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0|回复: 10

道教内丹修炼之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国道教网

导 论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 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 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 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肉体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在道教中有专门讲述此道的经典和教派,道教 早期经典《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见王明《 太平经合校》第543页。对于“忠孝”,《太平经》认为“子(女)不孝,则不能尽力 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这样做, “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同上第405—406页。 所以要“少为孝子,长为良臣,助国致太平”同上第409页。这显然与儒家《孝经》中主张的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说法相符合。对于“诚信”,《 太平经》认为,至诚可感动天地,上视天而行,象天道,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这显然 与《大学》和《中庸》所讲的“诚”为“天道”是一致的。 魏晋时,少阳派传人葛洪的炼丹思想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太平经》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抱朴子内外篇》中,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祛病延年等;外篇讲世事藏否 ,人间得失,政治世事等;很显然是内道外儒。书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明本》第543页。这一方面回避了“大伦不乱”“不臣之慢”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处理儒道二者关系的时候,葛洪采取的是先道后儒,道本儒末。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因为通过修炼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这就是 最大的孝道,这样既可以孝敬双亲,又可以传承弟子,“学仙之人,皆有弟子,以承祭祀,祖宗之事皆未绝”见王明《抱朴子内篇•对俗》第51—52页。这段文字就很好地解决了儒家祖先崇拜和道教神仙信仰之间的矛盾。因此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 ,建立功德,慈善为怀,助人为乐,而这样做的目的就要解“心魔”的问题,在葛洪看来,炼气化神后,要出“阳神”,除“心魔”,“心魔”不除,德行不满,就容易“漏丹”,出 不了“阳神”。这一时期,除了《抱朴子》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洞渊神咒经》、《西升经》等道教经典继续阐述这一伦理思想。《天师教戒科经》中认为人若能守善行善,做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见《道藏》第30册24262页,台湾艺文印书管本,就可以当“种民”种民:即道教认为的能避免一切灾难病痛,逃脱劫难,上升神仙世界的人。做过坏事的人,如果潜心修炼,改邪归正,“改心为善”,就可以见到太平,度脱于厄难之中,成为后世“种民”,虽有兵病水 害之灾,临危无咎。可见经中认为修炼成仙的前提还是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勤事师”、“敬事亲”、“孝事君”、“教仁义”、“行施惠”,这样才能安天下, 静修仙,显然是儒家伦常作为修炼仙道的内容。《洞渊神咒经》则从道之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信道就是向善,行道就是践行善,数立善功,积阴德,可求得长生;反之不信道,就不识仙法,就会犯错积恶,定会遭到“天兵诛之”和“鬼兵诛之”。《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修炼之人,要以扬善抑恶作为生命的第一要素,“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善气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恶气凝结于身,生命就会垂危,而修炼之人炼的就是气,所以要积累善行,来获得生命的光明。这样做也会得到天神的护佑,凡事有成,生命健康,修炼成仙。经曰:“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见《西升经•生道章》。南北朝隋唐至五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道教修炼的伦理思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佛教思潮的影响下,有的恪守传统伦理,继续沿着老的传统往下走;有的部分恪守传统伦理,发生了部分的变化;有的放弃传统伦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恪守传统的是继续沿着汉魏伦理思想,进一步发挥《太平经》中重生修炼、功德成神等思想,这主要以梁陶弘景、唐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五代彭晓等代表。如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和《真诰》,阐述“延年不死”,“不死之道”,“养神不死”,“长生要术”等思想与方法;潘师正著《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方面肯定道教神仙信仰,一方面主张运用《太平经》守一存思法进行 渐次修炼,并强调学仙当修立善功,认为“功满三千,迁名仙格”。司马承祯著《坐忘论》认为“我命由我,不属天地”,但“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说明修炼外在的因素都是由自身决定的。吴筠著《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等,说明神仙可以“积学所致”,但要以苦节修行为基础,以建功立业来充实,认为“致忠致孝,至贞至廉”,就会“咸入仙格,隐景潜化,死而不亡”见吴筠《神仙可学论》。杜光庭著《墉城集仙录》认为“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末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推其诚”,得为“ 善爽之鬼”“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矣”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序》。彭晓著《红铅火 龙诀》亦讲“死生有命,修短在天”,若有“纯阳之真”,“定无死数”。很显然,他们均认为人只有积功累德,行善不已,才能登上神仙之堂,这是对传统伦理的进一步阐发。对于部分恪守传统伦理的,是部分受佛教伦理思想的影响,部分保留了道教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天内解经》、《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等经中。这些经典一方面讲积善累德,一方面要求舍身,认为“功德感仙真,自然降仙丹”见《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不孝不顺,王法诛之,天亦伐之”见《洞玄灵宝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舍去吾身,灭息诸贪,身断诸欲;诸恶根本,并皆弃舍,永断烦恼”见《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很显然,前者是继承了道教的传统伦理思想,后者是发挥了佛教的伦理思想。至于放弃传统伦理的,就是否定肉体长生成仙说,认为只有精神才能不朽。如《云笈七签》卷四十九《三一诀》曰:“一切皆有伪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变,恍惚无常。”强调的就是宇宙间的一切,都要经过生死、有无、好坏、盛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说法,这显然与长生不死说背道 而弛。因此他们认为人要“忘身”“法空”,才能领悟生命的的真谛。如《太上一乘海空智 藏经》说:“三界亦空,三世亦空。知三世空,我身亦空。知我身空,诸法亦空。以法空故,故名海空。”这里的空是指一种修炼的境界,把握好这种境界,就可以得地仙果、飞仙果 、自在果,无漏果、无为果,也就是达到成仙的境界。这种境界当然也离不开传统的伦理思想,只不过他们是一方面号召人们广种福,一方面批评儒家仁义道德的弊端,最终还是倡导 道、儒两家的伦理思想相融合,使儒家的五常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宋元明清,是道教内丹修炼伦理思想最具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出现了《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格》等可供修炼者依据的善书外,还出现 了倡导“明心见性”的全真道和专讲“忠孝神仙”的净明道。《太上感应篇》以“太上曰”始篇,依教内而言,盖“太上老君”所述,感应是指人受外界事物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和行为。该篇约成书于北宋末年,著者不详,实为道众之集成。 全文凡一千二百七十四字。大意说天地和人身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 ,随时录人善恶。