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8|回复: 0

[哲史艺丛]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古人的假发需求有多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3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古人的假发需求有多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物馆丨看展览 Author 少侠


IMG_4646.PNG

本 文 约 283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发量稀疏——一个困扰着古今美女的永恒难题。


现代人可以寄希望于植发、接发;而古人能指望的就只有假发了。


只有极少数天生丽质的佳人能傲娇地宣称:“人家头发又多又蓬,根本不屑于戴假发。”

鬓发如云,不屑髢也。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IMG_4647.PNG

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dí)和髲(bì)是假发最初的称谓,“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发少者”都能得到假发的助力。在假发诞生之初,它并不是一件能飞进寻常百姓家的饰品。


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周礼》

其中副、编、次三者虽名称、形制不一,但均是由假发制成的头饰,只在祭祀等重要活动时佩戴,且为王后、夫人等贵族女性专用。


著名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曾出土一件保存完好的“副”。


这套假发粗且黑,与辛追老太太稀疏泛黄的真发形成鲜明对比,出土时与老太太真发的下半部缀连,与今日的“接发”相似。整体梳作盘髻式。


IMG_4648.JPG

西汉 假发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汉代妇女喜爱高髻。这种审美不只是贵族独有的,也深刻影响了民间。


长安城有民谚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要知道,汉代的一尺可有23厘米,这样四方且高的发髻,显然不是仅靠自身发量就能达到的。


假髻,或称“假头”,即成造型的假发。汉代开始出现,至晋太元间,已是贵族妇女出街必备时尚单品。


和所有流行商品一样,假髻价值不菲!穷人家很难负担。那些爱美又买不起假髻的姑娘,只能抱怨自己“无头”;若是什么重大场合需要发髻撑门面,也就只好“借头”。


IMG_4649.PNG

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宋摹本)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盛唐之后,高髻越发流行,样式也逐渐增多。彼时大唐最尊贵的女人——杨贵妃,就偏爱穿黄裙、戴假发。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命丧马嵬坡,时有俗语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尽显对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讽刺。


IMG_4650.JPG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壁画


宋代沿袭晚唐、五代遗风,盛行高髻,发髻样式高大,多逾尺。


在西南一带,未嫁姑娘的发髻竟高达半米(二尺)!可以说是明晃晃的外增高了。


这么庞大的发髻,还要点缀上六只银钗和一把大象牙梳,真是不敢想象有多沉。


IMG_4651.JPG

宋·李嵩《听阮图(局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流行的发髻不再像前朝那么高,但假发也没有随着发髻高度的下降而消失。


今留都(南京)妇女之饰……有冠,有丫髻,有云髻,俗或曰“假髻”。
——《客座赘言》

《客座赘言》的作者是明代金石家、书法家顾起元,他在记载南京时尚风俗的同时,也介绍了明代假发的制作、使用手法:以铁丝为骨架,外边编上头发,罩在妇女原生头发盘成的发髻上,再用簪子固定。


快把要点记下来!万一哪天穿越了,还能靠这门手艺发家致富!


IMG_4652.PNG

明·吴伟《武陵春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代方孝孺在《送李宗鲁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社死名场面:“发不足者,失髢则羞”。


本来头发就不多,若是假发再当众掉了……


唉,想开点,这辈子很快就会过去的……


IMG_4653.JPG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的假发行业更是蓬勃发展,不仅款式众多,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业。


扬州假发便是其中翘楚,不仅制作好,款式还多。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市面上的假发样式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八面观音等十数种。


其中,一名为“懒梳头”的款式更是道尽假发的优势所在。美女们只要选中自己喜欢的假发,用发笄朝头上一固定,一个漂亮时尚的发型就完成了。


IMG_4654.PNG

清·张廷彦《青女素娥(局部)》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扬州假发市场的蓬勃,也能一窥假发需求之盛。


既然市场如此之大,那这些假发到底由何而来,才能保证供应呢?


IMG_4655.JPG
清·丁观鹏《戏婴图(局部)》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中国人从来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是如此重要之物,成年后尚不能轻易修剪,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谁愿意交出自己的头发呢?


汉代儒学家郑玄在为儒家经典《仪礼》做注时提到:古时候会剃低贱者、受刑者的头发,制成假发供贵族妇女使用,也就是《周礼》里所说的“次”。


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发,以被妇人之紒为饰,因名髲鬄(bì tì)焉,此《周礼》所谓次也。
——《仪礼·少牢馈食礼》注

也有女子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将头发制成假发,以换取财物或粮食。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就曾为招待来客而卖头发。


IMG_4656.JPG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纵观历史,统治者强行剃下属、百姓头发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庄公只因为在城墙上多看了一眼,就相中了一个老倒霉蛋——大臣己氏之妻。


己氏之妻的头发甚美。卫庄公勒令她剪下长发,然后制成假发送给了自己的夫人吕姜,人称“吕姜髢”。


IMG_4657.JPG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唐摹本)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三儿子石鉴也疯狂喜爱长发。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欺压下属毫不收敛。


“文武有长发者”都被他拔了头发,不是用来装饰帽子,就是赏赐给嫔妃、宫女。


唐代时,为了遏制这种恶行,朝廷还出台专门的法律以保护百姓头发:


如果犯人剃光了被害人头发,那就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

如果犯人没剃光被害人的头发,那就拔一些犯人自己的头发,再杖责八十;

如果犯人剃人头发还据为己用,那就按《贼盗律》处置。


IMG_4658.PNG

唐·张萱《捣练图(局部)》(宋摹本)

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除了使用真人头发做假发外,蚕丝、动物毛发也可以制作假发。《酉阳杂俎》记载狒狒“血可染绯,发可为髲”。


当然,茂盛的头发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审美。在繁复的外交往来中,也时不时会见到假发的身影。


中国的服饰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假发作为古代女性必不可少的头饰,也曾是尊卑等级的象征。


如今,假发的造型、颜色、材质越来越丰富,也不再拥有高高在上的政治意义,而是能轻轻松松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美丽、时尚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张小帆,《凝走弄香奁 对镜贴花黄——从盱眙出土的汉代漆奁盒漫谈古代女性梳妆文化》
李晓巧,《古代女子青睐假发》
姜维公,《从古代假发的盛行看新罗所贡人发的用处》
任燕飞,《论古代女性假发流行原因及影响》
张国云,《首服之“假发”的探寻》
刘秋根,任欢欢,《宋代女性时尚消费》


0.png
END







者丨
少侠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李栋、张斌、古月
排版 | 薛梦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2 01:59 PM , Processed in 0.0540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