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8|回复: 3

[教育漫谈] 8个好友在福建抱团村居:几乎不花钱,尝试在山里养育下一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6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个好友在福建抱团村居:几乎不花钱,尝试在山里养育下一代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2-02-06 07:55


在过去的一年里,

一条寻访了不少不安于主流生活,

尝试多元生活方式的年轻人。


IMG_8751.JPG

 福州北峰山的青年艺术家

在福州的山里,

住进了一群年轻艺术家,

他们自己远离物欲,比邻而居。

独立创作,又互相照顾。

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最自由的活法。


IMG_8752.JPG

北锣鼓巷“THE BULK HOUSE零浪费无包装商店”门前

在北京,

有人在践行“零浪费”的生活方式,

十个月只产生一小罐生活垃圾,

保护环境,也更看得清自己。


IMG_8753.GIF

成都的社区,嬢嬢和年轻人可以一起狂欢

在成都,

有人从个体走向社群,

建立起了“城市社区”,

让男女老幼、边缘群体,

都能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区域里生活得更丰富多彩;


IMG_8754.PNG

上海的城市花园,小朋友也可以接受自然的教育

上海的设计团队

则因地制宜地在城市里建造了小型花园、果园,

给居民提供一个和自然相处的空间。

无论是远离主流,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还是在人群之中,建立新的理念,

每一种生活方式里,

都有人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编辑   周天澄 责编   陈子文



IMG_8755.PNG

 

IMG_8756.JPG

还有一批年轻人,逃离城市后,索性住进了山里。

福州的北峰山从2015年开始,陆续有年轻人入驻。他们大多从北京、杭州等大城市而来,在这里自己整修工作室,创作、生活,互相照顾。


IMG_8757.JPG

文文在北京工作了六七年后,搬到了福州的北峰山里
文文是从美院版画系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当设计师,在北京一待就是六七年。但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她决定辞职,回到家乡福州,来到山里居住。
 

IMG_8758.GIF

看得见后山风景的房间

她和已经在山里的艺术家朋友雷禺、群生住在了同一个院子里,自己动手从新修葺了工作室,还新建了一个空间,一扇落地窗正对着后山的景色。闲来无事,她喜欢爬上后山喝茶、看书。

她说,“在北京几年,总想着可以先工作几年,再去做自己的创作,但在大城市仿佛永远要被推着走,总是不可能停下来。”


IMG_8759.GIF
到山里后,她发现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的不方便。这座山里有电、有网、有小饭店、有快递的代收点。“重要的是,在这里,面对的只有自然和自己,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前几年,她和大多数城市社畜一样,每个月将近四分之一的收入用来支付房租。生活在人群里,“不自然地就会买很多香水、衣服,看起来很合群。”
现在住在山里,她的物欲自然而然变低了,衣衫鞋帽够用就可以,化妆品香水这些,更加成了不必要的东西。除了买菜和水电,几乎完全不花钱了。


IMG_8760.GIF

 文文和好朋友住在同一个院子,时不时去串门

她从北京带回福州家里一大堆行李,真正带上山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李箱。靠着这一个小行李箱,已经过完了山里的春天夏天和秋天。
何谐和剑斌夫妻俩,则带着孩子,住在父亲何连二十年前修建的老宅。
他们是中国美院的同学,毕业结婚后在杭州工作生活了一年。何谐从小随父亲在山里长大,在不断的商量、磨合后,两人决定一起回到山里生活。

IMG_8761.GIF

 群山掩映中的老宅

山里还有其他生物。一开始在家里见到蛇,剑斌还会觉得害怕。“现在完全习惯了,可以直接用手抓起来放到野外。”有时还会碰见野猪和山麂,松鼠随时可能闯进他的家里。“就像邻居一样,打个招呼,互不干涉,彼此都有自己在山里的位置”。
他们还开始尝试在山里养育自己的下一代。

 

IMG_8762.GIF

他们的孩子在山里出生、在山里长大,剑斌从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带去行山,抱着孩子看遍山里的景色。后来孩子会走路了,就任由他自己去探索。山间小路不好走,小孩多有摔打,年轻的父母并不太在意。在山里,“陪小孩玩”的可以有无限种玩法,正如山可以有无限种变化。
他们希望孩子是身体健壮、肤色黝黑,在山里跑大的样子。 
至于学校的教育,他打算让自己的小孩直接在山里的镇上读普通的小学初中。山是天然的屏障,屏蔽了外界的“内卷”焦虑。
“一辈子那么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对世界的好奇,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63.JPG