为恶必降至祸,为善必降至福,依所犯轻重夺人寿命,按行善多少成就各等神仙,祸福并延及子孙。列应行善事二十六种,应戒恶行一百七十种,包括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见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它是专门宣扬善恶报应、奖善惩恶的第一部道教善书,主张“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穷,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在它的影响下,《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一大批道教善书于后世陆续出现。《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以文昌帝君的名义颁行的劝善书。阴骘出于《尚书•洪范篇》:“惟天阴骘下民。”原义为默定,后多理解成天虽不言,但能于冥冥中监察人之善恶功过而降赏罚。此文借文昌帝君之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己身,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都是从阴骘中来。号召人们“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其所谓“阴功”,除“朝真奉斗”等宗教行为外,更提倡一些平常可行的社会公德,如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勿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财等。此文篇幅短小,只有五百六十多字,但流传却十方广泛,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皆有此书,而且受它影响,民间就有惜纸会、放生会等。上流社会中亦有抄写此文的。是文注本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注》、《阴骘文像注》、《阴骘文图证》等。《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是以关圣帝君的名义颁行劝善书。关羽晋号为帝是在明万历末年,清以后因受朝廷崇奉,在民间地位越来越高,故有托名关帝的劝善书问世。该经出于何时不可 详考,只是康熙年间仍未收入《道藏辑要》。其内容盖为劝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又 称“人心即神”“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一动一静,神明监察”“若负吾教,请试吾刀”。经中还倡导忠孝节义,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亏,即可立身于天地之间”,另外亦讲说若干社会公德。形制短小精悍,凡六百余字,但其影响却很大,传播极其广泛。在此同时,还出现了配套的《功过格》经——《太微仙君功过格》。是经收载于《道藏》洞真部中,是现存最早的功过格。自该经出现以后,在道教和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功过格经,如《藏外道书》中记录的《十戒功过格》、《警世功过格》、《石音夫功过格》,以及分类整理的《汇篇功过格》、《汇纂功过格》、《广功过格新篇》等;连佛教的功过格《自知录》,也在《 太微仙君功过格》的影响下产生了。 这些善书的出现,使得道教内丹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十分注重“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强调先行人事,再修阴德,然后才能修炼成仙。如宋董思靖说:“当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 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魂魄合天地万物之魂魄。如此,天地万物即我精神 魂魄。”见董思靖《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并认为“守中抱 一,与天相毕,此终不死坏之义也”,就是说人的精神与魂魄“与道同体”、“与天相毕”, 生命就会不朽。华复阳则认为“天人一贯”、“天与人无二理”见华复阳《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注》,说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炁即天地之 炁,人天彼此感应,“人有死生,性无死生”,人若要超越生死,在于明心见 性,这与道教全真道所主张的观点相一致。 全真道是由王重阳创立于金元时期,经丘处机弘扬,教门大显。该教在识心见性,去情绝欲,忍辱含垢,苦己利人为宗的基础上,主张性命双修。他们将心性、理性、意识比喻成真意 、真神、元神等,总谓之性;将形体、精气、存在比喻成元精、元气、炉鼎等,总谓之命。 王重阳说:“性者神也,命者气也。”见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丘处机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见丘处机《大丹直指》。 并把炼心性、元神叫做“修性”,炼元精、元气叫做“修命”。从修炼程序上讲, 全真派讲先修性后修命,明宋濂说:“南则天台张用成,其学先命而后性。北则咸阳王中孚 ,其学先性而后命。”见宋濂《送许从善还闽序》。这种说法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全真道修炼的首务是明心见性,王重阳说:“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也,心灭者是宝。”见王重阳《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所以修炼者先求明心,心 即道,道即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丘处机说:“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见《长春祖师语录》。牛道淳说:“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后绝虑,方能 养道。”见牛道淳《析疑指迷论》。王常月也说:“应识命在性中,只以见 性为主。”见王常月《碧苑坛经》这个性,实指人的精神本原,属于先天之真性。这个真性不能离开人心,否则就会被妄念遮蔽不能自觉。只有清静身心,万缘放下,一念不动,方可见到本来面目。有此真性,即会不生不灭,本空本净,最终超脱生死、跃出 轮回。真如谭处端言:“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得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生死。”见谭处端《水云集》上。净明道奉晋代道士许逊为开山祖师。许逊,字敬之,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按 《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凤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云笈七 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 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 晋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遂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 同阴止五敦作乱。郭璞被五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 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炁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 ,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遐迩,求拜弟子甚多。 东晋宁康(373—376年)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 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曰“ 圣签”。唐 高宗永淳年间(682—683年),道士胡惠超撰《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 大力宣传许逊等十二人仙迹,并花费巨资修复游帷观,竭力宣传许逊的孝道。北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 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绍兴间(1131—1163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所谓净明,就是人的心如果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得到“性达心通”性达,指人禀有静。心通指得到光明,合于“圆虚之道”圆者,气之体;虚者气之用。即为净明。其境界为“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弟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见《太上灵宝净明法序》。净明讲 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极,认为忠是钦之极,孝是顺之极,廉是清之极,谨是 戒之极,宽是广之极,裕是乐之极,容是和之极,忍是智之极。只有具备这八极,才能够“ 集善”,才能够飞仙度人,成为一位至善成仙的道者。 净明修炼法有三个核心,第一就是讲忠孝。这一点是来源于儒家,如《论语》中讲的“臣事 君要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第二就是讲炼形,这一点是 道教本身固有的传统,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炼形,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超升,如《道元正犯 经》说:“明明了了,识吾本形,形中有神,神中有伸,伸中不屈,超达飞升。”第三就是 讲救度,这是渊源于灵宝派的内容,也就是建功业,通过净化社会道德空气为己任,如《真 诠•明善诚身章第三》说:“以我心之真净,化天下之贪染;以吾心之光明,化天下之蒙昧 ;以吾愿之必忠,化天下之迷罔;以我力之无怠,扬我教之无边。”而此中讲得最多的当然 要数忠孝了,因为净明派始终认为治身修内之术,应与外行礼义相符合,把修身之术与仁义 道德结合了起来,这种道德与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的传扬得到当时社 会的承认与弘扬。总之净明忠孝道要求修炼之人“维忠维孝,克净克明”见《真诠 •大道敦本章第一》。做到“忠孝为本,立本以成仙”《四规明鉴经•立 本章第一》。就当前条件而言,一个人修炼必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家庭、有益于自身、有益 于子孙,这样您才能着手去做功夫。
