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影乐之声] 一个女人,能做什么? | 重看《沉默的羔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4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女人,能做什么? | 重看《沉默的羔羊》

张屏瑾 凤凰网读书  2022-07-11 19:30 Posted on 北京


30多年过去了,电影《沉默的羔羊》依旧是目前唯一一部获斯卡最佳影片的恐怖片。《沉默的羔羊》改编自美国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在原著里有很多情节是关于汉尼拔的,而在电影中他却仅出现了16分钟。


而外柔内刚的探员克拉丽丝·史达琳,才是电影中真正的大女主。冷血的汉尼拔与变态“水牛比尔”渲染出来的恐慌,都转嫁到了奋力拯救受害者的克拉丽丝身上……这位女探员在影片里时刻被孤立,又被那些强壮的、上层的、危险的男性所威胁。


在学者张屏瑾看来,《沉默的羔羊》并非犯罪娱乐电影,而是一部深刻的女性主义题材的文艺片——“这个世界并没有为女人准备007那样的传奇舞台”,所以克拉丽丝“在男人的世界里”的境况,可以说是部分女性生存现状的夸张演绎。


下文中,张屏瑾带我们重看《沉默的羔羊》,分析克拉丽丝如何“击败”罪犯以及那些男同事,并且以此电影为契机,去欣赏更多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文末整理出了文中所有提到的电影,以解片荒。)


下文摘选自《女性影像手册》,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在男人的世界里

(节选)

文 | 张屏瑾


“男人的世界里孤独的一个女人”


联邦调查局女探员克拉丽丝,电影史上最真实、也最令人难忘的探员形象,至今无人超越,而正是这个原因,使朱迪·福斯特拒绝了《沉默的羔羊》几部续集的邀请,她说“不想再重复自己”,她也没有接受电影成功后纷至沓来的类似角色的片约。今天看来,《沉默的羔羊》与它的续集确实不是一回事,它就不是一部犯罪娱乐电影,也不是一部假装里面还有深刻思想的犯罪娱乐电影,它就是一部深刻的文艺片,假如我们从女性形象这个角度看的话。


《沉默的羔羊》原著作者在把版权卖给制片方时,已经想好请朱迪·福斯特担任女主角,但导演乔纳森·戴米想找米歇尔·菲佛来演,最终菲佛觉得情节太过血腥,没有接受,电影还是启用了福斯特。菲佛身高172厘米,福斯特身高只有160厘米,这是两人最直观的区别。在电影里,克拉丽丝进了电梯,挤在一群男探员中间,她比他们矮了一大截,电影在这里,由下而上的角度给了一个静物式的镜头,显示鲜明的对比:在一群男人中间的这个女人,她是如此矮小、瘦弱、不值一看,而他们一个个都像天神一样健壮、完美。电梯中特有的静寂使得这种对比更显得压抑了。这一经典镜头被后世其他电影不断模仿,当要表现男人的世界里孤独的一个女人时,电梯竟成了最好的道具。


IMG_0583.JPG
《沉默的羔羊》中的男性凝视


除非女人越长越高,这个电梯性别迷思可能会被打破,但我很怀疑高个子的,比男人还高的女人能否表征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她们的高度足够成为米歇尔·菲佛后来在《蝙蝠侠归来》一片中饰演的“猫女”那么有视觉美感,但也仅仅制造视觉的满足而已。众所周知,视觉的观看与满足本身就是男性化的权力展示,太多的理论家已经为我们阐释过这一点了。因此,男人的世界里如果出现了轻轻松松就美貌又全能的女性,恐怕还是出于某种臆想。


克拉丽丝瘦小,其貌不扬,讲话还有口音,在罪案调查现场,清一色的男性警察,他们用好奇中带着傲慢的目光打量这位联邦调查局派来的“上级”,令她感到极为不适,但这并不能影响她的胆量和恒心。这部电影所讲的这个连环杀人案,绑架、剥皮等情节均取自现实,而向监狱里的连环杀手求教怎么捕捉另一个连环杀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很多人都看出,克拉丽丝的成功在于无所畏惧,难道她能比身边的男人们更无所畏惧吗?她得到了探访汉尼拔博士的机会,是因为调查局主管克劳福运用了“男性的直觉”,觉得她身上有种气质,可能会得到汉尼拔的青睐。


