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圆满落幕,《送别》曲尽,垂柳依依,悠扬旋律里是我们无尽的怀念和不舍。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闭幕式会有这样的「缅怀时刻」呢?
时光要回溯到 2016 年。
里约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缅怀先人逝者的仪式。
这是巴西的文化传统,是里约奥运会的自创环节。
在巴西等热带国家,在他们的观念里人死为新生,葬礼风格微暖和煦,热情洋溢、向往未来。
导演组认为,奥运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缅怀环节正是让已经离开的人也能感受到奥运精神。
因此,巴西将这个别有意义的环节放置在了闭幕式上。
这一环节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此后也成为闭幕式的固定环节。
2018 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也延续了这种「缅怀仪式」。
当晚,在灯光与韩国传统音乐中,众人开始步入舞台,走在最前面的是带着面具的玩偶,他们是穿越生死,穿越阴阳的使者,带领逝者走向未知的世界,释放灵魂的恐惧。
他们高举巨型蒲公英,韩国人认为蒲公英四处飘散,将带来新的生命。
紧随其后的是一只巨型的海龟,在朝鲜半岛中,海龟被认为是「圣物」。
他们坚信海龟会把人们的信息传到天上。
之后,地面上的花瓣旋转,飘落。
海龟进入时间隧道,这是一条穿越生死的时间隧道,把平昌冬奥会的记忆带到了天堂。
2020 年东京奥运会闭幕式的缅怀仪式中,一位绿衣舞者,在舞台中央「起舞」。
在舞者的姿势、表情变化下,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传达着对逝者的追思。
丧葬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各个国家不同的丧葬文化,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特殊解读,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和铭记。
对奥运会本身来说,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传承」和「轮回」。
一次奥运的结束,就意味着新的奥运周期即将开启。四年的蛰伏,四年的孕育,在一片新的热土上,又会有新的奇迹破土发生。
在本届北京冬奥会的缅怀环节中,没有悲切哀乐,没有沉重丧礼,而是别出心裁,用中国传统的「折柳送别」表达了对逝者的不舍和追思。
80 位穿着圣洁服装的表演者在地屏上行走,轨迹构成了一个垂挂的柳枝,就拖带出了一道垂柳的画面。
一阵无形的风吹来,垂柳的画面随风摆动,柳絮纷飞,飞到上万平米的地屏,将思念带给更多的人。
「折柳送别」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人尤其文人之间的离别,都会折一个柳枝以寄托不舍和怀念。
折柳送别,琴瑟和鸣,这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含蓄而又深沉的浪漫情怀。
当柳枝随柳絮飘飞起舞,一束束光碑被点亮,像是内心在跟逝去的生命,跟天上的每一颗颗星星对话:
「你在那儿还好吗」
正如奥林匹克精神一样,「殡葬」不是终点也不是结束,它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记录,更是一次次的超越和不朽。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正如那燃烧着的奥林匹克圣火。
凛冬散去,春暖花开,我们终有一天会再见。
题图: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
编辑: 好运莲莲 鑫鑫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