尊道贵德
  “道”和“德”是道教内丹修炼的基本要旨,道教徒通常将一生修炼的艰幸历程概括为“修 道养德”。修道是内在的功行,养德则是外在的行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道教中,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其一,从宇宙观上讲,道先天地生,并化生万物。老子说:在溟滓鸿?、混 沌未分的时候,有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她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形无相,亘古不变,周行天下 ,循环不已,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她的名字,勉强称其为道。据《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译。淮南子则在老子的基础上,将道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淮南子说:道覆盖着天,运载着地,囊括四方,到达八极,其高没有边际,其深不可测量 ,她包裹着天地,来源于无形。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既然道是天地 万物的本原,既生天地,又生万物,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炁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者,道也, 无名无象。二者,阴阳也,有了阴阳两极,天地自然定位,天阳地阴,天清地浊。三者,阴 阳二气相交感形成的“冲和”之气,万物皆从此气中生。所以《清静经》说:“大道无形, 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玄纲论》曰:“生生成成,今 古不移之谓道。”由此观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生化万物,又包含万物,万物之思想 、音声、高下、长短、前后等莫不由其生。如《老子想尔注》说“道”是:天下万物之本。 《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 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生。见《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抱朴子说 道涵乾括坤,其本无名,不能寻其音声,不能迹其兆乎宇宙之外,其能为声之声,为响之响 ,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圆者得之以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 见《抱朴子•道意篇》。 此外,道教还提出了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即:经过了洪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 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太连、下古等阶段。而此中亦有宇宙 形成的五个时期: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运。《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在未有天地万 物之前,“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见《太上老君开天经》。 。称那个时候没有天地之分,没有阴阳之分,没有日月之分,没有晶光之分,没有东西之 分,没有青黄之分,没有南北之分,没有刚柔之分,没有载覆之分,没有藏坏之分,没有圣 贤之分,没有忠良之分,没有来去之分,没有生死之分,没有前后之分,没有方圆之分。百 亿变化,浩浩汤汤。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滩极,无量无边。没有高下之分,没有等偏 之分,没有左右之分,没有高下之分,纯属自然。只有老君(道的化身),犹处空玄寂寥之外 ,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其有,不见其形;若言其无,万物皆从之而生。接 着,八表之外,渐渐开始分判,下成微妙世界,称为洪元。 洪元之时,没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 有宇宙形成的第一个时期混元。混元一浩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太初之时,清浊剖判,溟滓鸿?,置之形象,安竖南北,制正东西,开 炁显明,光格四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三纲既分,此有天地,还没 有日月,天欲化生万物,然没有方法可以变成,只好置生日月于其中,下照炁 冥。此时还没有人,只有太上老君从天而降,自称“太初”之师。老君取天地之精,合成 一神,名曰人。至此,天地、日月、人民皆有,但都没有识名。 太始之时,太上老君下降为师,口吐《太始经》,教万物置立于天地。所谓太始,即万物之 始也。 太素之时,老君又下降为师,使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饮之,得到长生。 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降为师,教示混沌,治理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形成 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自始以来,已有识名。 九宫之时,老君下降为师,口吐《乾坤经》,结其九宫,识名天地。天为阳,地为阴。阳者 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日月星辰,在地成五岳四渎,在人成五脏。 元皇时,老君下降为师,口吐《元皇经》,教元皇治理天下,始有皇化通行于天下。元皇之 后,是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后有地皇,地皇之后有句娄,句娄之后有赫胥,赫胥之后有太连 。 太连之时,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到延年。 太连之后,进入下古,先后有伏羲、女娲、神农、燧人、祝融等。历时老君均下降为师,教 以生活之道。 从神学观念上讲,道为神仙的化身,但高于神仙而存在,凡人得到了她,可以成仙,神仙得 到了她,可以登天入地,本领超常。庄子说:?韦氏得道,以挈天地;伏羲氏得道,以袭气 母;唯斗得道,终古不忒;日月得道,终古不息;山神堪坏得道,以袭昆仑;水神冯夷 得道 ,以游大川;山神肩吾得道,以处大山;黄帝得道,以登云天;颛顼得道,以处玄宫;北海 之神禺强得道,立乎北极;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莫知所始,莫知所终;彭祖得道,上及 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见《庄子•大宗师》。称:古之真人,登高不眎,入水不濡,入 火不热,是因为能假于道若此。据《庄子•大宗师》原文意译。又《在宥篇 》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 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听见,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可见凡人得道长生成仙,神仙得道乘风驾云,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飞龙腾达,无与伦 比。 说神仙是道的化身,是因为得到了道才可以称为神仙,神仙最能体现道。道教创教时,尊老 子为太上老君,称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散形为 炁,聚形为太上老君。”东汉边韶亦称老子:“离合于混沌之炁 ,与三光相终始,观天作谶,……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说:“道者,谓之初也。太 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字太阴,又曰元阳子丹,丹复变化, 是为老君。”《太上混元圣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 ,起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也。”由此可见太上老君就是道 ,就是造物主,就是神仙,即将道与神仙等同了起来。 与道相提并论的是德,德是道外在的表现。《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具二 义,二而不一。”德在道教中有“上德”、“玄德”、“常德”等几种解释。《道德经》第 三十八章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 之而有以为。”