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3|回复: 0

道教内丹修炼之内丹方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6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国道教网

导  论
  方术起源很早,先秦时本指道术而言,即修炼大道的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天下治方术者多矣。”成玄英疏曰:“方,道也。自轩顼以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说明早在轩辕黄帝时就有许多学仙修道的人。后来方术融入了医、卜、星、相等术,被方士们广泛运用,统称方技。在巫风逐渐下降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继续以宗教思想为基础,并以求仙方术为宣传的方士。方士,顾名思义即方术之士,也就是会方术的人。方术在先秦时称道术,即治道之法。后来就乏指方士所施诸术,如医、卜、星、相等术,也称方技。《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后汉书•方术传》序中把卜辞、阴阳推步之学、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全部列入了方术,并称:“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降妖”等。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方者,隅也。医药改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征,故以为术。”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五《方术部》载有“养生”、“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等。后来医术从方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方术内容则更为庞杂,几乎成为所有秘术的总称。综括古代方术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预测术,二、长生术,三、杂术。预测术,即占验术,主要包括占卜术和星相术,大致可纳入《汉书•艺文志》中的“术数”范围,即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长生术,包括外丹术、内丹术、气功、服食、房中术等,大致可纳入《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范围,可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也就是说,方术包括方技和术数,而术数主要以占验术为主。道教继承了古代方术的全部内容,并分成若干流派。如晋代道教真人葛洪说:“余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人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见《抱朴子•金丹》。唐道士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历名山,博采方术。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二。明代著名高道张宇初说:“内而修之,则内外丹之术。其见诸经典者,诸子未尝言之。丹砂药术,其曰修炼,止性命神气之说,自秦汉以来,方士竟出,若文成、王利之以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遂世称方术矣。”见张宇初《道门十规》。在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方士有馪铿 (彭祖)、容成、歧伯、素女等,有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矫、充尚、羡门、高誓、安期生、卢生、石生、侯生、徐福、韩终等。最早的方士是周灵王时苌弘,《史记•封禅书》称:苌弘以方事周灵王,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战国时出了一个方士名叫邹衍,他将阴阳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兴衰更替相结合,推论社会事物的变化,从而显著于诸侯。秦始皇时最受宠信的方士是徐福,继徐福后是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均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高誓及不死之药。秦始皇后,李少君是最受汉武帝刘彻宠信的方士,他以祠灶、谷道、却老方拜见于汉武帝,得而尊崇。此后少翁、栾大、公孙卿等继得汉武帝崇敬。总之,方士们所信奉的神仙说,是后来道教的的最基本信仰和特征;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方术。
  道教创立后,在修道成仙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古人治道之法,结合自身之修炼,创造出一整套修炼成仙的方术,其内容主要有心斋、守一、定观、坐忘、缘督、内观、导引、存想、吐纳、存思、听息、内视、踵息、守静、服气、辟谷、服食、行炁、房中、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予以介绍。
心 斋
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 供斋、节食斋、心斋 )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见《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晋郭象注曰:“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其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说: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虚无境界。
守 一
  守一指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把意念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其源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之句,即说守一于道。《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就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太平经》有“守一明之法”,并称是“长寿之根”,其意思大体上是守人身中的元气,或精气神。其修炼方法李远国《道教炼养法》介绍为:首先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有安静清洁的环境;其次要求专心一意,将苦恼、烦闷、忧愁、喜怒等个人的情绪一概置之度外,尤其要克服名利之心,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修炼时一定要注意身姿的舒适、自然,至于姿势,坐卧均可;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一步步做起;修至一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验证方法主要是通过感光的显示,初炼时,冥目内视无光无色,次而有光感:“守一复久,自生光明”,进而“神明进光,久视电光”,最后光明益大,“明有日出之光”,洞照天地上下,人体内外,可见自身或天地万物。

定 观
  定观指慧心内照的内观与静定相结合的修炼过程及其境界。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见《洞玄灵宝定观经》。即是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念,心中念头产生时就立即抱弃,保持无思无虑,寂静明亮的本心。其修炼过程,据《洞玄灵宝定观经》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即须除灭,勿令安静。接着,虽非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坐 忘
  坐忘指静坐忘身,达到无所不忘的虚无状态。语见《庄子•大宗师》:“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即坐忘。”郭象注曰:“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 ! 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不通也。”就是说排除各种干扰,忘掉自身的存在,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正如《道枢•坐忘篇下》云:“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唐司马承祯《坐忘论》将其修炼过程分为七个阶段:一敬信,二断缘,三收心,四简事,五真观,六泰定,七得道。敬信指尊重信任大道的存在。断缘指断绝尘世间的各种姻缘。收心指保持本心清静,远离外境,不为尘俗所染。简事指断简事物,应物而不为物累。真观指用心去观察现象世界,认清它的虚幻不实,不为外物所迷惑。泰定指即将得道的境界,“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得道指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之真身。道教修炼此法一般坐于杌上或席地而坐。

