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成都,早已被网红掏空了生活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6 07: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早已被网红掏空了生活气

文章来源: 姜汁满头
于 2021-10-16 01:04:31


渣女火锅新开的分店已经没什么人排队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渣女是成都最红的火锅店。开在牛市口的某个坑坑洼洼的巷子口,几个砖砌的灶台,几把狭长的板凳,搭个塑料雨棚就能营业。不接受预定,老板和服务员对人都是爱理不理,非常符合大众对川渝一带好吃又低调的 " 苍蝇馆子 " 定义。

再搭上 " 渣女 " 这个网里网气的招牌,最火的时候,到晚上十点钟还有上百号人排队,一桌难求。


短短一年,已少有顾客为渣女火锅新开的分店买单。不仅不用排队,甚至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也并不夸张。

因为曾经的食客,已经被望平街新开张的 " 朱光玉火锅 " 吸引去了。

打着 " 唯一能吃到现蒸小笼包的火锅店 " 招牌,在抖音一炮而红的餐厅,是成都市民现今的心头好。工作日中午十一点,取号就已经到了百桌以外。看到店门口人头攒攒的盛况,不得不再次发出感叹:果然成都人都是不用上班的。

不知道如今排队的这些人里头,去年有多少人也在一样地嗑着瓜子,探着脖子,在渣女火锅的外头等候呢?

c821.jpg


成都的餐厅从来不长命。

一家店能撑到十年以上,老板就可以拍着胸脯自豪地说,我们家可是十年的老店了。

所以,不要轻易听信成都人的推荐:这家店我从小吃到大,味道可好了——这种情况,要么他是记忆出了点啥问题,要么,他就是在冒充成都土著。

一家成都餐厅,正常的流程是这样的:


开业第一年,靠着社交媒体网红铺天盖地的网红带货,爆火;开业第二年,生意逐渐回复平淡,维持;开业第三年,老板卷铺盖走人,关门;开业第四年,原店址上,换个招牌,换个装修,换个菜色,靠着铺天盖地的网红带货,再次爆火。

走进店里,几乎处处可见社交牛逼症的网红和普通人,对着桌上的菜色,操着各地口音的四川话,以夸张的语气摆拍短视频。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短视频将在 2000 多万成都人中广泛流传,把这家餐厅推上时尚的风口浪尖。

整个流程重复一遍不超过 5 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当然,背后操纵的老板、探店打卡的网红、门口排队的食客,都是同一批人。谁也没觉得骗人,谁也没觉得上当,他们的眼里依然充满了期待与希望,并美其名曰:生活气息。

c820.jpg


到成都去,体验慢生活。

作为我们首屈一指的网红城市," 慢生活 " 这张牌,成都已经打了二十年,牌技愈发得心应手。

疫情肆虐的两年来,成都越来越火爆。" 十一 " 国庆期间,成都共接待游客 1873 万人,约等于整个城市的常住人口。

政府牵头,各大公司公关,生活方式网红跟进,到最后全国各地的游客言传身教、层层加码,让人不得不信:生活气息,就在成都。

疫情推动下,一部分有了赚快钱的念头,于是让杭州成为了新兴的财富之都;一部分人有了过日子的念头,于是让成都成为了新兴的生活之都,牢牢占据 C 位。

而当代人的生活在哪里?都在照片和短视频里。

如果不发去社交媒体,谁知道你现在活成啥人模狗样呢?

于是乎,二麻酒馆把所有的酒杯都换成了茶碗,并在旁边点缀上彩灯和干冰,因为这样拍照好看。

小吃街模仿香港和曼谷,把所有招牌都换成了五颜六色的繁体霓虹字,餐厅不再叫餐厅,而换上 " 串串研究所 "" 烤肉事务所 " 的名号,因为这样拍照好看。

九眼桥的人行横道印上了爱心,还顺便搬来了一座民政局婚姻登记所,门口摆放着大盆大盆的鲜花绿植,成了 " 情侣一条街 ",无它,还是因为这样拍照好看。

所有的店铺为了招揽客人,一定要有一个拍照场所。或者是一尊莫名其妙的雕塑,或者是一段忽明忽暗的走廊,或者是 " 最美服务员 "" 最帅店小二 " ——如果不能让客人驻足在此,拍两张照发朋友圈,那么,这家店一定是失败的。

到现在,评判一家店铺的标准,已经和位置、价格、品质、服务无关了。标准只有一条——能不能拍照。

即是所谓的 " 出片 "。

c819.jpg


在小红书上," 出片 " 是生活体验的关键词

以至于成都某些新兴网红店,其主要盈利手段已经变为了收费拍照。摆好陈设,按时间和人次收费,还需要提前预约,否则不予接待。

那么这家店卖了些啥?嗨,忘了——你咋那么多事?这重要吗?

