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有很多“名场面”直入人心,比如容嬷嬷扎针、楼下大爷永远记不住的马冬梅、刘建明在天台说“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好人”、被吕秀才绕晕了的姬无命大喊“是我杀了我”……
可有一个细节,它的杀伤力比夸张的动作、大段的对白、搞笑的“包袱”更大,它往往在片刻间就能俘获观众的心,还可以在沉默中留下遐想万千。它就是回眸,江湖人称“回头杀”。
小龙女回眸。来源/电视剧《新神雕侠侣》片段
为什么一个小动作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为什么我们不会觉得踢腿、伸胳膊、摇头等其他动作有魅力?
所谓事出必有因,想必是前人对“回眸”进行了某种特殊设定,才致使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回眸”是不一般的。
不妨沿着古人的脚步,看看“回眸”究竟是怎样被设定的。
《长恨歌》中的这句诗,是提起“回眸”便会脱口而出的名句,也是以回眸表现女子之美的杰出代表作。杨贵妃在对谁笑呢?如果要严谨推理,大概率是在对着唐玄宗笑。但诗的妙处在于,谁读这一句,谁就好像是站在杨贵妃身后的那个人。而这一笑,百媚顿生。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羞花容貌仅是附着于文字之上,就能口口相诵、流传至今。古人对女子的回眸之美,也从来不会吝惜笔墨。宋代,有个舞女叫英英,舞姿曼妙如章台柳之袅娜,身形灵巧似赵飞燕之轻柔。一日,席上宾客尽满,其中坐着不少达官贵人,都等着看英英跳舞。不一会儿,音乐渐起,英英缓缓上场,细软的绸子随着她的步伐在风中轻轻飘动,腰间的佩环也伴着节奏微微颤抖。当场上众人还沉浸在舒缓的乐曲中时,突然,一曲《霓裳羽衣曲》响起,急促的旋律仿佛牵动着英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她沉醉地舞着,一会儿慢舒广袖,一会儿急动莲步,在倏忽进退之间,舒展芳华万千。这一切,都伴着栏外的花香一起飘进看客的眼睛、闯进看客的心里。其中,一男子突然起身,在众人正尽兴之时,急匆匆地转身离去。回到家中,他拿起笔,蘸了蘸半干的墨汁,斟酌片刻,落笔词成:“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这名男子就是柳永。每每想起英英的回眸,那一刻,四目相对;那一刻,丝竹无声!这舞容简直叫人断肠!所以,“回眸”的第一个设定,天然与女子的美貌挂钩;不仅有容貌之美,还有眼神传情达意、明眸善睐的灵动。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追求美,美貌本身就是一个人皆向往的特征。回眸作为表达美的“利器”,自然带有先天的冲击力。与这一设定一脉相承,人类有了摄影术后,以回眸展现女子之美的这一设定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那曾经只能藏在文字背后的“惊鸿一瞥”。还记得《妖猫传》中的大唐盛世吗?两扇红门缓缓打开,一名女子身着锦衣华服,高高盘起发髻,红色的长袍和金色的宫殿交相辉映。镜头切换,一点点拉近,杨贵妃慢慢回眸,刹那间焦点全都集中于贵妃一人之身,她眼中似有情愫万千,却统统被包裹在与生俱来的华贵与沉静之中。只可惜红颜早逝,“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自此以后,幽幽皇宫,再无贵妃回眸。像古人从不吝惜笔墨写女子回眸一样,导演也从不吝惜电影时长来展现惊艳回眸。比如,电影《醉拳3》中,李嘉欣饰演的沈玉身着皇后冠服,走进活动现场,不经意地一回眸,观众们已经难以忘怀了——还有《金粉世家》中,那个与阔少金燕西有着浪漫开始的少女冷清秋,也像百合花一样在回眸中留下难以超越的民国少女形象:可以说,原本就和美貌紧密相关的“回眸”,在演员良好条件的催化下,得以放大。一旦接受了古人以回眸写美女的设定,又经过后世不断的认同和传承,“回头杀”能在一瞬间俘获人心,也就不奇怪了。和设定1相比,设定2极为抽象,它和具体的人物形象之间也没有必然关系,只是文学表意的一种方式。比如,以回眸表达对往昔的遗憾和愁恨。身为南唐元宗的李璟奢侈无度,南唐在他的统治下国力下降,后来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李璟也被迫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关于李璟之奢侈无度,据《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刺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那么,这如“悔过书”般的《浣溪沙》写了些什么呢?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留。”别的不说,当你还在思考怎么写检讨书的第一句话时,人家已经写了一首词。治国虽然不行,文学修养还是不错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首词究竟是怎么表达愁与恨的——卷起珠帘,挂上帘钩,我和从前一样站在高楼上远眺,愁绪满满。