第五十一章称:“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二十八章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而这些德,均是道在外的表现形象。《自然经》说德“ 得于道果”。《太平经》说能够“成济众生,令成极道”就是德。唐玄宗更说得明白:“道 之在我之谓德。”见唐玄宗《道德经御注•序》。所以道教以道和德为基本 信仰,为行动准则,强调“道生德育”、“尊道而贵德”。 总的来说,尊道即是尊重信仰、敬重神明,得神灵之庇佑;贵德即是心向仙境、勤修苦炼, 达仙境之彼岸。所以说只有尊道贵德,才能修得长生成仙。 仙道贵生 生命是道教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道教讲的就是长生不死,修炼成仙。对于生,老子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见 《道德经》第五十章。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 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则大讲“长生”固形之术,要求人 们保生、全生、尊生、尽年。《吕氏春秋》则从自身出发,强调“重己贵生”,曰:“圣人 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见《吕氏春秋•贵生》。到《太平经》时则主张乐 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 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二、尊重动物的生命 ,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 别;见唐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 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 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正如《度人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清静寡欲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欲望。对 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 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 形、忘利,以致于忘心。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见《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 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见《道德义枢•法身义第二》。若能常清常静,“天地悉皆归” 见《清静经》。,即与道合真。《盘山云栖王真人语录》曰:“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 ,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 “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 道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 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 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炁只有返回其先天的 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 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 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 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 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 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 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 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 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常 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 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 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 ,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 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的宗旨。《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 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 物为也;所谓无为者,因物之所为。”进而《淮南子•诠言训》又举例说:“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并且强调“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 不动也,以其莫从己出也”见《淮南子•主术训》。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淮南子•说山训》。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 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据《淮南子•原道训》意译。从以上所言可以看出,《淮南子》修身思想中的“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 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的“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 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 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 ,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 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据原文意译)。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 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 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
净明全真
  净明乃净明道修炼之宗,全真者乃全真道修炼之旨。净明者,“不执不著,不与不并,视乎 无形,听乎无声,……心定神慧”,见《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以心达心,以性达性,……其光焕发,……心性圆融而自长生”。见《太上灵宝首入 净明四规明监经•修身章》。全真者,真功、真行双全也。《晋真人语灵》曰:“ 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乃真行也。”到此地步,人心自安,心不逐物,心不爱物,清静纯虚,与道合真。《冲和真人潘公碑》云:“浑沦圆周,无所玷缺,在山满山 ,在河满河,道之全也。极六合之内外,尽万物之洪纤,虽神变无方,而莫非实理,道之真 也。” 道教认为修道之人有三宝,可达净明全真,一者道也,二者经也,三者师也。修炼者从师以 后,一定先要学习道教经籍,通过经典来悟得大道。因为道教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第46页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就是讲在修炼过程中,要广泛阅读祖师的经典,结合自己的修炼,参悟大道。同时道教还认为经典是由神传仙授,常诵能使人心清向道。《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称:道化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广行教化于天下,广度群 生万品,或凝空结气,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撰述灵旨。并说:“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广施经典,劝戒愚蒙,归心信向 ,渐入法门。”又《正一修真略仪》云:“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癨 ,制魔伏诸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 ,救拔生灵。”修真之士为何能够如此呢炁“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为之津要也” 。 总之诵经之人,心灵自然纯清,犹如镜子一样明亮纯净,故曰净明全真。