IMG_8764.JPG

余元和男友joe,共同生活十个月,只产生了一小罐垃圾

生活在城市里,就不得不买买买、产生大量垃圾吗?
90后女孩余元和男友joe就不这么认为。他们从2017年起,开始践行“零浪费”的生活方式。

  IMG_8765.JPG

IMG_8766.JPG

很少的衣服,也能组合出不同搭配

余元一度疯狂爱买、有四五百件衣服。但她现在连衣柜都不需要,和男友的所有衣服加起来,也仅需要一个小小的龙门架。

而且,经过实践,他们在十个月里,产生的生活垃圾只有小小一个玻璃罐(480ml梅森罐)。

去年八月,他们搬进位于二环胡同内的loft。四十平米的房间,桌、椅、矮几是房东留下的,落地灯是朋友送的,瑜伽垫是二手的。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


IMG_8767.JPG
余元将日常的大部分一次性制品,替换成可多次使用的物品,比如能反复使用的卸妆棉。
决定了不再使用一次性用品后,她抛弃了卫生巾,开始使用可水洗的月经杯,每次只需要用热水消毒3-5分钟,可以循环使用12年。生活中需要用的面霜、肥皂、洗发水,都是自己调配制作的。

 

IMG_8768.GIF

2018年时,余元带我们去买菜

IMG_8769.JPG

去买菜时,他们自带容器。买豆腐时带餐盒,买米或面包时用平纹袋,水果就用普通的网兜来装。对应准备,减少浪费。
厨余垃圾,他们用来堆肥,成为植物的养料。
在上海的Joyce和咪咪,生活在另一座大城市上海。她们则试着通过开店、设计等形式,把“零浪费”理念传播给大众。


IMG_8770.JPG

Joyce与两位创业伙伴 摄影:Suskita
Joyce开了一家鼓励食客松弛下来的素食餐厅。鼓励独自用餐,通过一些引导仪式,让人们专注于每个当下的瞬间。

 

IMG_8771.JPG

用过的植物奶奶盒,刚好用来装厨余酵素
开餐厅,厨余垃圾不可避免。Joyce试着将果皮做成酵素,兑水后用作洗洁精,或是将轻厨余及茶渣直接丢在院子里,待它们慢慢降解,成为滋养植物的肥料。
板栗种子、牛油果种子、南瓜种子都被收集起来,有些烤过之后,就是小零嘴,有些等来年春天种下。

 

IMG_8772.JPG

南瓜种子

IMG_8773.JPG

康普茶发酵罐子、开心果果酱和自制桂花蜜
咪咪则设计了小程序precious shanghai。收集了全上海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相关的店铺,比如哪里有快过期的面包售卖,哪里有自带杯折扣的咖啡馆,哪里有二手慈善超市和古着商店。


IMG_8774.GIF

咪咪坚持做饭,用蜂蜡布保存食物,偶尔下地干活 

后来,临期食物变成一个独立项目“兜着走”,主要提供临期食物购买信息。“兜着走”的主力团队逐渐壮大起来。 
在中秋节期间,他们发起了“月饼零浪费”活动,招募人们捐赠闲置月饼,组织了零浪费大改造。

 

IMG_8775.JPG

被改造的月饼

募集来的125个月饼,被大厨改造成能量棒和酸奶,剩下的都捐赠给了“绿洲食物银行”。
这样的生活会很麻烦或者辛苦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反而觉得,实践“零浪费”的过程中,花在整理上的时间更少,需要用来储存物品的空间更小,留给闲暇、兴趣与工作的精力就更多。
这也意味着:更多存款、更简单的生活、更高效的计划、更理性的选择。
正如余元所说,“零浪费的生活,还要回到你真正的需求上去。不反消费,提倡理性消费;不追求100%无垃圾,而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求的人,才能放低攀比心、模仿心,按需索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76.JPG

在成都,有超过3000个社区遍布街道。自从2019年,成都市首创“市委社治委”,自上而下,推动成都的社区营造,热闹景象,如烈火烹油。
成都的社区有极高的包容度,在社区茶馆喝茶的大爷,偶尔也去咖啡厅喝一杯,跟爱好亚文化的年轻人打成一片;社区车棚里的“蹦迪之夜”,嬢嬢比年轻人跳得还快活。


IMG_8777.JPG
IMG_8778.PNG
张唐设计的“巷子里”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的90后建筑师张唐,设计了“巷子里”。“巷子里”坐落于玉林东路社区,目前是一个社区咖啡馆,同时也是一个社区文化空间,承载很多社区活动。


IMG_8779.JPG

IMG_8780.GIF

巷子里是一个对所有居民友好的社区,包括行动不便的人士 

在设计前期的调研时,她发现社区里有250名左右登记在册的残障人士。所以,在设计巷子里时,她特意将入口的长廊加宽,1.4米的坡度设计,留足轮椅360度旋转所需的距离,满足轮椅和陪护的人并行。
长廊扶手直通空间另外一头的社区小公园,扶手上会有盲文,提示残障人士走到了哪里。
张唐在设计时,希望在有限的150㎡空间里,尽量承载更多的使用可能性。

