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意识并不属于你自己,而是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控制着。
你一定觉得不可理喻。
然而这却几乎是所有物理学家公认的一点:
人脑是由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的状态都是由上一刻决定的,因此人的「意识」也是早就被决定好的。
试想一下,如果人的「自由意志」真的不存在,一生都已「命中注定」,那我们究竟是为谁而活?
人脑由遵循物理规律的粒子构成,那人的意识还自由吗?
| 答主:Lachel(4.9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和哲学界的普遍共识集中在两点:2)意识是被决定的,人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是的,这是个悲伤的故事:目前学术界普遍都认为「意识是被决定的」。自由意志在多大的范围内可能存在?如果人们普遍知道了这一点,会怎么样?一切事物都有保持自身状态不变的属性(也就是惯性)。如果它的状态被改变了,那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可以通过物理规律算出来的。
那么,沿着牛顿力学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整个宇宙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的状态变化都受到上一个时刻的影响。因此,数学家拉普拉斯就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叫做「拉普拉斯妖」:假设宇宙中有一个生物,叫做拉普拉斯妖,他知道整个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确切状态(包括位置和动量)。那么,它是否可以通过计算整个宇宙粒子状态,来了解整个宇宙的过去,并且预测宇宙的未来?万幸的是,20 世纪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为决定论找到了破绽: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粒子不可能同时获得确切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对它的位置知道得越精确,它的动量就会越模糊。世界的本源,从底层来说,都是一层层「概率波」—— 它们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于时空之中。只有当它们跟别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坍缩成为一个确定的实体。它只在微观的层面上起作用,一旦它来到宏观的层面,就恢复了经典力学的特征。当我们单独看每一个粒子时,它都是一个「概率波」,可能出现在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比如月球上)。但当这些粒子聚合成一个「你」的时候,这种概率就坍缩了——它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粒子,形成了一个实体。你就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不会一下子突然出现在月球上。为什么从微观到宏观会有这样的区别?为什么概率波会「坍缩」?这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为决定论再一次添砖加瓦。过去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们曾经存在过,但已经被改变了;未来是还没发生的事情,它们是不确定的,是有种种可能的;整个宇宙是一个「 4 维」的时空统一体(又称闵可夫斯基时空,亦即 3 维的空间加上 1 维的时间),一切事件在其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从诞生到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只是沿着时间轴行走,不断撞上这些事件。这个宇宙模型,叫做「块状宇宙」( Block Universe )。这种对时空的观念,就称为「永恒主义」( Eternalism )。反过来,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只有「现在」真实存在,过去和未来均不存在的观念,就称为「现在主义」( Presentism )。2016 年,一群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开了一场关于宇宙学的会议( TIME IN COSMOLOGY )。绝大多数物理学家认同「块状宇宙」和「永恒主义」,只有极少数科学家不认同。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上,我们现在普遍的共识基本上是:打一个比方。整个宇宙就好像一卷电影胶片,我们坐在影院里,看着荧幕上的影片。我们以为当下所播放的这一帧就是「现在」,只有这一帧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整部电影,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浓缩在这整个胶片里。它只是一帧一帧地播放出来,不断被我们看到,被我们的意识所认定为「现在」而已。决定论是基于「物质」的,也就是一切粒子。但我们的意识呢?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都来源于我们的意识,但我们的意识是物质的吗?它也遵循决定论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坐在电脑前,突然觉得想喝水,于是你站起身倒了杯水。这里,我们把你脑海中产生「我想喝水」的想法,叫做「意识」;那么你站起身倒水的这个行为,是由你的意识所控制的吗?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当然是了,这有什么疑问吗?神经科学家 Benjamin Libet 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早在参与者产生一个「想法」之前,参与者的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电信号的波峰。通过这个波峰,他可以提前预测参与者接下来会做什么。这个电信号比参与者产生「想法」的时间提前多少呢?平均在 0.3 秒左右。比如:2008 年,韩国科学家 Chun Siong Soon 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利用 fMRI(一种现代常见的脑成像技术)检测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并让参与者完成按按钮的任务。结果发现:通过大脑活动的监测,研究人员可以确切预测:参与者将于何时按下哪个按钮。也就是说:早在参与者「决定按下按钮」的若干秒前,其大脑就已经发出了相关的信号。与其说参与者是自己按下按钮,不如说是被这个信号支配,按下按钮。另一个实验是 Fried 于 2011 年改进的 Libet 式实验。他通过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将预测成功率提高到了 80% 以上。可能有读者会问:这个电信号有没有可能是时间差,或是产生动作的准备信号呢?这个猜想也被 Chun Siong Soon 推翻了。在 2013 年的实验中,他排除了动作电位的可能,并把预测的提前量精确到了 4 秒前左右。我们采取的有意识行动,很可能并非出自「我们的意识」。在我们产生某个确切的意识之前,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总是比意识更早,并且,它可以明确地预测我们的行为。看似他在风光地发号施令,但实际上,在他背后还有一个影子内阁。所有的决策都是他们作出的,经由皇帝之手发布出去,皇帝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传声筒。不难想象,它是身体通过对自己整个状态的监测,发现「啊,好像有点缺水」,于是向大脑发出这个信号。一条路径驱动我们的身体起来倒水,另一条路径告诉我们的意识,身体缺水了,我需要喝点水,所以告诉你一声。