克拉丽丝穿过那条长长的、集重罪与精神变态于一处的监狱走廊,走廊尽头的汉尼拔在等着她,几乎是一种召唤,他的亮相是以克拉丽丝的视角呈现的,观众看到的是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干净、优雅、彬彬有礼,他朝她微笑着。“不要对他讲任何自己私人的事情。”她想起别人对她的告诫。但他偏要用情报与她交换她的故事,克拉丽丝的童年和少女的经验因此被打开。


IMG_0584.JPG

《沉默的羔羊》剧照


汉尼拔这样一个变态杀人魔,却是唯一有耐心倾听克拉丽丝的故事的人,他们俩之间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对位关系,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征服,但并不是男与女之间的那种肉欲的征服,而是智力和意志力上的缠绕与博弈。汉尼拔也有一点像穷尽了人类知识的浮士德,他的生命激情和驱力释放在了生食同类的行为之上,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男人。这部电影因为有了汉尼拔,从而使得克拉丽丝女性僭越的野心有了一线希望。


电影开头,克拉丽丝一个人在山地训练营里跑步,汗流浃背,穿越重重障碍而不停步,这第一个长镜头已经暗示她的毅力和能量。实际上,为了表现联邦调查局的训练实景,《沉默的羔羊》剧组实地考察了几个月,力求还原调查局日常训练的枯燥与笨拙感,这是同类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所不具备的,既然是拍电影,多少也要求一点儿视觉效果和神话色彩吧?但也只有在这样纪录片般的场景还原中,才会有一点表达女性真实处境的可能,这样真实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女人太少,表现这种真实也就太难能可贵了


在很容易被娱乐化的警匪电影里,女性角色的存在通常是为了增加观赏效果,而欣赏过成群结队的超模打女、花瓶警官以后,竟然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克拉丽丝。我绞尽脑汁,想到的是1996年科恩兄弟导演的电影《冰血暴》,里面那个平淡无奇,身怀六甲的女警察玛戈,也是凭着一股倔强而追到真凶。扮演玛戈的演员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虽然是在电影开始后半个多小时才登场的,仍因这个角色获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有史以来一众星光熠熠的女主角获奖者中,她似乎并不引人关注,直到2018年她在《三块广告牌》里令人震惊的表演,同时得到了包括奥斯卡、金球奖等在内的五种最佳女主角奖,人们才发现,当年40岁的女警察,成了60岁的复仇女神,在沉默中爆发的她,对抗的正是警察局。


IMG_0585.JPG

《冰血暴》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警员玛戈


一个女人,能做什么?


克拉丽丝内心的无力感被汉尼拔逼问了出来。童年时期,她成了孤儿,被牧场主收养,晚上她听见了待宰的羔羊的尖叫声,她想拯救她们,但只抱起了其中一只,还是跑不动,跑不远,她失败了。在充满了沉默或尖叫的羔羊的世界里,汉尼拔暗示这个问题:你怎么办?一个女人,能做什么?


哲学家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由一个女人来改变。迄今为止,接近过改变世界这件事的女人有哪些呢?如果从人类的科学发明的角度看,那最伟大的非居里夫人莫属。玛丽·居里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她发现了几种重要的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现镭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电。她还哺育了一门忠良,女儿、女婿都是极优秀的科学家、作家和外交家。如果没有她,居里这个姓氏将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全世界广为人知。


关于居里夫人的电影不多,1943年好莱坞拍过中规中矩的一版,这部黑白片可以入选青少年课外电影,它尽善尽美地描写了玛丽刻苦的学习,过人的天资,与居里命中注定又不乏浪漫的爱情,痛失丈夫后的发奋投身科学,等等。看完也觉得无可厚非,作为科学伟人的人物不如此表现又能如何,难道去写她的私生活,就像女导演玛丽·诺埃尔那样?她2016年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玛丽·居里》,完全将焦点对准了作为女人的玛丽·居里。有人愤怒地问道:“我为什么要花一个多小时去看居里夫人洗澡以及勾搭有妇之夫?”“她到底哪点像个科学家了?”可见科学家的人设在居里夫人这里始终是最强大的一种。