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慈善利人是道教修炼成仙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 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 章。即是认为积功累德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才能长生。《老子想尔注》亦曰: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能积善功累道德,“则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既救 之”,还可以复生而长寿。反之,“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也不知”,“死便真 死,属地官去也”。《祝愿仪》:“行善成德以至于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终不成 道。”所以道教将“行善积德”作为修道成仙之首务,提出了“无知”、“无欲”、“无争 ”、“复朴”、“忘我”、“节俭”等思想,教人积功累德,劝善成仙。 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修炼之中。在道教修炼理论中,劝 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之一。其主要是以抑恶扬善的形式,劝导世人以寿为善,修道成仙。首先,道教告诉世人修炼成仙后就会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生命,就会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 缚,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空间。《山海经》中就有“不死国”、“不死民”和“神人”的记载 ,《大荒东经》说:“耋国不蚕不丝,不稼不穑,百兽率舞,群鸟拊翼。是号耋国,自然衣 食。”《海外南经》说:“不死国有人爰处,员丘之上,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 悠悠无竟。”见《道藏要辑选刊》第七册。《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列子•汤问》中载有岱舆、 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在大海之上,每座山方圆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分列着相距七万里,山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见《道藏要辑选刊》第五十五册。又说有一个终北之国,那里“土气和 ,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兢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 孽阜无数,有喜乐衰老之苦。”同上。还有《归藏》中嫦娥食西王母之不死之药而奔月的故事,《战国策》中有人献不死药于荆王,《韩非子》亦曰:“客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所有这些都是神仙所拥有的长生、不死、极乐的美好生命境界,从而激起了世 人的向往之情。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善良的象征,促使世人通过这种境界明白一个道理: 只有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学得神仙之道,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够影响他人,积极向善。 其次,道教认为通过主观上的修炼过程,可以实现由凡而仙的转化,即得道成仙。仙境的美好,神仙的自由无不激励着世人去向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则是得道成仙,得道是成仙 的前提,修道是得道的前提,这个道即是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这个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 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 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见《庄子•大宗师》。 这里庄子赋予“道”一种神秘的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人只要遵循这个“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能成为“圣人”、“神人”、 “真人”之列的神仙。庄子列举了黄帝、西王母、彭祖、傅说等人得道成仙的历程和情形, 以及得道后所具有的非凡能力和所居住的自由境地。而这些人都是在致善过程中,不断积善 累德,功行圆满后才成为神仙的,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这些人不仅是修道的榜样,而且是 至善的楷模。在引导世人向往仙境、修道成仙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与人为善、积功累德。《 太上感应篇》曰:“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抱扑子内篇•对俗》 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高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 则尽失前善,乃复更起善数耳。”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均把行善 作为成仙之因,把成仙作为成仙之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认为行善必得福报,福 报的最高层次就是“飞仙”。 道教在宣扬神仙思想、劝人为善的同时,还倡导天道承负信仰,以长生不死为至善境界的生 命观,是道教内丹修炼贯穿如一的主线索,以此为出发点,一系列问题被引发出来。这种“ 长生不死”绝不是符合自然生命规律的、实实在在的不死,而是超越了现实死亡的精神永恒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见《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这个道理。 死去的只是肉体,存在的则是一种精神道德境界。人若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受到“天道” 的报应,并指明“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见《通玄真经• 符言》。,说明为善不求福而福至,为恶避祸而祸来。如《列仙传》中记载,黄帝 时有一个叫马师皇的名医,能从马的形貌诊断马的疾病,医之必愈。后有一龙从天而降,对 着马师皇垂耳张口,马师皇自言自语地说:“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来常常有生病的龙请求马师皇治病, 师皇不厌其烦,每求必应。一日, 师皇乘龙而去。又有一个叫子英的渔民,善于潜水捕鱼。一天捕得一条鲤鱼,因喜欢它的颜色,带回养在家里的池塘中,经常以米谷喂养它。一年后,鲤鱼长达丈余,头上长出了角, 脊背上生出了翅膀。子英感到十分奇怪,急忙叩头谢过。鲤鱼说:“我是来迎接你的,你快到我的脊背上来,与我一起升天。”一时风雨大作,子英乘鱼背腾升而去。还有叫木羽的人 ,其母十分贫贱,主要以接生助产为生,一次帮助一产妇接生,产妇生一男婴,婴儿出生后便张开眼晴,盯住木母大笑。木母十分惊慌,夜间梦见一神守护于婴儿身旁,神曰:“此司 命君也,当报汝恩,使汝子木羽得仙。”不久木母新生一儿字为木羽。木羽十五岁那年的一天晚上,有鸾马将其迎接而去。据《列仙传》原文意译。另外《神仙传》中 所描述沈羲升仙的故事也十分典型。文中称沈羲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但是他不知道服食药物以助成仙,可是他的功德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派遣白鹿车和青龙白虎车并随使者若干 ,言沈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从小开始,履行无过,寿命本来不长,算起来应该尽了,黄帝、老子十分怜惜他,特遣仙官来迎接他登仙。上述马师皇、子英、木羽、沈羲都是积有大 德、为善不倦的人。由此可见,道教内丹修炼在宣扬劝善方面,对于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褒扬和奖赏,造成感化、诱导和激励的效果;对于非道德行为予以否定和贬斥 ,使世人产生自我警戒、自我监督的结果。 道教引导世人修炼成仙、与人为善的时候,产生的效应就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即济 世贵生。道教通过济世贵生思想的宣传,积极劝导世人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成为神仙,可 见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修炼之人积极强调与人为 善。 自古以来,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济世利物、积功累德这个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几个达仙 途径。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孙思邈,在修炼成仙之前,由于医德感人,医术高超,药到病除,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他医神龙、救灵虎,感动上苍,被列入仙班。 道教仙人“三皇”,即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相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蓍医书,民间百姓感其恩泽而祀之为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奉为“医王”。道教真人 吴本,精通各种医术,医德高尚,悬壶济世,不计名利;他在闽南各地云游行医,与瘟疫疾病作斗争,救活死伤者无数,在漳、泉一带声誉极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爱戴;他不仅 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而且乐肋民危,救人急难,宋仁宗封他为“御史太医妙道真人”,道教尊为“保生大帝”。 