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吃法是裹着春卷皮煎。苏州人年初一这天下午的点心总有煎年糕,还可以用春卷皮子包着猪油年糕,在油锅里炸至外脆里糯。放入不同口味的猪油年糕,就有了薄荷味和玫瑰味的春卷。桂花圆子、赤豆圆子、酒酸圈子等等都是配角。
早在宋代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糕点也是粮草先行的。书法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宋四家,糕点到清代才到了全盛时期。到了清道光元年(1821),浙江慈溪人黄启庭闯荡到了苏州。他到了被曹雪芹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闹市,有了现存最老糕点店“黄天源”的雏形。当时也有黄天源与颜聚福、乐万兴、谢福源、柳德兴在行业中被称“四庭柱一正梁",又以“黄、颜、乐、谢夹一柳”闻名于世。
江南人虽然喜甜好糯,玩起花样来,也是字字玑珠。“南派”糕点的始祖,其实指的就是苏州,关于糕点,苏州人花得一丝不苟,严格遵循着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规律,养生不敢说,养心这层面上至少名字不是“美意”,就是“彩头”。
清代宫廷大画师徐扬笔下的《姑苏繁华图》,可见苏州花糕的讲究,他们更喜欢按照特殊习俗来吃糕送糕,“状元香糕”这种名目就说得明明白白了。而画中,木渎斜桥边有一家茶食店,悬着“乳酪酥”、“桂花露”、“玉露霜”、“状元糕”、“太史饼(又称太师饼)”五块招牌,一种糕一个“专门店”,可见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