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留意一下,你会发现身边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发朋友圈,有一些人却几乎不怎么发。
同样是发朋友圈,有的人喜欢单纯地记录生活,有的人喜欢分享思考和感悟,当然,还有很多微商。
你会经常发朋友圈吗?你觉得从一个人发朋友圈的频率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吗?
| 答主:山海(896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这两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大部分同学发朋友圈频率肉眼可见地从大学那会一天能发两三条,到现在无一例外都是一两个月才发一两条。
究其原因多少带点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大学那会无忧无虑,整天就是读书、吃喝玩乐,正是表达欲爆棚的时候,一天发几个朋友圈属实正常,反正老子的朋友圈想怎么发怎么发。
如果再有个暗恋白月光,天天再整个只对她/他可见的朋友圈也属实正常。
可是进了社会工作了,发现做社畜是真的累啊,就像三体里面说的,现实的引力真的太沉重了。
每天睁眼就是上班,下班吃完饭稍微晃悠一下就该睡觉了,还发朋友圈?累都累死了。
就像我上面说的,大学那会无忧无虑,大家发朋友圈都是直来直去不带太多心思。
甚至我们班女生开撕都是班级群骂完再朋友圈互 @ 开撕,根本不在乎别人看法,哦,你看我朋友圈不爽?那互删好了呗。
但是上了班你想发个朋友圈就要考虑太多事了,尤其那些刚上班没来得及开工作号的人更惨。
你要考虑这个朋友圈发了领导怎么看,同事怎么看,如果再分个组更麻烦,最后干脆手机一关不发了。
我那些当律师的同学还稍微好点,偶尔发个朋友圈还带点阳间味,无非是今天去了 xx 法院纪念打卡,明天又赢得了胜诉维护了当事人权益。
虽然人设有点塑料精英律师内味,但是胜在你点进他们朋友圈仿佛进了理想国,永远年轻,永远积极向上,至于他们这么干累不累我就不知道了。
剩下进了公检法那些同学如果不是每年春节那会发个朋友圈,平日里朋友圈就像中年老干部,清一色万年不变的风景照以及一长列的自己单位新闻。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他们朋友圈能发什么,敢发什么呢?是发 xx 律师真是脑瘫,今晚他必拉稀。还是发案子怎么多,老子今晚还睡不睡觉啊?
由此可见,不发朋友圈多少是对当下现实环境的一种无奈地妥协。
当初的朋友圈只是单纯的朋友之间记录生活的工具,大家对自己的朋友圈尚有控制力,就算不喜欢哪个同学老师屏蔽就好了,完全不影响日常。
但是随着长大进入职场,我们对朋友圈的感受是一种明明是自己的朋友圈但是却脱离掌控的无力感。
微信不像自己微信,朋友圈更是朋友越来越少,你看着不爽的领导同事发的微信有时候真想狠狠吐槽两句,但是最后还不是违心点个赞。
这时候你巴不得能把朋友圈关了不想看,可惜我们连这点自由也没有。
所以现在很多人不发朋友圈而是转战其他社交软件上来吐槽日常生活。
所以我希望如果你在某个软件发现了自己的朋友也不要傻不拉几的去说 xxx 原来是你啊,你这样做我觉得除了给别人增加心理负担毫无用处。
最后我其实觉得以发不发朋友圈、发多少朋友圈来判断一个人真的太过片面。
不发朋友圈你就觉得他聪明了?深沉了?高深了?
很多人包括我无非是已经被生活整得 ptsd 了,生活一潭死水毫无朝气,这是一种很可悲的长大。
所以有什么建议不建议发朋友圈的,想发了就发,不想发了就不发,如果发个朋友圈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你还是别发朋友圈了,建议发传单好了。
| 答主:平凡(4146 人赞同了该回答)
别听他们的,想发就发,本来生活的乐子就不多,发个朋友圈怎么了,就算每天发,一天发好几条,刷屏都无所谓。
我实在受不了拉黑就好了。
真心地,你发你的,我拉黑我的,互相成全,这是双赢。
发朋友圈或者任何的社交分享平台,有大概三种境界:
第一种:懵懂期。
觉得搞笑的,带炫耀的,不开心的都要发一遍,因为觉得就是个自己的记事本,怎么舒服怎么来。
第二种:鸡贼期。
这时候就会选择性地发了,通常要么是很好的内容,然后希望别人点赞。或者是不太好,求关心的这种类型。
每条内容都充满了希望被光顾的小九九。
第三种:无所谓期。
我发是因为我想发,无所谓有没人关注,或者回复。
我的快乐在我点击发布的那一刻已经达到 climax , 有人点赞或者评论只是锦上添花。
只享受我能控制的那部分快感,跟其他人相关的不做期待,只当做意外之喜。
既然如此,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吧,也许可以作为你实现朋友圈自由的第一步~
题图: 《爱情神话》
编辑: 鑫鑫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