缘 督
  缘督指运行任督二脉中的督脉为修道之门径。语见《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就是说用运行督脉方法作为修道之途径,可以做到保养身体,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养亲人,可以做到尽享天年。近人蒋伯超《庄子集释》曰:“人生任督二脉,为精气之源。督脉起于小腹,贯脊而上行,又络脑自脊而下,脑为髓海,命门为精海,实皆督脉司之。缘,依也;经本也。依此命脉,以为摄生之本。”
内 观
  内观指用意念或慧光照耀体内各种景象。有二种层次的修炼。一为观形之内观,即以“无中立象心定识神”,由此锁住心猿意马,使耳不闻,目不见,心不狂,意不乱。《钟吕传道集》称内观“阳升之象”,内观“进火烧炼丹药之象”,如为男、为火、为天、为云、为鹤、为日、为马、为金鼎、为执薪燃火等;内观“阳降之象”,如为女、为虎、为水、为地、为雨、为龟、为月、为牛等;内观“龙虎交媾而匹配阴阳之象”;内观“采取进火之象”。所看到的景象有仙人引金童玉女相会、天雨奇花、仙娥乘彩凤祥鸾来献玉浆、祥风瑞气起于座前等。二为观神之内观,指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强调绝念无想,以无心为心,最终达到“内观起火,炼神合道”。《清静经》曰:“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导 引
  导引指学习外界事物的动作,导行肢体,以通经络。语见《庄子•刻意》:“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就是说:象熊一样地攀爬树木并悬挂在半空,似鸟一样展翅而伸腿,这是长寿的需要,是学习导引、锻炼身体、保养体形,做到如彭祖一样长寿之人的追求。三国时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即是比较著名的导引法之一。道教的导引法还有八段锦、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十二月导引法等。

存 思
  存思,又称存想、存神,简称存。存指意念的存放,思指瞑思其形。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就是说存思自己身上的神。道教认为神无所不在,无所不存,身内身外皆有神,如果能存思这些神,神就会安置其身,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存思》曰:“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常行之智静神凝,除欲中静,如玉山内明,得斯时理,久视长生也。”道教的存思法主要有二十四真法、二十四神行事诀、九室存思法、七童卧斗法等。

吐 纳
  吐纳指把胸中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语见《庄子•刻意》:“吹呵呼吸,吐故纳新。”就是说吐出浊气,呼入清气。《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曰:“凡行气以鼻内 (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稲,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气,稲以解极。”即认为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

听 息
  听息指在平静的心态下用炁去听自己的呼吸,所以又称听炁。语出《庄子•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就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自己的呼吸,而是要用心去听自己的呼吸;接着又不要再用心去听自己的呼吸,而是要用炁去听自己的呼吸。即先用心听,再用炁听,最后心炁混成一片,心在炁中,炁在心中,自然清静。

内 视
  内视指在排除外界干扰,没有浮思杂念的情况下,合闭双目,观窥躯体某一部位。又称内观。其目的是为了入静,《青华秘文》曰:“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眼而使之归于心。”故以目内视时,思想集中,元气充沛,返视内照,心平躁释。修炼时,凝神安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就能入静。

踵 息
  踵息指凭脚后跟呼吸。语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就是说古时候修道的人,睡觉不会做梦,醒来时不会忧愁,吃东西不求甜美,呼吸时气息深沉。修道的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后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只是喉咙。很显然,平常人用喉咙呼吸,吸入的是凡气,气只能到达肺,即为肺呼吸,稍用功夫,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修道的人用脚后跟呼吸,吸入的是仙炁,炁可以遍及全身,可见古时候修道的人已具有很深的功夫。

守 静
  守静指收住烦乱的心,寻找一个恬静的环境来看守它。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其目的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归根复命”。就是说想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就是要入静,入静以后,生命就可以得到回复,就能够体会到宇宙永恒的法则,就能够体悟到大道,得到真我。