IMG_8781.JPG

IMG_8782.JPG

巷子里展览现场 
几年来,巷子里持续在做展览,各种各样年轻人的活动在这里展开。
去年,一场“盲人电影院”的活动在这里举行。不拘一格,也欢迎非视障的人参与,大家在这里一起喝精酿、啃鸡爪,不会觉得视障是一件特殊的事儿。
张唐说,社区就像一个小型花园,各种各样的奇异花朵在此生长。做社区营造,不是去规整、修建它们,而是去呵护这些花朵,让它们自然地长起来。


IMG_8783.GIF

地瓜社区创始人周子书

央美副教授周子书,则在成都扎根了三年。从早期调研,到空间改造,他带着央美的学生,接触了大量成都市民,将地瓜社区落地在成都金牛区的曹家巷社区。


IMG_8784.PNG

 茶馆,是成都重要的公共空间

一进地瓜社区,首先是一家茶馆,大爷们散坐在社区门口竹椅上,一边饮茶、一边打牌。老虎灶上几口大汤罐,腾腾热气氤氲开来,油锅里糖油果子金光油亮。
在周子书看来,茶馆是中国最早的社区公共空间,物资紧缺的时代,大家集体烧水,所有的社区活动、邻里纠纷的调解,都发生在茶馆里。

 

IMG_8785.JPG

茶馆和酒吧,可以并行于同一个社区

穿过茶馆,是一个西方的社区中心:邻里酒吧。周子书想实现一种“异质并列”的感觉,老的茶馆文化,与新的酒吧文化相结合,也很符合成都的城市气质。


IMG_8786.GIF

小剧院给了很多普通人表达的空间
最热闹的一个空间,是社区里的一个小剧院。白天,这里是社区老年合唱团的场地,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们会穿上专业的表演服装,站在聚光灯中心排练。夜里,它则是年轻人跳摇摆舞的舞池、演脱口秀的场地。
周子书在意一个公共空间如何赋予社区居民一种新的权利,而不是以“强权”介入到空间设计之中。“尊重当地真实的生活实践,对社区营造来说极其重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787.JPG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则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家门口就有花园的生活。
同济大学的老师刘悦来带着团队“四叶草堂”,在上海造了120个社区花园,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还有超过700个迷你版的花园,都是与居民一起造出来的。

IMG_8754.PNG

IMG_8789.JPG

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匆匆忙忙的城市人来说,家门口的一片自然,意味着一种柔软、一种孩子成长环境的不同可能。


IMG_8790.JPG

创智农园

杨浦区的创智农园在2016年7月1日正式开园。此前,因为地下有一根污水合流管道,这块三亩多的地已经荒废多年。
花园就在大马路边,没有大门,没有入口,走到街边哪一处,都可以进入。植物长得茂盛而有个性,与修建齐整的绿地完全不同。


IMG_8791.JPG
北边的片区有不少农作物,玉米、果树,还有一块专门留给新手体验的“一米菜园”,居民可以来认养。
南边更混搭,有公共种植区,有可食的香草类,比如紫苏、薄荷,还有池塘和树荫,是特意为了照顾到小动物的饮水清洁等问题。
南区还有一片专门做的诗经花园,高高低低地栽种了30种《诗经》中出现过的植物,很多现代人已经陌生了,比如“蒹葭苍苍”的茅草,“采薇采薇”讲的救荒野豌豆,参差的荇菜。

 

IMG_8792.GIF
在这个对外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有对儿童的自然教育,也有社区营造沙龙。
有时候,周边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老师也会带学生来创智农园上课办讲座,旁边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兄弟,打扫卫生的阿姨,工具一放就进去听了。
自从开园以来,已经有500多场活动在这里发生。


IMG_8793.GIF

“四叶草堂”不忘授人以渔,他们展开培训,把社区花园建造的经验传授给普通居民,协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小小花园”。

从小朋友到中青年人,到退休居民,都能动手在家门口造花园。他们找到的荒地、废弃地,各不相同,最后花园的呈现样貌,也都带着居民各自的独特个性。

唯一共同点,花园不是个人所有,一定是开放的,共享给所有人的。

这一年,有人远离城市,去往山海寻找更合适的生活节奏;也有人留在城市里,但仍然在既有的环境里,找到了面对自己,或是面向社会的生活方式。

或许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重要的是,不断有人在勇敢地做出新的选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1:02 PM , Processed in 0.0444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