看着随风飘落的残花,到底谁才是它的主人呢?愁!远方的行人毫无音讯,愁!要不再看看眼前雨中的丁香?天哪,这竟然也能勾起我心中的幽怨,愁!于是我回眸,眺望暮色里隐隐绰绰的三峡,看那江水从天而下,浩荡奔流。这首词,写尽了对未来的绝望和对结局的愁,借春恨来寄托深沉的忧国之思。而句末的“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则是以回眸来表达无限的惆怅,回眸本身的含义在这里并不重要。而且,这愁还是延绵不绝的,李璟之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这句词一脉相承。鲁迅的《答客诮》也借“回眸”进行表意。1931年,鲁迅在《致韦素园的信》中说:“我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二个月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写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壮健。”这“文学家”是怎么回事呢?以其中一个叫杨村的人为例。杨村曾以“小记者”的笔名在报纸上登文诽谤鲁迅,说鲁迅“领到了南京中央党部的文学奖金,大开筵宴,祝孩子周年”,又撰文称“鲁迅大开汤饼会”(汤饼会是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接连造谣,连郁达夫都被谣言殃及。对此,鲁迅回应道:“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接着便创作了《答客诮》一诗。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是啊,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豪杰;怜爱小孩子的人,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连身为山中之王的老虎,都要时不时回头照看自己的孩子啊!此诗中的“回眸”同样是借回眸的引申义,来甩出论据,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总的来说,虚指的“回眸”与“回首”,在文学中是比较常用的表意手法,但是这样意味着其难以具象化,所以在影视剧中“回眸”的这一设定出现得很少,而且不一定有杀伤力,比如热衷于插播各种回忆片段的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就有某人抬头或回头,表示将要开始回忆的镜头。这一设定是“回眸”最有杀伤力的设定,一是因为它的目的性很强,往往是为了找某个想找的人而回头,眼神坚定、聚焦明确;二是因为它带来的后果很偶然,如果不回头,事情就会按着既定的路线推进,但“回眸”带来了意外,是故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需要加以突出。因此,不管这个回眸的人是男是女、颜值是高是低,这种“回头杀”都极具杀伤力。最经典的就是辛弃疾笔下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元宵夜,火树银花、灯火璀璨,来往的行人头戴华美饰物,街市间谈笑阵阵,似有若无的香气在夜幕下浮动。可我心心念念的ta在哪里呢?我左探探、右看看,猛然回过头去,发现ta就站在灯火零落之处,与我四目相对。这个回眸就是主观意图明显、具有极大潜力推动剧情的动作,也是整首词的焦点所在。“蓦然回首”四个字,仅是纸面上的一些笔画,就足够有感染力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源/电视剧《鬼丈夫》截图
而且,这种回眸大多与爱情有关。一千多年前的初春,日光西沉,霞光漫天,清秀纯真的女孩子正站在越台前的刺桐花树下看着远方。这时,一位与她年岁相仿的少年路过,擦肩的瞬间,两人四目相对。在春天软软的晚风里,少年逐渐走远,女孩心弦微颤。她小心翼翼地回过头,偷偷望着那个身披晚霞的少年,莞尔一笑。女孩留下一双翠羽,羞赧地转过身子,匆匆骑着象,趟小河而去了。正所谓:好一首李珣笔下的南国小词!清新隽永,真诚质朴。词中“暗里回眸”另有深意——为什么女孩会留下一双翠羽作信物呢?必是回眸时,她发现男孩也在注视着她。所以,如果没有回眸这个动作,不仅这首词失了灵韵,词中的女孩和男孩也不会有让人充满美好遐想的后续发展。多么美好的爱情啊!回眸在爱情中的魔力,被影视剧很好地诠释了。《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那一回眸,是多少人记在心里的爱情的模样:赤名莉香的回眸,总带着笑。来源/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截图《天龙八部》中,王语嫣和慕容复遇到了段誉,话不投机半句多,慕容复没和段誉聊两句就高冷地扭头走了,可他身旁的表妹王语嫣却没有立即跟上表哥的脚步,而是缓缓回眸,犹豫地看了段誉几眼,才转身走开。
