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甜不甜」「蔬菜新不新鲜」「肉是不是现杀的」……
我们明知道老板不会给出对他自己不利的回答,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懈地问下去?
今天知乎答主为你解读这一问一答背后的法律逻辑和人情世故。
| 答主:TEDCJK(4.9 千人赞同了该回答)
问西瓜甜不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简易的合同条款重设。一场水果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在满足一般性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按照通常的交易习惯,水果的口味和成熟程度是顾客自己挑选,风险自担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实际上承受了更多的质量风险,因为除了新鲜质量外,还有未约定的甜度质量。在通常交易习惯中,甜度质量风险自担,有时消费者就不得不面对「西瓜不甜」的窘境。因此无论是基于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还是水果交易中消费者在议价时的优势地位,都会催生出「西瓜购买协议」的私人定制。这无关于双方的法学素养,而是理性人在市场交易中的基础本能。这种本能表现在协议定制过程中,就是部分条款的细化和重新约定。准确地说,是通过询问老板获得卖方对西瓜甜度的质量承诺。从法律条文上说,这个行为是对《合同法》 61 条的完美实践,本条的原文是: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如果没有对甜度进行特别约定,适用的就是「约定不明按交易习惯确定」,按一般水果交易习惯,消费者自己挑选责任自负;如果老板承诺过甜度,则可以适用约定的甜度标准,不甜可以要求退货乃至违约损害赔偿。你们有没有见过一群买瓜群众围着摊主吵嚷「你说的甜瓜一点都不甜」?你们有没有见过几个买瓜群众半开玩笑地对着摊主说「不甜要退货哦?」你们有没有见过摊主拍着胸脯说甜之后,一些本来犹豫的买瓜群众下定了决心?因为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合同定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摊主做出了额外的质量承诺,达成了新的,也是更高的质量标准约定。吃瓜群众并不懂法,但是他们的生活就是最日常的法律实践。法学并不高大上,法律概念只不过是对生活中现象的提炼和总结。归根结底,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 答主:弹与秋江白鹭(2.6 千人赞同了该回答)秋后的瓜有的甜有的不甜。您要就想来个瓜我给您挑挑。要喜欢甜的,最近苹果芒果都可甜,您来点包管好。搞不好一说一笑您就买了呢?今天没买搞不好明天就买了呢?不买瓜哪怕买点别的呢?什么,您是个蹭瓜的?那也行啊。捧不了钱场也可以捧人场啊。您就是再能干,也不能一口就蹭掉半个瓜吧。要真不想给您尝,何必切了摆在那儿呢。无论是对答,还是品尝。这一点成本,大多数卖家还是乐于承担的。题图: 《征服》
编辑: 鑫鑫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