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低调的邯郸, 低调的邯郸,如同它的蔬菜产业一般,焕发着内在的生机。透过蔬菜第一大城的光环,才能发现邯郸三千年屹立不倒的奥秘。 邯郸市广府古城。 告诉我,你在图里看到了什么? 图/视觉中国 华北水乡,
种植蔬菜,既要有充足的土地,更要有取之不尽的水源。邯郸地势西高东低,往东逐渐过渡到平坦的华北平原,构成了邯郸的主要地貌。华北平原有着一望无际的沃野,但因为缺水,拖了农业发展的后腿。 广府古城外龙字形芦苇荡。 摄影/topsail,图/图虫创意 然而身处其中的邯郸,却有“北国江南”的既视感。在邯郸境内,超过10公里的河流及其支流,就有20多条。从西部太行山区发源的众多水系,沿着地势纷纷东流,让邯郸拥有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太行山下,滏阳河边,邯郸是华北平原上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被邯郸人称为“母亲河”的滏阳河,在它的发源地峰峰矿区,塑造了一处北方的“江南水乡”——和村镇。随后,滏阳河拐向邯郸市腹心地带,流经永年区、曲周县、鸡泽县等地,流出了一条邯郸蔬菜的产业带。
河水哺育了邯郸。
摄影/柴江辉
在以缺水著称的华北地区,常年水量充足的滏阳河,让北方的其他城市羡慕嫉妒。滏阳河,造就了邯郸千年不辍的农业文明。 在近代交通发展之前,滏阳河还长期承担着运输功能,负责邯郸的物产与各地物产的互通有无。滏阳河,还促进了邯郸古时发达的商贸文明。 广府古城全景,这里也是太极的发源地。
摄影/topsail,图/图虫创意 人,逐水而居;城,依河而建。在邯郸永年区,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处历史古城——广府古城。历史上,广府古城引滏阳河水做护城河,得以延续千年。在广府古城,呼吸着江南水乡般的空气,感受着太极文化,再烦躁的心都能平静下来。 水,造就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辉煌,也将造福邯郸未来的发展。只要有水,邯郸的生机便一直都在。
磁县溢泉湖湿地公园。
图/视觉中国 塑造邯郸独一无二的优势
中国蔬菜第一大城,不是谁都担得起的。邯郸蔬菜,志在全国,邯郸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优越的地理位置,给了邯郸人足够的胸襟和眼界。邯郸位于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地带,在几个交界城市中,只有邯郸集齐了铁路、高速、国道、航空的交通配置,配得上华北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称。
河北邯郸境内的高速公路。
摄影/柴江辉 在北方,晋冀鲁豫是成团已久的四个省份。四省几乎坐拥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重镇;近代以来,又同时依靠资源优势,发展为工业重镇。晋冀鲁豫地区,曾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而战国时期就崛起的邯郸,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枢纽上的枢纽。
今天,邯郸也恰好长在了晋冀鲁豫交界的地理中心上:邯郸距离晋冀鲁豫四省的省会城市——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不多不少,都在200公里左右。
邯郸的中心地位被坐实了。
制图/孙璐 然而,邯郸并非没有竞争者。河南安阳、山西长治、山东聊城,也都曾跃跃欲试。
为什么邯郸能够脱颖而出?与其说,邯郸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不如说,在近代经济迅速转型的关键点上,邯郸人懂得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建立更加强大的交通优势。 邯郸,工人正在轧制铁轨。 图/视觉中国 煤铁资源是老天爷赏饭吃,而交通优势只能靠自己打造!错过交通发展的时机,就很难再追上了。
自从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邯郸人就搭上了近代交通发展的快车。此后,不论是沟通南北的京广铁路,还是连接东西的长治—青岛铁路,只要有机会,邯郸人都不会让铁路绕过自己。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309国道,任何一次与周边发生连接的机会,邯郸人都不放过。2008年,邯郸人也有了自己的机场。
邯郸的交通布局。
制图/孙璐 凭借资源和交通的双重优势,邯郸成为晋冀鲁豫交界地带的唯一特大城市。邯郸,和河北省会石家庄一样,也是“火车上拉来的”。
传统的农业优势,也因此被放大,邯郸蔬菜产业的繁荣,便是得益于此。
曾经的沙午铁路, 见证了河北在铁路建设中的努力。 图/视觉中国 有了交通,就不愁没有贸易。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西进的,什么货物只要到了华北,都很难绕过邯郸这一站。在过去几十年间,邯郸建立了几十个大型的批发市场,建材、家电、日用百货、服装、书、食品烟酒、蔬菜花卉……来自全国的商品,在邯郸几乎都能批发到。
长三角地区的义乌小商品,和邯郸同步上市;珠三角的家电,在邯郸总能找到最新款。别人买东西,要么逛超市、商店,要么网购,而邯郸人直奔批发市场,那价格,便宜得一塌糊涂!
热闹的广府庙会,怀念能自由出行的日子。 摄影/王树红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太平时节,四省交界的邯郸享受作为枢纽的好处;战乱年代,邯郸便首当其冲,历经磨难。
邯郸的发展,并非一番风顺。
丛台公园揽胜亭,看不到千年的“胜景”。 图/视觉中国
3000年的历史中,邯郸的繁荣其实不过数百年。邯郸市区的学步桥,将过往的行人不断拉回到“邯郸学步”的年代。那时的邯郸,是当仁不让的“超一线城市”,就像今天的北上广深,引领着时尚的潮流,走出了一条被别人争相效仿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