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父娶妾,我母亲守活寡7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7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1-10-7 08:29 AM 编辑

父娶妾,我母亲守活寡70年

头条  人物史鉴
2021-09-08 17:30·
c410.png

李幼邻照片


1990年,在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诞辰100周年祝寿活动上,李幼邻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当提及父亲与母亲关系时,这位刚至古稀之年的老人留下了泪水,他满含怨愤地说道:

“我的母亲已经活了100岁,可她却是守活寡整整70年啊!”

“别和往事战斗,我们不是对手。”

对李幼邻来说,这是他一生的痛。


1911年,在媒妁之言下,李宗仁与李秀文成婚。

洞房花烛那晚,李秀文又期待又担忧,她惴惴不安地坐在床上,女孩儿的心事化为脸上红晕,从未谋面的丈夫又会给她怎样的期许?

红烛烧去小半之时,李宗仁走了进来。

这是她见他的第一面,也是李宗仁见她的第一面。

他把酒斟满递给还稍显忸怩的李秀文,“吃酒,吃酒,来,我俩一起吃!”

李秀文看着眼前的男人,大方、潇洒、利落、满怀英气,他笑容满面,言语随和。

她半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

c411.png

李秀文照片


吃过合卺酒后,李宗仁重回宴席接着去应酬。

屋内红烛又烧了大半,李宗仁微带醉意回了房,他与她坐着,想问些什么却有意无意吐出四个字来:“你识字吗?”

李秀文愣住了,但很快回过神来,摇着头说道:“不……不识字。”

“要识字!怎么能不识字呢?日子还长着,你愿意学,我便教你。”

李宗仁很认真地望着李秀文,不像说笑的样子。

李秀文只轻轻点了点头。

事实证明,李宗仁确实履行了他的诺言。

他充当起了李秀文的启蒙老师,空闲时便教她识字。光是识字不够,李宗仁还会传授她书中的道理。

后来,李宗仁在外工作,有一次写信给他父亲李春荣。在信中,李宗仁提倡让家中妇女读新书,父亲也依了他,便请了受过新教育的姓廖的女先生来家教书。

此后,李秀文大有长进,她能阅读书信,也能背得诗文。

他推着她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进,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又需要多大的决心?

对李秀文而言,知书达理也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她是幸福的,那份属于他的真诚给这份感情镀上了金。

如果一切都能一直如此该多好?

可不尽人意的事又有太多。

c412.png

李宗仁照片

1917年,李宗仁驻防在新会,正值战局稍为平稳,李宗仁便派手下副官回桂林将李秀文接来新会。

在李秀文眼里,这大抵是她这一生中最甜蜜的时光了。

1918年,李秀文在新会生下了李幼邻。

在这之前,李秀文也曾诞下一名男婴,但可惜的是,几个月后孩子便夭折了。

无论是对李宗仁还是李秀文这都是不忍再提及的。

而李幼邻的到来填补了他们一直存在的那份空白也带给了夫妻俩家庭的温馨与快乐。

1920年,两广战争爆发,时局不稳,李宗仁忙于处理战事,无暇照顾李秀文母子,便又派人将妻儿送回桂林。

这一别,终将是物是人非而已。

至少李秀文也曾试想过他们更远的未来,可再见丈夫时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c413.jpg

李秀文与李宗仁旧居

1923年,李宗仁率旅部驻防桂平,经人介绍,他娶了郭德洁。

李春荣和刘太夫人一直都很体恤儿媳,在收到李宗仁来信后,他们也大为震惊,又怕秀文被儿子冷落,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她。

这也许是李秀文最酸楚的一刻。

她做了多少心理斗争,可她终究无法改变已成的定局。

“达官显贵又有哪个不是三妻四妾呢?”

她劝了自己多少回,又为李宗仁找了多少理由。

“我带着孩子不方便跟随他,何况我又不习惯官场应酬,他再娶一个女人也是无可非议吧。”

“可是,现在的我在他心里又是何等的地位?”她想

带着她最后一个问题,李秀文收拾好了行李带着李幼邻前往了桂平。

c414.png

李宗仁(左)与郭德洁(右)

李宗仁也知道李秀文和孩子将至,便早早站在厅外台阶等候。

没过多久,他们便到了旅部。

李秀文望着阔别已久的丈夫,在她眼里,他又是怎样的熟悉与陌生?

她熟悉的是他未变的容貌,多年过去他依旧潇洒,颇带英气。

她陌生的是他说不出的变化,就像热腾的饭菜和放冷的相比,看着没什么不同,但刚出锅的却总是更有滋味一般。

“哈,儿子都这么大啦!想不想爸爸呀?”