如果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来自于身体和大脑根据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反馈;那么,岂不是可以说,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其实都是被「决定」了的?假如我知道了一个人所有的状态(拉普拉斯妖),那么我是否可以预测他接下来的想法和行为?但如果我们认同决定论的话,就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按照决定论,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岂不也是在最开始就决定好了的?那么,我们还能够追究他的责任吗?我们能够让他为他所「无法自由决定」的行为负责吗?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会否犯罪,是决定好了的;但他犯了罪,我们抓他,也是决定好了的。按这个逻辑,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被决定」要犯罪,又「被决定」要受到惩罚,而他自己是毫无反抗能力的,这……是不是也太残酷了些?可以说,自由意志是现代社会的根基。如果自由意志被质疑或否定,那么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因此,在现代哲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立场,一般存在四种:认同决定论,也认为「自由意志不存在」。这种叫做强决定论。认同决定论,但认为「我们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这种叫做相容论。不认同决定论,同时认为我们有自由意志。这种叫做自由论。不认同决定论,但认为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这种叫做强不相容论。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第一或第二种立场,持后面两种立场的很少,因此我们略过不提。这种立场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持这种立场的有谁呢?包括霍布斯、休谟、叔本华等大哲学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只是无法决定你「想做的事情」而已。如同叔本华所说:You do what you will, but you don't will what you will .经典相容论者并不在意你脑海里面的东西,他们关注的是你能不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会受到外界的阻碍。当然,我们马后炮地看,这种观点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逃避和改写了问题。因此,现代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更新的相容论观点。比如:法兰克福的层次模型、苏珊·沃尔夫的理性模型、费舍尔-拉维扎的原因-反应模型、斯特劳森式相容论……我们可以同时具备多个一阶的欲望,以及对这个一阶欲望进行反思和评判的二阶欲望。而二阶欲望的存在,是人与其他生物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自由意志可能存在的空间。我想偷懒(这是一阶欲望),但我同时又觉得「偷懒是不好的」(这是二阶欲望),在它们的斗争下,我最终遵循二阶欲望的驱动,停止偷懒,把文章写了出来。那么,在这个例子中,我的自由意志正是基于二阶欲望而存在。尽管这种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的来源都可能是被决定的,但是被决定的结果是符合我的二阶欲望的,所以我可以既不违背决定论,又能按照自由意志去行动。当然,你会看到,一切相容论者其实都无法逃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决定论。他们都只能在基于决定论的前提下,来尽可能为自由意志争取空间,让这两个看起来互斥的东西,能够同时存在。那么,我们能不能否定决定论呢?或者说,在当下的学术界里,对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讨论,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很可能不得不认同决定论。那么,基于决定论,自由意志究竟能否存在?我们的道德责任,对未来的信心,等等,是否一定跟自由意志所紧密捆绑在一起?伦敦经济学院哲学教授 Christian List 认为:物质层面的决定论,跟心灵层面的非决定论并不矛盾。Libet 等一系列实验并不能说明「电信号是行为的原因」,它可能只是我们产生自主意识的一个伴生品而已。神经科学家 Aaron Schurger 的实验支持了这种猜想。Aaron Schurger 认为:Libet 等人在一系列实验中观测到的电信号,很可能只是产生意识的一个环境因素——就像我们总是在天晴的时候出门,但并不意味着「晴天」是我们出门的原因一样。2021 年 2 月,科隆大学的心理学家 Oliver Genschow 及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
他们深入研究了将近 150 项研究、超过 26000 名参与者,发现:哪怕人们知道了「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似乎,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证据,告诉他们自由意志不存在,然后观察他们的自我报告和行为,发现:参与者在一开始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茫和冲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既没有变得更加「放纵」了,也没有变得更加「严于律己」了。自由意志跟道德和行为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哲学家们一直以来的担忧,也许是一种多虑。哪怕决定论是真的,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其实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即使一切都是决定了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被决定,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看电影。一部电影的结尾当然是早就拍好了的,但你会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看电影吗?当然不会。对我们来说,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断去思考、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决定论会影响你一生的结局吗?其实不会。它能够影响的,只有你当下的体验、状态和行为。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坏人,是因为我们认为「一切没有被注定」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感受到痛苦,以及良心的谴责。一个人在世界上,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所塑造的——它们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也指引着你想成为的未来的你。在这个基础上,100% 被决定,跟 80% 被决定,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吗?并没有。进一步思考:哪怕决定论是真的,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被决定的——除非我们真的去做它。最终塑造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付出的努力和实践,而不是哪一个虚无缥缈的外力。
题图: 《头脑特工队》
编辑: 鑫鑫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