IMG_0586.JPG

《玛丽·居里》剧照


的确,电影一开始,就如同是一部法国情色电影,用了五分钟表现男女之间你侬我侬的缠绵,实际这是在拍居里与居里夫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看起来不像两个科学家,倒像一对新婚夫妇,神奇的是边上还有两个穿戴整齐的孩子。电影没有告诉观众他们保持激情的秘诀是什么,但这不重要,导演只是在为刻画玛丽·居里的性格而做铺垫,由此观众可以进入如下语境:她是科学家,但她更是一个需要爱和亲密关系的女人。接下来的故事是,居里不幸死于车祸,玛丽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科学家群体,在那些男人中间,既与他们分享研究成果,又面对他们各种各样的或好奇或轻慢的态度。电影的重心不是科学,科学在这里反倒成了甜点,而爱本身是苦涩的。玛丽·居里爱上了丈夫生前的学生,他们不顾一切地在一起了。女科学家就像身处这一角色里的所有女人,要承受一切一模一样的煎熬与代价,结果是最糟糕的:无法离婚,丑闻爆发,记者蜂拥而至,甚至她的波兰犹太人身份都被拿出来说事。等到诺贝尔奖的颁发也受到了干扰,居里夫人才以女人的身份说了一句话:与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私生活相比,你们如果不让我得奖,那只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这部电影的主旨没有任何问题,波兰女演员卡洛琳娜·格鲁斯卡的身量气质与年轻时的居里夫人颇为神似。我特别喜欢片尾的设计,玛丽穿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长袍,推着自行车,出现并行走在二十一世纪巴黎的大街小巷,没有什么比独自行走更能表现一个女人的尊严了。可惜的是,电影没能将女人与科学更好地调和起来,科学还是科学,女人还是女人,虽然把这个女人表现得足够细腻,但是,似乎越是细腻地去表现一个女人,就越觉得与她为之奋斗的东西无关了,这是一个刻画拥有杰出事业的女人时常常发生的悖论。归根到底还是这样一个老问题,她这么成功,那么她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


在历史的书写中,各行各业优秀的女性和她们杰出的事业被记录下来,电影则将这些名字还原成形象,这样做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通常总是把某种事业的伟大成果视为男性的,无论是战场上杀敌还是发现科学元素,无论是创造哲学概念还是抓住变态杀人狂。要把这些成功的女人呈现为具体的形象,那该如何将之与男性化的事业和成果结合到一起?这是艺术创作的难题,更是生活的难题。


“因为你是女人才会这么想”


稚嫩的实习生探员克拉丽丝看起来更像一个文员或秘书,当她仗着身体短小强行钻进被锁住的废弃仓库时,那不顾一切的勇气确实令人有几分担心。最后那场一对一火拼绝没有一点“霹雳娇娃”式的香艳,在切断了电源的黑屋子里,她紧张得满头大汗如瞎猫,同样持枪的对手却戴着红外线眼镜窥视她,手中枪成了克拉丽丝唯一的依靠,听到一点动静、转身连发、击毙对手,生死一秒之间,她胜在开枪快。


IMG_0587.JPG
《沉默的羔羊》剧照


女人输在体能吗?热兵器发明以后,女人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十大狙击手中有好几个是女性,以女枪手为主题的电影,东西方都拍过。所以人们的这种印象其实是错误的,真正持续地让女人走开的,不是手枪,而是哲学。这精神力量的最高形式,对性别的排斥程度,要远远胜过男女之间肉体力量的角逐,想想电影里女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形象总数能否与女武士、女特工相比。波伏娃曾经叹道,在与男人辩论时,他们总是说,因为你是女人才会这么想,而她只能回答,不,因为客观事实如此我才这么想。可见,话语的壁垒比肉体的差距更加难以打破,女人一思考……


表现女作家、女知识分子的电影并非没有,但也很少真正去表现其写作状况。要么是《成为简·奥斯丁》这样的写她们的感情故事,要么是《时时刻刻》这样的写她们的焦虑症。相比之下,2018年的美国电影《柯莱特》,算是谈论写作本身比较多的一部。


