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渐落,秋风骤起。
两千多年前,文士宋玉因被革职,无法继续投入到复兴楚国的大业而痛心疾首,在他乡写下了《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种名为“悲秋”的情结。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将士因为自身际遇,常在秋天感同身受起宋玉的慨叹和悲愁。
在零落的秋景下,人们为时光易逝、生命凋零而感伤,更为离散的人事悲怆不已。
而宋词的悲秋情结,是从一个亡国之君的悄吟开始的。
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军队在多日围城后一举攻破南唐后主李煜的金陵城。
李煜肉袒出降,亲手把国家奉上。
随后,这位亡国之君被押送至汴京,等候发落。
赵匡胤因李煜曾托病不应召、守城拒降等,封其为“违命侯”,以示羞辱。
接着,李煜便被安排在一座深院小楼之中,不得踏出半步。
曾为一国之君的李煜,面对这番囚禁的光景,日夜忧思。
某个秋日夜里,院里的梧桐矗立在月光之下,看上去,阴冷,孤寂。那一刻,大概李煜与梧桐树之间产生了某种共鸣。
他写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记录下这个循环往复,孤独的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亡国之恨,无人可语;人事缺憾,不可弥补。胸中的离愁别绪让人透不过气,想逃,内心却仿佛陷入了缠绕的丝线当中,想剪剪不断,想理理不清。
南唐国破的第三年,李煜逝于异乡。
传言称,是宋太宗不满李煜作词时抒发的种种哀怨情绪,在看到《虞美人》后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毒死。
无论是何种原因,于李煜而言,大概这三年漫长得仿佛一生。早早结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当旧事随着旧人的离去飘散,新人便开始讲述新的故事。
生于公元991年的晏殊,恰好活在了大宋的升平时期。
自其作为神童入试,一生从政五十年,期间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地的大事,但也没整出过泣鬼神的幺蛾子。除了案牍劳形,此外,皆是风花雪月,歌舞酒席。
因此,他写的词,既有亭台楼榭中的歌舞升平,也有富足安逸下的苦闷忧思。
他也伤春悲秋,但不因家国而伤,更多是寄情山水草木,思考些人生问题。
在《清平乐·金风细细》中,晏殊便用婉转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他的秋天: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耳边的秋风,一反人们心中寂寞凄厉的形态,而是如此地平淡、幽细,让人舒服得也想酣睡于深秋之中。但梦醒之后,仍旧会因斜阳照栏,被提醒日暮已至,颇有些无可奈何。
这词,字里行间能让人感觉到华贵,但更多的则是闲雅。
原本矛盾的两种风格能够毫不违和地融于一体,大约只有这位“太平宰相”才能做到。
但,大宋真如眼前所见这般强盛富足吗?
不过是有人知晓日暮,却更想沉溺于醉梦之中。
作为晏殊一手提拔起来的得意门生,欧阳修并没有同老师一般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而是选择进入改革的激流之中。
他曾经提醒过老师,“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身在其位,需谋其职,不应总是花天酒地。
尽管如此,与老师合称“晏欧”的他,在这样一个繁华的时代,总免不了俗,风流倜傥的他曾留下不少描述小儿女闺思的深情之作。
而秋天,恰好抒发离别的凄苦。《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便是这类词的代表作之一: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能够如此细腻地描述闺中思妇的内心世界,想必是体会了不少才会有这一番笔墨。
欧阳修年轻时,确曾风流过,宴饮游乐、狎妓、写艳词,样样不落,这样的经历使他的文笔柔软细腻、感情真挚。他的词作中,大部分表现了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这样的内容。
然而,这些风流韵事对被视为韩愈接班人、大宋精神偶像的欧阳修而言,并未化为美谈,而是成为了被政敌攻击的把柄。一代偶像,最终毁于乱伦绯闻。
这样的风流,人们认为放在另一个人的身上更为合适。
当年轻的欧阳修刚刚投身科举考试时,人到中年的柳永已是第四次落榜。
二十多年的浮沉科举路,除了读书,柳永并没有闲着,而是流连多地看人间风景。尤其是最为繁华的江南,一驻足便是七年。
登第前的柳永,大半生都流连于市井之中,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声名鹊起。
他出入青楼,留下的不止是感情,还有时代的“神话”。这位风流才子写下的“青楼艳词”,时时让人惊艳,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爱他写的词。当时,妓女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身价,要特意请他题词才行。
这位多情浪子,注定情感饱满、丰富。第四次落第后,开始对科举之路有些心灰意冷,于是,他决定离开汴京。
离开之际,便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与情人告别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这萧瑟冷落的秋天作别,实在难舍难分。此去一别,没有了分享的人,眼前良辰美景有何意义?
这样颠沛流离的人生,直到他年过半百之际才结束。
跟柳永颠沛流离的人生一样,范仲淹也有过坎坷曲折的经历。
范仲淹两岁丧父,随后便跟着母亲改嫁。童年时,他从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直至被家中“兄弟”训斥他多管闲事,他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外人”。
知晓身世后,心情复杂的他决定孤身一人踏上求学的道路。为了节省开支,平日会将煮好的一锅粥冷却,分为四块,然后早晚伴着腌菜各吃一顿。
幸好,这样的清苦日子只过了四年就结束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高中进士,入朝为官。
与前面词风婉转朦胧的词人不同,范仲淹的秋天,充满着保卫祖国的豪情与血性。
宝元元年(1038年)起,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参与经略西线边防,使得宋军在多次大败后,仍能够稳住西北边防。也正是在此时,他写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之猛,猛到连对手都评价他“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而西北百姓,更是早已把“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传唱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