小幼邻怕生,再加上许久未见父亲的缘故,过了好一会才支支吾吾开口叫了爸爸。

这时从厅堂走出一个女人,模样俊秀,步伐轻盈,如此大方利落。

李秀文知道,她就是郭德洁。

她看着眼前这个对她点头含笑又递上热茶的女人,似乎也并无那份反感。

李秀文接过热茶,看得出了神。

c415.png

李宗仁与郭德洁合照


郭德洁怜爱地看向小幼邻,想抱他玩耍一番,但李幼邻从未见过她,便挣脱开躲在了李秀文身后。

郭德洁有些难堪,想着小孩儿总归爱吃糖果类的新鲜玩意,转身便去了内房拿。

“我娶德洁,只因应酬实在太多,也需要个人照应我,现在你也来了,正好德洁也能与你作伴,你看怎么样?”趁着郭德洁进屋,李宗仁说。

“当然好。”李秀文也早已想通,见丈夫对自己也并无偏差,她心里的结也自然解开。

一家人终于相聚,气氛也十分融洽。

或者说,只是暂时的融洽。

c416.png

郭德洁照片


其实没有硝烟的明争暗斗早已开始。

李秀文就曾在自传中写到郭德洁喜欢在背后叫她乡下婆。

生活里的每一处细节也都让李秀文感受到郭德洁对她隐隐约约的敌意。

李秀文是沉稳的,她并不想计较,更不想把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可再好的脾气也经不起无止境的试探。

她为数不多的一次爆发是在李宗仁母亲的葬礼上。

她无法忍受郭德洁执意要与李宗仁站在一起,身为正室的自己,她眼睁睁看着这个女人争抢着要站在丈夫身边。

李秀文终于爆发了,与郭德洁激烈冲突了起来。

c417.png

郭德洁(左)与宋美龄(右)合照


她怨,她恨,她终于发现在李宗仁眼里新欢早已取代了糟糠;

她无奈,她无力,她永远无法迈出传统道德的边界,她也早已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她还是想试试,她想捍卫原本属于她的东西。

但在李宗仁眼里,这是他母亲的葬礼,两个夫人害他在亲戚前丢了面子。

他一气之下命人将李秀文和郭德洁送回了老家。

李秀文的彻底心寒并不在此。

她做梦也想不到李宗仁竟在不久后就把郭德洁重新接回了他自己身边。

她尊荣但又凄苦的命运玩弄着她。

而能与她感同身受的,就只有李幼邻了。

c418.png

李幼邻(左)和母亲李秀文(右)


但李幼邻毕竟只是个孩子,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

他能做的,只是陪伴在他母亲身边。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而对李幼邻来说,这一切却过早地让他承受。

看着整日失神的母亲,他又是怎样的焦急无助,可他明白,如今只有自己能给母亲带来温暖了。

哪怕只是一点慰藉也好。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往事不堪回首,可又终须回首。

回忆是李秀文最大的伤痛。

父亲每月会派人来送生活费,有时李宗仁会亲自来看他们母子俩,走的时候也总会留下钱。

但金钱没有温度,捂不热这个少年空缺的内心。

李幼邻清楚,钱买不来他的家,他完整的家,他曾经的家。

c419.jpg

李宗仁照片


1927年,在李宗仁安排下,李秀文母子来到香港, 李幼邻便就读于当地的西南小学。

1929年,新桂系处于低迷时期,李宗仁也早已身心俱疲,更是无力照顾母子二人,便让他们回到了广州。

到广州后,李幼邻又要开始面对择校问题。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教会学校英文更好些,能为他将来出国留学打下基础。

李幼邻年纪虽然不大,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

在他的选择下,李幼邻便在广州一所教会管理的中学继续展开了他的学业生活。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战事危急,李幼邻留学的想法也愈加强烈。