令人沮丧的是,女才子的旁边往往有一个更具实力的男才子,就像月亮和太阳,而太阳肯定是更霸气的,比如《罗丹的情人》里的罗丹与卡米耶尔,《弗里达》里的迭戈·里维拉与弗里达。


IMG_0588.JPG

凯拉·奈特莉饰演的柯莱特,是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诺奖提名者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


好在柯莱特身边的男人,她的丈夫是个懦弱的伪君子,她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够摆脱他。主演凯拉·奈特莉虽不算特别漂亮,却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瘦削的身体,有棱角的脸廓,聪慧的眼神,十分合适表现一个几乎是雌雄同体的女作家,这不仅指柯莱特的双性恋倾向而言,也呈现在她的写作视角之中。


可惜的是,电影止步于柯莱特的独立写作展开之际,而没有涉及她之后更加戏剧化的人生,是因为其中不再有一个男主角了么?


谁在关心人类


天蝎座的朱迪·福斯特,196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三岁就开始拍广告,十四岁参演《出租车司机》,得到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89年、1991年得到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一次就是凭借《沉默的羔羊》里的出色演出。


福斯特毕业于耶鲁大学文学系,主修古典文学、美国文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和拉丁语学士学位,还会使用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她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中年时期,她由演员转型为导演、制片人和评委,五十岁时,她获得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福斯特内在的强悍渐渐融化了她外在的美貌,如果你相信星座话语,据说这是很典型的天蝎星相特点。


IMG_0589.JPG

《出租车司机》中的朱迪·福斯特


虽然拒绝了参与《沉默的羔羊》的续集,但福斯特后来所主演的电影,还是充分展现了她内在的力量,她是如此善于扮演化解危机的女性,无论是在飞机上,在孤岛中,还是在密室里。面临重重危机,她不得已既是女人,又扮演男人,细数起来,她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大多是孤身一人,丈夫不是已死,就是抛下了她,她必须自我保护以及保护身边的人。因此,在福斯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双重性别气质。这种气质使她获得了一种雅典娜般的强大气场,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气场和感觉很难被符号化,它需要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依循不同的矛盾而渐次展开,而不是像一个女版007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世界并没有为女人准备007那样的传奇舞台


克拉丽丝对汉尼拔说出她童年时期的秘密,和一般人所感兴趣的那种女孩的秘密很不一样。她对羔羊的怜悯之心,她拯救它们的冲动,为何会让她感到羞耻?在《圣经》里,上帝要寻找一只离群的羔羊,那一只就成了最珍贵的一只。对克拉丽丝来说,在她听到羔羊尖叫的那一刻起,她就具有了造物主般的痛苦与慈悲,在某种意义上,她并非要与男人竞争,虽然他们以为她要竞争,就像法利赛人以为耶稣要与他们竞争一样。实际上,她有着自己的愿望、驱力与恐惧,汉尼拔看出了这一点,才对她产生了兴趣。女人为什么不能对万事万物怀有普遍的怜悯与拯救之心呢?而首先是,她为什么不能把自己放在人类的普遍问题中去思考呢?


很多人认为妇女平权运动发生在现代社会早期,甚至是属于前现代社会的。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的妇女投票权直到二十世纪才实现。就拿英国来说,妇女投票权的获得,既不是在唐顿庄园里喝下午茶,不知“周末”为何物的贵族妇女所为,也不是领导时尚潮流的中产阶级女性所为,而是来自于底层的纺织女工的斗争。


2015年的英国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刻画了这一斗争的过程,其中的女性人物个个都有原型,带有很强的传记性。这又是一部全女性班底的电影,从导演到几大主演,再到几位甘当配角的男演员,可谓星光璀璨。凯拉·穆里根演的瓦茨,原型是汉娜·米歇尔,一个底层的女裁缝,在电影中她是纺织厂女工,原本懵懵懂懂、吃苦耐劳,意外被卷入了平权运动,并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海伦娜·卡特饰演激进的药剂师伊迪斯,她和她的丈夫在历史上也有真实原型:古尔德夫妇。两人都是坚定的妇女参政联合会的成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们经常一起上街投掷石块表示抗议。