当年,刘亦菲饰演的王语嫣,谁不说一句“这就是我心里王语嫣最美好的模样”。来源/电视剧《天龙八部》截图而正是这一回眸,埋下了王语嫣和段誉后来情定三生的序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武侠世界总有雷同桥段。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五大“女神”名场面分别是朱茵眨眼、祖贤穿衣、青霞饮酒、淑珍叼牌、张敏回眸。最后这个回眸,说的就是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赵敏和张无忌在客栈初见,她离开时骑在马上回眸看张无忌的“名场面”——赵敏回眸望向张无忌,张无忌却说:“她长得好像我娘啊!”来源/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截图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敏对敌军首领张无忌一往情深。悲剧的是,在前面这两部影片中,虽然“回眸”推动了剧情且孕育了爱情,但是结局都不怎么圆满。《唐伯虎点秋香》则让由回眸点燃的爱情有了一个圆满结局。电影中,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看上的秋香有三次回眸。第一次回眸,观众以为爱情开始了,但家中已有多位娇妻的唐伯虎表示,还好吧——他的同伴马上告诉他,美女也要靠衬托,接下来便是第二次回眸——前两次还是他者干预下的“回眸”与“凝视”,真正唤醒唐伯虎爱情的还是第三次回眸。华府丫鬟秋香正给饥民发馒头,混在其中的唐伯虎注视着秋香对百姓的和善举动,颇为感动。突然,秋香回过头,对着唐伯虎微微一笑,唐伯虎直呼:“原来当今世界上最美的笑容,就是充满了爱心的笑容!”这一瞬间,他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秋香。除了爱情,还有一种回眸看起来更有力。元杂剧《风雨像生货郎旦》中,长安人李彦和纳妓女张玉娥为妾,致使其妻刘氏被气死。这个张玉娥可不简单,她嫁入李家后,又找到了老相好魏邦彦,二人密谋要害死李彦和一家。一天,张玉娥在屋后放了把火,又装作很慌张的样子,和李彦和带着儿子和奶娘逃到了洛河边上。站在河边,四下无船,奶娘急唱:“慌走到岸边头,仓卒间怎措手。风雨飕飕,地上浇油。扭颈回眸,那里寻个梢公搭救?我将他衣领揪,他忙将我腰胯木刍。”这个“回眸”当是充满惶恐和期待的,也是很重要的剧情组成部分。看着看着,远处真的划来一艘船,李彦和一家都以为得救了。可谁知道,这个艄公是魏邦彦假扮的,等李彦和上了船,他立刻将其推进了河里。文学的传神描绘,为荧幕表达蓄积了宝贵财富。在镜头语言中,“回眸”往往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剧情的重要手段。《大军师司马懿之军事联盟》中,有“狼视鹰顾”之称的司马懿,在回眸的一瞬间,下意识喷射的野心,刺激了观者的内心——太吓人了!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截图这一回眸以无声的肢体语言补充交代了司马懿和曹操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展现了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所以,镜头对这一细节动作的放大是必要的,而经过放大的“回头杀”无疑效果倍增。由此可见,影视剧不仅继承了文学中的财富,还扩充了“回眸”的表意空间。经由对回眸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搭配,属于我们时代的叙事方式便诞生了。《甄嬛传》中,甄嬛还是莞嫔时,尚依赖着皇上,为了复宠小心翼翼地在斗篷中拢了几只蝴蝶,跪在倚梅园等着“偶遇”皇上。如愿面圣后,她紧张地回眸转身,在皇上面前打开斗篷,借冬日里的花蝴蝶成功复宠。那时的甄嬛,回眸时还有对皇上的依恋和敬畏,也将少女的心事写在脸上。后来,甄嬛成了熹贵妃,目睹了果郡王之死。在皇上的病床前,她背对着这个曾经是她全部的男人,转过头,冷冷地丢下一句:“臣妾是钮祜禄甄嬛。”眼神毫无波澜,语气高傲疏离,没有一丝表情。所以就回眸而言,比设定1更有杀伤力的设定3,因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叙事的必要性、镜头的动态性等特征而有更为深入人心的“回头杀”效果,且形式也更为多元。为什么“回眸”有瞬间性的杀伤力?因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因为古诗文和影视艺术的交相辉映,赋予了“回眸”更深入人心的意涵,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表意方式。
程蝶衣(张国荣饰)回眸。来源/电影《霸王别姬》片段
参考文献:
1、王星琦编选:《柳永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年
2、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
3、唐圭章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