对李幼邻而言,他放心不下母亲,也担忧着祖国战事,但出国留学是他的志向,是他的目标。

没有哪个母亲会阻止孩子奔向更好的远方。

李秀文同样如此。

c420.jpg

李幼邻与母亲合照


1937年10月中旬,李幼邻来到了美国。

离乡的少年开始远航,这是只属于李幼邻自己的故事。

1942年,李幼邻从威斯康星州贝莱特学院毕业,他给自己的大学生活交上了圆满答卷。

也正是这一年,李幼邻与他在美国一见钟情的女孩珍妮走进了婚姻殿堂。

他又一次感受到归属于家的温暖,这一份爱的美好是他曾经缺失心灵的一次填补。女儿的降生也让他体会到初为人父的喜悦。

这时的李幼邻是幸福的。

人们往往是如此的,在自己最欢愉的时刻,心里总会有个尘封已久的角落轻轻浮现。而浮现出的,是他的母亲。

c421.png

李幼邻一家

1947年5月中旬,李幼邻一家从美国乘坐游轮回到了上海。

异乡归来,李幼邻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他一眼望到那个久别的身影。

他飞快穿越人流,用力抱住了他的母亲。

这是跨越十年的拥抱。

母子俩都流下了眼泪。

亲人团聚,思念便有处安放。


在上海的这段日子里,李幼邻带着母亲和妻儿四处游玩,这般的天伦之乐是李秀文曾幻想过的,而现在,她能真实感受到了。

1947年6月,李幼邻带着母亲妻儿乘车赶往北平,李宗仁亲自来车站接了他们。

但同样的久别重逢,李幼邻却并未表达出多少情感。

对他来说,他与父亲之间始终是有隔阂的。

北平的夏季自然比上海凉爽许多,待在北平的三个月里,李宗仁也时常陪着他们一起活动。

轻松快意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

9月初,李幼邻一家回到了上海。

c422.png

李幼邻一家与李秀文的合影


久住朋友家也不是长久之计,李幼邻便托人买了一幢西洋小楼。

小楼不大但也精致,这成了他们在上海的小家。

但日子渐渐久了,珍妮也似乎失去了起初的兴趣,在生下三女儿后,她告诉丈夫想离开了。

1948年11月初,李幼邻一家重新回到了美国。

和十几年前一样的是,李幼邻依旧放心不下他的母亲。

他想让心系的母亲生活得更好。庆幸的是,李幼邻做到了。

1958年4月底,在李幼邻的协办下,李秀文终于收到了大使馆授予她的入美居住证书。

美满的纽约生活给这个前半生饱经风霜的女人带来了太多太多美好。

1965年6月中旬,一直客居美国的李宗仁与李秀文见了他们人生的最后一面。

他不愿老死他国,而是选择回到故土。

“不管冒多大的危险,我都要回去。我做的事如要补偿,只有回国一条路。”李宗仁是坚定的。

眼前这个男人,再无年轻模样。

她似乎又突然想起了那晚洞房花烛他许下的教她识书的承诺。

“他确实做到了。”李秀文想。

可叹岁月匆匆,又怎奈时光飞逝。

1969年元月,病重临危的李宗仁让最后一任夫人胡友松把他带回国的李秀文的照片拿给他。

他望着照片,久久不语。

c423.png

李幼邻与母亲


他仿佛又听见了李秀文的声音。

“你识字吗?”

“不……不识字。”

那是他们的第一次对话。

他们终究夫妻一场,李宗仁明白,这是告别了。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与世长辞。

李宗仁在回国前曾对李秀文说过:

“老来思乡,叶落归根。你啊过段时间不如也回去,待在异乡还是会想家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秀文还是读懂了李宗仁走前的叮嘱。

李幼邻当然也清楚母亲的心思,他更不愿母亲长期饱受这种痛苦。

1973年10月31日,在国家安排下,李秀文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的日子里,李秀文都与侄儿侄媳住在一起。

她常常会和侄媳谭明聊天,聊她的旧事,谈她的悲喜。

后来,谭明便将李秀文的口述整理成了《我与李宗仁》一书。

晚年的李秀文,日子是安稳的

知足常乐的她把自己的人生后半程过得有滋有味。

至少不会再留有遗憾。

1992年6月18日,李秀文平静安详地走完了她102年的人生旅程。

c424.png

李幼邻与李秀文合照


尽管李幼邻早已做好准备,但当身在海外的他收到母亲离世的消息时,这位七十几岁的老人还是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

处理完母亲丧事的一年后,李幼邻也溘然长逝。

在他生命末了,他托友人代笔,具体交代了为母亲修建坟墓的事宜。

这封信里还夹着1500美元,而在信的背后。

他留下了今生的绝笔:“李幼邻。”

c425.png

李秀文与李幼邻合照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李幼邻一生最大的不舍也许就是母亲,无人知晓他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愧疚与遗憾。

但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李秀文一定也还在某个地方等着他。

这个坚强而又伟大的女人, 会是李幼邻永远的母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9 12:25 AM , Processed in 0.0309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