电影中的伊迪斯身上还有另外一位女权主义者的影子:伊迪斯·加鲁德,她发明了妇女防身术训练,让组织成员学会保护自己,还在女权领袖身边成立了一支业余保镖的队伍。艾米丽·戴维森和潘科赫斯特夫人,这两个人物以真名出现在了电影中,前者为了引发公众的关注,死在赛马会的马蹄之下,后者是著名的女权主义领袖,她的公开演讲激励了许多女性加入平权斗争。


IMG_0590.JPG

《妇女参政论者》中,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潘科赫斯特夫人


潘科赫斯特夫人这个角色由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的几幕戏,却包含了斯特里普本人带来的许许多多女性形象的集成,这就是优秀的演员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贡献。而扮演睿智、沉稳、既有书卷气又有几分古灵精怪的伊迪斯,也是优秀的女演员海伦娜·卡特的强项。有这些女性角色及前辈女演员加持,八零后演员凯拉·穆里根戏里戏外都看得出成长。到了1928年,女性参政论者终于争取到了英国国内所有成年女性的普选权,电影末尾还标出了世界主要国家建立妇女普选权的年份。


在我看来,《妇女参政论者》中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瓦茨的丈夫,本·威肖扮演的纺织厂工人,反对自己的妻子参加平权运动,一方面,他觉得妻子不应该去管这样的闲事,另一方面,男性工友们对他的讥笑让他难以忍受。电影里的警察局长因此很有自信地说:不要再关她们了,让她们那些粗鲁的丈夫去管教她们吧。这一幕展现了典型的现代历史中的女性困境:在性别相同的人中因为阶层的不同而彼此隔膜,在阶层相同的人中又因为性别不同而难以互通。在电影中,瓦茨与丈夫分手导致她失去了儿子,而另一位女权运动者在恶劣环境中从不退缩,有一天却突然宣告要退出平权组织,原因是她怀孕了,必须自己守护肚子里的生命。此时此刻,女人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软弱。


是拯救所有人,还是仅能看护那一只羔羊,女权运动的果实来得如此之晚,如此不完整,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吧。


三个女人,另外还有三个


克拉丽丝穿越那条长长的走廊去见汉尼拔,有人对她吹口哨,有人说脏话,有人朝她脸上甩了一团精液,这条走廊每次都让她几乎窒息。这当然是在监狱环境中。在正常社会里,她要面对的是轻慢和不信任,没有人相信她能够破案,这种不信任让她最后孤身一人陷入险境。在各种各样的职业中,女性不仅要面对事业本身的难题,还需要应对男队友埋伏下的各种地雷。“霸道总裁”的故事延伸出各种猎奇的表述,“Me Too”运动轰轰烈烈,却正在引发一些不满,同时也在朝抽象的政治正确演变,有时候反而遮蔽了现实的复杂性。


IMG_0591.JPG

《沉默的羔羊》剧照


2019年加拿大、美国联合摄制的《爆炸新闻》,又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情节并不复杂,福克斯电视台的灵魂人物罗杰·埃尔斯,对手下的女员工长期进行性骚扰,但他同时也帮助她们获得晋升,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主播,这些女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控诉他的行为。直到其中的一个,由妮可尔·基德曼扮演的格雷琴·卡尔森,多年来她一直收集罗杰·埃尔斯对她施行性骚扰的证据,在被调到二流节目后,她决定发声。另一位理查兹·塞隆扮演的梅根·凯利在节目中正与罗杰产生矛盾,与格雷琴不同的是,她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使她在事件刚开始时一直保持沉默。电影表现她是如何一步步自我对话,打开良知,做出正确的抉择。


格雷琴·卡尔森和梅根·凯利都是埃尔斯性骚扰案件中真实的当事人,福克斯电视台的著名女主播,还有一个由九零后的玛格特·罗比扮演的凯拉,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的处境却最具有普遍性,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最容易被当做猎物,也可以说,她就是格雷琴与梅根年轻时的影子。电影运用了一定的化妆技术,使妮可·基德曼和查理兹·塞隆与她们扮演的两位女主播的相似之处陡然增高。这当然是为了追求纪实性,而在这样敏感的主题上高度追求纪实性,往往是为了更强烈地表现出事件的现实感。


