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这家云南餐厅是从北京开过来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有点小忐忑的(先跟北京人民道歉!)。
但前菜一端上来就觉得:食材有点厉害……
这么说吧,云南虽然去过好多次,但在这家餐厅吃饭时,我们一直在不停提问:“这是什么?”,几乎每一道都有点刷新认知。
要搞定那么多地方的食材供应商,可以想象背后的难度。
翻翻菜单,简直是一部云南食材大辞典,相当于把各地最宝藏小众的食材,都网罗到一家店里了,确实很懂,也挖得深。
像草芽这种极其考验鲜度的食材,点了两次竟然都很出色。上一次吃到这么新鲜脆嫩的草芽,还是在云南建水本地。
当然,食材好,只能说明供应链过硬。这家店更厉害的地方是,感觉在用高级粤菜的功底,做精细版云南菜,甚至能吃到一些稀罕的硬菜。
比如这道传统菜,因为工序繁复,连当地都没几家餐厅还在做。
我们还没吃完第一顿,就立刻预约了下一顿,一共吃了三次,滚出一张最值得吃的菜单。
可惜这家店开张不久就碰上疫情……捂到现在,终于可以分享了!
从两道前菜开始,就能看出店家对食材的自信。一盘毫不修饰的“冰镇蔬菜刺身”,每一种食材吃过去,都是让人挑眉的有趣。
右下角这个清甜似马蹄,脆爽如竹笋,而且完全没有笋涩味的食材,你猜猜是什么?
答案是棕榈芯!这么粗壮的棕榈树茎,只吃最中间指甲盖般粗细的一点点芯,当然嫩得毫无纤维感。
酸咪咪的树番茄,软滑多汁,有百香果般的热带果香,蘸点桂花蜜吃,感觉已经是一道满足的小甜品了。
南瓜那么大的香橼,切片吃,质地像金桔,但更扎实,还散发着优雅的伯爵茶香气。
如果说以上食材我们还见过,那下面这三道凉拌小菜,就完全超纲了。
珊瑚般的树花,有点像细细的海带丝:
树皮就更有意思了,这其实是一种寄生在树上的苔癣类植物,口感类似纸皮,缝隙间挂满了料汁,越嚼越香。
沙松尖,是松树最嫩的尖尖部分,竟然能吃出类似松针的森林气息,非常妙。
这几种食材,都来自滇西边境的高黎贡山,出了云南很少能吃到。
问了下,说老板就是云南人,在当地有固定食材供应商。疫情前,清晨还在云南的食材,最快下午就能空运到店。
店里甚至有一个控温控湿的小房间,专门用来存放食材和云南火腿。
据说这家菌子供应商,跟新*记是同一个。而新*记舍得在食材上花钱,是业内出了名的……
吃过草芽就知道,这家店在食材品控上的确很花功夫。
这种比荔枝还娇贵的水生植物,我们网购过几次都不太理想,而且必须马上吃,否则会脱水变黄。
但点过两回这家店的草芽,状态都保持得很好,通体洁白,脆嫩到似乎一碰到牙齿就会裂开。这种鲜嫩度,基本跟当地吃没差。
而且做法比家常菜更精细,全部草芽掐头去尾,只取最嫩的一段,跟挺拔的芦笋炒作一盘,入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清脆,清清爽爽,比肉光盘得更早。
把云南传统菜
用西餐和粤菜的思路精致化
说实话,不少云南餐厅,食材和调味都很出色,但这家店更难得的是,还把云南菜做出了精致感。
舍得用最好的本土食材,融汇不同菜系里的技巧来做菜,好吃得高级又有意思。
比如说诺邓火腿配乳扇,跟西餐里的火腿芝士异曲同工,很下酒。
市面上可生食的诺邓火腿本来就不多,这一款选得还不错,足足3年陈,油润,有一定香气,还做到了0亚硝酸盐。
因为原料和工艺精细度差异,跟伊比利亚火腿比,口感和香气还有一定差距,当然价格也不同啦!
春天正当季的刺五加野菜,用禄丰黑醋做的油醋汁调味,撒上粉胡椒。
很西式的调味思路,吃起来却那么顺理成章,正好点亮了清苦的刺五加,有趣。
吃过一道脆皮肥肠,云南当地做法一般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出处见水印。
而这里是这样的:
用到粤菜里标致的“玻璃皮”做法,表皮更光滑好看,脆度还持久。搭配云南树番茄熬的酱,酸酸辣辣,多了几分山野气。
感觉餐厅做乳鸽也不会差。后来点过一道香茅乳鸽,果然比不少沪上粤菜馆还要好,香酥的皮和肉之间,兜着一汪亮晶晶的汁水。
可惜香茅味淡了点,入味程度不如广州白天鹅的版本,但这家的乳鸽更多汁。
吃过一道连原产地都不多见的传统硬菜,宾川盐酸黑皮子,改良得也很妙。看着像黑乎乎的大肠,其实是五花肉的皮!
口感很神奇,不像炸猪皮那么软,而是外酥内Q,浸透了鲜辣的汤汁,甚至有点接近脆皮婆参,但更弹牙胶糯一些。即使不爱猪皮的人,也很难拒绝这么一块颤巍巍的尤物。
这道传统菜,过去逢年过节杀猪的时候才做。必须用土猪,猪皮才够厚,焯水后抹上蜂蜜和白酒,半煎半炸,直到猪皮发黑变皱。
这时猪皮的内部充满了缝隙,再煨进高汤里……但这里改良得更精致,用粤菜吊高汤的手法,把传统汤底换成了鸡、鸭、猪筒骨熬的浓汤,鲜味更浓缩。
还有一只烤鸭,让我们见识到,原来云南人吃烤鸭也这么讲究,好吃程度不输北京和南京!