第二,兴利除害,造福于民。道教正一祖师张道陵在修道炼丹过程中,曾亲率弟子伏妖魔, 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道教真人许逊,因为为政廉简,镇蛟斩蛇,为民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 第三,扬善施财,济贫拔苦。道教正一天师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路人量腹而食;并作“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对于犯法 者,先原谅三次,三次原谅后仍不思改悔的,才给予处罚;若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补过;还规定“春夏禁杀”见《三国志•张鲁传》。 ;羽化后,被奉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真人马丹阳自幼爱好周济而无私心,由是得“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不接人一钱,不用人一物,“其安心安性则清虚澹 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见《丹阳真人语录》。,遂被尊为“丹阳真人”。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许多人惨遭杀戮,于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不远万里,赴大雪山( 今阿富汗境内)见成吉思汗,劝其慈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回到燕京(今北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京城百姓多 呼其“丘神仙”。 总的看来,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修炼成仙不可或缺的环节。
性命双修
  性命双修是道教修道成仙宗旨之一,犹指性功和命功。在内丹修炼中,性指元神,引申为理 、心、意、德等;命指元炁,引申为法、息、形、功等意。二者通常被喻为 龙虎、铅汞、水火、婴儿姹女、真阴真阳等,实为“神炁”二字。性与命密 不可分,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时说:“性是命之根,命是性之蒂。无命则性无依,无性则命无 主,二者二而一也。”见《中华仙学》黄元吉《论性命双修》。所以道教强 调修炼心神为性,炼养精炁为命,神炁并重,身心兼炼,与 道合真。修道之人,理应注重性命双修,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 形体,使之长存。假如形体不保,今生得道,无可指望;保住形体,经受不住内心的魔障, 成仙无望。所以修炼之时,性命兼重,才能生道合一,长生久视。老子曰:“深根固蒂,长 生久视之道。”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就是教人守其根,固其本,根、蒂是人生命的基础。道教内丹修炼,其实就是说性之根、命之蒂,性之神、命之炁的合一。据吴 筠《形神可固论》说:“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炁而矣。”万物皆禀炁而生,人亦如此。《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引《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禀天地元气 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灭耗,神将散也;地气灭耗,命将竭也。”如何才能“深根固蒂”呢炁道教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即是做到生道 合一。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理念是道祖老子提出来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老子的眼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她无形无 象,无亏无盈,深奥莫测,体含万象,为万物的始祖;而“自然”则是指一种法则,王弼注 曰:“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这里并不是说还有另外一个什么东西位于道之上、主宰于道,而是强调道同样要按照自然规 律办事,突出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这里的法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 原,天地万物都遵循着道生长消息。虽然道如此神通广大,但她也不能随意作为,与天地万物一样,也有所遵循,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说明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处在一种 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有内在的法则,而所有的法则和秩序,都来自于道,都是自然而然的体现,毫无人为勉强的痕迹;换句话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服从一个统一的法则,遵 循一个有序的规律。大道既然如此,人亦不例外,修道之人更应该如此。道教强调修炼之时,要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若强调个人的意志,反害其功,所以要顺应自然去做事情,《阴 符经 》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这样说,法自然、宗无为是道教修炼思想的核心,是道教修炼者一脉相随的心法。人若 要提高生命质量,求得生存之道,最终与大自然融合共存,就得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正是 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唤起了道教修炼者热爱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美好情操。他们一向重 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见《庄子•齐物论》。的自然生态,强 调人和自然之间、个体小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之间的同构与互动关系,诱导修道者在修炼时不 仅重视个体的小我,而且注视宇宙的大我,最终使自然哲学与生命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及后来的道教修炼者,都充分肯定了万物的协和性、涵蕴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 和人类一同生存,万物与人休戚相关,不容分离。道教的这种万物涵蕴、彼此相联的观点,与西方主客对立、人天分判的观点截然不同。既然人与大自然、万物本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的 统一体,因此修道之人就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为自身的修炼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和光同尘
  在修道时,与“道法自然”相提并论的还有“和光同尘”。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 谓玄同。”见《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道如同自然界的光一样,混合 无间,随同世俗。强调修道之人,理应毫无高傲的心态,即使有功于众生,内心也应该不矜奇,不立异,不粉饰,混同世俗,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 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假借修真,磨炼自己的性情,精修自己的品德,增补自己的丹基,增益自己的道行。修道之时,不一定要远避尘世,在尘世中磨炼自己,等待功夫修到一定的层 次,丹基筑成,需要入静,再入山林不迟,所以道经讲:“大隐居尘。”“大隐隐于闹市。”“上士得道于三军。”见《抱朴子•对俗》。《悟真篇》也说:“未炼还 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这里的玄同,实际上指的是“道”的玄妙齐同的境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在修炼过程中, 就要“挫锐”“解纷”。挫锐的方法是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修炼经验,听取各种方法的修炼建 议,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冷静对待修炼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切不可盲从。解纷的方法 是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譬如阳光普照,有照到的地方,也有照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有阳面,也有阴面,二者同时考虑到了,才能做到“负阴而抱阳”,真正懂得“用其 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充满着灰尘,人世的事情同样纷繁芜杂,超凡脱俗、避开尘 世的想法与做法很难很难,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似乎有些走不通。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 心的人,才能发挥有利的一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于不利的一面,也能因势 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和光同尘”作为道教修炼的基本思想之一,要 求的就是修炼者不露锋芒、消除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