查理兹·塞隆是能文能武的一个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的外貌、言谈举止几乎复刻了一个梅根·凯利,同时又再现了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与新人凯拉相比,梅根的患得患失更多地出于她的自信,而不是恐惧,这是成功女性常常会出现的状态,她已不再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性别,她觉得既然自己和男性处于一个平台上了,性骚扰这种事就已不足挂齿,虽然午夜梦回,过去受到的屈辱还会复现在眼前,但她更倾向于将之遗忘。格雷琴对老板的揭发使梅根不得不面临选择,但想起自己是女人,等于承认自己是弱者,遭到骚扰的女人都会为这一点感到痛苦万分


IMG_0592.JPG
《爆炸新闻》海报


电影的海报是三个女人的大幅头像组合,这很有道理,她们的主体展现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三个人各有一半的脸沉寂于阴影,她们的头像之间也用黑色线条加以切割,表现她们虽然在同一个处境之中,彼此的悲欢却并不相通。在电影里,三个人处在不同的阶层和生活状况之中,几乎没有私下交流。只有一次偶然间她们乘坐了同一趟电梯,密闭的空间里某种奇异的气氛在发酵,她们仍未察觉,直到格雷琴与凯拉两人,都在老板罗杰的办公室那个特殊的楼层走出电梯,故事才急转直下,但她们最终也没有结成同盟,只是用各自的方式打赢了自己的仗。


与《爆炸新闻》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是2017年的美国电影《隐藏人物》。这也是三个女人的故事,不过,是三个黑人女性。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毫不逊色于福克斯电视台,《隐藏人物》讲的是发生在NASA的事。此片同样也是一部表现真实历史的传记电影,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三个黑人女性,作为数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人员,在NASA的发展历史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IMG_0593.JPG

《隐藏人物》剧照


女性,加上黑人,可以想见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有色人种专用”的洗手间、饮水设备、办公室,让NASA充满了与登月这样的前沿技术不和谐的保守气氛,更不用说来自男同事的轻蔑与排挤了。不过导演西奥多·梅尔举重若轻,采用了浓烈的画面色彩和轻喜剧的风格,来表现这三位处于性别、种族的双重枷锁下的天才女性。


与白人女主播们不同的是,凯瑟琳·约翰逊,多罗西·沃恩和玛丽·杰克逊始终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环境的冷酷无情被她们彼此之间的取暖和滋养消解了不少。扮演她们的三位黑人女演员也不简单,塔拉吉·汉森和奥克塔维亚·斯宾瑟都出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获得多次奥斯卡、金球奖以及其他奖项获提名,加奈尔·梦奈是荣获格莱美奖的优秀歌手与音乐制作人,虽然她们在表演方面的获奖多为最佳女配角,但倘若不算肤色打掉的折扣,她们都已经是各自的跑道上接近满分的选手了。而我们终究还是不知道她们的存在。


《隐藏人物》选择正面表现这几位女性的乐观态度,面对歧视她们百折不挠,为人类的科技,不,是为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主义的需要,女人,黑人,是否还能有机会将自己的力量表现出来并得到认可。无论父权制的国家主义,还是父权制的资本主义,都为女人提供了机会,又使她们陷入更深的迷惘。女人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会让女人就此取得改造这个世界的资格,或产生出这样的意愿吗?疑问才刚刚开始。


文中影单推荐

  1. 《沉默的羔羊》

  2. 《蝙蝠侠归来》

  3. 《冰血暴》

  4. 《三块广告牌》

  5. 《玛丽·居里》

  6. 《成为简·奥斯丁》

  7. 《时时刻刻》

  8. 《柯莱特》

  9. 《罗丹的情人》

  10. 《弗里达》

  11. 《汉娜·阿伦特》

  12. 《出租车司机》

  13. 《罗莎·卢森堡》

  14. 《妇女参政论者》

  15. 《性别为本》

  16. 《万物理论》

  17. 《爆炸新闻》

  18. 《隐藏人物》


IMG_0568.JPG  
本文节选自

IMG_0594.JPG

《女性影像手册》
作者:张屏瑾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2-6-20
IMG_0570.GIF
编辑 | 仿生斯派克
主编 | 魏冰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4 01:32 AM , Processed in 0.0846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