c818.jpg

在 IFS 顶楼排队等候与大熊猫合影的游客

对游客们来说,网里网气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这能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收获除旅游体验以外最大的附加价值:他人的艳羡。

屏幕对面的陌生人没法代替你吃饭、逛街、购物、享受风土人情,他们只能从能带来视觉冲击的照片里,间接感受你的生活和旅行体验究竟怎么样。

你看到他站在 IFS 的楼顶与标志性的熊猫雕塑合影,广阔的天台好像被他一个人承包下来了,殊不知在五步远的地方,队伍已经稀稀拉拉地排到三百米外,时不时还有人大喊:别拍了别拍了,搞快点搞快点。

你看到她在新开业的西餐吧里发了一组九宫格,蓝天,白云,绿植,穹顶,一派休闲天堂的模样,殊不知在同一家店里,有六组顾客都在拍着同样的照片,比赛谁发小红书的速度快,以占据探店市场的先机。

至于消费,她们无一例外地只点了一瓶气泡水。

逛成都的网红店和网红景点就像拆盲盒。有的确实有两把刷子,有的纯粹就是炒作出来的泡沫人气。譬如今年初春在小红书爆红的成都紫叶李河岸,什么 " 宛如来到小京都 "" 媲美樱花的最美春天 ",实际对比却是这个样子:

c817.jpg

没有北上广深那么高不可攀,生活成本低廉,烟火气浓,又能同时享受大都市的纸醉金迷——这是很多人选择来到成都的理由。

但他们很快发现,成都没有预料中的那么亲民和蔼。

" 熊猫牌 "" 火锅牌 "" 美女牌 "" 太古里牌 "" 慢生活牌 "" 第四城牌 "…… 为了营销这座城市,成都身上满满贴足了标签,俨然一个极会出老千的赌场老手。

2020 年,成都市的城镇居民工资中位数仅录得 4600 元,远远不及杭州的 5383 元。虽然在大多人的印象中,成都是位处和杭州同一等级的大城市,甚至在某些方面,隐隐还压杭州一头的," 新一线 " 城市。

虽然工资不及北上广深甚至杭州,但在内卷方面,成都并没有落下他们多少。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新兴企业,加班文化盛行,轮休、单休、甚至无休,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许多应届生拿着 4000 块的月薪,却要保证全年无休、随叫随到。

这更不必说高新区动辄 4 万 5 万一平米的房价。

那种下午 5 点下班,到火锅店和朋友们欢聚一堂的场景,对他们而言,是只存在于市委宣传部公关文中的乌托邦而已。

成都远不是一座休闲天堂。事实上,中国没有一座大城市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天堂。要聚拢资本,要留住产业,背后必定都要付出年轻劳动力们的血汗——成都也不例外。

和那些游客一样,这些从五湖四海聚到成都的青年人们,也只能在周末所剩无几的空闲里挤出一点时间,到各大网红和人气景点打卡,拍照,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在家乡的亲朋们证明:我在成都很好。你看,这些光鲜亮丽的店铺,是咱老家有的吗?

至于他们到底过得好不好,谁知道?有时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知道——我都已经到抖音、小红书和大众点评网红打卡的同款店铺报道了,我的生活和那些明星一样,谁能说我过得不好?

你说在成都过得很好?我的月薪照样不过万,我照样在这儿买不起房,没有爱情,没有亲人,似乎还不如老家的那些县城乡镇——话说回来,这又如何?同是没车没房,但在成都,能引得老家的亲朋们一些艳羡,那便足够了。

或许,这就是网红城市的魅力所在。

c816.jpg


夜晚仍灯火通明的高新区写字楼群

网红城市的魅力有了,可生活气呢?

成都的生活气,也许早在网红都市的网里网气中消磨殆尽了。

大量的传统美食被流水线的快餐式制作冲击得七零八落,富有蜀地特色的建筑被清一色的 ins 风网红装修取代,低消费低物价?全国单店销量第一的 LV 和雅诗兰黛告诉你:没有这回事。

从城市到个体,人人都在挖空心思,让自己变得更网气些,让自己能在社交媒体上能红一些。

仿佛是一个轮回,随着向往 " 慢生活 " 而逃离北上广深,涌入成都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生活也不再缓慢悠闲。城市的摊子越铺越大,通勤一两个小时在成都已成为寻常事 . 在高新区的写字楼中,加班到晚上八九点也不是什么新闻。想要野蛮生长,想要弯道超车,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 " 新一线城市 ",任何城市都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红利。

至于我们,是那个代价,还是那份红利,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8 11:40 PM , Processed in 0.0323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