服 气
  服气,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说在呼吸吐纳中吸纳天地精炁,叫做服气,可以此炼养身体。《晋书•张忠传》:“忠于泰山,恬淡自守,清虚服气。”《淮南子•坠形训》:“食气者,神明而寿。”《论衡•道虚论》:“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说明行食气功法,要在心情平静,环境安逸的情况下去做,炼此功法可以长寿成仙。《正一修真略仪》曰:“修行之要,在于服气。若五行大全,则神真咸备。”道教素重服气法,种类方法繁多,《道藏》中收录有《服气经》、《服气口诀》、《服气精义论》等,均介绍道教服气功法。

胎 食
  胎食,通称咽津,指吞咽口津。语见《后汉书•方术列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书中列举了曹操时的上党王真人,因行此法,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看起来还没有五十岁。至于其法,《备急千斤要方》言:“人当朝服食玉泉、啄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以二七遍,如此者名曰炼精。”《摄生纂录》认为:漱其舌下泉,咽之数十息之间一相继,就是胎食。道教认为模仿胎儿口津内咽,即能改善体质,健康长寿。

辟 谷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休粮、却粒、辟粮等,指不食五谷。分为自然辟谷和人为辟谷。自然辟谷指功夫修到一定层次,气足自然不思饮食。人为辟谷指专做辟谷的功夫,或不食烟火食,而食别的药草果实等。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将辟谷分为五种类型:一、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二、不食人间烟火,即不食熟食;三、不食油盐,中华道家又称“上清斋”;四、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五、服用药物,代替食物。三种目的:一是为了清洁内脏,达到净化内脏的效果;一是为了休息肠胃,达到治愈身体某些疾病的效果;三是为了解决住山修炼时,避免断粮之后造成的困境。总之辟谷是不食五谷杂粮,而代之以别的东西,并不是什么都不吃。

服 食
  服食,亦称服饵,指服用中草药或金石炼成的金丹。语见《论衡•道虚》:“闻为道者,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道教服食的药包括丹药和中草药,指各种膏丹、丸、散、汤剂、酒方。道教服食的饵指糕饼一类,泛指各种营养品,其原料大致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类。其做法分为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荟、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十大谱系,可谓是一套完整的营养菜谱。道教服食有时是修炼的需要,有时是代替饮食,有时为了坚固自己的体形。

行 炁
  行炁,又称运炁、引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运行体内的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释滞》:“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就是说开始学习行炁法,从鼻孔引炁闭守,暗暗地用心数一百二十下,然后引入身体内部,再从口中将浊气吐出,微微吸入清炁,一般要吸入的炁多而呼出的炁少,用一根鸿毛放在鼻孔上,以鸿毛不动为最佳。常行此法,能使人长寿,《抱朴子内篇•至理》:“服药虽为长生之本,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房 中
  房中有许多隐晦的称呼,如“玄素之方”、“容成之术”、“彭祖之道”、“黄赤之道”、“房帏之事”、“御女术”等等,其异名多达六十多种。其起源于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殖崇拜。后成为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和祛病延年的卫生术。道教讲少私寡欲,但不主张禁欲,而是反对淫欲。《汉书•艺文志》曰:“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抱朴子称:“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服阴丹以补脑,采玉液于长谷。”见《抱朴子内篇•极言》。即道教通常所说的“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来此术在流传中被人误用,遭受诋毁,道教遂不传此法。

胎 息
  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象婴儿一样用脐呼吸。语见《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说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另据《脉望》卷一曰:“呼吸真气,非口鼻呼吸也。口鼻止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实际上是说通过意念诱导的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云笈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 丹
  外丹相对内丹而言,又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等,指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约产生于汉武帝时,当时方士李少君“化丹沙为黄金”以作饮食器,就是烧炼金丹。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东晋葛洪对当时流传的外丹加以总结,著《抱朴子》一书,将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三种,并称金丹为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时外丹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时臻于兴盛,出现了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炼丹家,服食外丹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然外丹术难于掌握,多含有毒性,故进入宋代后外丹渐渐衰微。

内 丹
  内丹相对外丹而言,又称修炼龙虎、吐纳、胎息之术等,指以人体为鼎炉,以体内的精、炁为药物,用神去烧炼精和炁,使精、炁、神三者在体内结成金丹。语出南北朝释慧思《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但当时还秘不相传,直到隋朝时罗浮山道士苏元朗诏示之,《罗浮山志》曰:“ ( 元朗 ) 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唐末钟离权、吕洞宾的“钟吕金丹道”,促使内丹学逐渐形成系统,全真道出现以后,内丹术遂成为道教的主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2 08:18 PM , Processed in 0.0289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