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戛纳电影节75周年。
主题海报致敬了经典影片《楚门的世界》。
乍一看有些突兀,这部电影是1998年上映的,今年也不是什么周年纪念日,为什么要现在致敬它呢?
但仔细想想电影的内容,再看看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或许就能明白主办方的用意。
《楚门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大型真人秀的故事。
主角楚门,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叫做桃源镇的巨型摄影棚中。
整个小镇的所有人都是演员。
他的父母是假的,邻居是假的,发小是假的,老师也是假的,长大后的妻子也是假的。
甚至,他看到的太阳是假的,月亮是假的,那让他恐惧的大海也是假的。
只有一个人是真的,那就是被蒙在鼓里的楚门。
为什么做这样一件事呢?
这是制片人基斯督的「伟大」构想:
制造出一个「世外桃源」,用5000多台摄影机,7X24小时直播,记录一个婴儿从小到大的一生。
这个构想的确很成功,不仅直播在全球深受欢迎。
而且「真人秀」中出现的所有东西,都是商品,均可售卖。
单是节目周边的售卖额,就超过了一个小国的GDP。
这个桃源镇,也的确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一般,是个桃花源般的存在。
这里的人,个个单纯、友善,充满正能量。
楚门每天出门,都会碰到邻居和他打招呼,他也会热情回应:
「早安!可能等会儿见不到了,那就顺祝午安和晚安吧!」
不论是路上遇到的人,还是公司的同事,每个人都如此友好、礼貌。
还有报纸将桃源镇评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小镇。
当然,这份报纸也是假的。
这就是「桃源镇」最大的问题。
它看上去十分美好,但扒开来,却虚伪透顶。
所有的友善都是装出来的,所有的正能量背后都经过算计。
但为什么楚门在这生活了30年,却没有发现真相呢?
基斯督说出了真相: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受眼前的现实。」
对于个体来说,要怀疑自己看到的现实是假的,
怀疑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假的,
怀疑自己看到的新闻是假的,
真的太难太难了。
老师看起来这么友善,她说的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新闻主播那么义正言辞,他说的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关于我们看到的「现实」与「真实」的关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过著名的「洞穴寓言」:
假设有一群囚犯,从小生活在洞穴中,他们的手脚和脖子都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的面前有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在墙上看到自己和事物的影子,以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
直到有一天,有个人解开捆绑,走出了洞口,才发现原来自己前半生看到的那些影子,都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个寓言有趣的地方,不仅在于精妙的比喻,更在于留下的悬念:
走出洞口的那个人,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他会欣喜于终于看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拥抱这个陌生的真实世界吗?
还是会对突然出现的真实世界感到惶恐,极力否认自己所看到的,渴望回到洞穴中呢?
这真的很难说。
因为「真实」这件事,不是纯粹「客观」的,它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和价值。
否认我们前半生相信的那些从课本上、新闻里听到的「事实」,不仅仅是否定了它们的真实性,更是否定了我们前半生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经历过荒诞年代的人,不肯彻底否定那个年代的原因。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你说我前半生相信的东西都是假的,不就等于说我前半生白活了吗?
所以,能不能发现真相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接受真相,又是另一回事。
片中的楚门,也不是没有发现过桃源镇的破绽。
他看到过街上掉下来一盏射灯,射灯上写着它是“天狼星”。
他伤心时,天上落下的雨,有时候只打在他一个人身上。
但这些都还未彻底引起楚门的怀疑。
真正让他对这个桃源镇起疑心的,是他死去二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出现在街头。
8岁那年,楚门和父亲一起出海游玩。
因为楚门「任性」地想往更远的地方去,导致父亲被淹死。
当然,这也是假的,目的是让楚门从此对大海感到恐惧,对想要远行的念头感到内疚。
这一招很成功,此后20多年,楚门从未想过要离开桃源镇。
但这次,他却在街上碰到了流浪汉模样的父亲。
就在他想要和父亲相认时,父亲却被几个陌生人劫持上公交车,带走了。
楚门和所有人说这件事,但所有人都不信,还说是他想多了。
但此事事关自己的生父,他再也无法无视生活中那些不对劲的事情。
而怀疑一旦在心中发芽,就再也无法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