我命由我
  道教认为人通过正确的修炼是可以达到长生的,正如老子所说:凝聚住肉体与魂魄之元神的 生命,就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尽其天年,这个天年指人正常的寿命。修 道之人认为,人的天年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这与现代科学观点完全相符。现代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四岁,在道教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每一个通过修炼的人,都可 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并且可以象薪尽添柴一样,运用道教的修仙术,将生命延长下去,长生久视,肉体成仙,做一个人世间的“活神仙”,如果在人间呆腻了,就可以到天上 的仙境去,如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尊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 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其天年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见《抱朴子外篇•诘鲍》。“弘道无己,长生自致”见《抱朴子内篇•金 丹》。。道教炼丹家葛洪认为,世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男女易形,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所以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同服食金丹长生成 仙一样,是必然而然的事情,并引证《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见《赤松子中诫经》。《西升经•我命章》亦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所以生命的存在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久视。
男女皆修
  道教认为男女都可以修炼,都可以修证道果。在道教神仙中不但有男仙,而且有女仙,并且 还有专门记载女仙仙迹的道经——《墉城集仙录》。足见道教主张,大道面前,人人平等。 并且道教认为女子修炼,一般要比男子快。这是从命理和性理的角度上来看的,从命理上讲 ,女子心宫(性)与丹田(命)的距离比男子近;从性理上讲,“男动女静”。所以道经常讲“ 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就是这个理由 。然而事实上什么东西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由于后天人的身体素质、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修炼成功也不能以具体的时间来论断,并不限定为十年或者三年。加之男子修炼和女 子修炼入手功法亦不尽相同,略有差别。命功过关后,即表明男子已“降白虎”,女子已“ 斩娇龙”,往上的功夫,完全一样。得道成仙后,也有高下之分。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就是修炼中经常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理,指在体内模 仿宇宙反演及其反演过程,将生命归还虚无,致力于超越有限生命。道教内丹认为,人和自 然演化关系是道(神)生气,气生精,精生形,此为“顺生”;而人性命双修则应逆之而行,即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此为“逆修 ”。此理论被道教炼养家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内丹修炼中。这种理论来源于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万物又会返还于道;人亦如此,人由大道化生,最终还是要还原于道,即修道成仙。 当然还可以用一个更贴近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若以“道”为准则, 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大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处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境地而成为神仙,故老子说“谷神不死”见 《道德经》第六章。。其实,返朴归真的意思为修炼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情欲和 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其来源于老子之“道”的人生观—— 清虚以自守,柔弱以自恃。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后来道教内丹修 炼者认为内丹之道就在于逆万物顺行之道,竭力使万物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 (气、神),二复归一(神),一归于道。并认为这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 见元陈致虚《金丹大道》。,最终达到重返本源,常住永生。 这种理论在《性命圭旨》中被称作“顺逆三关”,所谓三关,即初关、中关、上关。初关也就是炼精化气之时,要注意“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就是炼气化神,要 注意驾运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气与神合,再下降至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就是炼神还虚,守一抱元,以神归于毗卢性海。 据明黄宗炎《太极图辨》和《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陈抟的太极图用的就是返本还原的道理。书曰:“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 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法?梯航
  法?梯航、斋醮祭炼是道教既度己又度人的原则之一。修道之人,依次而上,掌握法,为自身修炼打开方便之门。法者,道也、术也。《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道者, 灵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也。”书符、念咒、受?等,统称为法。 符在道教中被视为天神降授、精气结成,通常又被称为云篆、符字、八显、玉字诀、天书、 龙章、凤文、玉牒金书、琅虬琼文、金壶墨汁字、紫字、宝诰、丹书等。《洞神八帝元变经•服符见鬼第五》说:“符是天仙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三洞神符记》也说:“ 符本结于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名,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 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者,道士授受佩带在身上的修持戒行的符图秘文。拥有法?者,既可以护身保真,摄灵制 魔,出入无间,长生度世,与道契合,又可以通过斋醮祭炼,救拔生灵。道教认为不但要修 炼自己,而且要度化他人。己身修炼成真,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人沉沦于尘俗,因轮回 而坠入地狱。此时应用纯真之体,所学法?,通过斋醮炼度,使之自然一真澄湛,与道合真 。这样不但炼就了自己的造化,检验了自己的功力,而且度化了他人。
啬宝精气
  在道教炼养中,啬指爱惜保养之意。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见《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意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爱惜精神,积累精力。因为精神不 妄泄,就能够心德备全;心德备全,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国家理应如此,修道者 当然也应该这样,修炼若能啬,就可以长生在世。因为“啬以治人,则民不劳;啬以治身, 则精不亏”。见高延第《老子正义》。《韩非子•解老》亦曰:“啬之者爱 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河上公曰:“啬,爱也。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见 《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也说:万物皆含道精,精为道之别气,而人则 是精车,想要保住精气,百善当修。至此啬宝精气成为道教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实气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质。气的范围很广,包括自然界云雾之气、人体呼吸之气、阴阳五行之气、生命运动之气、精神灵秀之气以及先 天的元气、精气、道气等。最早提出气的是西周时的伯阳,他以气来解释地震,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 见《国语•周语》。此后古人一直用“阴阳之气”、“天地之气”来说明自 然界和社会秩序的普遍联系。