用的是宜良小麻鸭,个头只有一般北京烤鸭的1/3大,肉嫩骨软,一半都是脆脆的软骨,而且皮下脂肪更薄,吃起来不容易腻。
做法基本1:1复刻当地,垫上松针,以木炭烤熟。疫情期间点过一次外卖,出乎意料,烤鸭皮到手还是脆的。
一般餐厅可能就换成电炉了。
不光大菜做得好,家常小炒也蛮注重细节的。
思茅甜笋,只要嫩而无渣的部位,跟去壳蚕豆炒作一盘,极尽清雅甜美:
3月吃的,现在蚕豆过季啦。
肥厚脆弹的绣球菌,则用南瓜汤煮过,比荤汤更搭:
最厉害的是本身没什么味道的芋头花,用瘦肉一煮,鲜甜得可以直接当一道汤羹喝……在一堆浓重大菜之后上桌,更显得清丽脱俗,大家都抢着吃:
还吃过一道极其下饭的宣威杀猪菜,据说原本是员工餐,因为点单的客人实在太多,后来直接上菜单了。
五花肉和辣椒煸得焦香十足,猪肝滑嫩入味,还有肥肥糯糯的猪肠!下一碗米饭真的不够……
别看摆盘朴素,火候把握妙到巅毫。
猪肝在这么薄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恰好的熟度,感觉从厨房到端上桌的时间,应该经过考虑。
大菜不露怯,小菜不失细节,可收可放,这是我们心目中一家好餐厅该有的样子。
最后,如果肚子还有余量
推荐几道碳水杀手
永平黄焖鸡配煎面,菜名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是大型香气炸弹!!!刚端上桌就能闻到浓墨重彩的大料辛香,混合着肉香猛烈袭来。
调味很妙,据说连大料和辣椒,都是要从当地运来的指定品种,才能做出这么有冲击力的香气。
但!其实最好吃的不是鸡肉(肉质有点干柴),而是两面煎到香脆、垫在锅底吸饱了鸡汁的面条……就跟新疆大盘鸡里的面条最好吃一个道理。
在这家店,可以不吃米线(虽然做得很不错,但上海好吃的米线店也不少),不过这道卤饵丝,请点!
巍山的饵丝,比昆明的更细更滑,再加大量油鸡枞和酸菜拌起,香气华丽得过分。大家一边说着“太撑了实在吃不下了”,一边又忍不住夹了几筷子……
至于最招牌的破酥包,有烤和蒸两种吃法,相对来说烤的更香,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卤肉包,香是香的,但有点过于扎实了。
反倒是丽江水酥饼蛮厉害,全上海貌似就这家店在做。
朴素的豆沙核桃馅,绝在酥皮,层层叠叠极细密,每一层却如同薄纱般轻盈,入口不油腻不干噎,质地仿佛绵密的绿豆蓉。
据说做法很复杂,用猪油起酥后,还要在水里泡上几个小时再烤。
最后总结一下,这家店的优点是:食材供应链很强,能吃到云南各地的小众宝藏食材,做法精细有趣。
但缺点也有几个:
1、整体调味不够出彩,有些味型略显家常,大概是希望把味道做得更“大众化”一点,反而太克制。比如烤芭蕉花,我们觉得调味还可以大胆一些;
2、服务很周到,但部分服务员对菜品不熟悉,点菜可能要找资深一些的店员介绍(还能问出新鲜到货、但菜单上没有的刁钻食材),否则自己看菜单可能会被绕晕。
3、甜品选择目前还不算多,虽然食材用得很好,但形态过于接近,而且做法略显单调了。(我知道,这一条有点吹毛求疵了……)
4、因为合伙人之一是做葡萄酒生意出身,所以价格(考虑到这家店的人均)可以说是相当划算了。不到300块的chablis,价格多香懂的都懂……
产区选的非常中规中矩,勃艮第香槟波尔多,商务宴请随便点也不出错,只是酒庄太少,对老饕来说选择确实无聊了一些。
不过店里有不少用云南食材自酿的酒,风味有趣,可以喝喝看:
另外,这家店带点商务宴请的属性,如果自己去吃,大可不必点撑场面的贵食材(比如鱼子酱脆皮肥肠这类)。按照上面推荐的菜来选,人均300左右就能吃得很满足。
今天刚开堂食,据说之后还会上菌子季新菜单,大家可以观望一下。PS:建议提前致电预约,出门吃饭记得做好防护呀!
这两年,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餐厅,在尝试把地方菜系高端化。
比如以新荣记为代表的台州菜、以甬府为代表的宁波菜、以遇外滩为代表的福建菜、以品粹1788为代表的安徽菜、以鲁采为代表的山东菜……
但云贵菜系,似乎一直在高端餐饮市场里缺席了。
很高兴看到像泓0871这样的餐厅,让更多人见识到滇菜的另一面——云南不是只有米线和烤鱼,那些繁复考究的硬菜、自成一派的饮食艺术,也值得被看见。
上海店|11:30-14:00,17:00-22:00
吴淞路130号城投控股大厦副楼5层
北京店|11:00-14:00,17:00-21:00
双树路E9区创新工场6号楼
感谢诶取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