不通的她拒绝替身,特意去中央音乐学院找老师学琴,把一个小节苦练了两天。最后弹得那位老师都信服了。拍完“元宵夜宴”,她又专门拜访了越剧电影《红楼梦》版黛玉的表演大师王文娟,跟她请教黛玉的性格、表演。
最夸张的是拍黛玉葬花。冬天拍夏天的戏,结果陈晓旭耳环忘带了。王导一听,顿时怒了。陈晓旭又冷又愧。等耳环处理好,一喊开拍,只穿了件纱衣的她都冻木了。王导又赶紧叫人给披大衣。陈晓旭泪如雨下。这场戏拍下来,林黛玉哭得很美,陈晓旭则哭得差点在片场晕过去。
「黛玉抚琴,美极了」
为演好人物,大家每天就是琢磨。当时签四年合同,时间有的是。为一个很简单的出场,可以花很多心思。演元春的成梅,为了省亲这一场戏准备了足足一年。写了一堆红楼研究笔记。演李纨的孙梦泉,临时进组,只有三天时间准备。为李纨这个人物站姿,她翻遍了《红楼梦》绣像。
压力最大的是邓婕。即便演了凤姐,还是不被看好。凤姐性格之复杂,非常难把握。为此,她把《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垂帘听政》等电影翻来覆去看,从不同人物身上找性格,再捏合在一起。拍凤姐出场时,邓婕刻意把戏曲里的亮相用在人物身上,使之成为一幕经典。凤姐死后那场戏,一把草席裹尸,冰天雪地是在零下三十度拍的,反复拍了多遍,直接给邓婕冻晕了。
考验最大的是“协理宁国府”,找了一帮女兵来助演。可大夏天的,灯一开,满场虫子乱飞。大家只好熄灯打虫子。这一折腾,全剧组都疲了。邓婕心气也下去了。结果演完戏一看,自己不敢信,天啊,怎么这么好?
后来邓婕说,那是因为整整四年,你都活在那个人物里,没出来:
“只要戏服一穿上,你就是王熙凤了。”
还有一场戏,跟贾瑞调情。两人必须凑特别近,还得眉来眼去。邓婕放不开,怎么演都不够“浪”。王导看不下去,亲自上阵示范。
「见刘姥姥这场戏,足见邓婕的演技」
王扶林本是演员出身。剧中很多戏,都是他调教的。另外还有演贾赦的李颉,他是全剧组的表演老师,在指导表演这件事上,功不可没。
张莉此前没演过戏。拿到宝钗后,台词、眼神,一场戏往哪儿看,手势怎么放,全是李颉老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教。为了演好宝钗,张莉也很勤奋。大年初一跑到周汝昌家里,请他给自己讲红楼。
演迎春的金莉莉走后,临时找来汽车公司的牟一。王导又给李颉下死任务,三天之内,必须把她教出来。迎春虽是陪衬,但好多场景都在。牟一第一场戏演完,王导给李颉竖了个大拇指。李颉当时就哭了。
「表演指导,李颉(贾赦)老师」
还有辅导高亮演贾琏。凤姐和平儿为贾琏吃醋,高亮演得像劝架。李颉就说,贾琏是个风流浪子,这样一个男人,眼看着俩女的为自己吃醋,应该是胸中暗自得意,你得这样演,才能把握好他的性格。
想必这对高亮也有启发。他本是舞蹈演员,不久后,就考进了上戏。
也难怪后来许多演员回忆那四年的生活,总说:
“其实那四年,就相当于在剧组里上了个大学。”
当然,努力与否,还在个人。
有人为了表演,四处求教。有人暗下苦工,为接下来的人生做准备,要么考学,要么出国。像演探春的东方闻樱,经常晚饭后约民俗顾问邓云乡散步,缠着他讲中国通史。她立志做导演,主动给王导打下手。拍摄后期,王扶林忙剪辑。凤姐惨死和宝玉落魄的戏,都是她帮忙拍的。
但也有人,没管好自己。拍戏期间,外面的人见姑娘多,就混入剧组,常引诱她们去舞厅、饭店玩儿。这种一经发现,立马开除。
「张莉求教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