而道教则将其与生命联系一起加以阐述,庄子曰:“生也死之 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炁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炁故万物一也。”见《庄子•知北游》。可见在老庄思想中,气是组成 和联系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万物聚则成形,散则为气。因此庄子认为生命必须守气才能够长生,说:“我守一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见《庄子 •在宥》。何谓守一炁“老子云,得其一万事毕。所谓一者,先天真一之气,即所谓天地之精,亘藏于阴阳之宅也。何以守之炁亦曰:慎内、闭外而已”。见陆西星《南 华真经•副墨》。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解释守一,但他对于养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说:“吹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 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见《庄子•刻意》。比生命更进一步的是, 道教还将“气”与其神仙信仰结合在一起,认为: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通天下者一气 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万物皆须气以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皆由气主宰;在体中,气既联系着形,又联系着神,因此通过炼气既能炼形又能修神。如《管子•枢言》说: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心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就是说气即是“道”,万物皆由此而化生。至于神和人,也是因气而成,《老子想尔注》曰: “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三天内解经》云:“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 女生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云笈七签•道 教三洞宗元》曰:“原夫道家由肇,起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 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 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可见道教 最高神三清由“气化”而来,同样三清之下的神仙,亦由“气”构成,如《道藏》第24册63 2页中即有“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又《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实际上就是指的气,她是气中更为精细的部分。道 教认为一个生物拥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仅能坚固肢体,而且七窍与脉络 畅通,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同时还认为形气构成人的身体,保持精力充沛,不让精气耗散 ,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气一旦离开,生命也就离开人体而去,只留下一 个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觉地由意识转变为无意识,调节人体自律神经活动,从训炼呼吸入手,来保精固气。管子说:“不以物乱心,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 是告诉人们如何去守精保气,即不要因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悦而使心乱气散。这里的“神 ”就是精气在体内聚成的神。可见一个人如果能把精气汇聚到自己身上,并使之不散,“乃 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淄,不遇人害,谓之圣人”。见《管子•内 业》。也就是成神成仙了。 千百年来,道教修道之士始终以守精固气作为成仙之首要。他们把精气神视为生命之三宝, 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修炼方法。合道即可长生不死,成为 神仙。《金丹大要•上药篇》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为顺炁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为逆炁万物 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 ,金丹乃成。” 在爱惜保养精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与天的问题。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人在四大之中,赖于天地而生存,得于道体而长生。所以修道之人既要考虑人体 这个小环境,也要考虑到天地宇宙这个大环境,这样才能够将自身的精气与道炁 相通,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
形神相依
  形神关系是道教修道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形指形体,神指精神。形神相依即指形体与精 神相互依托,相互依存。《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道教从修炼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形有先天之形——真形(亦指自然之法身),有后天之形— —外在的体形;神亦有先天之神——元神,有后天之神——识神。先天之形靠修炼而得,后 天之形由父精母血凝聚而成。元神与识神在后天之形形成时同时坠入人胎,合二为一,同居 于心。修道之人就是要除识神而养元神,因为元神盛而人精力旺盛,识神盛而人精力衰绝。 如《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云:“神者,禀父母之性为元神,受天地之性为识神。元神无识 无知,能主造化。识神最显最灵,能主变化无穷。……十月胎足,瓜熟识神与元神同投入胎 ,合而为一,同居于心。从此以心为主,而元神失位,识神当权。七情六欲,昼夜耗散,而 元神耗散以尽,地火水风四大分驰其身,而身亡矣。”所以道教要求修道之人形神俱妙,神 炁合一。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 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称神主生,精 主养,形主成,三者形成一个神器。对此淮南子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 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见《淮南子•原道训》。强调修道 之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形体,然后炼就自己的元神与元炁,使元神与元 炁混成一片,达到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 外而不晓的境界,即是“神炁合一”。
实证实修
  修道需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实修实证,一步一个脚印,虔诚地修,认真地炼,这样才能修 得长生成仙。否则“欲速而不达。”《天隐子•渐门》:“易有渐卦,道有渐门。人之修真 达性,不能顿悟,必渐而进之,安而行之。”意思是说:《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渐卦,道教 修炼中有渐门;修道之人修炼大道,不要追求立即领悟,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 高,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与印证,最终取得修炼成功。
发表于 2009-5-4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5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6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连, 给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吧, 让俺们快点成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连, 给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吧, 让俺们快点成长.
kosh 发表于 2009-5-6 23:19

修道要有清凉心,仁厚心,功德心,明镜心,才能做到性命双修,道法自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6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 谢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8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4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x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7 09:58 PM , Processed in 0.0429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